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份奏折惹来杀身祸

2021-11-05林鹄

领导文萃 2021年16期
关键词:大学士名臣奸臣

林鹄

乾隆四十六年(1781)三月十八日,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西巡五台山,路过保定。已退休在家的原大理寺卿尹嘉铨,派儿子送上了两份奏折。

一场惊天大案就此拉开序幕。

人心不足蛇吞象

在第一份奏折中,尹氏恳请皇上加恩,特例赐予其父尹会一谥号。

乾隆提倡孝道不遗余力,而尹会一孝名远播,皇上曾赐诗一首,不正是应当宣传的典型吗?

提出申请,一则满足了私欲——老爸的荣誉不就是自己的荣誉吗?二则投皇上之所好,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没想到,如意算盘打错了。

乾隆批示,狠狠训斥了一番:“与谥乃国家定典,岂可妄求?”

如果当时尹嘉铨只上了一份奏折,看到批示,自然就安分了。

偏偏他人心不足蛇吞象,认为谥号十拿九稳,并不满足,在第二份奏折中提出了更“狂悖”的要求。

皇上刚放下笔,就看到了下面这份还是尹嘉铨的奏折。

他说,陪祀孔庙(士大夫的最高荣誉,除了孔门七十二弟子,不过寥寥数十人),元代先儒有四位,明代有六位,而本朝目前仅陆陇其一人,跟本朝儒学成就极不相称。

因此建议,增加汤斌、李光地、张伯行(皆清初大儒),还有范文程、顾八代(范、顾皆无儒学声誉)。

当然,末尾羞答答地添上了其父尹会一的名字。

乾隆的朱批,一共九个字:“竟大肆狂吠,不可恕矣!”

皇上觉得情况非常严重,当即下了一道非常严厉的长篇谕旨。

他对尹氏提名的人选逐一驳斥,并特别强调:朕对大臣——即便早在朕出世前已亡故的——他们的功业品行,一切了如指掌;尹嘉铨一个小小的正三品退休官员,居然敢在这样重大的事情上发表意见,“实属从来未有之事”!

在高宗看来,朕当年赐诗褒奖尹会一,不是因为他真有什么了不得的孝行,不過为了激励大家,拿他做个由头罢了。现在尹嘉铨居然请求破格赐谥,还要陪祀孔庙,“如此丧心病狂,毫无忌惮,其视朕为何如主耶?”这不是藐视朕,以为朕昏庸无能,毫无判断力吗?

尹嘉铨被移交司法部门,皇上同时下达了抄家的命令。

抄家抄出三大罪

在抄家方面,清政府经验非常丰富。

如果是官员,一般住所、老家同时查抄,对家人、亲族也盯住不放,做起来干净彻底,不留死角。尹氏虽已退休,但在北京还有住所。

所以,除了指示直隶总督立即查抄尹嘉铨在保定的老家外,乾隆还用“日行六百里”的急件,星夜发往北京,要求留守的内阁大学士英廉“即速前往严密查抄,毋任丝毫隐匿寄顿”,以防止消息走漏、财产等提前转移。

康乾盛世,龙颜一怒,动不动就抄家。

两地的官员十分卖力。

尹嘉铨北京的家中被搜出“书大小三百十一套,散书一千五百三十九本,未装订书籍一柜,法帖册页六十五本,破字画五十八卷,书信一包计一百一十三封,书板(印刷书籍用的雕版)一千二百块”。

审查的结果,各种书籍需开列详细的清单,书中嫌疑之处,“逐一签出(粘签)”,原书进呈,由皇上亲自审阅。

事实证明,皇上确有先见之明,尹嘉铨的著作中充斥着“不堪入目”的“狂吠”。

我们且一一道来。

首先是僭妄。一句“子欲为帝者师”,犯了大忌。审讯官曰:“你是何等样人,敢公然欲以帝师自待,难道你竟不知分量,欲做师傅吗?”

第二项罪名,是恶毒攻击盛世。他的书中有这样的话:“天下大虑,惟下情不通为可虑。”说治理国家最怕的,是高层不了解底层状况,不清楚老百姓的疾苦与真正需求。审讯官质问:“如今遭逢盛世,民情无不上达,有何不通可虑之处?你说此话,究竟有何意见,据实供来。”

尹嘉铨的下一个罪状,是泄密。他在编纂的家谱中,收录了自己的奏折。尹嘉铨在大理寺卿任内,曾就一份死刑判决,力主由“立决”改为“缓决”(即缓刑),为此上了奏折。这一奏折出现在了家谱中。主审官质问:“申冤理枉的事,是做官的该办的,难道都要载入家谱?即如刑部司官向堂官(指刑部尚书、侍郎)论事,难道都要记载吗?”

无名臣亦无奸臣

诽谤盛世是罪状。没想到,尹嘉铨歌颂盛世也付出了惨痛代价。

尹氏仿效朱子《八朝名臣言行录》,撰有《名臣言行录》,收集清代大臣的嘉言懿行。

按理说,这是为打造盛世添砖加瓦——盛世的标志之一,不应当是名臣辈出吗?还有哪个时代,表彰名臣会成为罪状?

《名臣言行录》收录者,包括圣祖玄烨的弄臣高士奇,雍正朝大学士高其位、蒋廷锡、张廷玉、鄂尔泰,还有在雍正朝已崛起、但于乾隆初始拜大学士的史贻直等。当然,还有其父尹会一。

审讯官员皆加以反驳,认为这几人都不够格。

尹嘉铨终于意识到,自己触犯禁忌,最核心的一点,是本朝臣子盖棺论定,只允许存在官方鉴定结果。而所谓官方结论,不过是皇上的金口玉言罢了。

此案乾隆最核心的关切,是那道专门批判此书的冗长上谕中的这句话:“本朝纪纲整肃,无名臣,亦无奸臣!”

无奸臣,好理解。当年鳌拜多嚣张,还不是被年纪轻轻的圣祖拿下了?大清天子圣明,烛照万里,奸臣稍一露头,必覆灭无疑,是之谓无奸臣。

但这秦汉以降仅见、直追三代的盛世,怎么会没有名臣呢?

在那道皇皇近千言的诏书中,皇上首先指出,尹嘉铨将内阁大学士称为宰相,甚为荒唐,因为本朝“列圣相承,乾纲独揽”,一切决策皆由皇上独力制定,大学士不过是高级秘书罢了。从圣祖康熙爷、父皇再到朕,无时无刻不在为天下苍生的福祉亲自辛苦忙碌,难道有什么事还需要仰仗大学士的协助不成?朕在位期间,傅恒做大学士的时间最长了,也不过是执行朕的命令,尽职尽责,不打折扣罢了。现在他去世十多年了,难道离了他,朕就没法让国家运转起来啦?

最后,图穷匕见,终于归结到“名臣”的问题上来了:所谓名臣,一定是对国家的繁荣安定做出了不可或缺的巨大贡献,才当之无愧。但是,由名臣而非君主来承担这一关键角色,实际上意味着国家的重大隐患。我大清朝一切皆由皇上独力裁断,奸臣既无处容身,也不需要名臣,这才是一个国家最理想的状况,也是普天下人的福气。

至此,尹嘉铨的死罪已是断断无疑的了。

最后的判决:“当此光天化日之下,此种败类,自断不可复留。尹嘉铨着加恩免其凌迟之罪,改为处绞立决。”

随后,全国各地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查缴尹嘉铨著作的运动,连尹氏在各地的碑文、摩崖石刻,也一律铲削磨毁,并追缴拓本。直到当年十二月,这场运动才基本结束。

(摘自《读书》)

猜你喜欢

大学士名臣奸臣
广州出土五代南汉国名臣李纾墓志铭考略
包拯为何穿龙袍?电视剧有误
浅析贾探春与史湘云自卑和中性性格异同
奸臣的后人难做人
明人内阁性质观点述评
北宋名臣寇准与邯郸
整太监
整太监
《水浒传》中的宋代文官研究
由名臣李泌看中唐的边疆经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