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大学生“用外语讲述中国”的态度和意识研究

2021-11-04刘芯羽孙若谷杨华

校园英语·月末 2021年9期
关键词:问卷调查态度意识

刘芯羽?孙若谷?杨华

【摘要】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探究中国大学生“用外语讲述中国”的态度和意识。问卷设计基于ABC态度模型与跨文化意识领域研究,经过两轮试测后的修改删节后发放。经数据分析,得出初步结论:中国大学生整体上对“用外语讲述中国”态度较积极,意识较强。是否为外语专业和在校学习外语时长都是影响该态度和意识的因素。

【关键词】态度;意识;问卷调查;对外话语;外语讲述中国

【作者简介】刘芯羽(2001-),女,广东深圳人,北京外国语大学北外学院,本科,研究方向:英语(国际组织);孙若谷(2001-),男,浙江温州人,北京外国语大学北外学院,本科,研究方向:英语(国际组织);(指导老师)杨华,北京外国语大学北外学院。

【基金项目】北京市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国大学生‘用外语讲述中国的态度和意识调查”(项目编号:202010030027)。

一、引言

当前的国际舆论格局仍是“西强中弱”,着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进而推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已成为时代的需求。在此背景下,如何让中国文化“走出去”成为新的焦点。中国大学生的态度和意识对于能否传播好中国故事十分重要,值得大众关注。笔者结合“用外语讲述中国”的实际需求,通过问卷调查中国大学生对“用外语讲述中国”这一行为的感觉和情感体验,同时从跨文化交际意识入手,以跨文化交际中的思辨意識为主,探究中国大学生的相关意识。

二、文献综述

对于使用外语传播本民族文化的现象,国外学者已从语言学视角、民族志视角或传播学视角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国内对于“用外语讲述中国”的研究正不断升温。研究发现,中国大学生讲不好“中国故事”的主要原因是:外语教育过程中严重缺少对中国文化的表达教学,中国大学生对跨文化交流、文化差异的认识程度不高,中国高校学生深层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普遍薄弱等。笔者发现,就研究切入点而言,目前已有成果主要基于教育者视角,少有从大学生群体视角出发的研究;就研究领域而言,对大学生的跨文化态度和跨文化意识领域的相关研究较为缺乏。对此,本研究从大学生的视角出发,挖掘中国大学生对于“用外语讲述中国”的态度和意识,找出大学生在讲述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试图为高校的外语教育提供数据支持。

三、研究方法

1.问卷编制。问卷第一部分采集个人信息,第二部分采用李克特量表模式编制,由“态度”和“意识”两个一级指标组成。

其中,态度包含情感、行为与认知三个成分,下分15个三级指标。情感指个人评价对象时所具有的情绪,笔者采用喜欢、有兴趣、自信、自豪、尊敬五大情感;行为指人对态度对象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向、方式或意向,笔者选用渴望、愿意、倾向三个行为;认知主要涉及对态度对象客观属性等的评价,笔者从感受性认知、动机性认知、评价性认知归纳出有用性、必要性、可行性、困难、目的五大认知。其下分“对文化差异的认知”和“批判的文化意识”两个指标,囊括跨文化交流技能、语言交际技能、认知和互动技能,重视并尊重不同文化的价值观、信仰和行为,批判性文化意识和自我意识等能力维度。

在题项内容设计方面,笔者参考“公众对科学的态度问卷”,编制出共计40题项的问卷。此外,笔者统一行为指标下的题项的句式,以突出行为动词,帮助受试者快速理解题意。

2.调查对象。本研究的样本来自北京市、浙江省和广东省的170名本科一年级至研究生三年级大学生,其中,外语专业大学生占比 43.53%,非外语专业占比56.47%;在校学习外语7年及以下的大学生占16.25%,7~13年的占66.25%,13年以上占17.5%.

3. 数据的收集与预处理。在经过两轮试测和相应的问卷调整后,笔者向中国多地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总计回收170份,获得有效问卷160份,调查问卷有效率为94.12 %。笔者采用SPSS计算了信度与效度,根据Cronbach's alpha值等数据分析结果显示,α=0.966,基于标准化项目的α=0.968,数据结果已达信度甚佳。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结果显示,绝大多数问题之间相关性的显著性水平p值小于0.001,即相关性已达显著,内部效度较高,数据深挖价值较大。

四、 研究发现

1.总体情况。对一级指标进行均值分析得出,态度指标均值达到3.81,意识指标均值达到4.05,两者均值较高,即总体上中国大学生对“用外语讲述中国”有积极的态度和敏锐的意识。

各二级指标的Pearson相关系数普遍较高,具有强相关性。其中,“认知”和“行为”的相关性最显著(p=0.827)。大学生对“用外语讲述中国”的认知主要来自实践,在课堂内外的实践经历丰富了大学生对“用外语讲述中国”的作用、意义的了解,从而为继续实践提供基础。相关性最不显著的是对“用外语讲述中国”的“认知”和“对文化差异的认知”。结合“对文化差异的认知”均值最高的情况,笔者认为,即使大学生已普遍具备对文化差异的了解和包容,大学生对“用外语讲述中国”这一特定跨文化交际行为却知之甚少。

从均值来看,二级指标“对文化差异的认知”均值最高,为4.08,体现出京浙粤大学生对文化差异了解较深入,并能包容和理解不同文化的行为习惯与思想。其原因或为大学生在信息时代广泛接触全球资讯,逐渐形成普遍开放的思想、对文化差异的高度敏感和包容的心态。在该指标下,相关性最显著的Q44和Q40之间的相关性为0.690,达到强相关。

Q40:我意识到需要根据对方的具体文化,调整用外语讲述中国的交流策略。

Q44:我意识到自身文化价值观和道德观会体现在我用外语讲述中国的过程中。

讲述中国是一个主观的过程,一个人所处的文化的精神、价值观会充分体现于传播中,对此有深刻认识的中国大学生也会站在受众的角度考虑接受度,从而基于对方的文化特点进行交流策略的调整,以提高中国故事的传播效率。

2. 是否為外语专业。由于外语专业大学生通常有更多的外语学习和运用的机会,对跨文化交际的经历和认知更丰富,所以笔者假设外语专业大学生“用外语讲述中国”的态度,尤其认知和行为,比非外语专业大学生的更积极,意识也更强烈。

根据Pearson相关系数,外语专业大学生“行为”和“对文化差异的认知”相关性最显著,而非外语专业大学生“对文化差异的认知”与“批判的文化意识”相关性最显著。因此,是否为外语专业是大学生用外语讲述中国的态度差异和意识差异的影响因素。

此外,一方面,由于当前我国大学外语教学普遍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外语专业课程普遍尚未大量纳入用外语表述中国文化的相关内容,所以笔者假设外语专业大学生和非外语专业大学生的态度和意识差异较小。另一方面,外语专业大学生可能有更多的跨文化交际等相关实践机会,因此,笔者假设外语专业大学生对“用外语讲述中国” 的意识强于非外语专业大学生。

笔者按照指标分别算出外语专业样本和非外语专业样本的均值与标准差(见表1)。经分析得出,外语专业大学生对“用外语讲述中国”的态度比非外语专业大学生更积极,意识也更强烈。从同类样本内部来看,外语专业的学生对“用外语讲述中国”有较强的行动力,基本愿意完成“用外语讲述中国”的相关实践任务,但积极的主观情感稍有欠缺,认知也受限于外语表达中国文化等技能。

3. 在校学习外语的时长。笔者假设在校学习外语时间是影响中国大学生用外语讲述中国的态度和意识的因素:在校学习外语时间越长,外语表达的能力越强,相关经验越丰富,因而有更积极的态度和更强烈的意识用外语讲述中国。

Pearson相关系数显示,在校学习外语7年以下的大学生“对文化差异的认知”与“批判的文化意识”相关性最显著,在校学习外语7~13年的大学生的“行为”与“批判的文化意识”相关性最显著,而对于在校学习外语13年以上的大学生而言,“认知”与“行为”相关性最显著。因此,在校学习外语时长的差异是大学生用外语讲述中国的态度差异和意识差异的影响因素。

笔者分别算出各阶“在校学习外语时长”的样本在五个指标下的均值与标准差(见表2)。三类被试的态度和意识差别不显著——在校学习7~13年的中国大学生用外语讲述中国的态度最积极,其次是7年及以下的,最后是13年以上的;意识板块的样本同理。

笔者认为,在校学习外语13年以下的中国大学生经过日积月累,所掌握的外语词汇量和表达技巧逐渐增加,愈发游刃有余,也在体验和收获中变得更加积极。同时,用外语讲述中国的相关经历和经验也让他们对“用外语讲述中国”有逐渐深入的认识,跨文化交际意识逐渐增强。然而,在校学习外语13年以上的中国大学生可能将其较强的外语能力以及较成熟的外语表达能力应用于服务其他专门领域,而分散、减小了其将外语使用于讲述中国的意向和机会。

五、结语

根据本研究的问卷调查部分,笔者得出:总体上,中国大学生“用外语讲述中国”的态度较积极,尤其行动上积极性较强,行动带来的实践经验也成为中国大学生对“用外语讲述中国的”的认知的主要来源;意识较强,主要体现于跨文化交际的思辨能力。此外,是否为外语专业和在校学习外语时长是中国大学生“用外语讲述中国”的态度和意识的影响因素。

基于以上研究,笔者建议高校应加强大学生对于“用外语讲述中国”的认知水平,主要渠道为引导、提供更多元的实践机会,促进大学生在借助外语“讲述中国”的实践中加深对此跨文化传播形式的了解。具体而言,对外语专业大学生,可以加大对于相关跨文化表达的教学力度;对于非外语专业大学生,则以增强趣味性为主,引导学生更加积极地对待此跨文化交际行为。

参考文献:

[1]赵应吉.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背景下中国文化英语表达教学现状调查及启示[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9(4):106-110.

[2]崔刚.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渗透[J].中国大学教学,2009 (3):86-89.

[3]胡超.大学生跨文化意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报告[J].中国外语,2005(3):60-64.

[4]文秋芳,俞洪亮,周维杰.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5]阎力.当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李壮桂.大学英语后续课程“跨文化交际”的教学实践[J].牡丹江大学学报,2021(1):115-118.

[7]Meixiao LIN. Oral English Skills of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in Describing Their Native Culture[J].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018(3):338-356.

[8]Lisa F. Barrett et al. Handbook of Emotions (4th Edition)[M]. New York:The Guilford Press,2016.

猜你喜欢

问卷调查态度意识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初一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应从“理解”入手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分众传播与受众反馈
高校“院任选课” 情况调查及问题解析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态度决定一切
消防意识
果敢跳tone的张扬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