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昏侯墓“孔子画像”的文本考察

2021-10-25

关键词:海昏侯世家传记

何 丹

(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南昌 330031)

海昏侯刘贺墓自发掘以来就备受众多学者的瞩目,其中被视为迄今发现最早的“孔子画像”尤其受人关注。笔者也曾撰写《从海昏侯墓出土“孔子衣镜”看汉代儒家思想与信仰》《孔子画像与汉代教育——以海昏侯墓出土画像为中心》二文,指出画像与时代背景之间的联系,认为“孔子画像”包涵儒学深意,事关汉代教育大计。(1)何丹.从海昏侯墓出土“孔子衣镜”看汉代儒家思想与信仰[J].文化遗产,2017(4): 107-118;何丹.孔子画像与汉代教育: 以海昏侯墓出土画像为中心[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 92-98.但对于画像本身的文本依据,既有研究成果还存在较多不足,有再探讨的必要。

一、 相关的学术进展情况

(一) 取得的成果

通过文字内容的对比,已有研究指出: 同画像相关的人物传记,与《史记》有着较为明显的联系。代表性的作品有如下两篇:

第一,邵鸿先生的《海昏侯墓孔子屏风试探》。释读了一部分衣镜上关于孔子、子赣、颜回、子张四位人物的文字记载,认为“与《史记·孔子世家》和《仲尼弟子列传》可能有密切联系”。(2)邵鸿.海昏侯墓孔子屏风试探[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 16-23.

第二,王意乐等人的《海昏侯刘贺墓出土孔子衣镜》。将衣镜全部人物形象和文字内容的释读结果公布于众,指出孔子及其弟子的传记与《史记》的《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传》《太史公自序》及《论语》内容基本一致,只是略有不同。(3)王意乐,徐长青,杨军,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孔子衣镜[J].南方文物,2016(3): 61-70.

(二) 存在的不足

这些学者在对比衣镜传记与传世文献的过程中,都看到了与《史记》的关联,但也都存在有待改进和完善之处。这主要是指:

第一,有关文字内容的比较,受所知材料限制,大多存在报道不全面和讨论不充分的问题。这种先天不足,曾经给学界带来过不少困扰。比如有学者依据某些报道不全的图片,凭借孔子三十岁纪年为“鲁昭公六年”的文字,宣称要重新审视甚至改写传统的孔子系年,还有人指出衣镜本身大有问题。(4)任冬梅.山西大学教授白平质疑海昏侯墓“孔子屏风”[EB/OL].(2016-01-08)[2017-07-12].http: //shanxi.sina.com.cn/news/b/2016-01-08/detail-ifxnkkuv4193992.shtml.又如邵鸿先生曾推测孔子画像的右侧“可能是孔子的父亲叔梁纥”。(5)邵鸿.海昏侯墓孔子屏风试探[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 20.

第二,没有对人物画像本身绘制的文本依据进行考察,而人物画像作为“孔子画像”的核心,本该得到应有的关注。因为传记是对绘画的文字说明,人像头部附近标有人物姓名的榜题,与墨书写下的该人物的生平言行,都是为了明确图案的具体所指。

既然还存在不足,而迄今“孔子画像”的具体面貌,又经由王意乐先生之文得到了公示,那么凭借这一信息重新认识画像的文本问题,就不仅可以纠正一些由揣测而产生的失实情况,还能就相关问题进行有所根据的阐发。只是限于篇幅,本文的“孔子画像”特指孔子个人,而不涵盖随从出现的弟子,涉及“图案”与“传记”两部分。而且由于文字显现的直接性,将先从“孔子传记”与《史记》的关系出发,再谈及“孔子图案”与《史记》的吻合,从而探究海昏侯墓“孔子画像”人物描绘和传记书写的文本依据。以下笔者就依据王先生的披露,对自己思考的浅显拙见逐一道来,期望能有抛砖引玉之效。

二、 “孔子传记”与《史记》的关系

对比“孔子传记”的文字内容,可以较容易发现有关孔子的生平事迹,虽与《公羊传》存在个别相似的情况,但与《史记》基本保持一致。又由于传记对于图案的说明性质,可以暂且推测《史记》便是“孔子画像”创作的主要文本依据。当然,还得通过对文字和图案的全方位比较,才能验证《史记》曾经起到过的这种实际作用。由于孔子事迹集中见于《史记·孔子世家》,为使对比情况一目了然,以下就先将“传记”与《世家》的相关记载以表格形式逐条呈现。

表1 “孔子传记”与《孔子世家》的对比情况(6)表中条目为方便对比而加,数字一一对应。标有下划线的文字,为表述不同之处,整句文字大体相异则不加线。另为便于理解,“传记”标点也为笔者所加,“《史记》出处”依据中华书局1982年版,引用时均写作简体字。

(一) 主要依据《孔子世家》的记载

对比上表所列之文,发现“孔子传记”中只有标号11、13的语句,在《孔子世家》中找不到对应的表述,因而二者是“同多异少”,“传记”是否主要依据《世家》,对于相异之处的考察就显得格外重要。就二者相异的情况来说,形式上可以分为两类: 一为语句表述不同,但大意相同,如标号4、7、8、9、10、12、14的内容;二为字词使用不同,且其中省字、通假、加字和字序相反的现象又不影响内容所指的其余大部分对应之处,因而看似大意不同的也就只有五处。这包括:“野居”与“野合”、“姓孔,子氏”与“姓孔氏”、“六年”与“二十年”、“七十有七”与“七十有二”、“烕”与“微”。这种相异是否能够否定“传记”对于《世家》的凭借呢?以下通过分析孔子的纪年、姓氏和出生的三处差异,渐次来寻找答案。

1. 孔子的纪年问题——“六年”与“二十年”

关于孔子三十岁之年,“传记”与《世家》有着明显的不同,前者所示为“鲁昭公六年”,后者记载为“鲁昭公二十年”。但二者其他相关纪年又都完全相同,如孔子的生年,都是“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63岁之年,都是“鲁哀公六年”;孔子卒年,都是“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而且时年都是73岁。由这些情况来看,就可以确定“传记”的“六年”乃是“廿年”的书写错误。(7)对此,邵鸿先生之文,也推测“‘六’更可能是由‘廿’字而误”。至于曹景年先生推测 “鲁昭公六年之‘六’,当是‘十八’之误”的观点,也是当初受到了材料的限制。参见邵鸿.海昏侯墓孔子屏风试探[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 21;曹景年.海昏侯出土屏风所载孔子年岁蠡测[EB/OL].(2016-01-16)[2017-09-13].http: //www.gwz.fudan.edu.cn/Web/Show/2731.因此,衣镜的出土不仅不能动摇对孔子生年的传统认识,反而从实质上印证了对《世家》纪年的参照。

若考虑当时还流传着其他孔子纪年的说法,则可更为真切地感受到这种参照便是一种文本依据。如关于孔子的“生年”,《公羊传》和《穀梁传》都记载为“鲁襄公二十一年”,这就与“传记”、《世家》的“鲁襄公二十二年”相差一年。又如有关孔子的出生时间,“传记”、《世家》都只记载了生年,《公羊传》和《穀梁传》却还记载了“生月”和“生日”,即《公羊传》云:“十有一月庚子,孔子生”;(8)王维堤,唐书文.春秋公羊传译注[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416.《穀梁传》云:“冬,十月庚辰朔,日有食之。……庚子,孔子生。”(9)承载.春秋穀梁传译注[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564-565.如此有无同异之间的差别,“传记”却独与《世家》完全吻合,不能不视为一种文本取舍。再如《世家》不仅记录了孔子的生年,和孔子30岁、63岁和73岁的明确纪年,还有“孔子年四十二,鲁昭公卒于乾侯,定公立”,“定公九年,……孔子年五十”,“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10)司马迁.史记[M].北京: 中华书局,1982: 1912,1914,1917.等信息。这就说明司马迁或许正是整齐孔子纪年的第一人,《世家》所呈现的就是西汉中期最为详尽的孔子年谱,“传记”也以之为书写孔子事迹的凭借。

2. 孔子的姓氏问题——“姓孔,子氏”与“姓孔氏”

有关孔子的姓氏,“传记”与《世家》在描述上稍有不同,前者称“姓孔,子氏”,将“姓”与“氏”分开;后者称“姓孔氏”,将“姓”与“氏”连言。而按照先姓后氏的产生顺序,和孔子先祖为宋国公室,宋国又为商王室后裔受封之国,以及商民族祖先“契”之姓为“子”来看,对孔子姓氏的准确描述应当为“子姓,孔氏”。“传记”、《世家》的表达,均与此有所不同。

就“姓孔氏”来看,这是《史记》记录人物姓氏的惯用写法,因而类似表述非常常见。如《秦始皇本纪》记载: 秦始皇“名为政,姓赵氏”;《商君列传》记载: 商君“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11)司马迁.史记[M].北京: 中华书局,1982: 223,2227.秦始皇本为“嬴姓”,却书“姓赵氏”;商鞅本为“姬姓”,却称“姓公孙氏”,可见都与孔子本为“子姓”而写作“姓孔氏”的用法一样,在于强调与近祖相关的“氏”。因此,《史记》只是适应当时“重氏轻姓”“以氏为姓”的文化背景,而对孔子姓氏的完整说法省略了“子姓”之“子”,这样“子姓孔氏”也就变成了“姓孔氏”的表述方式。

而且,有关姓氏的这种称谓方式,虽然根源于社会,但与太史公个人有着紧密关联。因为其他文献谈及孔子姓氏时,通常只单称孔氏,而不提及“姓”,司马迁则哪怕在强调“姓”的语境中,也保持着这种记述文体。如《殷本纪》记载: 帝舜将契“封于商,赐姓子氏”;《秦本纪》记载: 秦先祖大费被“舜赐姓嬴氏”;《韩世家》记载:“韩之先,与周同姓,姓姬氏。”(12)司马迁.史记[M].北京: 中华书局,1982: 91,173,1865.从这三例旨在强调商祖契被赐姓“子”、秦祖大费被赐姓“嬴”、韩祖与周同“姓姬”的同时,却也都见有“氏”字的现象,即可知“姓×氏”确为司马迁《史记》的撰述特色,因而他对于孔子“姓孔氏”的描述,正是《史记》这种特色的体现。

再来观察衣镜“姓孔,子氏”的描述,可见与正确说法正好相反。由称“姓”为“氏”、称“氏”为“姓”的并用,在先秦两汉的文献中都不见有他例存在,而且西汉对于孔子虽然可称“姓孔”,却没有单称“子氏”的情况,推测“传记”应当出现了某种错误。而比较“传记”与《世家》之文,可以发现如果去掉“子”字,二者就完全相同。由此联系前文所言“六年”的书写错误,则此处多出的“子”字大抵就是衍生之误。对此,邵鸿先生也曾推测:“其本同于《世家》,作‘姓孔氏’,因为‘孔子’一词极为惯用而衍出一‘子’字。”(13)邵鸿.海昏侯墓孔子屏风试探[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 21.所以,“传记”有关孔子姓氏的说法,本质上并不是一种错误的观点,也不能作为一种新观点代表时代的某种新动向,而仍然是以《世家》为蓝本。

3. 孔子的出生问题——“野居”与“野合”

有关孔子的出生,“传记”写作“野居”,《世家》写作“野合”,对此一字之差,王意乐先生认为“意思则大有区别”,“野合”暗指孔子父母的成婚,因年龄相差悬殊而不合当时婚礼;“野居”之“野”,是相对“国”而言的郊外、野外,应当指孔子父母“在尼山祈祷而在尼山附近结庐而居”。(14)王意乐,徐长青,杨军,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孔子衣镜[J].南方文物,2016(3): 66.

《世家》“野合”的原义,是否包含司马迁对于此事的个人评判,是否与“野居”都是对客观事件的描述,与本文涉及的文本问题没有直接关联,可暂且不论。但是由已知“传记”在依据《世家》的同时,却出现有错字、衍字的情况来看,此处的一字之差也应当属于错字的情况。即对此问题,笔者与邵鸿先生之意相类,认为“居”“合”二字的古字形十分接近,此处可能是“误‘居’为‘合’”的情况。(15)邵鸿.海昏侯墓孔子屏风试探[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 21.

总结所示情况,可见“传记”的内容,除去通假、省略、讹误和同义表述等情况外,绝大多数都可以在《世家》中找到对应的记载,而且两者叙述的先后顺序也基本保持一致。其中“表1”标号16的这句话,尤其值得关注。作为“传记”和《世家》的共同结语,二者已经趋近于逐字相同的地步,且《世家》中明确记载这是“太史公曰”的内容,而这四字被公认为司马迁表达观点、议论史事的文体,更何况全文落脚的“至圣”二字的评价,本就最早出于《史记》中的“太史公”之口。所以,《孔子世家》便是衣镜“孔子传记”的主要文本依据,如此再来观察“烕”与“微”的分别,也当就是某种讹误。(16)邵鸿先生曾指出:“‘周室灭’,与历史事实不符。疑‘灭’本为‘微’,形近致误”。另有专家提示,此处或夹杂存在音讹的可能,即“威”与“微”可音近致误,“威”又与“烕”可形近致误。邵鸿.海昏侯墓孔子屏风试探[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 18.

(二) 间或参照《仲尼弟子列传》《太史公自序》的记载

以上虽然已经涉及了“孔子传记”的大部分文字内容,并重点通过一些相异之处的分析,指出了与《孔子世家》的联系,但是还有一处字词不同,以及两处在《世家》中不见出处的语句未予讨论。以下就通过对孔子弟子的人数问题和标号13一句的出处,说明“孔子传记”与《史记》其他篇章的联系。

1. 孔子弟子的人数问题——“七十有七”与“七十有二”

“传记”与《世家》关于孔子弟子的人数记载也有差异,前者为“七十有七”,后者为“七十有二”。然而同样不能据此否定“传记”与《史记》具有关联性。因为《仲尼弟子列传》记载有孔子曰:“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异能之士也。”(17)司马迁.史记[M].北京: 中华书局,1982: 2185.可见“传记”与《列传》不仅弟子人数相同,所接之语也都是“皆异能之士”,因而此处参照的乃是《列传》的记载。这在与其他文献相关记载的对比中,同样可以感受到。比如《孔子家语》有篇名作《七十二弟子解》,但篇中列名76人,而这两个数字与“传记”的77人都不相同。(18)王意乐,徐长青,杨军,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孔子衣镜[J].南方文物,2016(3): 67.所以,“传记”对于孔子弟子77人的记述,虽然与《世家》不同,但却与《列传》一致,这说明“传记”涉及孔子弟子的部分,应主要以《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为参照对象。

2. 孔子的自我评价问题

“传记”标号13一句,涉及孔子对于自身的评价,虽然在《孔子世家》中找不到对应文字,但是却与《太史公自序》中的记载基本保持一致,即:

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名也。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王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19)司马迁.史记[M].北京: 中华书局,1982: 3297.

对比表中文字,与“孔子传记”的不同之处有:“我”作“吾”,“见之于行事之”作“见行事”,“夫《春秋》”作“故作春秋”,“人事之纪”作“人事经纪”,“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王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作“□□恶,举贤才,废不宵,赏有功,诛桀暴,长善苴恶以备王道,论必称师,而不敢专己”。这也就是说,虽然用字、用句略有不同,但是大体文字和语句大意是吻合的,而且阅读上下文可知这是出于太史公对于“上大夫壶遂”提问的答语之中。(20)司马迁.史记[M].北京: 中华书局,1982: 3297.所以,由此二例看来,“孔子传记”还间或参照了《仲尼弟子列传》《太史公自序》的记载,这便仍是以《史记》为文本依据。

(三) 仅有个例受《公羊传》的影响

“孔子传记”中还剩标号11的一句,未论及出处,其曰:“南夷与北夷交,中国不绝如缕耳。”与此句最为相似的文本出自《公羊传·僖公四年》之言:“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21)王维堤,唐书文.春秋公羊传译注[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92.此处“北夷”与“北狄”、“不绝如缕”与“不绝若线”虽用字略有不同,在当时却可互换,因而这一个例透露了《公羊传》在武、昭、宣之世的影响。但从其占有“孔子传记”内容的微小比例,以及“传记”在孔子纪年问题上对于《史记》观点的采纳来看,《公羊传》的文本作用在衣镜上并不突出。所以,联系衣镜上“孔子弟子传记”主要依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的同时,又参照《论语》有所补充的情况,(22)何丹.海昏侯墓“孔子弟子传记”与《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的文本联系[J].励耘学刊,2020(2): 275-301.或可推测衣镜有关孔子师徒的传记在总体以《史记》为基础性文本的同时,也存在少许被改造的成分。

三、 “孔子图案”与《史记》的吻合

(一) 孔子“长人”的形象

以上从“孔子传记”的角度说明了衣镜文本与《史记》的密切联系,那么“孔子图案”的情况是否也是如此呢?在“传记”和《世家》中都谈到孔子外貌具有的突出特征就是“身长”,都为“长九尺有六寸”,而且人人“异之”,“皆谓之‘长人’”,此处即可以此考察图案中的孔子形象由何而来。

对于这样的外形特征,虽然《史记》之前的文献也有谈及,如《荀子·非相》曰:“帝尧长,帝舜短;文王长,周公短;仲尼长,子弓短。”(23)王先谦.荀子集解[M]//国学整理社.诸子集成(二).北京: 中华书局,2006: 46.但都不如《史记》详细。而观察衣镜的孔子图案,对这一特征也有刻意表现,即其中的孔子像高约28.8厘米,对比颜回像高约27厘米、子赣像高约 26.5 厘米、子路像高约26.2厘米、子夏像高约26.3厘米等(24)王意乐,徐长青,杨军,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孔子衣镜[J].南方文物,2016(3): 63.都明显高出。按照图案的身高比例,推测绘者在绘画过程中设定孔子的身高时,应当参照了某一具体的数字,而这个依据也就只能是记载最明确的《史记》。

(二) 孔子“布衣宗师”的形象

描绘“孔子图案”时参照《史记》文本的这种推测,也可以由古代典籍关于孔子形象的其他记载得到求证。如《荀子·非相》曰:“仲尼之状,面如蒙倛”,(25)王先谦.荀子集解[M]//国学整理社.诸子集成(二).北京: 中华书局,2006: 47.《孔子世家》记载郑人说孔子:“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26)司马迁.史记[M].北京: 中华书局,1982: 1921.可见都是对他在当世未能施展政治抱负时的形象表达。反观图案中的孔子,则是以一副布衣形象示人,显得儒雅、内敛而谦恭,正好可对应“传记”和《世家》所共同书写的“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的形象。而且为了强调他的这一“学者之宗”的布衣形象,“孔子画像”中还特意描绘有弟子随同出现,这又与西汉武帝以来尊孔崇儒的氛围相适应。

孔子形象由“丧家之狗”到“学者之宗”的这种地位变化,正得益于孔子一生所从事的教育事业,也就是他所开创的儒学,因而“孔子传记”正是要突出孔子“儒者之宗”的身份。图案中的孔子头戴小冠,身穿深衣长袍,拱手而立,恰好吻合儒者的形象。所以,本文从“传记”到“图案”所示的这诸多“吻合”,自然不能随意视为“巧合”,可以推论出海昏侯墓“孔子画像”的创制,应当就是以《史记》为根本性的文本依据,其中图案与传记可以互为参照。

猜你喜欢

海昏侯世家传记
SAGA世家表:跨界演绎,链“饰”潮流
王锡良陶瓷世家谱系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传记书坊
读失败者的传记
An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name of a Missionaries’newspaper
난창(南昌) 해혼후묘(海昏侯墓)베일 벗다南昌海昏侯墓揭秘
萧相国世家1
皮影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