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填海区深基坑涌水、涌砂事故分析与处理浅谈

2021-11-05黄宏林戴天宇肖少鸿

建筑施工 2021年7期
关键词:支护桩砂层第四系

黄宏林 戴天宇 肖少鸿

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广东 深圳 518048

1 项目概况

1.1 工程概况

该项目位于人工填海改造区,填海前原始地貌为滨海滩涂,后回填至现状标高。项目±0 m标高对应于黄海高程+5.90 m,地下室底板面结构标高-18.10 m,底板设计厚900 mm。目前场地高程约+4.00 m(绝对高程,余同),坑底绝对高程为-14.00 m。基坑长约237 m,宽约132 m,开挖深度约18 m,基坑面积约2.69万 m2,总开挖土方量约48.3万 m3。基坑安全等级为一级,重要性系数为1.1。

1.2 地质及水文情况

勘察测得钻孔孔口高程为4.39~9.79 m。勘探资料揭示,场地内地层主要有第四系人工填土层、第四系全新统海相沉积层、第四系全新统海陆交互沉积层、第四系残积层及燕山晚期花岗岩。场地位于人工填海区,濒临海岸约50 m,地表水主要为海水,与地下水有较强的水力联系。

1.3 基坑支护及止水方案设计

根据场地地质条件结合周边环境现状,基坑支护采用咬合桩+混凝土内支撑支护方案,咬合桩兼作截水帷幕控制地下水。支护桩桩径均为1 200 mm,排列方式为A型桩φ1 200 mm(C40、C45)和B型桩φ1 200 mm(C15、C20)间隔布置,A型桩为荤桩,B型桩为素桩。支护结构冠梁顶标高均为+3.00 m,支护桩底标高北侧为-29.75 m、东侧为-29.75 m、南侧为-31.75 m、西侧为-28.75 m,支护桩底部均穿过透水砂层进入不透水土层。钻孔咬合桩B型桩原则上同A型桩深度,若B型桩在设计桩长内遇中风化岩时,施工至岩面即可。

2 涌水事故

某日,施工人员巡检时发现基坑出现一处涌水点。涌水点位于K-15轴交K-F轴-K-G轴之间21桩承台FB27处,离G743Y号工程桩距离约10 cm(图1)。此处已开挖至设计标高,正在进行承台的二次开挖。涌水呈现深灰色,含少量细砂,有咸味,初步估计涌水流量为10 m3/h。

图1 涌水点平面位置

3 原因分析

根据场地地质、现场开挖现状和涌水位置,可判断为基坑底部砾砂层标高段支护桩间咬合不密实,桩与柱间的砂层承受不住基坑外侧较大的水压力而破坏,致使支护桩外侧砂层与基坑内侧砂层形成水力联系。本工程基坑已开挖至设计标高,正在进行承台、集水坑、电梯基坑的二次开挖,局部开挖深度较大,已经将砾砂层上覆的淤泥质黏土层挖除,导致砾砂层中承压水涌出,出现涌水、涌砂。

3.1 主要原因

1)承台较厚,二次开挖深度大,直接导致具有微承压性的砾砂层上部上覆淤泥质黏土层厚度不够,致使砾砂层中承压水涌出。涌水位置FB27承台厚为4 800 mm,承台底为-17.00 m,相对于底板底再往下3.9 m。经查本工程超前钻探资料,涌水点邻近超前钻钻孔C77A和C78A。钻孔柱状图显示,C77A在-17.43~-13.73 m段为淤泥质黏土,在-19.63~-17.43 m段为砾砂,在-28.73~-19.63 m段为砾质黏性土,在-32.53~-28.73 m段为全风化花岗岩,在-37.30~-32.53 m段为强风化花岗岩;C78A在-16.40~-13.40 m段为粉质黏土,在-19.70~-16.40 m段为淤泥质黏土,在-24.50~-19.70 m段为砾砂,在-28.70~-24.50 m段为砾质黏性土,在-34.10~-28.70 m段为全风化花岗岩,在-37.10~-34.10 m段为强风化花岗岩。超前钻资料显示,FB27承台开挖至设计底标高时,已将上部的淤泥质黏土全部挖尽,砾砂层暴露,导致砾砂层中微承压水涌出。

2)此部位承台二次开挖完成后未及时进行垫层施工和底板浇筑,未进行基坑底的封闭,基坑底开挖完成后暴露时间过长,导致砾砂层中具有微承压性的地下水涌出。

3.2 间接原因

1)基坑离海边近,地下水丰富。本项目位于人工填海区,为填海用地,邻近海边,基坑东侧濒临海岸最小距离70 m,填海前原始地貌为海滨滩涂,后经人工填海改造,回填至现状标高。目前均存在少量地表海水,场地周边地下水受海水侧向补给,与海水存在较强的水力联系。

2)基坑底含有强透水砾砂层。本工程水文地质情况较为复杂,场地地下水类型可分为第四系孔隙水及基岩裂隙水,孔隙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人工填石层、海陆交互沉积的砂层中,其次赋存于第四系残积层和全风化岩层中。其中详勘报告揭示地下分布的砾砂层具有强透水性,局部具有微承压性。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强、中风化岩节理、裂隙内,受节理、裂隙发育程度控制,具有承压型,强-中风化岩为中等透水层。

3)地下水位埋深浅,水位高。详勘期间实测钻孔的地下水位埋深介于2.2~4.6 m之间,高程介于0.1~0.7 m之间,平均高程为0.5 m,水位年变化幅度约为2 m。当下正值雨季,水位有所回升。考虑到场地滨海,根据潮位站的潮汐观测资料,邻近海域范围内海水深3~5 m,受潮汐影响较大,在一个月的大部分时间内,每日各有2次涨潮和退潮,潮差不大,平均为1~2 m,最大潮差为3 m。

4 处理措施

4.1 引水与堵漏

通过对现场的勘察,先在涌水点处附近挖设集水坑,在涌水点处埋设φ100 mm镀锌排水管进行引水,将水引至集水坑,并浇筑混凝土进行硬化封堵,保证涌水全部从预埋的排水管引出,待混凝土终凝后用堵漏王对混凝土进行二次封堵,并持续观察涌水量和水中泥砂含量。引水成功后,再进行引水管的二次封堵。若引水不成功,对涌水点附近含有砾砂层的范围进行局部高压注浆加固[1-2]。

4.2 双液注浆

首先应沿支护桩边找准砾砂层位置,沿砾砂层涌水带为中心布置钻孔,分2排呈梅花形布置,钢花管间距1.2 m×1.2 m,采用风钻钻孔,孔径φ50 mm,孔深23~26 m(根据补勘后的砾砂层厚度调整)。成孔后立即安装注浆管,注浆管外露长度一般不小于30 cm,以便连接孔口阀门和注浆管路,孔口段外围裂隙用锚固剂封堵,孔口设置止浆塞。为避免在注浆时发生串浆现象,应采取隔孔钻孔,间距2.4 m。 注浆方式采用前进式可全孔一次压入式。钻孔过程中未涌水处一钻到底,全孔一次压入式注浆;在钻孔过程中如发现有水,即停止钻孔,采取注一段钻一段的前进式注浆,直至达到设计段长位置。

4.3 处理结果

注浆充填砾砂层,封堵渗水通道,在支护桩周围形成隔水保护圈,防止地下水通过强透水性的砾砂层进入基坑内,使地下水位得以恢复并长期保持。

5 结语

深基坑的施工,要做好前期的地质勘察和设计工作、设计时应该充分考虑基坑支护渗漏情况。当位于人工填海区,离海边近,地下水和海水有较强的水力联系时,应合理选取渗流系数,埋置深度。做好开挖前的维护结构隐蔽验收工作,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深基坑涌水涌砂事故的发生。事故出现后应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降低引发后续问题的风险,本工程的成功实践,为沿海边出现的类似问题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解决方法及思路。

[1] 黄文秀.深基坑涌水事故的分析与处理[J].广东建材,2005,21(10):54-55.

[2] 王希壬.关于基坑涌水、涌沙处理方案研究[J].名城绘,2018(9):98.

猜你喜欢

支护桩砂层第四系
供水泵站基坑排桩支护局部失效引发连续破坏机理研究
西北地区支护桩施工技术应用概述
第四系胶结砂层水文地质钻进技术研究初探
滨海厚砂层地质水下混凝土灌注桩施工技术
基坑支护桩结构土体受力变形机制、稳定性有限元分析及支护桩结构合理间距分析
江苏丹阳地区第四系物性特征研究
深基坑桩锚支护结构变形的土体参数敏感性分析
河北平原区第四系(200m以浅)岩土体综合热导率特征综述
北疆第四系覆盖层上明渠结构优化研究
富水砂层盾构隧道开挖面稳定性及其失稳风险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