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末清初盐城地方诗人诗歌评析

2021-11-02宋珊珊

青年文学家 2021年27期
关键词:交游遗民诗歌

宋珊珊

一、宋曹其人与《会秋堂集》

宋曹,生于明万历庚申年,卒于清康熙辛巳年,江苏盐城北宋庄人。字彬臣,一字邠臣,号射陵逸史、耕海潜夫等,居室名会秋堂、蔬枰草堂等。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爱国遗民诗人,著有《书法约言》《会秋堂诗文集》《杜诗解》等。目前研究,仅书法界对其书法作品鉴赏较为充分,对其诗文探究较少,然宋曹一生作诗甚多,名震江淮一代,时人对此有很高的评价,如王之桢言其“与古今大家名家者相枕藉”。

宋曹诗文作品《会秋堂诗文集》刻本现已散佚,仅存两本辑录稿本。一为周梦庄先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收集整理的《会秋堂诗集》;一为赵嶰山先生辑录的《会秋堂集》,现收录于《中国稀见史料》第十九册。从赵本对宋曹诗歌体例的划分来看,几乎涵盖了绝大部分诗体,并且尤以五律、七律见长。题材亦十分丰富,包括祝寿悼亡、咏史咏物、自述生平、赠答赠别、山水游记、题画题像、登临怀古、归隐闲适、交游访友、次韵限韵、民生疾苦、思归怀人及一些记事杂诗等,其中以赠答交游诗、题诗占多数,可见宋曹交游人脉之广。

二、交游之风

宋曹一生交友甚多,交游之风成为其诗歌显著特色。其所交之人包括明朝遗民、清廷大吏、地方士绅、诗人学者、书画篆刻家等,还有僧侣及亲属门生。交游之地遍及淮安、扬州、镇江、苏州、南京、杭州等地。交游诗中多是流露对他人优秀才华、品行素养的认可和赞赏。如歌行《题汪舍人小像·和豹人杜于皇长歌行》云:“舍人情性最潇洒,与我结交爱我野。”可见宋、汪二人相交实为意气相投,洒脱不拘,且诗中也毫不避讳对友人诗画作品的评价,相互切磋,实为文人雅致。

明清鼎革时宋曹隐居,以诗文书法会友。其中与“明末四公子”之一的冒襄交往密切,常在诗中论赞其书法诗文“处于论文真绝世”“笔意由来师独古”,亦有许多唱和之作,如《腊底同陈其年许无锡集冒辟疆斋中·别后·余独步水绘园赋赠·分韵得传字》。诗中故老相依的喜悦只是短短一瞬,离别的孤独萧然之愁氤氲难散,这种与至交好友的交游诗作情感更为真挚,看似平和无波,又不使真情付之阙如。

除冒襄外,宋曹与复社成员万寿祺亦交游深厚。万寿祺是清初遗民书画家、诗人,著有《隰西草堂集》。二人相差17岁,然性情相近,在文学、书法上均有造诣,归隐后相互交流,切磋文艺,留有《题万年少隰西草堂》《辛卯浦上与诸子订交》等作。诗中“尝把朱栏留浩骨”“白沙满地留知己”亦是宋曹对万氏选择归隐,抱洁守志精神的极大赞赏,二人惺惺相惜,遗民文人对忠诚二字的堅守在诗歌中可见一斑。

诗集中表现交游之情的作品还有很多,如《题六忍居士朱尔深深柳堂》《次胡天仿韵为禇心瞻题晚翠堂》《晚过灵隐寺访晦大士》《送邱元甫入蜀》《同人集雨花台》等,另有一些怀念故友的诗作,情感真诚,质朴自然,直指人生操守,基调感伤,却是纵心所欲,清晰地反映了清初文人退守园田、交游四方,以气节相勉的社会历史现实。

三、宗杜纪实之风

清初诗坛,宗唐仍为一种较为普遍的诗学现象,而宗唐者必宗杜,遗民诗人尤甚,或许他们对杜甫有着异代同悲的心理感受。宋曹诗歌明显带有这样的色彩,突出表现为对民生疾苦的真实记述,感时忧世,笔力遒劲,多次记载了康熙年间的盐城地震、黄河水患、饥荒等灾难。如《地震歌》《前异灾行》《夫役叹》《淮南大水兼伤地震》《淮民苦》《苦雨叹》《地复震兼悼水患》《地复震》《黄河水灾诗》等。他的诗字字血,声声泪,有浩然正气,也有无奈叹息,尤其是几首地震诗,描述的是关于1688年7月25日莒县8.5级大地震及震后两年内发生的多次余震情况,用诗歌的形式及耳闻目睹的亲身体验,对当年那场旷世奇灾做了十分详尽的记载。

《地震诗》刻画了地震来临时惊心动魄的过程,细致入微,犹如工笔描摹,形象地展现了震前的各种天气异象,“苍鼠群游乱格斗,古庙阴幽竄老鬼”,感受直观如临眼前。宋曹为民疾呼,哀民之哀,痛民之痛,末句“人生一去何时还,我今一宿鬓如草”表现出面对浩劫,自己忧心如焚却又无能为力的巨大痛苦。《地复震》中更是讲述除了天灾,亦有人祸,饱含对无耻官吏的鞭挞和痛斥,对官府的控诉和不满。可以猜想宋曹作此诗之心境一如当年之老杜,颇有其感时哀民之遗风。

另有记录当年黄河水灾的诗歌,如《前异灾行》清晰真实地再现皇华亭水势凶猛,滨海射阳城内难民卖子换米,尸横遍野的悲惨场景,并且在“提儿挟女市中走,小儿换米只一斗”一句诗下有注曰:“时民有以周岁儿投水者,有弃三四岁儿博一餐者,有以五六岁儿换米麦斗许者,甚至十余岁儿,止换米二三斗许。”另有诗句“一日流尸五十七,两月流尸不可数”,诗注曰:“二月十九日,城外报饿人五十七,死泊堤下。”可见宋曹深入灾区,各类数据清晰,通过诗下注这一特殊形式,弥补了历史上这场灾难鲜为人知的一面。

再如《夫役歌》《淮民苦》等诗歌,描述淮民可怜之状,语言简练自然,没有过多藻饰,但对夫役的同情哀叹以及对官吏种种酷刑的痛恨、不满在诗歌中一眼可知。可见宋曹的这类纪实诗歌一如杜甫诗“诗史”特征,补史之遗,且还具有杜甫与天下人同悲的大胸襟、大气魄,值得后人深思和揣摩。

四、遗民之风

宋曹是一位遗民诗人,诗歌遗民色彩浓厚。一方面体现在凭吊故人、故地时浓厚的爱国情怀,另一方面体现在隐居不仕、躬耕自居时的伤古悲今之情。

爱国情怀突出表现为对金陵城的感念。宋曹曾写下十七首七言绝句记录明清易鼎后南京变化的诗歌,《会秋堂集》中收录《重入金陵》和《乱后复入建康书感》两首。明清易代之际,金陵城作为六朝繁华之地,虽未经炮火顺降易手,但也早已不再是昔年盛世之所。宋曹重入金陵,今昔对比冲击巨大,身为前朝遗民不禁感慨良多。诗册中多次反复出现“昔日”“回首”“忆当年”“梦几迁”“旧时”等字眼,遗民似客的切身感悟以诗句形式展露出来,反映的是故地重游时已物是人非的万千感慨。金陵作为自古以来的皇城,繁华之余亦是凝聚遗民情怀的核心之地,宋曹这种“客心”展现的是金陵易主、昔盛今衰的大失落和大悲痛。除了直面感受外,其凭吊诗也可见浓厚的遗民情愫。《题陆公祠》《吊司石磐墓》两首悼念南宋民族英雄陆秀夫及民族志士司石磐的诗歌,人物一古一今,寄托了宋曹的缅怀之思和爱国之情,以及对二人节操的最高礼赞。天穷宋室亦是天穷明室,宋曹的心境与陆秀夫应是一致的,家国破败,一腔衷心寄托无门,亦无力扭转故国衰亡的事实,心中愧恨、惋惜之情透过陆秀夫那崖山一跃更为凄楚动人。悼念司石磐更展现其一身正气,兵败不屈而英勇就义的民族志气,慷慨悲歌,感人至深。遗民气节、遗民风骨俱显。

展现遗民之风的另一类作品就是其爰返初服、蔬枰自力的诗歌。如《怀蔬枰草堂》及《蔬枰草堂杂诗》四首。哪怕是归隐躬耕诗作,亦能表现宋曹对出仕为官的不屑,志气风骨一如松柏傲然不屈,却依旧是“郁郁不得意,言之心中悲”。蔬枰草堂景色描写亦多是云松竹石等高雅之物,因所居主人遗民心境之故,带有了萧瑟寂寥、孤独悲凉的情愫,个人体悟和时代色彩融于外在景物,不肯屈节的抉择在其诗歌中得到印证。宋曹的归隐没有那种采菊东篱的恬淡闲适,而是扎根现实处境,哀时感旧,笔作剑锋,悲壮有力而又痛心疾首。

五、结语

宋曹一生创作诗文数量十分可观,其诗颇具风骨。交游诗融入其耿直不阿的真性情,与友人诗酒唱和亦显其真情洒脱、不虚不假,对理解明末清初遗民文人的处境和心境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纪实诗遵循宗杜思想,记录详实,补史之遗,对百姓的生存现状进行细致描摹,遗民情愫中的忠君、爱国、忧民之情贯穿主线,以诗人之慧眼观民生之多艰,悲痛之情从胸中迸发。诗歌语言质朴平实,犹如白话,不加刻意雕镂,自然简畅,通俗易懂,然真情蕴含其中。观宋曹之诗,情感是放在第一位的,远重于诗歌技法的锤炼,因而他的诗歌不仅是历史的再现,更是其性情的外露。正如胡介对其评价:“既读其诗,荡涤曼靡,壹归性情,而磊落坎坏,卓然自立,如其人身世之际也。”

猜你喜欢

交游遗民诗歌
诗歌不除外
郑巢与僧人交游诗歌考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岛·八面来风
莫高窟第61窟甬道为元代西夏遗民营建说
汤显祖与明代理学家交游考略
高句丽灭亡后遗民的叛乱及唐与新罗关系
蒙元时期金遗民研究——以金遗民的地域特性为中心
周乐清戏曲活动及交游考
黄公渚与周至元交游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