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应对策略

2021-10-25杨李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19期
关键词:人工智能

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赢得全球科技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战略抓手,是推动我国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的重要战略。近年来,我国着眼于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在系统集成、产业化示范应用、前沿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特种作业装备与遥操作、物理信息系统搭建、工业大数据服务等领域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同时,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在强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领域还存在薄弱环节,智能硬件平台在自主化和实用性方面还存在差距和问题。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应把人工智能深度地融入到新一轮的科技和产业革命中,加快核心技术攻关和基础支撑平台建设,努力营造健康有序的产业生态。

1、加快人工智能核心技术攻关。

一是要积极布局新兴领域。核心技术攻关和跨界融合创新是培育新兴产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应多路并进,推动人工智能跨界融合创新:推进智能制造业产业链上下游研发合作,并通过机械与网络的连接,形成基础建设行业的全景动态地图;推进金融服务企业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手段加快让资本精准寻找服务对象,并有效防治区域性金融风险;加大互联网信息产业相关智能终端软硬件技术和产品研发;提升社区养老服务平台智慧化水平,推动健康养老产业跨越式发展;支持研发自主智能运载系统技术产品,提高交通干线要素的匹配度、精准度和运输组织效率;进一步落地“产业+人工智能”融合孵化平台,培育新兴服务平台。二是要加快人工智能核心技术攻关。根据麦肯锡预测,基于自动化为中国带来的生产力提升每年可贡献0.8-1.4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人工智能产业核心技术攻关可以加快实现产业发展的乘数效应,并产生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目前人工智能的技术攻关主要体现在技术层与应用层方面,基础层方面比较薄弱。因此,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把增强原创能力作为重点,大力突破人工智能领域芯片计算架构的技术创新;以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为重点,开展人工智能前沿基础技术研究、核心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及典型应用开发;加大深度学习训练与知识大数据库、应用体验中心、云计算、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助推技术和产品市场化、产业化、规模化和国际化;要坚持需求导向、市场倒逼的科技攻关发展路径。三是要开展网络信息安全技术攻关。针对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机器人、智能家居等人工智能重点产品或行业应用,开展漏洞挖掘、安全测试、威胁预警、攻击检测、应急处置等安全技术攻关,推动人工智能先进技术在网络信息安全领域的深度应用,促进漏洞库、风险库、案例集等共享资源建设。要加快人工智能网络信息安全产业发展,形成人工智能安全防控体系框架和安全保障平台。在加强重要领域工业控制系统、物联网应用和关键装备等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关键环节信息安全指导、风险评估和监督检查,加快建立工业信息安全工作体系和保障工作机制。

2、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

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不仅涉及多行业、领域的技术变革和产业变革,还将对就业、安全等社会各层面产生深层次影响。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为主体,需求引导、市场主导的人工智能产业协同发展体系,是实现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带领我国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一是推动“跨区域、跨行业和跨学科”协同创新。人工智能是一个跨区域、跨行业、跨学科的科学探索工程,正在将人类的认知推向“更快、更高、更强”。因此,应从智能时代格局出发,政府层面,强化人工智能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学科领域,引导高校学生接触不同的学科知识,促进学科交叉,鼓励学生选择他们所喜欢的方向;行业领域,引导人工智能领域的龙头企业与高校研究中心、以及政府资源集共同之力建设芯片、软硬件协同设计的产学合作中心,进行知识产权的交叉授权,集中力量突破行业内的芯片设计、核心工具链的瓶颈,做出突破性创新。二是加快与大数据体系建设的相互融合。数据既是一种生产要素,也是一种战略资源,在数据的质量、数据保护程度、数据可供使用的前提等方面还需要政府的引导和培育,需要政策法规和立法层面的保护。打通跨场景数据流,对新基建中与人工智能技术最相关的智能数据中心(AIDC)与云计算等,要充分发挥政府在行业规范、标准制定等方面的引导作用。三是提高创新应用效能,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以需求为导向,鼓励企业成为技术方向选择、关键技术攻关、资源配置和推广应用的主体。基礎研究方面,以突破人工智能应用基础理论瓶颈为重点,超前布局可能引发人工智能范式变革的基础研究,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建设开放共享的开源软硬件基础平台、基础数据与安全检测平台等,为人工智能持续发展与深度应用提供强大科学储备。坚持开放合作创新,采取多种方式和渠道,与国外研究机构和企业开展交流与联合研发,在学术研究层面更全面的融入全球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创新网络。

3、加大基础支撑平台和体系建设。

一是建设技术研究和创新平台。以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为重点,开展人工智能核心技术前瞻性研究,对产业方向和未来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应用领域进行系统性部署。鼓励省内高校、科研院所及人工智能核心企业,布局建设一批人工智能前沿基础技术研究、核心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及典型应用开发的创新平台。针对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对计算资源、数据资源和技术服务等行业的核心需求,加大深度学习训练与知识大数据库、应用体验中心、开源软硬件基础平台、云计算服务平台、检验检测服务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创新创业提供支持,助推技术和产品市场化、产业化、规模化和国际化。二是完善智能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推动智能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全省城镇光纤和4G覆盖,加快部署5G网络、窄带物联网(NB-IoT)等新型网络技术。完善工业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整合汇聚基础制造资源。加强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建设,构建高性能计算应用生态环境。加快部署云网端一体化车联网,优化“人-车-路-云”协同环境。三是加快数据共建共享与标准体系建设。推进大数据的开放和共建共享,为人工智能产业的数据基础构筑良好管理环境。制定人工智能技术标准和应用规范,鼓励人工智能企业参与或主导国际标准制定,为应对人工智能发展的不确定性有可能带来的新问题——比如导致改变就业结构、挑战法律规范、破坏底线伦理、随意传播隐私等——要着眼于加强预防、约束、引导,尽快制定相关法律与伦理规范,以确保人工智能与产业融合发展一直走在安全、合规、有序、可控的道路上。四是提升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夯实数据资源基础。依托政府治理、公共服务、产业发展、技术研发等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数据开放平台等,整合社会各类数据平台和数据中心资源,建设完善基础信息数据库,形成覆盖布局合理、链接畅通的一体化服务能力。加快电网、公路、铁路、机场、港口等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改造,形成动态、全面覆盖、泛在互联、精准决策的智能化系统。增强农林、水利、环保基础设施的智能管理能力。推进燃气、水务和地下管廊等城市基础设施的智能升级。

4、营造健康有序的产业发展生态。

一是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积极推进人工智能在政府管理、公共安全、医疗健康、减灾救灾、社会保障、文化教育、交通运输、能源管理、社区服务等领域的应用,鼓励将人工智能产品、解决方案和服务纳入政府采购目录,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和效率。面向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以及军工、能源、医疗、信息安全等重要领域,可考虑建立人工智能融合新业务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二是加强法制法规建设。在保护产业活力前提下控风险强监管。持续开展人工智能安全、伦理、就业、法律等各个方面问题的预测和研判,加强人工智能对经济社会综合影响及对策研究。通过对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的深入探讨,尽早构建人工智能技术伦理准则并确立最高发展原则。将人工智能安全纳入国家法制建设中,并通过立法规范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确定技术发展边界。为智能社会划出法律和伦理道德的边界,让人工智能在安全的前提下服务人类社会。三是探索新技术、新业态和新的发展模式。推动以行业龙头企业为主体,联合高校、科研机构、人工智能企业等共同建立人工智能融合创新中心,聚焦于人工智能在行业应用中的共性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创新人工智能投融资模式。实现财政引导资金、金融资本、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相结合的多渠道融资模式。抓住科创板机遇,促进产业集聚,加快促进更多人工智能企业上市融资。四是积极开展人工智能示范/试验应用。在制造、金融、零售、物流等行业开展示范试点,通过示范试点全面推广应用以智能、协同为特征的先进人工智能技术。加强跨部门、跨地区的试点/试验协调,强化与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智慧城市、云计算等相关领域的协同。

5、加快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

结合实体经济发展需求,按照“人工智能+X”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快探索跨学校、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的人工智能人才交叉培养和产教融合新机制,教研结合,研究与实践结合。鼓励高校、职业院校和企业合作,加强职业技能人才实践培养,积极培育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创新型人才。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人工智能专家到企业从事科研和科技成果转化活动。依托社会化教育资源,开展人工智能知识普及和教育培训,提高社会整体认知和应用水平。加强人工智能领域优秀人才特别是优秀青年人才引进工作,从创业、落户、置业等多方面给与激励政策。在语音识别、模式识别、智能传感器、芯片等核心领域,建立人工智能重点人才培育库,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人工智能骨干企业和高新技术人才。(长沙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2021csskkt49)

作者简介:杨李(1991年5月—),男,汉族,湖南常德市,中国科学院博士,研究方向:生物信息学,单位:長沙铭源财务咨询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AI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之父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China’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volution
数读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时代,就业何去何从
下一幕,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