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扫码时代”不应遗忘老人

2021-11-04吕若琦

职工法律天地·上半月 2021年10期
关键词:扫码大爷智能手机

吕若琦

购物需要扫码支付、看病需要线上预约……智能时代,这些司空见惯的生活日常,却是很多老人渴望学会的技能。特别是对于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人来说,一个小小的二维码,却成为阻隔他们与外界联系的鸿沟。在此,就让我们来关注那些“不会扫码的老年人”,并从中找到我们该尽的责任。

不会扫码生活带来不便

不会手机支付,上街买菜要带钱包;不懂用手机发红包,逢年过节被晚辈“嫌弃”;看病不会网上预约,只得排很长的队。如今,在“扫码时代”,智能手机让人们的生活变得很快捷,却给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人出了道难题:不会扫码,感觉被社会抛弃。

一、聚会时大家玩手机,老人受冷落

每逢过节,75岁老人周大爷又高兴又发愁。儿子和女儿都带着孩子回家看望,一家人热热闹闹地聚在一起。可吃完饭,周大爷又顿感失落: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坐在沙发上,每人拿着一部手机,要么看视频,要么聊天。孙子、孙女们窝在一起,拿着手机打游戏。只有周大爷一个人不会玩手机,仿佛融不进大家的圈子。周大爷只好找话题和孩子们说话,可孩子们都在玩手机,偶尔会抬起头回应几句。

“以前没有手机,一家人坐在一起唠家常。现在,大家只顾着玩手机,亲情都淡了。”最让周大爷生气的是,过年的时候,大家都在家族群里发红包。有的亲戚让周大爷也发个红包,得知周大爷不会用手机发红包,有的亲戚开始“嫌弃”。“其实,我也想发红包,可就是不会弄。”周大爷说,女儿曾教过他,得知要会玩微信,还要绑定银行卡,周大爷感觉太麻烦。“过年还是当面发红包好。”周大爷说,可晚辈们却认为,这早就过时了,群里抢红包才热闹。“不会用智能手机,连享受亲情的机会也少了。”周大爷感叹,最终自己还是被智能手机甩下了。

二、60岁以上的老人上网比例仅23%

“我们现在出门,就怕别人让我扫码。”市民朱大爷今年79岁,老伴患有老年痴呆,只认得他一个人。每次出门买菜时,朱大爷都要把老伴紧紧拉在身边,还得仔细看看有没有带钱包。“现在买个白菜都要扫码支付,我又不会弄,只好带钱包。”朱大爷说。

74岁的张大妈也感叹,现在去医院看病,不会用智能手机会遇到很多难题。“看病得网上预约,复杂的挂号流程看不懂。到了医院,各种检查、就诊单据需要机器打印,有的要扫描二维码,有的要插卡或刷卡。”张大妈说,虽然儿子教过她好多次,可过两天就忘了。

一项数据显示,像张大妈这样60岁以上的老人,在中国有2.54亿。据国家统计局2019年统计数据显示,60岁以上的老人上网比例仅23%。每4位老人中,就有3人未曾接触过网络。

三、“扫码时代”不应遗忘老人

2020年,受到疫情影响,健康码让一些老人出行很不方便。“去车站要健康码,去参加一些活动也要健康码,我们都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哪里有健康码?”72岁的姜大妈说,因为没有健康码,她尽量少出门。

在“扫码时代”,一个小小的二维码,捆住很多老人的手脚。

但一个可喜的现象是,社会也逐步注意到这个现象。比如,在疫情期间,针对有的老人没有健康码的问题,一些地方推出“纸质健康码”,方便老人出行。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吕晓静认为,在日新月异的“扫码时代”,老人要加强个人学习,但这不该成为对老人的强制要求。科技进步不能剥夺老年群体的生活选择权,相关部门要结合老人的实际情况,开通人性化的“绿色通道”,莫让老人感觉被智能社会抛弃。

“数字鸿沟”之下如何融入智能时代

掃码出行、移动支付、网上挂号……原本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技术,可如今却成为一些老人难以跨越的门槛。因为不会用智能手机、不会扫码,不少老人常有寸步难行或被拒之门外之感。如何让他们更好地融入智能时代,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一、学习使用智能手机,老人热情很高

科技的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逐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但是,在我国,还有大量不会使用网络的老人。一项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数量规模达9.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但是,剩下的不接触互联网的5亿群众中,基本上由老人构成。对于老人来说,数字时代的迭代更新成为他们与社会联系的鸿沟。

许多老人也认识到这一点,开始学习使用智能手机。笔者在多家老年大学采访获悉,很多老年大学开设了手机课程,并能根据老人的接受能力和使用情况,开设初级手机班、高级手机班。

笔者了解到,初级手机班讲授的内容比较简单,教老人如何使用智能手机的基本功能。而高级手机班不仅讲授WIFI连接知识,还教老人如何用手机处理图片等。“手机班特别受学员欢迎,有的学员从初级班一直学到高级班,热情特别高。”广西老年大学的一位老师说。

笔者曾采访过一位80岁的手机班学员。这位学员无论刮风下雨,上课从不迟到,而且笔记写得工工整整。这位学员还把使用手机的每一个步骤都画成图。比如,如何用手机连接WIFI,每一步如何操作,都画得清清楚楚。

二、提供人性化服务,让老人更好地融入智能时代

智能时代,数字化应用发展快、变化多。受文化程度、接受能力和生活习惯等影响,使用智能手机不熟练的老人成为庞大而无奈的“边缘群体”。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吕晓静认为,填平老人面前的“数字鸿沟”,并不是一个“学”字就能了事。

可以看到,许多老人努力地学习上网,学习使用微信、支付宝,但总体而言,老人“被动适应”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改观。老人其实大部分还是愿意拥抱互联网的,只不过在智能化操作上,还存在一定的难点。比如,有的智能手机在设计上,没有考虑老人的实际状况。有的智能手机操作上太过复杂,老人怎么都记不住。还有的老人则是上网遭遇骗局,让他们心有余悸。《我国中老年人互联网生活研究报告》显示,在互联网上当受骗过(或者疑似上当受骗过)的中老年人比例高达67.3%。一些老人说,上网时会收到一些文章链接,拿不准是否该点开。甚至有老人表示“手机没有带来便捷,带来的是麻烦”。

吕晓静认为,老人要融入智能时代,除了自己愿意学,子女也应多一些耐心,教会老人使用智能产品。这样老人不仅学得快,还能体会到晚辈的关怀。此外,还有很多老人没有智能手机,对他们来说,要保留人工帮扶。比如,车站、银行、商场、公园等公共场所应提供必要的信息引导和人工帮扶;建立“无码绿色通道”,采取替代措施;保留现金支付及线下办理渠道等。这样,才会让那些“不会扫码”的老人更好地融入智能时代。

各行各业都“等一等”老年人

在今天的智能时代,数据和信息覆盖社会的每个角落,但老人被边缘化的问题却日益凸显。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老年人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另一方面是高科技的东西忽略了老年人的接受能力。要想让老人们更好地融入互联网时代,除了社会和老年人需要改变,更需要年轻人多些耐心帮助老人。

一、不能总指望老年人去学习

“妈,我都教你这么多次了,怎么还是不会啊,健康码要去支付宝里找。”近日,市民侯女士正在教母亲使用智能手机。“我母亲岁数大了,经常去医院。每次去医院,她都不知道在哪里找健康码,我教了很多次,母亲就是记不住。”侯女士说。“操作太复杂了,我哪里记得住。”一旁,侯女士的母亲抱怨着。

“母亲小时候没读过多少书,快八十岁的人了,现在开始学着用智能手机,确实不会用。”侯女士找来纸,把操作步骤一步步地画在纸上,“以后按照这个步骤操作。”侯女士的母亲接过纸说:“我慢慢学吧。”

在生活中,人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面:当老年人向子女请教如何用手机时,年轻人總会说,这么简单都不会啊,慢慢学啊。有的年轻人还认为,在如今的智能时代,老年人不会用手机,是老年人自己不想学。“科技不等人,你不愿意学习,只会被社会抛弃。”“拿出跳广场舞的执着,什么手机都能学会用。”在互联网上,发出类似声音的人不在少数。

“我们老年人也想学,可是学得慢,孩子们也不愿意教啊。”市民胡大爷深有感触。今年77岁的他看着身边很多老人都使用智能手机,他也买了一个,可是孩子们没有时间教,他又觉得智能手机操作不方便,而且不会用拼音打字,只能“望机兴叹”。

吕晓静认为,在智能时代,老年人要拥抱信息化社会,除了社会要改变,老年人自身也要改变。但是,如果只依靠老年人自身改变,让老年人通过学习去适应智能时代的发展,太不现实。“不能总指望老年人去学习,毕竟他们的接受能力有限。”

二、科技发展也要考虑老年人感受

现实生活中,很多高科技产品往往忽视了老年人的使用习惯和接受能力。今年76岁的退休干部王大爷说,有的手机追求功能上的高大上,却没有考虑老年人的实际情况。“我退休前是高级工程师,也算有点文化。可我拼音不行,现在眼睛老花得厉害,玩不了智能手机。”王大爷说,现在的智能手机开机有密码,过一会手机就锁上了,手机屏幕上的字母又很小,“费了半天劲,还是觉得用不习惯,所以只能用老年机。”王大爷说。

同样,74岁的宋大妈说,智能手机虽然用起来比老人机方便多了,但是手机里经常弹出来各种应用软件信息。“一会要个人信息,一会又要验证码,我们也不知道能不能输,就怕是骗人的。”宋大妈说,她更希望智能应用软件也能考虑老年人的使用体验。

吕晓静建议,相关企业在开发平台软件时,也应考虑到老年群体的实际情况,尽量聚焦他们使用场景中的难点、痛点,开发“简易”版本,让老年人尽快上手。

三、“等一等”老年人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受文化程度、接受能力和生活习惯等影响,使用智能手机不熟练的老年人成为庞大而无奈的边缘群体。而要填平老年人面前的“数字鸿沟”,需要政府、社会、企业甚至家庭成员共同帮助。

一方面,老年人要通过学习融入新的社会,体现出老年人老有所为、昂扬积极的状态;另一方面,社会应该建立更好的帮扶体系,考虑到老人群体的需求。可喜的是,2020年疫情最紧要的关头,市民都宅在家里,为了帮那些不会操作手机的老年人在网上购物,很多社区志愿者上门,手把手教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在一些公共服务场所,为了服务那些没有智能手机的老年人,还设置了人工岗位,为老年人提供服务。

在智能时代,人们更要发扬敬老爱老传统,一方面服务行业应该在硬件配置、软件开发方面给老年人预留空间,争取主动服务,“等一等”老年人,把好事办好;另一方面,老年人也应老有所学、敢于学习、乐于探索,通过掌握各种智能化的设施充实晚年生活,跟上时代步伐。

猜你喜欢

扫码大爷智能手机
浙江海宁“云证通”开启“码上生活”新方式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一天没开张
An Evaluation of Chinese to English Translation in Light of Skopos Theory
中国进入“扫码”时代
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连续四个季度下滑缓
不会抽
幽默的大爷
智能手机今年拼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