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神州涌荡创新潮

2021-11-02刘越山

经济 2021年11期
关键词:科技

刘越山

科技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基础,创新是民族进取进步的灵魂。中国社会几十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科技创新的力量居功至伟。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十九届五中全会把科技创新也摆在发展全局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国家创新能力建设加强了前瞻布局,加快了系统部署,加速了我国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的步伐。近年来,在三山五岳,在大江南北,在神州大地上涌荡起了新时代科技创新的热潮。

时序进入金秋,一些事关“天上飞”“海里游”“底下钻”、关乎着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及重大民生需求的国有企业,纷纷召开科技创新大会,总结前段成果,部署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的科技创新任务。

在中国中车,力争建设世界一流拥有强大科技支撑的企业。9月15日,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召开科技创新大会。会上首先播放了短片《总书记期待》,片中呈现了“十三五”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视察中车,并多次为中国高铁点赞、作出重要指示的珍贵画面。习近平总书记的期待和嘱托,为中车加快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强大政治动力。

中國中车是全球规模领先、品种齐全、技术一流的轨道交通装备供应商。近年来,中车坚持自主创新、开放创新和协同创新,持续完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建设了世界领先的轨道交通装备产品技术平台和制造基地,以高速动车组、大功率机车、铁路货车、城市轨道车辆为代表的系列产品,已经全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成为中国向世界展示发展成就的重要名片。产品现已出口全球近百个国家和地区,并逐步从产品出口向技术输出、资本输出和全球化经营转变。

会上,中车党委书记、董事长孙永才回顾了中车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到自主创新,实现领跑世界历史性跨越,砥砺前行140年的发展历程,以及中车人“敢于担当、舍我其谁,勇于创新、志在必得”的创新精神。会议对中车“十四五”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包括:围绕“一核两商一流”战略定位和“一核三极多点”业务结构,围绕“双碳”行动目标,全力推进科技创新新突破,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当好现代产业链链长,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建设受人尊敬、世界一流的中车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在中铁建工集团,创新驱动,科技兴企成为科技创新大会主题。9月23日至24日,世界500强企业中铁建工集团召开第二届科技创新大会,会议系统梳理和总结了集团公司“十三五”科技工作,全面部署“十四五”科技发展目标和重点工作任务。

中铁建工成立60年来,先后承建了北京站、深圳站、拉萨站、北京南站、成都东站、雄安站、丰台站、郑州南站、广州白云站等500余座铁路站房,被业界公认为“铁路站房建设王牌军”;同时,还打造了深圳市民中心、北京国家图书馆、敦煌机场、北京冬奥会奥运村及场馆群等代表中国不同时代建筑特点的精品工程和地标性建筑,获得了“大型公共建筑专家”的市场美誉,展示了在超高层、深基坑、钢结构等领域的非凡实力。在积极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同时,足迹还遍布30余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以东非、北非、中亚、南太平洋、东南亚为中心的五大区域市场。

辉煌成就,来自于技术的不断创新。未来发展,仍然需要探索不止,创新兴企。会上,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建喜针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科技创新工作,提出六点要求:一是要提高站位,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不动摇;二是要明确方向,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型企业步伐;三是要协同共进,切实提升科技创新整体效能;四是要聚焦主业,深度对接产业链需求开展科技攻关;五是要完善机制,持续推进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六是要齐抓共管,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真抓实干。

他强调,要融入国家战略,抢抓发展机遇,提升核心能力,加快转型升级,以创新赢得未来,以科技增添动力,全面开创集团公司科技工作的新局面,为把集团公司打造成为一流城市建设服务商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中国一重也在谋划走好“十四五”科技创新之路。召开科技创新表彰大会,推动创新驱动。9月23日,一重集团公司召开科技创新表彰大会,为荣获优秀科技成果奖、科技创新突出贡献奖、科技创新先进单位的优秀团队以及获得大国英才、首席技术专家称号的突出个人进行颁奖。会上,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明忠系统回顾了“十三五”期间创新驱动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并指出了公司未来科技创新工作的方向和路径。他指出,争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参与者、践行者和引领者,必须按照公司“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紧盯“两个三年”目标,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做好基础研究布局;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做好科研攻关布局;瞄准高质量发展,做好技术升级布局;不断完善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不断完善有利于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不断完善有利于安心创新的保障机制,深入推动科研机制变革,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管理模式和攻关机制。加强协同合作一体化发展,持续深化企校合作,着力强化企业共建,实现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刘明忠特别指出走好“十四五”科技创新之路,要在独创独有、解决“卡脖子”问题上强化担当作为。大力弘扬潜心研究、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始终专注于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研发,让艰深、枯燥、乏味的“苦差事”结出“幸福果”。要敢于在重大科研任务中“挑大梁”,齐心协力把“不可能”变为“可能”,把“可能”变为“现实”,努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注入一重强劲的科技力量。

在中国兵器集团,科技成果和人才培养实现了“双丰收”。9月26日,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召开2021年度科技创新工作会议,全面回顾2019年以来集团公司科技创新取得的新成果,对16个项目团队进行了奖励。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焦开河作了《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全力推动集团公司向科技创新型企业转型升级》的讲话。

他指出,党的十九大以来,兵器集团公司以体系化的思路、体系化的组织、体系化的能力推动了兵器科技创新,取得了重要突破,持续提升了集团公司的国家战略地位。重大工程和重点专项论证取得突破进展,重点装备型号任务高效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果丰硕,前沿科技探索形成战略布局,军贸科研有力支撑市场开拓,有力支撑了国家重大战略项目。他指出,北斗产业规模化体系化获得大发展,确立了集团公司的北斗应用“国家队”地位。组建了北斗应用专门团队,建立完善北斗产业布局,推动我军北斗装备体系化应用。技术创新体系也已经持续构建完善,增强了兵器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科技成果和人才培养实现了“双丰收”。

焦开河强调,集团公司“十四五”规划已经明确了科技创新的目标、任务、路径,要细化节点、抓好落实,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他强调,未来要做好十方面的重点工作,包括:持续推进重大工程论证和重点专项实施、立足自主可控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撑备战打仗持续推进军工核心能力建设、围绕结构调整体系化推进民品科技创新发展、落实国家战略全力打造国家级北斗应用产业、聚焦先进制造全面谋划集团公司工艺体系化发展、面向未来发展筑牢安全质量两大基石、强化体系思维持续推动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运行、激发活力动力体系化推进科技创新激励保障措施落地、坚持人才第一打造开放融合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在中国邮政,创新助力作用正日益凸显。在前不久第52届“世界邮政日”来临之时,国家邮政局局长马军胜以及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刘爱力相继表示,邮政业是国家重要的社会公用事业,是服务生产生活、促进消费升级、畅通经济循环的现代化先导性产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邮政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快转型升级,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实现了速度、规模、质量、效益协调发展。2020年,中国邮政业务收入(不包括邮政储蓄银行直接营业收入)达到11037.8亿元,同比增长14.5%,行业首次迈过了万亿级产业门槛。在2021年“世界500强”中,排名第74位。近年来中国包裹快递量已经超过美、日、欧等发达经济体的总和,对世界增长贡献率超过50%,在全球邮政业发展中“压舱石”“动力源”“稳定器”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回首百年征程,科技为中国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创新为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国已经在多个科技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嫦娥”相继探月、“神舟”接连飞天、“蛟龙”陆续潜海、盾构机自如“钻地”、磁悬浮列车“高歌”猛进、“量子”卫星获得突破、“北斗”导航指挥精准、克隆杂交稻种培育成功、人造淀粉梦想成真……科技创新唯国外论、唯洋人论正在被中国的创新突破所取代,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已由“跟着跑”变为了“排头兵”。

提到科技创新,不能不提芯片。芯片,曾让我们国人对于“卡脖子”尤感痛心。芯片制造的最大难点是磁性薄膜这一关键技术。磁性芯片生产过程中,需将纳米磁性薄膜均匀铺在制作硅半导体集成电路所用的衬底晶圆上。要想确保所有晶圆完全“躺平”有多难?——有专家形容就好比在北京海淀区的地面上均匀铺满5层厚的小米粒,并且还得保证完全平整。别说去做,想想都觉得难。但是,2021年,中国科学家在这方面取得了创新性重大突破。

6月24日,由北航集成电路学院科研人员研发的晶圆级磁光克尔测试仪,通过微小的磁性针尖在5个原子层厚的纳米磁性薄膜上写下了“100年,中国‘芯”的字样,以此献礼建党100周年。这台实现了自主创新突破的测试仪,对比国外同类设备,在测试精度和速度等方面进行了技术革新。据北航公开的消息,此仪器现已应用于科研领域,并在产业领域投入了商用。

时间回溯,转身后望。2月,我国第一个3.35米直径火箭长筒段贮箱问世,经过各项检测和强度试验考核合格,基本具备工程应用条件。贮箱采用了5米级长筒段,首次实现了国内近2米级筒段向5米级筒段的重大跨越,标志着我国已初步掌握长筒段研制技术,火箭在高质量、高效率、低成本研制上又取得重大突破。

5月,中国科学家成功研发的全球最大量子比特数的超导量子体系“祖冲之号”,在中国诞生。这是目前国际上超导量子比特数量最多的,实现了可编程的二维量子行走。以前曾有谷歌的“量子计算机”可操纵的超导量子比特数量是53个,号称“量子霸权”,而“祖冲之号”比谷歌的多了9个,达到62个,为世界重大突破。

也是5月,我国核聚变研究又获得重大突破,中国的“人造太阳”,在1.2亿摄氏度下成功“燃烧”101秒。这标志着人类获得可控核聚变能源,奠定了商用的物理和工程基础。

长时期以来,光存储是件很难的事情。2013年,德国研究团队经过努力,终于可以将光存储1分钟,打破了世界纪录。然而现在,我国科学家在光量子存储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将光的存储时间提升至1小时,向实现量子存储器,即量子U盘迈出重要一步。

一项项成果,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科技创新、自主探索的有力证明和体现。

与此同时,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充分释放创新潜能,推进科技创新改革措施,也在全国各地陆续推出,激励激发着创新主体的活力。

在北京,2021年8月,北京市政府印发《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规划披露,北京将积极培育形成两个国际引领支柱产业、四个特色优势的“北京智造”产业、四个创新链接的“北京服务”产业以及一批未来前沿产业,构建“2441”高精尖产业体系,打造高精尖产业2.0升级版。《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0》显示,北京已在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中位列第五,初步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未来北京将以更大的决心和担当,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科技强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在山东,以“创新创业·共同体验”为主题的2021山东省创新创业共同体首届“揭榜挂帅”启动活动9月17日在济南举行,活动旨在充分发挥省级创新创业共同体对产业发展的拉动作用,探索科技金融创新举措,聚力国内外资源,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破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打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山东省委书记李干杰指出,山东是制造业大省、也是制造业强省,未来山东将重点围绕轨道交通装备、通用飞机、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高端工程机械、新型医疗设备等领域,突破关键技术与核心部件,加快重大装备与系统的研发、应用和产业化,打造世界一流的高端装备制造业集群。《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注意到,在山东“十四五”时期的十项重点任务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突出加快科技自立自强,全力建设高水平创新型省份。

在河南,“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建设国家创新高地”是河南省委、省政府近期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其中重点推动的一项关键性工作就是“培育壮大一流的创新主体”。为提升全省企业的创新能力,河南省科技厅、省工信厅、省财政厅、省政府国资委、省统计局五部门联合制定了《推动全省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工作方案》。据此方案,省市县各级各有关部门将引导、支持和帮助规上工业企业开展研发活动,推动企业实现“四有”,即有研发机构、有研发人员、有研发经费、有产学研合作。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的关键环节。河南省围绕科技成果转化供给、需求及环境等,出台了15项政策法规,加强制度设计,初步构建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策体系,推动河南重点产业和区域产业集群创新发展。

在安徽,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的“要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正在安徽得到认真贯彻落实。在这个全国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省,安徽正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最大动力,把人才作为最大资源、最大优势,推动“五个一”创新主平台和“一室一中心”分平台建设,在国家创新大格局中镌刻安徽烙印、作出安徽贡献。安徽省科技厅厅长罗平表示,下一步,安徽将聚焦“中心”,对标“高地”,通过强化各类平台、项目、载体建设,把更多资源投到“人”身上。安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聚焦安徽十大新兴产业,做好招才引才,为安徽在长三角区域快速发展和全面振兴皖北地区,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虽然已是创新策源地,但安徽仍在“取经”考察忙。9月27日—29日,安徽省科技厅厅长率厅有关处室以及合肥创新馆负责同志,赴广东省深圳、珠海两市学习调研市场化举办科技展会和国家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等,并开展人工智能产业“双招双引”工作,加快构建科技创新攻坚力量体系,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

在广东,已初步形成全球最大5G产业集聚区,展现出5G赋能重点行业的优秀实践,为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提供坚实支撑。截至2021年上半年,广东全省已建成5G基站13.1万个,5G移动电话用户达2739.9万户,基站和用户规模均为全国第一。拥有5G相关企业1600多家,拥有华为、中兴、海格通信等5G行业龙头,初步形成了全球最大的5G产业集聚区。

在黑龙江,9月28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印发了《黑龙江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和《黑龙江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两部规划按照“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的总体要求,立足龙江基础、聚焦龙江需求、突出龙江特色,对未来5年和15年全省科技创新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重点任务等进行了系统部署。提出未来15年,黑龙江省科技发展将坚持“自主创新、引领发展、人才为本、开放融合”的指导方针,坚持把振兴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坚持以创新驱动作为塑造振兴发展新优势的战略支撑,坚持“四个面向”的行动指南。到2025年,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5%以上,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500亿元,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5000家,进入创新型省份行列。到2035年,全省全社会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8%以上,每万家企业法人中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180个,技术合同成交额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达到4.5%,建成科技强省。

在陕西,“追光计划”正聚光成炬,追光急行。2021年9月23日,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委员会召开审议会议,西安炬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募股(IPO)顺利过会,将于上交所科创板上市,成为陕西省第68家上市公司和第9家科创板企业。炬光科技作为陕西“追光计划”的代表性企业,此次IPO顺利过会,对于陕西光子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光子产业目前正成为世界各国战略布局的重要领域。面对汹涌而至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光子产业也将成为中国实现未来技术超越和产业变革的重要抓手。截至目前,陕西已有100余家光子技术企业,形成了光子制造、光子信息、光子传感、生物光子等几大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并汇聚了一批全球光子产业领军人才。陕西近一时期还坚持创新驱动,积极当好农业科技创新排头兵和农业现代化引领者。不断强化科技引领、产业支撑、辐射推广,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创新供给能力,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贡献力量、作出示范。

在湖南,正在以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2020年9月16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勉励湖南着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世界科技强国建设全局考量,赋予了湖南科技创新发展全新的坐标定位和更大的责任使命。为此,湖南省委作出实施“三高四新”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实施科技创新“七大计划”,并印发《湖南省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规划》,为全省科技战线提供了科学指引和行动指南。目前,湖南全省打出了从战略到部署、再到行动的“组合拳”,加快抢占产业、技术、人才、平台制高点,赋能高质量发展。

目前在湖南科技创新高地建设顶层规划不断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新突破。全省落实產业项目建设部署,实施重大科技创新项目111个,推进十大技术攻关项目,取得了一批原创性、引领性成果,示范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经济培育。湖南全省正肩负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使命,扎实推进科技创新“七大计划”,奋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新湖南建设,担当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建设生力军。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党管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为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好人才基础。

人才,培养至关重要。

国庆节前夕,江西省举办了以“创新、体验、成长”为主题的第36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终评展示:便于高空作业的拧螺丝工具、仓库自动测量温湿度烟雾机器人、关爱盲人的语音智能饮水机……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竞赛项目185项,少年儿童科学幻想绘画245幅参加终评展示,青少年们正用科学让“脑洞”成为现实。

无独有偶,在四川凉山州,9月中旬也举办了一场面向青少年的科技创新经验交流论坛。论坛旨在让社会各界更加充分认识加强青少年科学创新教育和科学普及工作,提高青少年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为国家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此外,在广西、在云南、在青海等地,也相继举办了面向青少年的各类科技创新大赛或论坛。为青少年提供了展示成果的平台,提升了青少年的科学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与此同时,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也在高校如火如荼进行。南京工业大学举办了“科技创新月”活动,促进高质量发展;湖北省7所部属高校和13所省属高校不久前也开展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上海一些高校加大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全面增强高等教育的自主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的浪潮,激荡在神州大地上。

展望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在人才,在创新,在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共克时艰、探索不止的接续奋斗中!

猜你喜欢

科技
点亮科技之光
科技向善
科技赋能未来
韦地科技
笔中“黑科技”
春之希望:期待未来科技之花开放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