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流量时代企业营销发展之路

2021-10-25袁歆怡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19期
关键词:未来趋势

袁歆怡

摘要:2017以来互联网经济整体增速放缓,互联网的下半场,流量红利消失,企业营销进入后流量时代,消费者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如何在后流量时代挖掘流量增长的新机会,成为当前营销的重要话题,本文就此问题展开分析,试图探讨后流量时代企业进行产品营销的方法,为企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后流量时代;盈利方式;未来趋势

后流量时代产生背景

2013年,“归国四子”开启流量时代,在“唯流量论”的驱使下,资本方严重依赖“流量明星”带来的粉丝效益,后逐渐演变为曝光度决定一切,十年匠心之作无人得问,一朝赶工之废品天下尽知的局面。各商家为了获取流量,大量投入,获客成本逐渐攀升,以致流量日益枯竭,增长日益乏力,流量时代退下帷幕,迎来如今的后流量时代。

1  流量时代企业的获客方式

1.1投放流量广告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消费的升级,大量企业通过投放流量广告的方式,凭借大量的曝光度、多变的形式及动人的广告语来获取顾客,赢得收益。但随着流量生意的盛行,广告平台也趁机涨价,商家想要获得更大流量,得到巨大的突破,只得投入更多的精力与成本。

1.2利用粉丝经济

粉丝经济泛指架构在粉丝和被关注者关系之上的经营性创收行为,是一种通过提升用户黏性并以口碑营销形式获取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的商业运作模式。随着互联网的盛行,众多商家借助一定的平台,通过某个兴趣点聚集朋友圈、粉丝圈,给粉丝用户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商品和服务,最终转化成消费,实现盈利。

1.3价格战

各大企业通过竞相降低商品的市场价格展开商业竞争,利用消费者对价格敏感的心理,采取补贴、促销等方式换取流量,赢得市场份额。

2后流量时代的时代特点

第一,头部企业占据客户主流趋势日益明显。就拿火锅行业举例,诸如海底捞、川西坝子、谭鸭血等火鍋连锁店已占据大半江山,客户流量主要向龙头企业倾斜。

第二,大量长尾应用,推广越发艰难。在少数头部企业赢得多数客户的形势下,很多中小型企业在夹缝中生存,品牌及产品推广成为了一道难题。

第三,高质量客户成为了核心竞争力。在产品同质化、竞争激烈化、推广多元化的今天,拥有高忠诚度、高活跃度的客户就显得更为重要,是企业争夺的核心。

3  后流量时代品牌营销的策略

第一,从流量思维到超值客户思维的转变。要想实现思维的转变,就要从流量的陷阱中脱颖而出,变流量为留量,即让顾客留下来,增加复购率。产品大神俞军提出了一个产品价值公式:产品价值=新体验-旧体验-替换成本,因此当客户的替换成本越高,就越难离开你,相应地,复购率也就越高。想要增加复购率,我们可以从消费者习惯、情感依赖、消费者成长等方面入手。首先,要想培养消费者习惯,就需要创造可以与消费者高频接触的产品与服务,起到时刻提醒顾客,随时暗示顾客的作用,让顾客一想到某类产品,就想到此品牌。其次,想要做到情感依赖,就需要利用好网络效应,网络效应的优势在于每增加一个节点,对其他节点以及整体都有好处。就拿微信和滴滴来说,为什么离开微信比离开滴滴难得多,因为离开微信不只是离开一个APP那么简单,而是离开你的社会联系。在产品里面构建一个网络,让客户产生情感依赖,从而就增加了客户的替换成本。最后,在产品体系中植入成长机制,刺激消费者对高等级的拥有感,也可以起到惊人的效果。

第二,打造品牌。正如江南春所说,流量只是品牌赢得人心的结果,它是术,不是道。流量红利已经结束,但是品牌的红利正在打开。想要赢得流量,就需要进行品牌的打造,因为品牌才是持续免费的流量。其实追根到底,解决品牌问题,也就是解决存量问题,如果你的存量足够大,那么你的增量也会很快。我们需要利用存量客户帮助企业进行裂变,带来更多的品牌效应。作为企业管理人员,也需充分挖掘品牌特点,进行准确的品牌定位,在消费者心中建立起鲜明的品牌形象,起到指名购买、优先购买的效果,让该品牌成为消费者心智中的第一。

第三,以顾客为中心。我们需要打破传统的以产品为中心的思维模式,真真正正做到把顾客放在第一位。以顾客为中心并不是单纯的按照顾客需求进行订制、利用大数据进行消费者购买行为跟踪,而是要不断思考如何用更好、更快、更便捷的方式满足顾客需求,使以顾客导向的理念深入于企业精髓、根植于企业行为。

3  结论

后流量时代已经到来,传统营销获客模式已经在边缘地带,我们必须转变思维模式,从品牌入手,以顾客为切入点,才能在暗流涌动中找到新的机遇。

猜你喜欢

未来趋势
个性化信息服务与成人高等远程教育的创新发展趋势
对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的探讨
浅论我国环境咨询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试述科技发展的渊源与未来趋势
浅谈建筑空调的未来趋势
互联网金融的现实与未来趋向分析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我国微课研究探析
员工帮助计划(EAP)在中国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