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古典诗歌和民歌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021-11-07杨威威

歌海 2021年4期

杨威威

[摘 要]以唐诗、宋词、元曲为代表的古典诗歌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而民歌是一种重要的带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歌曲,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积极促进古典诗歌和民歌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以唐诗《题都城南庄》为代表的“人面桃花”文化和四川民歌《黄丝蚂蚂》在流行歌曲《九妹》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古典诗歌和民歌现代化传播树立了一个典型。当代人应该充分借助流行歌曲的优势,促进古典诗歌和民歌的现代传播和大众接受。

[关键词]《九妹》;《题都城南庄》;《黄丝蚂蚂》;人面桃花;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013年12月30日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尤其是以唐诗、宋词、元曲为代表的诗歌文化,更是财富中的珍珠。如何使其“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不仅是执政者需要考虑的问题,也是当今古代文学研究者应该关注的焦点。如何促进优秀的古典诗歌在当下的传播,现代流行歌曲的创作和传播经验或许值得借鉴。

下面,笔者以《题都城南庄》为代表的“人面桃花”文化在流行歌曲《九妹》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人面桃花”文化的形成及影响

1996年,由王云好(原名王志明)作词作曲、黄鹤翔演唱的《九妹》一经推出,便红遍了大江南北。《九妹》欢快流畅的旋律、简单优美的歌词和演唱者黄鹤翔清澈明亮的歌喉都给许多音乐爱好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九妹》正版专辑发行量在全国超过100万张,这在当时是非常不错的成绩。

一首词、曲皆美的流行歌曲,对于听众文化素养的提升有一定的帮助,有时甚至不亚于一首好的古典诗歌的影响力。许多听众对此歌耳熟能详。仔细品味《九妹》歌词,其中的确美感洋溢:

你好像春天的一幅画,画中是遍山的红桃花,蓝蓝的天和那青青篱笆,花瓣飘落你身下。画中呀是不是你的家,朵朵白云染红霞,哥哥心中的九妹你知道吗?是我心中那一幅画。九妹九妹,漂亮的妹妹,九妹九妹,透红的花蕾……

《九妹》歌词能够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力,与以《题都城南庄》为代表的一批古典文学作品积累的“人面桃花”文化有较大关联。20世纪90年代,尽管中国的基础教育普及度还不理想,许多听众可能并未读过《题都城南庄》,但是或多或少都曾被“人面桃花”文化感染过。中国历来推崇“英雄美人”“才子佳人”文化。前者的代表,有《史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衍生的“霸王别姬”文化。后者的代表,有《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衍生的“君子好逑”文化。不管是“英雄美人”文化还是“才子佳人”文化,都对女子有一个共同的要求:美!封建时代几乎不让女子参加社会建设,甚至宣扬“女子无才便是德”,但并不赞同女子无貌。爱美之心是人的天性,这种天性在男权社会文化领域的一个集中反映,便是所谓的“美女佳人”文化。“人面桃花”文化是“美女佳人”文化的重要代表。崔护《题都城南庄》的成功创作和广泛传播,则是“人面桃花”文化形成的关键节点。

崔护,生卒年不详。关于他的史料记载也不多,主要有:

1.“崔护,字殷功,博陵人,贞元十二年(笔者注:796年)登第。终岭南节度使。诗六首。”①

2.“元和元年(笔者注:806年)四月,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元稹、韦惇、独孤郁、白居易、曹景伯、韦庆复、崔绾、罗让、崔护、薛存庆、韦珩、李蟠、元修、萧俯、沈傅师、柴宿及第。”②

3.“(唐文宗大和三年)丁酉,以京兆尹崔护为御史大夫、广南节度使。”③

以崔护20周岁登第估算,崔护生年在776年左右,其卒年应不早于829年(唐文宗大和三年)。由于史料不足,崔护创作《题都城南庄》的背景,已不可详考。不过晚唐的孟棨在其《本事诗》中有这样一段记述:

博陵崔护,姿质甚美,而孤洁寡合。举进士下第。清明日,独游都城南,得居人庄。一亩之宫,而花木丛萃,寂若无人。扣门久之,有女子自门隙窥之,问曰:“谁耶?”以姓字对,曰:“寻春独行,酒渴求饮。”女入,以杯水至,开门设床命坐,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妖姿媚态,绰有余妍。崔以言挑之,不对,目注者久之。崔辞去,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崔亦眷盼而归,嗣后绝不复至。

及来岁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徑往寻之。门墙如故,而已锁扃之。因题诗于左扉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后数日,偶至都城南,复往寻之。闻其中有哭声,扣门问之,有老父出曰:“君非崔护邪?”曰:“是也。”又哭曰:“君杀吾女!”护惊起,莫知所答。老父曰:“吾女笄年知书,未适人,自去年以来,常恍惚若有所失。比日与之出,及归,见左扉有字,读之,入门而病,遂绝食数日而死。吾老矣,此女所以不嫁者,将求君子以托吾身,今不幸而殒,得非君杀之耶?”又特大哭。崔亦感恸,请入哭之。尚俨然在床。崔举其首,枕其股,哭而祝曰:“某在斯,某在斯。”

须臾开目,半日复活矣。父大喜,遂以女归之。④

孟棨《本事诗》著于《题都城南庄》成诗之后,“本事”二字给人一种追根溯源的感觉,增加了诗歌的“可信度”,也使得《题都城南庄》的传播有了“现实”依据。故事和诗歌交相辉映,促进了“桃花”和“美女(人面)”的进一步捆绑,“美女”意义逐渐地成为“桃花”文学意义的主流之一。从先秦时期“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到南朝梁简文帝萧纲的“但使新花艳,得间美人簪”、陈后主的“红脸桃花色,客别重羞看”,再到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把一个青年女子娇嫩的面庞比做桃花,或者说,用鲜艳的桃花去形容一个女子的面容,桃花的鲜艳和女子的姣丽,交相辉映,益增其美。

“桃花”与“美女”,在人们心里逐渐形成一种稳固的双向审美关联,催生和发展了“人面桃花”文化。作品中同时出现桃花和年轻女子,人们往往倾向于将女子的面貌与桃花作比,而这些女子也大多数就像人们期待的那样“人面桃花”,比如明代孟称舜《桃花人面》杂剧中的叶蓁儿:“俺看墙内桃花数枝,一一可怜……俺看这女子妖姿媚态,绰有余妍,可为绝世无双矣!此地何地,有此殊丽?”到了后来,桃花与美女的关系在文人笔下悄悄地发生了变化,即桃花意象的女性身份呈现出泛化的特点,桃花与女性的关系也表现为明显的普遍性,甚至与女性相关的物象或事项也以桃花命名。不仅桃花与美女的关系泛化,“人面桃花”文化的主题也渐渐泛化,甚至将最初单纯的男欢女爱与家国兴亡、忠孝節义相关联,比如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桃花扇》主人公侯方域清明出游时结识李香君与崔护清明游偶遇桃花女,《题都城南庄》中有信物意味的桃花与戏剧中有信物意味的桃花扇,还是可以看出与“本事”的许多关联,但人物设计和戏剧主旨已与“本事”无重要瓜葛。伴随着相关文学作品的演绎和传播,“人面桃花”文化传播蔚为大观,因《题都城南庄》助推而形成的“桃花”与“美人”的双向关联在桃花意象的女性身份泛化的趋势下并没有走向弱势,甚至更加深入人心。看到桃花即想到美人,看到美人也会想到桃花,正如《九妹》歌词所唱:“你好像春天的一幅画,画中是遍山的红桃花。”《九妹》作者将拥有广泛接受基础的“人面桃花”文化用现代化的歌词语言表达出来,并以大众较易接受的流行音乐形式做辅助,造就了流行歌曲中的“《题都城南庄》”。

二、《九妹》对《题都城南庄》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九妹》歌词在内容和思维逻辑上与《题都城南庄》有着惊人的相似。据《九妹》作者王云好陈述,关于《九妹》的创作,“开始是根据一首名叫《黄丝麻麻》(笔者注:应为《黄丝蚂蚂》,“蚂蚂”是四川方言“蚂蚁”的意思)的川东土谣形成《九妹》的音乐主题,再逐渐在朦胧的诗词中写出完整的旋律,最后才填上歌词”。

《九妹》的创作受了诗词的影响,但是王云好并未明说是什么诗词。从《九妹》和《题都城南庄》的对比来看,《九妹》歌词极有可能受到了《题都城南庄》的影响。下面,我们把《九妹》主歌部分的歌词和《题都城南庄》放到一起做个对比(参照“《九妹》与《题都城南庄》对比表”),分析一下《九妹》的内容和创作思路。

从《九妹》和《题都城南庄》文本来看,《九妹》中的1、2、3部分大体上可以与《题都城南庄》的1、3、2部分对应。比如《题都城南庄》中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人物,九妹中的“你好象春天的一幅画,画中是遍山的红桃花”也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人物。此外,《九妹》在包含《题都城南庄》类似信息基础上,还进行了一定的铺展,比如对“画”进行颜色渲染,红桃花配以蓝天、青篱笆;在最后“不知你远去在何方”的基础上,直接抒发对九妹的思念,“红红的脸颊带着点点的笑,在梦里萦萦缠绕”。诗歌讲究蕴藉含蓄,留给读者大片想象空间;而歌词作者则将诗歌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直接用“思念”填补。《题都城南庄》留有的空白,在歌词中被词作者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填补。以上是篇章内容方面的简单对比。

在思路上,《九妹》与《题都城南庄》也有相似之处。毕竟,内容是思路的折射。首先,在叙事角度上,都是以男主人公的视角着笔。在叙事顺序上,都是采取追忆的方法,先写以前,再写当下。《九妹》的主歌部分,主歌一对应的时间是以前,主歌二对应的时间是当下。这也与《题都城南庄》的时间顺序一致,前两句写的是去年今日,后两句写的是今年今日。

从内容和思路两方面,我们都可以看出《九妹》对《题都城南庄》的演绎。内容和思路的一致,反映的是文化取向上的继承。

《九妹》的成功,在歌词方面,是扎根在人们心里的以《题都城南庄》为代表的古典的“人面桃花”文化与现代歌词创作技法完美结合的结果。这是“人面桃花”借助于现代流行歌词语言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曲调方面,《九妹》参考了川东土谣《黄丝蚂蚂》轻快活泼的旋律,具有浓厚的川东民歌特色。《九妹》的主歌部分,和《黄丝蚂蚂》“黄丝黄丝蚂蚂,请你出来耍耍,坐的坐的轿轿,骑的骑的马马”的曲调,的确有一定程度的相似。四川气候变化不大,基本上常年山清水秀,特殊的地理环境与气候,造成川东人豪爽、粗犷的特点,川东地区语言语调直白,高亢有力,唱歌时也是真挚炽烈、欢快热情……川人天性豪爽幽默、笑看人生的乐观主义精神贯穿在许多山歌歌词中,调侃性和随意性也很多见。川东民歌曲调悠远绵长,慷慨阳刚,有很强的自娱性,也富于激情,一般都强调字头的喷口,句式间节奏处理特别强调乐句乐节的重音。句式清晰,节奏顿挫分明,要求声音放松,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既反映生活,又表达情爱;既豁达豪迈,又诙谐幽默。《九妹》吸收了四川民歌轻快的特点,同时又对四川民歌重视乐句乐节重音的特点进行了改造,增加了曲调的轻快流畅度,音乐形象鲜明,曲调简朴但具有浓厚的四川风味,是当代运用蜀地音乐元素创作较为成功的一首流行歌曲。

《九妹》之前,大部分关于“人面桃花”文化的流行歌曲在曲谱节奏上受到古典的“人面桃花”意象累积的偏于伤感和迷惘的情感倾向的影响,旋律舒缓哀婉,比如邓丽君演唱的《人面桃花》(陈蝶衣作词,姚敏作曲)、嘟嘟演唱的《人面桃花》(〔唐〕崔护、刘方平作词,古月作曲)。《九妹》节奏欢快流畅,歌手演唱时吐字轻快,弱化了过去“人面桃花”文化中累积的忧郁情怀,给听众耳目一新的感受。歌曲以一种轻快的方式表达美人已去、求而不得的心情,将物是人非的遗憾心理轻快化,凸显流行歌曲的娱乐化特性,减轻了听众的精神负担。

三、如何借流行歌曲做好古典诗词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九妹》对《题都城南庄》的现代化演绎是十分成功的,真正做到了“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借流行歌曲促进古典诗词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从过往和当今成功的实例中总结经验,在歌词和曲调方面做足文章。

(一)重视流行歌词创作,巧妙化用古典诗词

今天大部分文学研究者对于流行歌词不屑一顾,认为那算不上文学。在1000年前的宋代,许多当时的文人对流行歌词的态度也是如此。可是,在那个时候的流行歌坛,也出现了《题都城南庄》现代化的优秀案例。下面,我们将《题都城南庄》与宋代的流行歌词——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①做个对比。

不难发现,《生查子·元夕》1、2、3、4部分在叙事顺序和内容上几乎与《题都城南庄》的1、2、4、3部分完全对应。“从词中抒发感情的坦率、外露,歌词的通俗、明快来看,词中主人公很象(像)崔护诗中的主人公一样是位男子的口吻”;只不过《生查子·元夕》较《题都城南庄》叙述得更加详细,描写了“不见去年人”之后主人公“泪满春衫袖”的情状。《生查子·元夕》是宋代的流行歌词,尽管今天它的曲谱早已失传,可是无碍它成为一首公认的优秀词作。这首宋代的流行歌词被视为经典,恐怕不仅仅是因为这是古代名人作品,《生查子·元夕》这首当时的“流行歌词”,确实有它的优秀之处。

以史为鉴,可以知興替——不仅是社会的兴替,也包括文学的兴替。符合时代需求的文学更容易获得发展,所以做好古典文学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其实就是多结合文学发展的规律,将前人优秀作品不断地现代化。这样成功的例子,古今皆有。上面举的《生查子·元夕》,很可能是化用了《题都城南庄》,如果再追溯深一点,《题都城南庄》《生查子·元夕》都有可能是化用了独孤及的《和赠远》。

宋代吴幵《优古堂诗话·崔护诗》曰:

唐独孤及《和赠远》诗云:“忆得去年春风至,中庭桃李映琐窗。美人挟瑟对芳树,玉颜亭亭与花双。今年新花如旧时,去年美人不在兹。借问离居恨深浅,祇应独有庭花知。”此诗与崔护诗意无异。

如果不细究,很多人可能会认为《和赠远》是模仿《题都城南庄》,但事实可能恰好相反。虽然崔护的生卒年不详,但是在崔护具备诗歌创作能力之前,独孤及(725~777)就已经去世了②。独孤及《和赠远》早于崔护《题都城南庄》,“与崔护诗意无异”,但是文学史上广为人知的却是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原因何在?

内容方面,可能与独孤及的诗不够简约,没能做到“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有关。如果独孤及将诗压缩一下,也许会更好。“忆得去年春风至,美人挟瑟对芳树。今年新花如旧时,去年美人不在兹。”虽然比不上崔护的诗歌具体形象,意境上也差了一些,但是相较于原诗,更多了一些回味。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很可能就是在独孤及《和赠远》的基础上提炼升华而来。而这种提炼和升华,也使得崔护凭借这一首诗便位列唐朝知名诗人之列。除了内容,在叙事顺序的安排上,独孤及的诗歌也稍逊崔护。独孤及“今年新花如旧时,去年美人不在兹”的叙事顺序是“物是人非”,这是一种接受者十分习惯的表达方式。尽管这“物是人非”的叙述带有不少懊丧悲悔,但是比不上“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中“人非物是”的感情容量。先说“人非”,让人感觉到的是一种迫不及待地抒发出来的懊丧,对曾经保有而现今不在的悲悔。陈奕迅有首歌叫《红玫瑰》,歌词应是李焯雄化自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如果脱离歌词原先的语境,笔者觉得可以将其用来诠释《题都城南庄》的四句诗:“去年今日此门中,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桃花女);人面桃花相映红,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崔护)。人面不知何处去,玫瑰的红容易受伤的梦(桃花女);桃花依旧笑春风,握在手中却流失于指缝(崔护)。”去年的今天,姑娘对我一往情深,满怀悸动;知道女为悦己者容,受宠的我有恃无恐。岁岁年年人不同,今年今天,姑娘已经难觅芳踪。年年岁岁花相似,可是突然觉得,没了她桃花再艳红又有什么用?

尽管现在的流行歌词,很不受专家学者重视,但是,笔者相信,将来的流行歌词一定会成为一种代表性文体在文坛大放异彩。致力于古典诗词传播的专家和学者们,或许可以把平时放在创作古典诗词方面的心思,转移一部分到流行歌词的创作上。推进古典诗词的传播,不一定非要复古返本。可以适当结合流行歌词的特点,多化用古典诗词,比如黄安的《新鸳鸯蝴蝶梦》、小虫的《爱江山更爱美人》、陈小奇的《涛声依旧》将经典诗词融进歌词,让听众在追随流行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充分发挥现代流行音乐的优势

融入古典诗歌的歌词,其流行和传播还必须充分重视曲调的积极作用。让歌词借助曲调的亲和力和感染力,“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调子足够好,古典诗词也能成为流行歌曲,比如袁枚的《苔》诗,在被梁俊谱曲于《经典咏流传》栏目演唱后,热度飙升。这是古典诗词现代化的一种方式,但并不是最好的方式。白话文运动以后,中国的现代书面语系统与文言系统有了较大的差别,诗歌语言的原汁原味,还是给现代许多人带来一种隔阂感,阻碍了古典诗歌文化的普遍接受和认可。将古典诗歌的内容和思想,转化成通俗易懂的现代白话歌词,是一种更好的古典诗歌现代化的方法。以《九妹》为例,它创造性地改编了四川民歌《黄丝蚂蚂》曲谱,对化自《题都城南庄》的歌词进行了有效包装。这是古典诗歌现代化的一条相当好的路径。宋代的“流行歌曲”,最终蔚为大观,一个重要原因便是谱曲的词受到了广泛欢迎。“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这不仅仅可以用来说明柳永的词作广泛流传,也可以说明当时普通大众对词的认可和接受。在《九妹》之前,内容与之相似且文学水平并不逊色的歌词并不是没有出现,但流行程度却不及《九妹》,曲调接受度不高是一个重要原因。

四、结语

E.R.库尔提乌斯在《欧洲文学与拉丁中世纪》中说:“‘永恒的现在是文学的一个基本特点,指的是过去的文学总是活跃在现在的文学之中。”这个总结不仅适合外国文学,也适合中国文学。从《题都城南庄》到《九妹》,是古典诗歌和民歌在当今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我们推进古典诗歌和民歌现代化工作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典型。我们要充分总结经验、发挥特长,让优秀的古典诗歌和民歌借助流行歌曲这种“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