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郑兼才与嘉道时期的台湾文教事业

2021-10-28黄善哲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17期
关键词:墓志铭

摘 要:郑兼才为清代嘉道时期的学官,他讲求实行,为精干之才,虽然是一个学官,但他因为倡修学宫、兴文重教、著书修志的实行,得到了后人的肯定。他一生长期在闽台之间从事文化教育等工作,为嘉道时期台湾文教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文章以墓志铭为中心,结合郑兼才著述及族谱等文本资料,就郑兼才的生平、家族世系及科举之路以及嘉道时期的台湾文教事业做一些探讨。

关键词:郑兼才;嘉道时期;文教事业;墓志铭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收藏了一件道光五年(1825)《台湾县学教谕郑君墓志铭》拓片(图1)。该拓片一共6页12面,每页长28厘米、宽18厘米,为郑兼才同乡郭鸣高重刻版,墓志铭后有其题跋。墓志由福州文儒陈寿祺撰文、莆田书法家郭尚先书丹。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还藏有道光二十三年(1843)《六亭文集》刻本①、光绪二十年(1894)《硕杰光裕堂郑氏续修族谱》影印本②等与郑兼才相关的藏品。通过对这些藏品的梳理与解读,我们深入了解了郑兼才本人及其所处时代的台湾文教事业。本文以墓志铭为中心,结合郑兼才著述及族谱等文本资料,就郑兼才的生平、家族世系和科举之路以及嘉道时期的台湾文教事业做一些探讨。

1 郑兼才的生平

馆藏墓志铭主要记录了郑兼才生平、仕途宦迹、良师益友等方面内容。据墓志可整理生平简介如下:

郑兼才(1758—1822),字文化,号六亭,福建德化硕杰人(今三班镇三班村)。③乾隆三十四年(1769),开始入私塾读书,学习非常刻苦钻研。姚莹作墓表:“生而重成,刻励读书,不好外事。”④乾隆四十七年(1782),补诸生。乾隆五十二年(1787),奉福建省巡抚徐嗣曾的邀请,到福州鳌峰书院学习,拜于孟超然先生门下。乾隆五十四年(1789),郑兼才被选为贡生,入京师的太学,期间受到国子监的主管官汪廷珍的赏识,拜其为授业老师。乾隆五十九年(1794),替补为满洲正蓝旗的官学教习,而后便在京师游学,历时九年之久。

嘉庆二年(1797),被选为福州府闽清县学教谕实缺。嘉庆三年(1798),只身赴任闽清县学教谕职,同年在秋季的福建乡试中考中第一名。嘉庆四年(1799),开始首次赴京师参加礼部会试,不第未中,直到嘉庆二十五年(1820)共十一次参加会试不第未中。后历任安溪、建宁以及两次任台湾县学教谕。

道光二年(1822),郑兼才卒于台湾县学教谕任上,吏部推升其为泉州府学教授。在教谕任上,他洁修庠序、扶植人伦、整齐风俗、著书修志,为一代贤校官,姚莹撰序评曰:“益知君所至以励名节、崇实学为己任,文亦朴重如其为人。”⑤姚莹为其作墓表,陳寿祺撰写墓志,郭尚先书丹。道光四年(1824),福建总督赵慎畛为他建立乡贤祠,还下命所属州县学都要供奉郑兼才祠位,以示怀念。道光五年(1828)十月,其子光篆和光筍将他的灵柩迁回德化,葬于三班桥内村寨后。

2 郑兼才的家族世系及科举之路

2.1 郑兼才的家族世系

由墓志“君讳兼才,字文化,一字六亭,永春德化县南乡人也”可知郑兼才祖上居住地是福建永春直隶州德化县南乡①,距离德化县城10千米。据光绪二十年《硕杰光裕堂郑氏续修族谱》记载,郑兼才为龟迪郑氏二房裔孙,龟迪郑氏在明朝初年就开始修族谱。族谱还记载郑兼才的高祖翼文公为隐莘公的儿子,翼文公以孝行著称于乡里,生十个儿子,长子为异公。异公即为郑兼才曾祖父,字展和,娶陈氏,生儿子恵琇公,即郑兼才祖父。

郑兼才祖父恵琇公,字星望,号湛瞻,晚改陟瞻,康熙二十五年(1686)生,乾隆二十三年(1758)卒,享年七十有三。娶连氏,生子三,长秉钧公,次秉铉公(兼才父),三秉钺公;继娶王氏,亦生子三,四元继公,五秉鉎公,六鈇公。《族谱》载:“祖父三岁时曾祖就过世了,少年时体弱,但爱好读书,府、县入学皆第一,读周易、大学及中庸颇有心得。掌教图南书院十六载,年七十三授龙岩州学训导,著有《学庸袖珍》及《恥书》。”秉铉公即郑兼才父亲,字维金,康熙五十五年(1716)生,乾隆四十二年(1777)卒,享年六十有二。娶刘氏,生子五,长、次、五皆佚名,三似锦,四即兼才。《家谱儗传》记载:“嘉庆四年(1799),兼才官福州闽清教谕,貤赠八品修职郎。”②关于郑兼才本人生卒及家庭成员,墓志载:“春秋六十有五,配李孺人,先君卒。”《族谱》的记载则相对详细:“乾隆二十三年(1758)生,道光二年(1822)卒,时年六十有五,妻李孺人,生子二:光篆、光筍,道光三年(1823),由姚莹等师生共同葬于台湾;道光八年(1828)十月,其子光篆、光筍由台扶柩迁葬于德化三班桥内村寨后……”长子光篆,字青传,别字信轩,《族谱》记载其为“钦赐副举人”;次子光筍,字青英,《族谱》记载其为“职员”。据此笔者整理出郑兼才家族世系如下:

高祖:翼文公→曾祖父母:异公(陈氏)→祖父母:恵琇公(连氏、王氏)→父母:秉铉公(徐氏、刘氏)→兼才(李氏)→子:光篆、光筍

2.2 郑兼才的科举之路

由墓志可知郑兼才二十五岁即补诸生,开始为他的科举之路做铺垫。特别是在鳌峰书院学习期间,郑兼才受启蒙老师孟超然先生治学影响较大,还得到曾与纪晓岚同编撰《四库全书》的陆耳山提携而入太学选为拔贡。后又遇恩师汪廷珍,汪廷珍非常器重郑兼才,郑兼才在京师九载常受教诲。郑兼才还担任正蓝旗官学教习。这些经历都为他后来的科举之路奠定了基础。嘉庆四年(1799),郑兼才首次赴京师参加礼部恩科会试,不第未中,到其去世的前一年,他参加了礼部举行的会试共达十一次,皆落榜。墓志载:“善制艺,尝十一赴会试,屡踬无愠色。”

郑兼才首次赴京师参加礼部恩科会试不第未中是在嘉庆四年(1799)的闽清任上。其在调任台湾县学教谕职前于嘉庆六年(1801)、嘉庆七年(1802)又参加了两次会试均落第未中。嘉庆十年(1805)第四次赴京参加礼部会试,还是没有考中,此时的他正在台湾任教谕之职。他不顾艰难往来于大陆和台湾,可见他对科举考试的态度是非常坚定的。教谕之职的收入微乎其微,大部分人是想通过科举考试或通过其他途径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但郑兼才赴京师参加会试的目的不在于此,因为嘉庆十二年(1807)他原本因在“蔡牵之乱”中获得军功,被授以江西长宁县知县的职务,而他却上书朝廷请求辞去县令之职,仍任教谕之职。嘉庆十二年(1807)八月十三日,奉上谕:据阿林保等奏,“新选江西长宁县知县郑兼才恳请仍改教职”③等语。礼部签升知县改教谕文:“该员有志观光,情愿仍改教职以图会试;着照所请,郑兼才准其注销所选长宁县知县,加恩仍以教职即选,俾得一体会试。”④其《辞新擢长宁令请仍改教职呈》中说:“自瑞笔墨未荒,明春辰科又届,倘遽赴县任,于礼闱无望,殊与素志有乖;并恐书生之见未除,亦于吏道无补。”①嘉庆十二年(1807)年底,当他任满与好友谢金銮一起内渡返家后,仍然坚持参加科举考试,从嘉庆十三年(1808)到嘉庆二十五年(1820)复任台湾县学教谕期间又七次赴京师参加礼部会试,但都未中。由此可见,郑兼才赴京师参加会试的举动实际上已不是一般人以参加科举考试而谋求官职的目的,而是他有非常浓厚的中国传统的正途出身的观念,这种科举观应该是受其曾祖父和伯父的影响,同时又影响着大陆与台湾的科举士子们。

科举给一个家族所带来的榮耀是每个家族苦心经营最大的回报。首先,在一个家族的发展过程中,某个时期一个关键人物的存在,就能够带动或影响整个家族的发展。其次,一个家族祖辈所积累的文化积淀,让一个家族的所有成员都能继承和发扬,使一个家族在发展过程中慢慢形成了自己家族特有的文化属性。所以郑兼才的一生受祖父、伯父影响,伯父曾七次赴京科考未第,所以作为家庭晚辈受家族影响,十一次赴京参加科举考试,目的之一是为了能考取功名,完成使命。然而由于当时科举的弊端,十一次科考未第。但郑兼才作为清代中晚期的学官,以“世道人心”为忧戚为己任,为清代学官中的表率。正是由于这种家族荣耀精神,使他在教谕期间分别四遇覃恩,一赠其父秉铉公,一封仲兄,一赠三兄,一赠五叔父秉鉎公为八品修职郎。墓志载:“如君与谢君,咸学校之干城、儒林之圭臬,其所为皆他人所不能为。安得复起九原,使斯道犹得以一发而挽千钧哉!”

3 从墓志铭看嘉道时期的台湾文教事业

墓志载:“君学有本原,敦厚而兼直;自以职在教学,毅然以洁修庠序、阐扬幽隐、扶植人伦、整齐风俗为己任。”郑兼才于嘉庆三年(1798)赴闽清任职开始他的学官之路,后历任安溪、建宁教谕以及两次任台湾县学教谕,道光二年(1882)卒于台湾县学教谕任上,吏部推升其为泉州府学教授,在教谕任上对文教事业的发展均笃于实行。特别是在台湾任上倡修学宫、兴学重教、著书修志的实行为台湾文教事业发展做出不朽的贡献。

3.1 倡修学宫

清代学宫泛指朝廷在地方设立的官办学校。地方的学宫大多以儒家思想为教育理念,其建筑一般都包括孔庙、明伦堂以及藏书楼等。学宫是汇集教学与祭祀于一体的儒家教谕场所。

墓志载:“历安溪、建宁,再至台湾。凡文庙、殿阁、明伦堂及名宦、乡贤、忠义、孝悌、节孝祠,莫不劝施兴作,虽劳勖不惮。”同时,郑兼才在《宜居集自序》中说:“故居其官者,以洁修殿庑、肃将祀事为第一义,而后推其教以教学弟子。”②可见他任学官的首要职责就是“洁修殿庑、肃将祀事”。因为学宫是施行教化的基本场所,而学官的职责是教化于民,所以他每到一个地方任职,都要倡修学宫,凡事亲力亲为,任劳任怨。

郑兼才每到一处开始修造学宫的时候,很多工程都是做一半,有的甚至才开头,而朝廷又下了调令改任他地,这在当时是一种常事。在这种情况下,有许多同行的人就会乘机敛财而使工程停工。但郑兼才认为不能半途而废,所以每次都是要建完或基本完成之后才赴任下一个地方。虽然他的学问不如好友谢金銮,但他却能以实践来证明自己。他以明代的吕坤为标榜,吕坤是明代著名思想家,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呻吟语》一书中。《呻吟语》自序云:“呻吟,病声也,《呻吟语》,病时疾痛之语也。”并希望能“以一身示惩于天下,而所寿者众也”③。郑兼才《六亭文集》中的《愈瘖集》在寓意上与吕坤的《呻吟语》有很多类似的地方,吕坤的著论影响了郑兼才,使他做人做事脚踏实地、注重实行。

3.2 重教兴学

嘉道时期以前,闽籍学官任上重教兴学的事例很多。如台湾府学的首任学官林谦光,长乐人,在任期间“笃学励行,诲人无倦,多士为立去思碑”④。台湾凤山县首任学官黄赐英,晋江人,他在康熙统一台湾后赴台任职,而当时的县学刚刚建立,百废待兴,且当时的文风未盛,他到任后以培育人才为己责,并捐资助学“除正供外,为师生灯火之资”⑤。台湾府学教授董文驹,闽县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到任,“凡学于此者,必严朔望之仪,谨晨昏之令”⑥。他广开言路,整顿教学纪律。

墓志载:“父师、少师之教既不行于左右塾,而瓠叶兔首飨射之礼又无以风示州邑;儽然厕令长之末旅进退,与丞椽伍罢癃者,供课殿最而已。”郑兼才在两次任台湾县学教谕期间,其节操实行得到了士子们的尊敬和爱戴。郑兼才首次于嘉庆九年(1804)渡海抵台湾县学教谕任,一上任就发布《台邑观风告示》一文:“乃者青矜入彀不少殊姿,绛帐授经尤多名宿。萃台、凤、嘉、彰之士,应岁、科、乡、会之期。”①嘉庆十年(1805),郑兼才又作《代台郡请广乡试中式额及岁科入学额初呈》《代台郡请广解额及学额第二呈》两篇文章,指出需要增加台湾科考名额。在康熙末年发生的“朱一贵事件”中,有大量的文武官员及士兵牺牲,郑兼才根据议恤案册及《东瀛纪事》一一厘清,并亲自手书所有神牌名氏。他首次任满将要离台时,墓志载:“邑人争送之北郊,香案旗鼓,填塞街市,数里不绝。”当他返回福建到建宁任职后,嘉庆二十五年(1820),经吏部考核,政绩突出、才能优异,又奉朝廷之檄,再次赴任台湾县学教谕职。

郑兼才重教兴学的实行以及在台期间与士子们建立深厚的感情,对嘉道时期的台湾文教事业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清代的科举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科举人才皆出于学宫,而主持教学和管理的地方主要人员恰是学官,郑兼才对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和发展功不可没。

3.3 修志著书

郑兼才重视地方史乘的纂修工作。两次任台湾县学教谕时,在倡修学宫、重教兴文等工作外,又修志著书。墓志载:“既君举退谷修《台湾县志》,而君左右之;志成,称善本。”当郑兼才到任台湾县学教谕后,同年底好友谢金銮到任嘉义县学教谕职,兼才上书建议与谢金銮合修《台湾县志》。他在《续修台湾县志跋》中说:“邑事之当举,独学宫哉,徵文考献,志乘其要也。”②他与谢金銮担任《台湾县志》修纂官,同时还参与编辑和撰稿工作。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底,郑兼才复任台湾县学教谕之职,任上与当时的台湾知县姚莹成为好友,并请姚莹对自己的《六亭文集》初稿进行审定。道光元年(1821)年底,他又与台湾县学训导王聚奎两人一起重刊了《续修台湾县志》。又受命与谢金銮合力修纂《台湾府志》,谢金銮因病归梓,兼才独力完成。

墓志载:“君所著有《宜居集》《愈瘖录》等若干卷。宜居者,谓校官居卑、居贫,职易称也;愈瘖者,取晏子云下无言,则吾谓之,瘖谓时以言事自效,冀求愈夫生而不瘖者之不幸沦于瘖也。”由此可知郑兼才除修志外,还著有《六亭文集》,文集分成《宜居集》三卷、《愈瘖集》三卷、《杂著》六卷,共计一百四十六篇。道光十八年(1838),姚莹升任台湾道道员职,郑兼才的儿子光篆以其遗著手抄本见姚莹,姚莹嘱好友石侨为其编审并补第三编《杂著》。道光二十年(1840),台湾道员姚莹为其《六亭文集》撰总序,并首刊印书于世。

4 结论

馆藏陈寿祺撰文、郭尚先书丹的《台湾县学教谕郑君墓志铭》以及《六亭文集》《硕杰光裕堂郑氏续修族谱》对研究郑兼才本人及嘉道时期台湾文教事业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郑兼才虽然是一个学官,但他因为倡修学宫、兴文重教、著书修志的实行得到了后人的肯定,他一生长期在闽台从事文化教育等工作,为中华文化在台湾的发展作出不朽的贡献。

《六亭文集》记载了郑兼才一生每到一处都关心社会生活,更极大地推崇文化教育,对研究当时的台湾文教事业提供了翔实的真实资料。郑兼才与同时期的谢金銮并称“谢、郑”,连横所著的《台湾通史》中称“若乃二子以冷署闲曹之官,而为拓土开疆之计,可谓能立其言者矣”③。他将郑兼才与谢金銮合作传,称赞两人为台湾文化教育事业等方面的开发做出重要贡献。

【作者简介】黄善哲,男,文博馆员,文物保管科科长,主要从事闽台历史文化方面研究。

①著作:道光十八年(1838),姚莹升任兵备台湾道道员职,其子郑光篆以其遗著手抄本见姚莹,姚莹嘱好友石侨为其编审并补第三编《杂著》。道光二十年(1840),姚莹为其《六亭文集》撰总序,并首刊印书于世,本馆收藏为道光二十三年(1843)刻本。注:为查询方便下文中文集文字参考2014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本。

②族谱:道光二年(1822),郑兼才主持完成《龟迪郑氏续修族谱》;光绪二十年(1894),郑和邦参照道光谱续修《硕杰光裕堂郑氏续修族谱》。本馆收藏族谱为光绪二十年(1894)族谱的影印本。

③硕杰:为三班镇三班村旧称,唐末郑昭祖到此开基。宋代属归德乡归化里,清代属在坊里硕杰社,民国为三班联保硕杰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三班大队,1985年撤销大队建立三班村民委员会。

④姚莹:《清崇祀乡贤由教习任教谕军功升长宁县己酉拔贡戊午解元孝廉方正显考六亭郑府君墓》墓表。

⑤郑兼才.六亭文集[M].粘良图,点校.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1.

①永春直隶州本为县,属泉州府,清雍正十二年改直隶州,割泉州府德化县及延平府大田县隶之。

②郑兼才.六亭文集[M].粘良图,点校.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111.

③昆冈.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三百三十九[Z].光绪二十五年重修本.

④[佚名].清會典台湾事例:礼部.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四辑(226)[M].台北:台湾大通书局,1984-1987:80.

①郑兼才.六亭文集[M].粘良图,点校.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52.

②郑兼才.六亭文集[M].粘良图,点校.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3.

③吕坤.吕坤全集[M].王国轩,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08:605.

④[佚名].福建通志列传选:第三部分.[M].台北:台湾大通书局,1984-1987:310.

⑤周元文.重修台湾府志:卷二.[M].台北:台湾大通书局,1984-1987:37.

⑥乾隆.重修台湾府志:卷八:学校:书院:海东书院[M]//台湾史料集成·清代台湾方志汇刊,第八册.台北:远流出版公司,2005:399.

①郑兼才.六亭文集[M].粘良图,点校.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9.

②郑兼才.六亭文集[M].粘良图,点校.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133-134.

③连横.台湾通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48.

猜你喜欢

墓志铭
充满自嘲与幽默的西方墓志铭
逝者生前自撰
英语写就的墓志铭始于十四世纪中叶
墓志铭
墓志铭
墓志铭
最后的墓志铭
墓志铭
墓志铭
墓志铭中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