APP下载

伟大精神铸就伟大能力
——革命战争年代人民兵工的军工核心能力研究

2021-11-08安伟时

现代国企研究 2021年8期
关键词:兵工兵工厂军工

文=安伟时 程 荣

人民兵工的军工核心能力绝不是依赖物质条件创造的,而更多是由伟大的精神力量创造的。物质条件可以构建常规意义上的军工核心能力,但创造不了从复装子弹、整修枪械、自制机床开启现代兵器工业发展的军工核心能力,创造不了在行军作战间隙露天为部队抢修枪械的军工核心能力,更创造不了创造世界兵器制造奇迹的军工核心能力。

核心能力是对事物发展起决定和主导作用的力量。对企业而言,核心能力即核心竞争力,是支撑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企业在竞争中具有的独特优势,体现企业的战略价值。军工核心能力是企业在承担军品科研生产保障任务方面所具有的条件和水平,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国防军工集团公司的军工核心能力是其履行党和国家所赋予的国防建设使命,在引领武器装备技术发展,创新武器装备体系,保障军队武器装备需求等方面所具备的能力及水平。军工核心能力不是一个简单的生产和研制能力数值,从供给侧看,军工核心能力表现为国防军工集团公司或企业从事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保障的人力资源、专业技术、科研条件、生产条件、能力布局、组织管理和配套保障等方面的能力;从需求侧看,表现为武器装备的体系策划、科研攻关、生产制造和维修保障等方面的能力。

党史学习教育开启了回望人民兵工军工核心能力发展之路的大门,让我们在人民兵工军工核心能力浴火创建、艰辛发展的奋斗历程中,探寻军工核心能力发展的力量源泉。本文从能力布局、人员规模与结构、生产与科研条件、企业管理、军品生产能力、军品科研能力、配套保障条件七个方面,对革命战争年代人民兵工的武器生产研制进行研究,以期系统完整的梳理形成这一时期我党领导的军事工业的军工核心能力状况。

一、星火燎原(1927.8—1931.10)

1931年10月,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在江西兴国官田村成立中央军委兵工厂,即官田兵工厂,标志着人民兵工事业正式创立。但早在1927年南昌起义后,为修配作战缴获的枪支,解决部队扩编对武器需求的迅速扩大,我军已经开始有组织、有目的地组织力量开展武器修配,制造大刀、梭镖、土枪、土炮。南昌起义至官田兵工厂成立的这个时期是人民兵工的孕育期。

1、能力布局。这一时期,兵工修造生产厂点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即:井冈山、赣南、闽西地区,湘赣、湘鄂赣地区,鄂豫皖地区,洪湖、湘鄂西地区,广西左右江地区。据1930年初的不完全统计,我党共有各类规模大小不等的兵工修造生产厂点40个左右。

2、人员规模与结构。这一时期,各兵工修造生产厂点的人员规模普遍较小,一般在几十到百人左右,且差距悬殊。规模相对较大的,如湘鄂西兵工厂、余富山兵工厂等,人员规模可达几百人。

从人员结构上看,这一时期人民兵工修造生产厂点的人员,主要以本地的铁匠、铜匠、木工等民间手艺人和工农群众为主,文化程度普遍极低,客观上决定了制造的武器只能是以大刀、梭镖、土枪、土炮为主。史料显示,从汉阳兵工厂、南宁兵工厂以及上海、武汉、长沙、四川聘请来的工人,是人民兵工孕育和创建时期生产和工艺技术的源头,他们的加入,使人民兵工开始向修配和仿制现代枪支艰难发展。历史记载了阮海帆这个名字,这位曾经在汉阳兵工厂做过枪的铜匠,被请到余富山兵工厂,是人民兵工史所记载的第一位有名有姓的技术工人。而人民兵工首次引入技术人员,则是1930年贺龙请周恩来从上海动员来的3名技术人员。从这时起,人民兵工才有了最初的军工技术。

3、生产与科研条件。这一时期,人民兵工所用厂房基本上是农村大户家族的宗祠、没收的地主宅院、民间土庙以及工人动手自建的房屋,没有正规的厂房和车间,生产条件极为简陋和不正规。

图:兵工厂工人在浇铸手榴弹

史料记载这个时期兵工厂多是以手工作业为主的作坊式生产。相对规模较大的生产厂点,史料一般会提到其拥有几座红炉。所谓的红炉,不过是铁匠用的炼铁炉,并不是什么大型设施。机器设备在这一时期可谓凤毛麟角,即使有也多是手工机床和自制的土机床、土设备。拥有电动机加设备的兵工厂,只有鄂东兵工厂、湘鄂西兵工厂和右江兵工厂三家。条件最好的湘鄂西兵工厂,拥有刨床、铣床、钻床各1台,圆车2台,6.7万瓦柴油发电机1台,连上发电机一共是6台。1929年,邓小平组织用10艘军用船,从广西军械库和南宁兵工厂将物资设备辗转运到右江兵工厂,是人民兵工有记载以来第一次成批量获得的物资设备。人民兵工在极端艰苦和简陋的条件下,用这些极为稀缺的机器设备,开启了我们党军事工业的发展。

4、企业管理。这一时期,我们党还没有建立统一的军工管理部门。兵工厂分别隶属红军部队、地方苏维埃政府、地方党组织,甚至农民赤卫队。隶属部队的层级也不尽一致,以团级直属居多,亦有隶属于师级的。这种灵活的管理方式,非常符合当时红军对敌斗争和兵工生产的特点。

这一时期的企业命名并不规范。规模小的叫修械组、修械所、修械处,如东固养金山修械组、宁冈县茅坪步云山红军修械所、红四军修械处等;规模大一点的叫修械厂、兵工厂,如兴国县白石修械厂、龙岩县江山兵工厂等;还有沿用清末民初的称谓叫枪炮局,如黄谷畈造枪局、潭河枪炮局等。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厂点名称也会随之变化。如红11军32师随军修械所后发展为余富山兵工厂等。兵工厂点内的生产部门绝大多数都达不到车间的规模,一般称作业组,如:枪械组、弹药组等。

5、军品生产能力。人民兵工孕育时期,各生产厂点的修造生产能力普遍较低且水平参差不齐。从生产品种上,绝大多数是以大刀、梭镖、土枪、土炮为主。当时根据地流行的顺口溜“梭镖亮亮光,擒贼先擒王。打倒蒋介石,活捉许克祥 ”,就是对这一时期,人民兵工军品生产的形象写照。所谓土炮,有长龙炮、猪嘴炮、松树炮、北龙炮、座山炮、枫树炮、手炮等形形色色的样式,最长长度近2米,装填黑火药5-10公斤,其中松树炮和枫树炮,炮身都是用树木掏空了做炮管,打几发土炮弹身管就不能用了。但这是当时红军唯一能够自制的“重武器”,并广受红军指战员赞扬。对于现代枪支,当时主要以修配为主,后期有鄂东兵工厂、洪湘鄂西工厂、右江兵工厂可以仿制步枪、机枪和迫击炮弹,水平较高的湘鄂西兵工厂可以仿造“汉阳”造步枪、花机关枪,仿制德国、日本、捷克、英国的步枪和机枪。在弹药方面,当时主要是复装子弹,生产马尾手榴弹。

在生产能力上,具有200多人规模的醴陵县马恋塘邓家祠堂兵工厂一天可以生产梭镖、大刀、马尾手榴弹500多件。在枪支子弹方面,湘鄂西兵工厂日产子弹300排,修枪70支,三天可以制造一挺机关枪;右江兵工厂存在期共复装子弹6万发,修理枪支80多支,生产步枪230多支,最高月产步枪30支;勉俄兵工厂存在期共复装子弹20万发,造枪60多支,最高日复装子弹1000发、造枪2-3支、造地雷3-4个。这三个企业代表了这一时期人民兵工生产的最高水平。

6、配套保障条件。人民兵工孕育时期,武器生产的配套保障条件极其艰苦,没有正规的物资材料来源和配套供货企业,武器生产所用的原材料几乎全部来自战场捡拾的弹壳和农协捐献的碎铁、废旧农具,条件之艰难是现在无法想象的。

二、浴火创建(1931.10—1934.9)

1、能力布局。人民兵工创建期的主要兵工厂有5家,分别是位于江西兴国的中央军委兵工厂(官田兵工厂),位于鄂豫皖地区的鄂豫皖军委兵工厂,位于闽北地区的闽北兵工厂,位于鄂东南地区的鄂东南兵工厂,位于四川的通江兵工厂。从能力布局上看,创建期的人民兵工布局更加集中,小、散、弱的分布式生产厂点布局向各根据地集中建立规模较大、生产能力较强的兵工厂转变。

2、人员规模与结构。官田兵工厂建厂初期有员工250人,党组织千方百计从各地吸纳技术人才,相继有东北党组织派来的韩日升、刘广臣、郝希英3位在奉天兵工厂做过枪的党员,广东党组织请来的马文等42名技术工人,上海党组织聘请来的6名技术工人,红军攻克福建漳州后从国民党修械所动员来的20多名技术工人加入,充实了兵工厂的力量。闽北兵工厂有职工300多人。鄂东南兵工厂有职工1500人。通江兵工厂有职工1000多人。这一时期的人员总量虽然在5000人左右,但人员结构有了质的飞跃。

3、生产与科研条件。官田兵工厂创立时仅有200多把锉刀、100多个老虎钳,4个打铁炉,手工修械。直到两个月后,红军攻克福建漳州,才从国民党修械所里缴获了1部2.6米车床,1部2米车床,还有1台3.6千瓦的汽油机。通江兵工厂通过红四方面军攻克四川达成县,缴获四川军阀刘存厚的兵工厂,获得机器设备130多台。官田兵工厂和通江兵工厂是这一时期,我党综合实力相对较强的两个兵工厂。闽北兵工厂的生产设备最初仅有一些手工造枪工具,锉刀和虎钳,只能制造锡做的弹头,射程短、冲击力小。鄂东南兵工厂生产条件差、设备简陋,仅有1台人力钻床,钻一根枪管需要半个月的时间,鼓风机每天需要12名青壮年轮班拉动,劳动强度非常大。从生产条件上看,创建期的人民兵工,生产条件依然十分艰苦,机器设备严重不足,还没有完全摆脱手工作坊式的生产,但总体条件上较孕育期还是有了很大的改善。

4、企业管理。人民兵工创建期在兵工厂管理方面最大的体制建设是1933年冬天成立了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军事工业局。这一时期的兵工厂建有完整的企业党组织,组织制度健全。这些兵工厂点均称兵工厂,内部规范设置车间,专业分工更细,出现了生产分厂。

5、军品生产能力。官田兵工厂在存在的两年多时间里,共修配枪支4万多支、迫击炮100多门、山炮2门、机枪2000多挺,生产手榴弹6万多枚、地雷5000多个,复装子弹40多万发;鄂豫皖军委兵工厂在存在的三年多时间里,生产仿“汉阳”造步枪800多支、撅把子枪4000多支、来福枪250支、手榴弹1万多枚,复装子弹21万发,修配枪支1.1万支;鄂东南兵工厂最高日产炸弹180个、子弹600发,手榴弹280个,手枪12支,迫击炮弹36发,还曾试造过“汉阳”造步枪和驳壳枪;通江兵工厂在存在的两年多时间里,生产复装子弹110万发,手榴弹101万枚,修理机枪200余支,修理迫击炮200多门以及大批长短枪。

军品生产能力较孕育期有了跨越式的发展。生产能力大幅显著提升,生产品种实现了由大刀、梭镖、土枪、土炮向现代枪械、手榴弹、炸弹、地雷的跨越,由以修枪为主向修造兼备转化,为红军发展提供了武器供给保证。

6、配套保障条件。在人民兵工的创建期,我们党高度重视兵工生产的配套保障问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中华苏维埃政府相继发布命令,要求各部队、各级政府注意收集弹壳、铜锡等兵工材料。朱德发布命令,要求打土豪和没收反革命财产时,须查清铜锡物品,悉数收集;清扫战场时,指定专人收集子弹壳。中央国民经济人民委员会发布公告收买子弹、子弹壳、铜、锡、土硝、旧铁等,公布军用物资价格,公平交易。据当时的报纸报道,仅1934年6-8月,中央苏区就收集铜4万余公斤、锡2.5万公斤、铁8万公斤,超额完成任务。但总体上,物资供应依然极端匮乏,以收集废旧物资和作战缴获获取生产原料的方式,是制约人民兵工发展的瓶颈。

三、患难随行(1934.10—1936年底)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根据地丧失,被迫实施战略转移。这一时期,兵工人坚定不移地紧紧追随党和红军的脚步,谱写了人民兵工艰难跋涉、与党同行的壮丽篇章。

1、能力布局。长征时期,人民兵工的布局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红一、二、四方面军战略转移时,都组织了精干的随军修械所,携带机器、器材和工具随军修械。如红一方面军的冈面兵工厂有560人分三批随军行动;红二方面军兵工厂有350人随军转移;红四方面军通江兵工厂有500-600人随军转移。二是红军三大主力和红25军撤离根据地后,奉命留守的红军部队开辟出十四块南方游击根据地,开展了历时三年的游击斗争,在福建、浙西南、广西左右江、湘赣边界、鄂豫皖等地区相继建立规模不等的修械所和小型兵工厂。分别是:福建地区的永定县苏维埃兵工厂、丰余兵工厂、闽东独立师修械所、新汀抗苏维埃兵工厂、香岭兵工厂、闽北红军兵工厂;浙西南地区的开化县天堂山兵工厂;广西左右江地区的板陈兵工厂和卡法兵工厂;湘赣边界地区的湘赣兵工厂余部;鄂豫皖地区的鄂豫皖兵工厂余部。三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我们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在创建南满、北满、东满、吉东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同时,广泛招募技术工人,组建了一批规模不等的修械所和兵工厂。这段非常时期,兵工布局呈频繁辗转、不断迁移的状态。一路同行,是这一时期人民兵工对党忠诚、为党奉献的生动写照。

2、人员规模与结构。据不完全统计,跟随红军长征的兵工厂职工人数约在1500-2000名。南方游击区兵工厂留守职工、东北抗日联军随军修械所和兵工厂职工的数量,史料没有具体数字,但可以确定规模不是很大。跟随红军长征的人民兵工力量在长征途中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当时中央红军兵工厂跟随厂长吴汉杰同志随红军长征的工人,到达陕北仅剩7名;红四方面军通江兵工厂随军北上的工人,到达陕北仅剩14名。人民兵工队伍在这个时期遭受严重损失,锐减至孕育和创建以来的低谷。

3、生产与科研条件。当时相对较大的设备绝大部分被拆解和就地埋藏,随军转移的兵工厂职工携带了相对较小的机器和器材工具。但携行设备器材大多在行军途中遗弃和灭失。史料记载,通江兵工厂职工150人携带1台小型车床,10把虎钳及其他工具组成西路军兵工厂随军西征,回到陕北时仅剩14人带回1个风箱、2个虎钳、4把锉刀。这一时期,随行的兵工厂职工利用部队行军打仗短暂休整的时间,把骡马背上的马鞍卸下来,用石头把两个马鞍子夹平,将老虎钳架在上面,地上铺上油布,搭成工作台在难以想象的简陋条件下,为红军指战员紧急修理枪械。

4、企业管理。这一时期的兵工厂组织管理的主要模式是由带队的厂领导组织工人随辗转作战或开展游击斗争的部队一路同行,伴随修械。史料中还有人民兵工厂职工主动参加战斗的记载。

5、军品生产能力。由于当时行军作战任务紧急,部队伤亡严重,史料中没有长征途中人民兵工修造武器数量的记载。从徐向前等我军领导人称赞随军兵工厂师傅的史料记载可以证实,随行兵工职工为红军作战提供了重要的装备保障。

在南方游击区,闽北红军兵工厂平均每月可翻新2000-3000发子弹,并完成为游击部队的修枪任务;浙江开化县天堂山兵工厂规模小,但生产出了大刀、匕首、木壳枪和子弹;左右江地区的板陈兵工厂和卡法兵工厂,手工仿造枪支和子弹。在东北抗日联军,工人们在林海雪原为抗日部队修造枪械、复装子弹、制造手榴弹和大刀等兵器。兵工职工克服重重困难,坚持生产,保障游击部队装备需求。

从总体上看,由于红军的战略转移和转入游击作战,人民兵工力量遭受了严重破坏,不仅生产能力锐减至低谷,而且生产品种也因条件恶化不得不转回制造大刀等冷兵器。

6、配套保障条件。这一时期,红军连最基本的生活条件都不能保证,也就根本谈不上武器生产的配套保障。但史料中有这一时期群众帮助支持人民兵工厂开展军品修造,以及兵工职工团结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开展武器修造的记载。

四、烽火成长(1937.1-1945.12)

1、能力布局。抗日战争时期,人民兵工的布局由陕甘宁边区的中央军委兵工力量,华北(含山东)地区的八路军兵工力量,苏、皖、鄂、豫、赣地区的新四军兵工力量三大部分组成。其中:八路军兵工力量分为晋冀鲁豫地区的八路军总部兵工力量,晋察冀地区的八路军115师兵工力量,晋绥地区的八路军120师兵工力量,山东地区的抗日游击部队兵工力量四个组成部分。

抗战初期,除中央军委军工局在安塞县茶坊镇设立的陕甘宁边区机器厂(工艺实习厂),八路军总部(集总)在山西榆社县韩庄村组建的黄崖洞兵工厂规模较大以外,其余的人民兵工厂点多为规模较小、布局分散的修械所。如:八路军总部建立的129师供给部修枪股、115师平山县修械所等;山东抗日根据地修械厂点,分布在清河、胶东、鲁中、鲁南、滨海等地;新四军修械厂点散分布在苏、皖、鄂、豫、赣5省的20多个县,且迁移频繁。

抗战后期,随着抗战胜利规模的不断扩大,革命根据地迅速扩大,人民兵工的地域分布才逐步由分散到集中,在晋冀鲁豫、晋察冀、晋绥、山东、苏浙等地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以弹药生产为主的兵工体系。据不完全统计,至1945年初,各根据地兵工部门共有大小兵工厂130个。人民兵工从苦难中顽强地走了过来、坚持下来,重新开始走向发展。

2、人员规模与结构。抗战初期,陕甘宁边区中央军委兵工力量及军工局系统共有职工370余人,占陕甘宁边区产业工人总数的一半以上。华北地区八路军兵工力量,八路军总部兵工厂点共有兵工职工2500余人;晋察冀军区有工兵职工约1500人,山东抗日根据的修械所每个一般只有几人到几十人的规模,圈杨家兵工厂规模稍大有500人。新四军每个修械所,人数在十几到几十人不等,最小的仅有几人。

抗战后期,晋冀鲁豫人民兵工厂有职工3200余人,晋察冀人民兵工厂有职工2000余人,山东抗日根据地仅滨海、鲁南地区兵工厂就有职工近2000人,新四军兵工厂的职工总数更高达8000余人。据统计,至1945年初,各根据地共有兵工厂职工2万余人。人民兵工队伍历经辗转的磨难和战火的洗礼,开始走向壮大。

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央组织部、中央党校、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人民兵工厂广泛吸收技术人才,人员结构由大城市和国外回来的技术人员,山西、河南、四川来的产业工人和手工业工人,部队来的战士,以及当地招收的农民组成。八路军总部先后从总部机关、中央军委军工局调来一批干部和技术人员充实军工部,其中有在红军担任过军、师职务的领导干部,有留学欧美、日本的工业技术专家,有从北京、天津、上海等敌占区投奔根据地的知识分子和技术工人,有归国抗日的侨胞,还有抗日军政大学分配来的青年,军工人才队伍建设呈现出人才济济的局面。人民兵工史上,第一次引进海外留学专家就在这个时期。人民兵工的人员素质结构得到很大的优化,队伍发生了质的变化。

3、生产与科研条件。抗战初期,人民兵工的生产条件极其艰苦,甚至不如土地革命人民兵工发展的高峰期。八路军兵工修械所在创建初期没有机器设备,全部使用榔头、锉刀、錾子、锯弓等手工工具,甚至还有工人奉献出自己珍藏的工具。新四军最初只能用民间传统工艺,通过“敲敲打打、铆铆焊焊、火里烧烧、水里淬淬”修理枪械,修械所因为条件简陋、规模小,被叫做“家庭修理所”“马背修理所”“露天兵工厂”。晋绥军区120师修械厂初期只有6部机器,没有厂房宿舍,用群众自愿让出的住房,白天是厂房,晚上是宿舍。职工们每天完成生产任务后,还要顶风冒雪背石料、抬木头、盖厂房。山东人民兵工厂最初的工房就是一些庙宇、祠堂和农舍。

随着八路军、新四军作战取得胜利,部队征用到蒸汽机、锅炉、车床、刨床、钻床、柴油机、发电机组等机器,从最初的4、5台到后来的70余台,才配上机器设备。

抗战后期,随着根据地的稳固,缴获及购置的机器设备迅速增加,兵工厂科研生产条件显著改善。这期间,兵工厂职工还大量自制设备,造出简易卧式车床、台式钻床、大型砂轮机等设备,替代手工操作,降低生产强度,提高生产效率。吴运铎同志研制出专用冲头,解决了根据地没有拉来复线机器设备的难题,通过将冲头用铁锤向钢料里打,挤压出了来复线,试制出了73毫米迫击炮,受到美英等同盟国友人称赞。这期间,人民兵工厂已经拥有了陶瓷硫酸反应塔等装置,炸药和高能炸药的生产实现了批量化,有力支持了作战需求。

4、企业管理。抗日战争时期,兵工生产管理的特点是由中央军委、八路军总部、新四军军部管理。这个时期,中央军委成立军工局,后归军委后勤部领导。八路军总部成立第六科(军事工业科),后扩充为军工部。晋察冀军区成立工业部。新四军在“皖南事变”后也成立了新四军军工部。八路军总部于1937年发布指示,要求各师、旅、团、游击支队及地方政府和自卫队都要招募技术工人,开办修械所和炸弹厂,解决修械和制造地雷、手榴弹的迫切问题。

图:1946年晋冀鲁豫军区军工部长治附城兵工厂生产的150毫米迫击炮

抗战初期,人民兵工的生产厂点普遍较小,除中央军委军工局陕甘宁边区机器厂、八路军总部(集总)黄崖洞兵工厂、以及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圈杨家兵工厂等少数规模相对较大的厂点称兵工厂外,绝大多数修配生产厂点叫修械所,沿用了红军时期的命名方法。抗战后期,随着革命根据地的稳固和兵工厂点生产规模的扩大,生产条件的改善,生产厂点的整合及布局调整,各根据地兵工厂逐步开始以某地第1、2、3……兵工厂的方式进行统一命名,说明兵工生产的正规化程度日益提高。中央军委军工局陕甘宁边区机器厂是人民兵工史上首座以机器厂命名的工厂。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许多兵工厂命名为机器厂应源于此。

5、军品生产能力。抗日战争时期,各战略区直属兵工厂共生产手榴弹450万枚,地雷20万个,子弹(主要是复装子弹)780万发,长短枪1万多支,枪榴筒、掷弹筒6300多具,各种口径迫击炮900余门,为八路军、新四军坚持敌后抗日战争,建立和巩固根据地,夺取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一时期,人民兵工的军品生产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先弱后强。抗战初期,经历万里长征跋涉和三年游击战争磨难的人民兵工只有手工工具,只能生产大刀、长矛、刺刀、手榴弹与地雷。随着敌后游击战争的持续深入,人民兵工不断补充到部队缴获和征用的机器设备,逐步可以生产步枪、冲锋枪,枪弹、手榴弹、地雷的生产数量迅速增加。到抗日战争后期,人民兵工的力量进一步增强,不仅可以复装子弹、修理枪械,生产枪支、手榴弹和地雷,而且随着科研能力的形成,具备了批量生产掷弹筒、掷弹筒弹、迫击炮弹和迫击炮、平射炮的能力,形成现代炸药的批量生产能力,大幅提高了我军弹药作战威力,人民兵工实现了由枪弹、枪支、手榴弹等轻武器向炮弹、现代炸药、火炮等重武器生产的跨越。

二是弹药为主。根据毛主席“每个游击战争区都必须尽量设法建立小的兵工厂,办到自制弹药、步枪、手榴弹等程度,使游击战争无军火缺乏之虞”的指示,整个抗日战争期间,我党对兵工生产的指导战略是“弹药为主,枪械为主”。这既符合抗战期间,缴获日寇弹药难度较大,国民党对八路军、新四军薪饷弹药竭力克扣的实际,也符合当时兵工生产在根据地山区腹地、分散开展生产的实际。人民兵工坚决贯彻党中央的战略部署,集中力量生产弹药,打击日本侵略者。以手榴弹为例,晋察冀、晋绥军区在1942年以后,终止了步枪的生产,集中力量增设手榴弹厂、炮弹厂和火炸药厂,经过战略调整,手榴弹的生产由1940年的3500枚,迅速增加到1942年的4.2万余枚。新四军兵工厂的手榴弹生产能力,由1940年前的几千枚,增加至1941-1944年的100万枚。陕甘宁边区的手榴弹生产能力1943年达到了10万枚。晋绥军区等地还形成了较为完整和相当规模的弹药生产体系。在复装枪弹方面,陕甘宁边区1940-1942年复装子弹20多万发,八路军总部军工部复装子弹从1940年的12万发,发展到1943年的68万发,晋冀鲁豫军区由1939年的3万发,提高到1943年的17万发。整个弹药生产能力有了几倍到十几倍的显著增长。

三是保障急需。武器装备生产的关键是保障部队装备和作战需要。人民兵工克服重重困难、倾力奋斗奉献。抗战初期,115师344旅修械所用手工方式紧急试制出79步枪,豫晋游击支队修械所紧急试制出步枪、手提式冲锋枪,受到朱德总司令的赞扬。新四军兵工力量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组装步枪450支,改装机关枪4挺,刺刀3000把、手榴弹数千枚,对于10000余人但只有6200支枪,有近一半指战员赤手空拳的新四军弥足珍贵。陈毅在一次战斗胜利后,赞扬新四军兵工职工:这次战斗的胜利,也有军工战线同志们的一份功劳。百团大战期间八路军总部兵工厂点共向部队提供了3000多支步枪,7万多枚手榴弹,12万多发枪弹,3万多公斤黑色炸药,为百团大战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是军民结合。1942年,陕甘宁边区开展大生产运动,军工局贯彻自己动手、自力更生、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以军事工业为主,先后创办陶瓷厂、玻璃厂、炼铁部、焦炭厂、水力厂、皮革厂,形成军民结合发展格局,是人民兵工历史上兵工厂首次开展民品生产的记载。

6、军品科研能力。抗日战争时期,是人民军工科研能力的起步期和形成期。1939年初,刘贵福带领工人在没有深孔加工、拉来复线设备的情况下,用在车床上使用深孔钻杆冷挤压的方法拉出膛线,造出陕甘宁边区第一支步枪——无名氏马步枪,获延安第一届工业展览会特等奖。人民兵工在历史上第一次有了自研的制式装备。八路军在1939年6月至1940年底,设立了研究兵工技术的试验所和技术研究社,是人民兵工历史中关于兵工科研机构设置的最早记载。

抗日战争时期,人民军工军品科研的最大成果是被誉为革命战争年代人民兵工的“三大创造”——缸塔法制硫酸、窑炉焖火法韧化炮弹弹体、坩埚法炼铜锌。这三项发明,从根本上解决了根据地兵工厂火炸药、炮弹和枪弹生产关键原材料的来源问题,为人民兵工的武器装备生产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同期的重要科技创新还有在硝酸和硝化棉批量生产技术方面取得的突破性成果,解决了根据地高能炸药生产的原料瓶颈。毛主席曾经为浙江大学化学系毕业、时任中央军委军工局一厂和三厂化学总工程师的钱志道亲笔题词“热心创造”,表彰他在高能炸药研制方面做出的重要贡献。

随着军品科研成果不断涌现,这个时期的手榴弹,已从麻尾手榴弹改为木柄手榴弹,便于投掷;增加了爆破碎片提高了威力;改进了发火机构,提高了发火率;改进了延期药配方和工艺,提高了延时准确性。这个时期的弹药装药,已用强棉、仿朱迪生炸药替代了黑火药,爆炸威力大大提高。

7、配套保障条件。抗日战争时期,军品生产的配套保障总体上是通过扩大采购征集渠道和强化自主生产两个主要途径解决的。在征集采购方面,晋察冀军区工业部驻地在完县神南镇(今保定市平顺县境内),距平汉铁路仅50公里,便于采购、征集和运输,形成了一个物资集散的枢纽;冀中修械所在抗战初期获得了阎锡山军火运输队散失在冀中滹沱河沿岸的数百吨军火器材,派人到天津购买TNT炸药、无烟火药和猎枪弹等用于制造迫击炮弹。晋绥军区组织战士、工人、群众到敌占区拆铁路铁轨,转运到工厂。山东地区人民兵工采取各种方法,从敌占区购买原材料。

在自主生产方面,各根据地相继成立了生产原料的化学厂、炼铁厂等企业,专门为兵工生产提供硫酸、硝酸、铁、铜、锌等生产原料,较红军时期原材料单一通过对外征集采购,有了质的飞跃。史料记载,晋察冀军区的硫酸、硝酸、雷银、乙醚、甘油等重要化工原料,到抗战后期均实现了自己制造。晋绥军区人民兵工利用白酒蒸馏的酒精和敌占区购买的水银,生产出雷汞,解决了制造雷管的关键原材料问题,配以铜圆制成的管壳,生产雷管15余万个,还利用卫生球研磨、硝化制成硝基萘炸药,结束了根据地手榴弹、炮弹及爆破药用黑火药的历史。

五、战火铸就(1946.1-1949.9)

1、能力布局。解放战争时期,党中央对兵工布局的总体战略是“向北发展,向南防御”。随着解放区地域范围的扩大,人民兵工事业的发展进入到第三个迅猛发展时期,并达到了革命战争时期的最高峰。人民兵工“向北发展”,相继在华北、东北、西北、华东四个大的区域组建起新的兵工生产基地;“向南防御”,将长江以南的兵工厂撤到长江以北。华北兵工逐步形成了以太行山为依托,以正太铁路划分为南北两部分的兵工体系。兵工厂主要分布在张家口、宣化、武乡、邯郸、长治、阳泉、阜平等地,共有50多个兵工厂,整编后也有20多个。东北兵工遍及辽宁、吉林、黑龙江、热河各地,以沈阳、辽阳、鞍山、哈尔滨、大连等地为主,通化、鸡西、齐齐哈尔、桓仁、新开岭、松江、牡丹江等地也都曾建立过兵工厂,共有30余个兵工厂、学校和办事处。西北兵工的主要力量在解放战争初期,集中在临县、离石、宁武和晋南等地,随着战线南移,在解放战争中后期主要集中在临县、临汾、河津等地,共有17个兵工厂。陕甘宁边区的兵工骨干力量和设备原料、工具仪器等,在国民党1947年3月进攻陕北前,全部有序搬迁并入晋绥兵工,得以很好地保存和维护,与长征时期兵工厂的被迫迁移形成了鲜明对比。华东兵工由鲁中、鲁南、滨海、渤海、胶东等地的兵工厂组成,其中:鲁中兵工总厂由8个分厂组成,滨海、渤海、胶东地区亦都有8个工厂,鲁南地区有4个兵工厂。

据统计,解放战争期间,我党共拥有解放区兵工企业294个,共接管国民党兵工厂68个。至1950年4月,294个解放区兵工厂与68个国民党兵工厂完成初步调整,组合为45个兵工厂,形成了东北、华北、中南、西南四大片区的兵工布局。比较著名的兵工厂或军工企业有:华北的华丰公司、龙烟机器厂、内蒙新华机器厂和外蒙新华铁厂、柳沟铁厂等;东北的大连建新公司;华东的鲁中兵工总厂、九女山兵工厂;西北的瓦市兵工厂、桃园子弹厂等。人民兵工支撑我党武装夺取政权的最终胜利,同时也为新中国成立后兵器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解放战争时期的兵工能力布局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兵工布局迅速连片。华北地区的晋冀鲁豫与晋察冀两区连成一片,西北地区的陕甘宁边区与晋绥地区兵工力量合并,华东地区新四军兵工力量北撤融入山东兵工,随后鲁中、鲁南、滨海、渤海和胶东解放区连成一片。连片整合为兵工能力的扩大创造了极其有利的地理条件。二是这个时期,人民兵工大量接收了解放区原日伪的兵工厂和国民党的兵工厂。这些厂具有较多的设备和较强的生产能力,为人民兵工迅速扩大生产发挥了作用。三是随着天津、北平、太原、南京、重庆、武汉等大城市的相继解放,人民兵工在历史上首次开始从乡村向城市转移。

2、人员规模与结构。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兵工共有职工近10万人。这一时期,兵工队伍建设有两个特点。一是随着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和较大城市的解放,人民兵工吸纳技术骨干和产业工人的渠道愈来愈畅通,有力促进了人民兵工职工队伍素质的提高。史料记载,抗战胜利后,人民兵工还使用了少数日本籍的高级技术人员。二是我党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组织兵工人员力量的调配,支持重点地区兵工建设。如:胶东兵工抽调技术骨干随部队赴东北加强东北兵工力量,渤海兵工抽调500-600名职工随野战军南下开辟新的兵工生产基地等等,表明我们党已经具备了成系统、成建制调配兵工人员的能力。

3、生产与科研条件。逐步由大山深处走向城市的人民兵工,生产研制条件得到了迅速改善。人民兵工由以手工操作为主的生产方式向半机械化、机械化生产方式跨越。这是因为,第一,人民军队从日伪企业接收了一大批设备器材,一举打破长期以来生产设备来源匮乏,绝大部分设备需要自制的落后局面。如:我军从博山、南定等日伪工矿缴获40多部机床,成套的4000千瓦发电机组,2台大型蒸汽锅炉。第二,我军在解放战争中后期接收了一大批国民党政府的兵工厂。第三,这个时期兵工生产环境相对稳定,系统建设了一批较为大型的生产设施。如:晋察冀军区1946年实现了电解铜的批量生产,建成月产30万发枪弹的成套设备,再不用依靠捡拾弹壳复装子弹了。据1950年4月的统计,人民兵工已拥有设备近3万台。人民兵工再也不是拿着锉刀、榔头手工作业,仅有几台老破机床的武器修配作坊,初步具备了现代武器装备生产手段。

4、企业管理。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兵工的管理体制处于由军事机关管理向地方政府管理的过渡阶段。华东、东北兵工,是在军区或军区后勤部下设军工部管理。华北、西北兵工,则是在地方政府或军政联合政府下设工业部(局、处)或工矿局管理。但总体上,整个革命战争期间,我们党对兵工厂的管理,全部是采用地区分散管理的,这在解放战争期间仍是如此。

这一时期,各地区兵工厂的命名进一步规范,兵工序列里已经没有了修械所和修械处。多数采用了抗日战争后期以企业代号命名的方式,如:××地区兵工1厂、兵工2厂……等。但仍有一部分采取了以地名命名的方式,如:桃园子弹厂、葛家峪兵工厂等。还有个别以生产专业命名,如:东北民主联军军工部化学厂、兵工厂、炼钢厂等。

人民兵工规模扩大的另一个显著标志是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兵工总厂。以鲁中兵工总厂为例,其1分厂为火药厂,2分厂是机工厂,3分厂是迫弹厂,4分厂是子弹厂,5分厂是铁工厂,6分厂是修械厂,7分厂是手榴弹厂,8分厂是木工厂,形成一个专业分工明晰、产品系列完备的军工生产企业。这个时期的人民兵工序列还出现了华丰公司、龙烟公司、大连建新公司等以公司命名的企业,且人员规模较大,也说明了兵器事业的迅速繁荣和壮大。

5、军品生产能力。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兵工共生产各种枪弹6600余万发,炮弹900余万发,手榴弹2300余万枚,无烟药近70万公斤,炸药近400万公斤,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这个时期,军品生产的特点,一是实现了人民兵工由以生产枪弹、枪械、地雷、手榴弹为主,向以炮弹、火炮和火炸药为主的跨越式发展。大面积杀伤性武器弹药的生产能力显著增强。人民兵工的炮弹、手榴弹生产能力首次超过了人民军队的作战消耗。二是人民兵工初步实现了专业化生产,兵工生产企业中不仅有枪弹厂、炸药厂、炮弹厂、手榴弹厂,还有了专业的引信厂、火工品厂、装药厂。三是兵器生产的产品种类和型号迅速增加,以东北兵工为例,其在解放战争初期,即已经能够生产枪弹、炮弹、手榴弹、掷弹筒弹及筒具等16种武器弹药。四是武器装备生产开始向标准化方向发展。1949年7月,中央军委在北平召开了兵工产品规格会议,就全国兵工产品的规格问题做出了初步规定,明确了各种武器弹药的技术标准,开启了武器装备制式化和统一全国武器弹药标准的进程。

6、军品科研能力。解放战争时期,随着人民兵工人才队伍的迅速壮大,兵器科研的能力迅速提高。在这一时期,军品科研的主要进展一是实现了较大口径炮弹和火炮的批量生产,相继研制出80毫米、81毫米、120毫米、150毫米迫击炮弹,75毫米山炮弹,以及70毫米步兵炮、120毫米和150毫米迫击炮等,并实现了批量生产。二是火炸药的研制生产能力较抗日战争时期有了跨越式的提升,为大规模的弹药生产提供了能源保障。三是在生产工艺、生产质量、生产成本方面不断取得技术进步,军品生产的经济性和生产效率有了大幅度提高。许多解放区都成立了开展兵器科研的专业研究机构,如:晋察冀边区的化工研究所、机工研究室,胶东军区军工部的工业研究室等。

7、配套保障条件。同生产研制条件的迅速改善一样,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兵工的配套保障条件也得到了显著改善。随着兵工企业逐步向城市迁移,兵工生产的封闭状态被迅速打破,军品生产的原材料供应、保障和运输等条件极大改善。最为关键的是,武器装备生产原料的筹措再也不用像过去那样采取隐蔽的方法秘密进行,采购征集军工生产原料器材在人民兵工史上第一次成为公开行动,并为各解放区党政机关给予优先保障。

六、研究结论

1、党的领导关怀,是人民兵工创建发展和取得辉煌成就的关键。人民兵工是我们党亲手缔造和创建的。我们党高度重视武器装备研制生产力量的培育,从拿起枪杆子团结带领人民同敌人展开武装斗争的那一刻,就开始运筹和开辟自身的武器装备生产道路。从井冈山时期的官田星火到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日兵工修械所,人民兵工事业愈挫愈勇、无所畏惧、薪火传续的根本原因,不仅仅是有几十名兵工职工跟随部队辗转到达了陕北,而是我们虽然在战略转移中损失了工房厂房、机器设备和人员力量,但我们党在土地革命时期积累的人民兵工能力建设理念和宝贵经验,完整地带到了抗日根据地。

回顾革命战争年代人民兵工能力培育发展之路,党中央领导高度重视兵工人才队伍建设,毛主席亲切接见引进人才,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邓小平亲自组织人才引进;我们党在中央军事委员会、八路军和新四军总部、各根据地军区成立军工部,加强对兵工事业的领导,建立健全人民兵工党的各级组织;中央军委、各级政府大力支持兵工事业发展,积极协调解决兵工生产的设备、原料问题,对兵工企业、兵工人才和广大职工的发展和生活给与巨大关怀……人民兵工事业的发展壮大,源于我们党的关怀厚爱和巨大支持。

2、把一切献给党的人民兵工精神是铸就军工核心能力、创建兵工伟业的关键力量。在物质条件极端艰难的情况下生产出大量武器弹药,充分证明:人民兵工的军工核心能力绝不是依赖物质条件创造的,而更多是由伟大的精神力量创造的。物质条件可以构建常规意义上的军工核心能力,但创造不了从复装子弹、整修枪械、自制机床开启现代兵器工业发展的军工核心能力,创造不了在行军作战间隙露天为部队抢修枪械的军工核心能力,更创造不了创造世界兵器制造奇迹的军工核心能力。

人民兵工军工核心能力铸成的关键,是从官田兵工厂时代开始,兵工人就牢固树立了把“一切献给党”的理想信念,把党的事业作为崇高追求,在战火纷飞中不畏牺牲、无怨无悔,为部队生产武器。人民兵工不同于一般产业工人队伍,是一支是有着崇高信仰、崇高理想、崇高追求的队伍,是我们党最可信赖和依靠的自身力量。

3、战争年代人民兵工军工核心能力发展历程,完美阐释了伟大的人民兵工精神。自力更生,革命战争年代人民兵工的军工核心能力发展,没有任何外援,从机床设备、生产设施到工房厂房,甚至职工宿舍都需要兵工人自己动手。不等不靠、自强不息,是革命战争各个时期、各个根据地兵工战士的共有品格。艰苦奋斗,用捡拾弹壳复装子弹,用老百姓的烧酒蒸馏制造工业酒精,用自制的专用工具和土办法拉挤膛线,用老百姓的大水缸建设炸药原料生产线……人民兵工战士克服了难以想象的重重困难,千方百计生产武器保障部队需求。开拓进取,从大刀、梭镖、土枪土炮到整修枪械、复装子弹;从马尾手雷、地雷、枪弹到枪支、掷弹筒、枪榴弹,再到中大口径火炮、炮弹,武器装备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的升级进步,是人民兵工开拓进取精神最生动的体现。无私奉献,万里长征、游击战争和浴血黄崖洞牺牲的兵工职工,为研制武器身负重伤、无怨无悔的“中国保尔”吴运铎……在人民兵工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军工核心能力中,蕴藏着我们党伟大精神的力量。人民兵工精神薪火相传,是新时代兵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力量源泉。

猜你喜欢

兵工兵工厂军工
未来兵工厂
未来兵工厂
未来兵工厂
未来兵工厂
军工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分析
《中国兵工报》的办报琐忆
回首烽火硝烟路 汇聚兵工报国情 豫西集团党委组织集中观看《烽火硝烟兵工路》电视专题片
世界五百强:中国军工风云榜
纪念人民兵工创建85周年暨《人民兵工精神》图书出版发行座谈会召开
军工股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