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坑工程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探讨

2021-11-02张春雷张继华顾文虎

探索科学(学术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基坑育人思政

沈 威 张春雷 张继华 顾文虎

淮阴工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江苏 淮安 223001

1 前言

习近平在有关教育工作的论述中谈到,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个环节,贯彻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1]。这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融入专业课程教育中,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标准和使命,全方位培养政治坚定、思想领先、技能过硬、品质优良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

基坑工程是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和土木工程等专业课程,内容涉及到基坑勘察、土压力计算、基坑支护设计、基坑地下水控制及基坑监测,着重解决基坑设计的具体实际问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基坑工程课程思政建设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根据当前时代环境设置课程思政目标,从课程内容上提取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思想政治元素与课程知识点不断融合和改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实现全程、全方位育人。

2 基坑工程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我们面临的新时代,既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代,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关键时代,广大青年既拥有广阔发展空间,也承载着伟大时代使命[3]。课程思政育人目标要紧跟新时代的任务及特点而变化。当前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科技等领域取得傲人成绩;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上,面临着产业链的高端装备、核心零部件受制于人、“卡脖子”问题突出、自主可控力较弱等问题。因此,结合当前青年面临的时代环境,基坑工程课程思政育人目标设置为三类,具体如下所述。

目标一:文化自信

随着一代代中国人的努力奋斗,目前我国公路建设、高铁建设、特大桥建设、大埋深隧道建设、地铁建设、大坝建设等方面不断刷新世界各国对基建的认知水平。我国土木行业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被赋予了“基建狂魔”称号,基坑工程作为土木行业的一部分,在地铁建设、高层建筑方面应用广泛。以目前我国在基坑工程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为基础,提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及我国人民的艰苦奋斗精神等思政元素,激发同学们的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和民族荣誉感。

目标二:科技创新与民族复兴责任感

我国古代有四大发明,科技、文化领域长期领先于世界,然而清代的闭关锁国和骄傲自大,不屑于同西方交流和学习,造成了我国近现代的科技落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我们的制造业产品技术含量低,利润微薄,高端产品受制于西方国家,阻碍我们的复兴之路。基坑工程建设随着计算机技术、工业科技的提高,向着又大又深的方向发展,其技术发展由西方国家主导向我们引领转变。从基坑工程设计和施工中提取科技创新、民族复兴、补短板等思政元素,使同学们明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实现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复兴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

目标三:辩证唯物主义思维

基坑工程的支护方法、降排水设计和基坑监测等蕴含着诸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解决问题方法”、“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等人生哲理。将这些课程思政元素穿插到基坑工程知识点的讲解中,既形象又生动,不仅能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体会哲学思维,而且能够增强专业知识的趣味性。

3 基坑工程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

基坑工程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绪论、基坑勘察及设计原则、土压力、支挡结构内力、支挡式基坑的稳定性及变形、板式支挡结构(含混凝土灌注桩、型钢水泥土搅拌桩、双排桩、地下连续墙等支护形式)、内支撑系统及锚杆技术、重力式水泥土墙、土钉墙、基坑地下水控制、基坑监测等内容。根据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和课程思政元素教育目标,从每项内容中提炼了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如表1所示,以此探索基坑工程课程思政教学新模式。

表1 课程思政与基坑工程的融合

3.1 以文化自信为育人目标的思政元素

(1)民族荣誉感

绪论章节对基坑历史、案例、展望等进行介绍,指出基坑工程是既古老而又有时代特点的岩土工程,洛阳回洛仓是古代基坑工程建设方面的优秀代表。回洛仓主要功能是储存粮食,对防水、防潮、防虫、密封和储量方面有严格的要求。通过介绍回洛仓构造、施工工艺、解决储粮方面的精湛技艺,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性,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荣誉感。

(2)制度和文化自信

在支挡式基坑的稳定性及变形一节中着重介绍我国在边坡稳定性分析方面所独创的不平衡推力法,该方法是一种实用滑坡稳定分析方法,被国家规范列为推荐使用方法。通过该方法学习指出虽然在朗肯土压力理论、库伦土压力理论等经典土力学理论方面我们起步晚,但是我们制度优越、文化底蕴深厚,能够迅速赶上甚至超越,不平衡推力法就是证明,以增强学生们对我们文化创新的自信心,对我们制度体系的自信心。

3.2 以科技创新与民族复兴责任感为育人目标的思政元素

(1)民族复兴责任感

在土压力一节中,讲解朗肯等土压力计算时,指出经典的土压力理论没有我国学者身影,理论提出者均主要来源于国外。由于历史原因使得我们的基础科学落后于他国,而实现民族的复兴就需要我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奋起直追,我们每个人都应有为中华民族崛起而读书的责任担当。

(2)科学严谨

在基坑勘察于设计原则一节中,分析加拿大特朗斯康谷仓倾覆案例。谷仓建设前期未进行仔细的地质勘察,而是借用临近建筑的试验数据,与实际地质条件存在较大出入,最终引发仓谷使用时出现倾覆问题。使同学们认识到科学需要严谨的数据、容不得半点马虎,勘察数据的不准确性将直接导致建筑物的损坏,引发安全事故。

(3)科技创新

在支护结构内力计算一节,介绍支护结构内力的计算方法逐渐由古典方法、解析分析法发展到现在的数值分析方法,基坑结构内力计算操作简单化、计算结果精确化,大大提高基坑支护结构设计的安全性,而这一切都是计算机科学和力学发展的结果。只有我们每个人学好专业知识,不断在专业领域取得突破,我国的科技水平才能够解决卡脖子的问题。

(4)科技短板

在桩墙式支挡结构一节中,分析在桩墙式支挡结构不同位置发生剪切和弯曲破坏的危险性,指出桩墙结构仅在土压强度平衡点、基坑底部、桩直径突变点三个薄弱环节发生破坏,进而影响到支护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和强度。我们国家工业体系也很类似,虽然我们工业门类齐全,但是高端核心零部件是我们的薄弱环节,限制了我们发展的高度,要集中力量补齐我们的科技短板,我们的崛起和复兴之路才更顺畅。

(5)团结协作、共担大任

在土钉墙一节中,讲解土钉墙支护原理,说明众多土钉插入土体中,组成了骨架结构,进而起到稳定基坑土体的作用。只有我们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成为一个土钉,千千万万个中国人团结协作,共同组成一个大的框架,才能支撑起我们的国家、支撑起中华民族复兴的重任,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3.3 辩证唯物主义思维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在重力式水泥土墙一节,介绍软泥结构弱、承载能力低,对工程施工极为不利;当在软泥中搅入混凝土后,改变土体强度,依靠水泥土自身重力也可实现基坑稳定的作用。指出我们学习知识就是不断向自身注入混凝土,当混凝土(知识)注入量足够时,就能向重力式水泥土墙一样堪当大任、顶起一片天地。

(2)解决问题的堵和疏

在基坑地下水控制一节,讲解基坑地下水控制手段主要有设置截水帷幕的堵截方法和基坑降排水的疏通两种方法。截水帷幕主要作用是防止基坑周围的水大量涌入基坑,降排水是将水不断排走,降低基坑地下水位高度。堵和疏也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堵是堵塞和制止,防范于未然;疏是引导和疏导,事后补救。要先堵后疏,将问题控制在萌芽状态,将损失降低到最小。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在基坑监测一节中,说明由于土层性质及工程情况的多变性特征,按照基坑设计理论得到的基坑支护方案并不能百分之百保证安全,基坑稳定性判断的唯一标准是监测的结果。正如毛泽东所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4]。只有着手去做,才能摸清规律,发现真理。

4 结束语

思政犹如灵魂,专业课程犹如载体,只有灵魂和载体的融合,才能够真正培养出一位政治坚定、思想领先、技能过硬、品质优良的新时代青年。课程思政育人目标要紧跟青年人的时代使命,思政元素要和课程知识点有机融合,润物细无声。基坑工程与课程思政融合是培养新时代青年的一次新教学模式探索。

猜你喜欢

基坑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微型钢管桩在基坑支护工程中的应用
全套管全回转咬合桩在基坑支护中的技术应用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基坑开挖及加固方法研究
思政课“需求侧”
基坑开挖对邻近已开挖基坑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