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绍兴江桃村孙吴“嘉禾三年”墓发掘简报

2021-10-29绍兴市柯桥区博物馆

东南文化 2021年4期
关键词:嘉禾永兴青瓷

绍兴市柯桥区博物馆

内容提要:2020年2月,绍兴市柯桥区杨汛桥街道江桃村门前山一座三国砖室墓被盗,绍兴市柯桥区博物馆随即对被盗古墓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此墓为单室砖墓,平面呈“凸”字形,发现“嘉禾三年”“永兴”“钟氏”等纪年、纪地、纪姓文字,出土青瓷文物4件(组)。该墓葬的发掘为六朝早期墓葬构造和早期越窑青瓷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也为萧绍地区行政区划的历史沿革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例证。

2020年2月,接群众举报,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杨汛桥街道江桃村门前山一座古墓被盗,柯桥区博物馆工作人员随即对古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出土青瓷文物4件(组),且发现大量的文字砖和纹饰砖。依据出土的纪年文字砖判断,这是一座三国孙吴早期砖室墓,编号M1。墓葬位于萧绍交界地带,西距区界3.5千米,杭衢高速绍兴连接线从墓前山下经过(图一)。

图一//江桃村孙吴“嘉禾三年”墓位置示意图

现对M1介绍如下。

一、墓葬形制

M1位于江桃村门前山北坡半山腰上,坐南朝北,方向30°(图二)。南北总长6.02、东西宽2.06、高1.96米。平面呈“凸”字形。自北向南依次为排水沟、甬道、墓室。甬道和墓室顶部均为券顶。封门、甬道、墓室前、后部、前部铺地砖均被盗墓分子毁坏(图二;彩插五︰1)。

图二//M1平、剖面图

1.M1发掘现场(北—南)

1.排水沟

居甬道口正中铺地砖下,向墓外延伸。长1.61、宽0.17、高0.23米。沟底用一列长方形青砖纵向平铺一层,其上再用两列刀形青砖纵向互相倚靠对缝铺砌,排水沟横截面呈人字形。

2.甬道

已被严重破坏,仅存西壁少量墙体。基本能辨别其形制,平面呈长方形,内长1.41、内宽1.03米,西壁残高1.04米。西壁砌法从下至上先是用大长方形青砖铺砌五顺一丁一组,其上再错缝平铺7层顺砖后用多层刀形砖起券,券顶已毁。底铺一层斜“人”字纹地砖。

3.墓室

墓室平面呈长方形,内长4.61、内宽2.08、高1.96米。

墓室前、后部的墓壁、券顶均被毁坏,仅存东、西两壁中部一小段直壁和券顶。直壁砌法为五顺一丁2组,之上用长方砖5层、刀形砖1层、丁砖1层开始微微内收起券,往上内收幅度加大,用长方砖和刀形砖组合顺砌直至券顶顶部。

铺地砖与甬道相同相连,亦为长方砖斜“人”字形平铺。

距前壁2.03米处至后壁砌出与墓室等宽的棺床,长2.59、高0.24米。棺床分上下2层。下层为长方形顺向丁砖立砌0.19米,共铺砌7行,每2块丁砖之间留出0.05~0.08米的间隙,下行每块丁砖头部插入间隙,构成地下严密的排水、渗水系统(彩插五︰2)。北端用紧密的长方形丁砖锁边。棺床上层为两块一组的长方形青砖两横两纵平铺,厚0.05米,北端用3行长方形青砖错缝平铺,棺床底部为生土。

2.M1棺床下层(南—北)

棺床前端的铺地砖上以长方砖横顺交替平铺作长方形祭台,横贯墓室,紧靠棺床,宽0.72、高0.05米。

墓室和甬道壁均为单层砖砌,丁砖除棺床外多是半砖。

二、墓砖形制与纹饰

墓葬用砖分长方砖和刀形砖两种。

长方砖为M1的主要建筑材料。一种稍小,长34.5、宽16、厚4厘米;一种稍大,长37~39.5、宽19、厚5厘米。小长方砖用于棺床铺砌,大长方砖用于墓内其他部位。

刀形砖用于墓内券顶部分和排水沟。长36~38、宽16.5~18、厚3~5厘米。

每块墓砖上都模印有纹饰或文字,均为阳文,主要分为以下六类。

Ⅰ类:

形制为大长方砖和刀形砖。砖的顶面和底面印有绳纹,在砖的两侧,一侧模印“嘉禾三年立高祖冢墓”(图三︰1),另一侧和两端面无纹饰。字体隶书,工整秀雅。

图三//M1墓砖拓片(一)

Ⅱ类:

大长方砖。砖的顶面和底面印有绳纹,在砖的两侧,一侧模印“永兴钟家冢三年九月造”(图三︰2),另一侧和两端面无纹饰。字体隶书,兼有篆意。

Ⅲ类:

小长方砖。砖的顶面和底面印有绳纹,在砖的两侧,一侧印有对角几何纹、长“T”形纹,以及文字“吴平”或者“大吉”(图三︰3、4),另一侧和两端面无纹饰。字体隶书。

Ⅳ类:

大长方砖。砖的顶面和底面拍印方孔钱纹和放射纹,一块砖上拍印4组,有的纹饰有叠压。所用拍模长11.5,、宽9.5厘米,无外框。中间为方孔铜钱纹样,钱纹上有篆书“五十五十”铭文。钱纹外围饰一圈锯齿纹。以铜钱方孔为中心,用4组五线纹将印模分成4个部分,在铜钱的外缘画直线纹,呈现以铜钱为中心的“十”字状放射纹。在砖的一侧模印几何纹,另一侧和两端面素面(图三︰5)。

Ⅴ类:

大长方砖。砖的一面模印与Ⅳ类砖相同的钱纹放射纹,另一面绳纹。一侧模印“田”字、菱形纹、直线纹,一端面模印曲折纹、直线纹,其余素面(图三︰6)。

Ⅵ类:

纯纹饰砖。形制有大长方砖和刀形砖。一般在砖的侧面模印几何纹饰(图四︰1—3)。

图四//M1墓砖拓片(二)

三、出土器物

墓主尸骨及葬具不存。该墓遭严重盗掘,随葬品被洗劫一空,仅在祭台靠棺床处出土瓷碗1件、瓷耳杯1件,在墓室前部靠西壁处出土瓷碗1件、瓷带勺碗1件。

青瓷碗 2件。M1︰1,口微敞,尖圆唇,弧腹,下腹内收,平底内凹。灰白胎,青黄釉,外腹施釉不及底,器底呈现赭石红。胎釉结合不紧密,釉层有脱落。口径9.6、底径5、高3厘米(图五︰1)。M1︰3,直口,尖圆唇,弧腹斜收至底,平底微内凹。口沿下饰弦纹一道。灰白胎,施青黄釉不及底,内底局部剥釉。口径7.9、底径4.1、高2.8厘米(图五︰2;彩插五︰3)。

图五//M1出土青瓷器

3.青瓷碗(M1︰3)

青瓷带勺碗 1套(彩插五︰4)。M1︰4-1,瓷碗,敞口,尖唇,弧腹有折棱,凹底。口沿下施3条弦纹,内沿施一周弦纹。内底遗留有3个支烧的痕迹,内底与腹部相接处有一周凸弦纹。施青绿色釉不及底,釉色莹润。口径9.3、底径4.7、高2.9厘米(图五︰3)。M1︰4-2,瓷勺,圆口平唇,圜底,胎灰白,釉层剥落殆尽。柄部向上弯曲,刮削制作痕迹明显,断面呈不规则多边形。勺径3.5、柄长5.3厘米(图五︰4)。

4.青瓷带勺碗(M1︰4)

青瓷耳杯 1件。M1︰2,椭圆形,两侧有宽双耳,敞口,平唇,斜弧腹,平底。外壁刮削痕迹清晰,制作精细。灰胎,青黄釉,施釉较厚,内底有开片,外底面露胎。长7.7、宽7.3、高2.8厘米(图五︰5;彩插五︰5)。

5.青瓷耳杯(M1︰2)

四、结语

该墓虽然被盗扰严重,但大量铭文砖的出土依然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

关于墓葬的年代,M1发现有确切纪年“嘉禾三年”的纪年墓砖,为推断其年代提供了有力依据。“嘉禾”为吴大帝孙权年号,“嘉禾三年”即公元234年。由砖铭“嘉禾三年立高祖冢墓”“永兴钟家冢三年九月造”可知,M1的具体建造年代是嘉禾三年(234)九月。墓主为永兴钟氏,墓葬是由墓主的玄孙为其高祖所建。“钟氏”铭文表明墓主为孙吴时期钟氏家族成员。

永兴是萧山县(现杭州市萧山区)的古称。清康熙《萧山县志》载:“秦始皇二十五年始置余暨县,会稽郡领之”,“新莽始建国元年改曰余衍,属会稽郡”,“东汉光武建武元年革莽所改从西汉旧名,属会稽郡”[1]。民国《杭州府志》载:“汉末童谣云:天子当兴东南三余之间,吴大帝黄武元年乃改会稽之余暨为永兴。”[2]黄武元年为公元222年,此墓建造年代距余暨改称永兴仅十年左右,所出“永兴”纪地砖,是萧山在六朝时期称“永兴”最早实物例证[3]。

绍兴地区,迄今发掘的孙吴墓葬不多。有明确纪年的,目前见有嵊州大塘岭太平二年(257年)墓、永安六年(263年)墓[4]、祠堂山宝鼎二年(267年)墓[5]、石璜镇下村永安二年(259年)墓[6]、缸窑山天纪二年(278年)墓[7]和上虞江山乡天纪元年(277年)墓[8]、后头山太平三年(258年)墓[9]共7座,时代属孙吴中晚期。省内其他地区此前也有孙吴纪年墓零星发现,多为孙吴中晚期,M1作为有明确纪年的孙吴早期墓,在浙江省内尚属首例。

M1“人”字形的排水沟与萧山孙吴永安四年(261年)墓[10]构造相同,长方砖顺向错茬立砌的棺床与福建南安丰州皇冠山天监十一年(512年)墓[11]做法一致,体现了先进墓葬防护技术的传承与借鉴,为探索古代墓葬排水设施提供了新的资料。

M1虽然出土文物较少,但因其年代明确,出土文物及墓葬形制可以作为这一时期的标准器,为我们更细致地推进砖室墓分期研究,也为探讨早期越窑青瓷的器类、造型、胎釉、烧造工艺等课题建立了准确的年代标尺。

此次发掘获得了一组珍贵的文字砖,其中的“吴平”“大吉”吉语砖,体现了墓主希望吴国平定天下,结束战乱,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家国情怀。类似的文字在江苏苏州虎丘路孙吴早期墓M1[12]中也有发现。这些文字对于了解古代绍兴埋葬习俗和丧葬制度、六朝早期的历史地理、行政区划以及萧山钟氏家族的兴衰溯源具有重要的证史补史价值。

(附记:参加本次发掘人员陆菊仙、王策;绘图王策;摄影过伟明、王策)

猜你喜欢

嘉禾永兴青瓷
本期广告索引
六朝青瓷工艺的革新与影响
夺得千峰翠色来——王玮的青瓷艺术
纯电动汽车电池低温加热系统
一只白蝴蝶
一只白蝴蝶
故事停留在过去的时光里
龙泉青瓷
先有青瓷还是先有白瓷
“工棚律师”向永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