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迎“疫”而上,高校勇担重任

2021-11-04零陵

求学·文科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防护服废物抗疫

零陵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打乱了无数人的生活节奏。在抗疫过程中,涌现出了无数“最可爱的人”,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万家安宁。其中,高校科研团队在疫情的防控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从改善核酸检测试剂到成功研制出可重复使用的防护服,处处彰显中国高校的硬实力以及科教兴国的责任与担当。

·重庆医科大学·   会发光的试剂盒

在新冠肺炎的诊断方面,核酸检测一直都是“金标准”,不过它却存在检出率不稳定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重庆医科大学牵头联合博奥赛斯(重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了化学发光法新冠病毒IgM/IgG抗体检测试剂盒,进一步提高了新冠病毒的检出率。这也是我国首个获批上市的化学发光法新冠病毒抗体检测产品。

抗体检测试剂盒运用了人体感染病毒后会出现抗体的原理进行排查,如检测出IgM抗体,通常表明人体处于感染初期;检测出IgG抗体,通常表明人体处于治愈的过程之中。因此,研发IgM/IgG抗体检测试剂盒,有助于将病情诊断时间前移,能够更大限度地减少病毒传播的时间。在检测时,仅需要采集患者的静脉血,减少了检测人员被感染的风险。同时,试剂盒可和化学发光仪组装成流水线设备,可以全天24小时全自动工作,检测400人份的时间仅需130分钟左右。

从抗原设计与制备,到试剂盒组装及实验室验证,重庆医科大学研究团队几乎不眠不休,仅用一个多星期的时间就研制成功。回忆起研发的情景,研发团队的黄爱龙教授说:“疫情紧急,人命关天!这次我们和合作方都是争分夺秒、不讲成本、不说困难,只为了一个目标——尽快把检测试剂盒做出来!”

·南京师范大学·     让医疗废物“灰飞烟灭”

疫情当前,如何安全地处置每天产生的医疗废物,是疫情防控中面临的重要问题。而有这么一台“神器”,能够快速地让医疗废物“灰飞烟灭”,这就是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王风贺教授研究团队研发的移动式医疗废物应急焚烧车。

在传统的医疗废物焚烧模式中,医药废物需要集中运到专门的医疗废物焚烧厂去焚烧,一旦处置不当,就会让病毒趁机“逃脱”。而这台移动式医疗废物应急焚烧车集焚烧功能与运输功能为一体,可以随时开到最需要的地方,是一个移动的“小型焚烧厂”。它由三个方舱组成,一个方舱是控制和粉碎系统,一个是焚烧系统,一个是尾气处理系统。它焚烧时产生的温度能达到1100℃,一个小时能焚烧4桶240L装的医疗垃圾。同时,针对此次疫情,王风贺研究团队特地对焚烧车进行了改装,比如炉门由侧开改为顶开,并且研发出在线监测系统,通过对焚烧过程中产生的烟气进行监测,确保焚烧车在最佳状态运行。

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王风贺教授作为研发团队的主要负责人,承载着全校师生的嘱托,“一人成队”赶赴抗疫一线,体现着“南师大人”的责任与担当。他说:“能将科研成果运用到抗疫一线,我感到很骄傲!”

·复旦大学·    捕获能手,让病毒无处遁形

在疫情暴发的区域,除了对人体进行核酸采样,对环境的采样也是防疫工作的重要一环。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隋国栋团队和基础医学院教授程训佳团队合作研发的集成环境病原体快速捕获/富集仪器、免核酸提取的一体化核酸检测试剂盒以及荧光免疫层析抗体检测试剂盒/配套现场检测仪器,实现了对空气中的新冠病毒快速精准检测,极大地减少了操作人员的暴露风险。除新冠病毒之外,仪器还能对其他20多种通过空气传播的病原微生物进行检测,实现了多种病原体的联检。同时,一台捕获器仅需要5—10分钟时间就可以完成25平方米空间的空气采样,且系统从采样到结果读出用时不到45分钟,为疫情防控争分夺秒。

如今,复旦大学已向葡萄牙、韩国、德国、匈牙利等国家提供了300万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试剂,为全世界的疫情防控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高校的硬实力与抗疫担当。

·东华大学·     防护服的守护

在抗疫一线,医护人员穿着厚重、闷热的防护服,不多时就会汗流浃背。且防护服多为一次性消耗品,在防疫物资紧缺时,防护服供应不足是十分致命的问题。因此,研发可重复使用的防护服迫在眉睫。东华大学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朱美芳教授团队就成功攻克了这一难题。

团队充分发挥实验室在纤维基、高分子基医卫防护材料领域的研究专长,攻克了瞬时释压纺丝成形技术瓶颈,开发出高阻隔、高耐磨、高透湿安全防护材料,研发出集高防护性、舒适性和耐用性优势于一身的优质有限次使用防护服,它经钴60辐照杀菌后可重复使用。经过相关技术检测,东华大学防护服的部分物化指标甚至超过了国际的同类产品,真正实现了高端防疫技术突破。

“要做就做疫情急需、国内没有的。”朱美芳教授表示,团队下一步要研发出更加高效、广谱、安全、经济的抗菌抗病毒纺织物。在纺织领域,东华大学这支“国家队”一直在路上。

·上海交通大学·    人工智能加入“防疫战队”

上海交通大学在人工智能领域具有雄厚的学科基础,因此上海交通大学研发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在抗击新冠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智能疫情防控机器人”来了,请认真接电话!

每当疫情在社区暴发时,工作量最大、工作最繁杂的往往是基层工作人员。而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俞凯教授联合苏州思必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疫情防控机器人则大大减轻了基层人员的工作负担。

这个疫情防控机器人依托语音识别、合成和对话管理等人工智能技术,并结合一套疫情排查对话逻辑和话术系统,能够实现与辖区居民“一对一”拨号对话,提醒身体不适的居民及时就医,并向社区居民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同时,机器人呼叫的访谈结果还能实时生成报表,及时反馈给服务单位,为基层人员摸排重点人员的近期行踪工作减轻了负担。

“小白”机器人来查房

除了疫情防控机器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吴韬研究团队还研发了医疗服务机器人,并已在抗疫一线进行临床应用,它被医护人员亲切地称为“小白”。

“小白”机器人整体身高为1.45—1.6m,并身怀多种“绝技”——人脸识别、语音交互、远程协作。它不仅可以在预定的时间里跟着医生和护士查房,还能够自动避障,自行“走”回充电桩补充能量。同时,它还能在隔离病房中变成医护人员的“替身”,医护人员可通过系统远程控制“小白”机器人的摄像头、肢体等的移动方向,以便于对隔离区的病人进行观察和诊疗,也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医患在院内交叉感染。

猜你喜欢

防护服废物抗疫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画”说抗疫
抗疫之歌
团结抗疫
深度睡眠或有助于有效排出废物
废物不废的西瓜皮
独具IP魅力的防护服时装秀
基于高温防护服设计的数学模型研究
电子废物何处去
废物巧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