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一排

2021-10-22吴艳秋

海外文摘·文学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西餐厅北京

吴艳秋

“刘总回来了!”

“刘一排回来啦!”

刘一排回来的消息,随着电视台新闻的播出,像长了翅膀一样,迅速飞遍了整个小区。

说来你也许不相信,有幸和刘一排做了十年邻居,却一直未曾谋面。他总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甚至没有留下一个背影。我家女儿出嫁,他委托邻居送来了贺礼,却未赴喜宴。几次打他电话,他不是在北京,就是在广州,有一次,他竟然说他在俄罗斯,“大姐,恭喜你啊,我回家一定到你家喝喜酒!”我就纳闷了:刘一排到底在忙啥呢?

刘一排回来的事,自然成了邻居们的热议话题,楼长老陈兴奋地说:“刘一排这次回来,不仅受到县政府的隆重接待,还披红戴花上了电视,这也是我们小区的荣耀啊,值得庆贺!”

“听说刘总这次带回来上亿资产,支持家乡建设,大干一番呢!也不知是真是假。”沈言霸很神秘地告诉大家。

“吹牛的吧,那小子,不就是一个小鱼贩子嘛,去北京混了几年,怎可能带回那么多钱,莫非一夜暴富?”大胡子不以为然地说道。

“也许是真的吧,听说县委王书记亲自带着公安局局长去观音机场把他接回来,直接安排在政府招待所住下的。”仝超笑眯眯地反驳他。

听着邻居们七嘴八舌的议论,我仍然是一头雾水,刘一排这个人,在我心里,似乎成了戴着一层面纱的蒙娜丽莎。

不久,我就换了房子,搬离了那个小区,刘一排也就淡出了我的视线。

转眼到了2020年,7月的一天,我家先生下班,路过一个菜市场,猛然听到一声叫喊:“陈医师,买龙虾喽!”循声望去,一个熟悉的身影蹲在路边,眼前放着一个盛放龙虾的大盆子,草帽底下,一张被太阳晒得红彤彤的脸庞,露出洁白的牙齿,笑得像阳光一样灿烂。“刘一排!”先生蒙了,“你怎么会在这里呢?你不是在北京发财了吗?”刘一排麻利地收拾起龙虾,“不卖了,走,到你家喝酒去!”

刘一排顺理成章成了我家的座上客,我也终于揭开了刘一排的那层面纱。

1963年9月13日,刘一排出生于睢宁县梁集镇镜湖村东刘组的一户人家,共有兄妹六人,他是长子,父亲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党员,因为人正直厚道,担任当地的砖瓦厂会计职务。

1980年,砖瓦厂招工,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初中刚毕业的刘一排就参加了工作——到砖瓦厂搬砖。繁重的体力劳动,磨炼了刘一排坚强的意志,8毛钱一天的报酬,让他看到了希望,觉得生活有了奔头。第一个月的薪水,买了一身崭新的劳动布工作服,又买了一双“回力”帆布鞋,连买一双袜子的钱都没有了。

1982年,刘一排准备结婚,身为砖瓦厂会计的父亲,为儿子打造婚房,竟用不起一块砖,从底到上全部打的土坯墙。婚后,他就和父母分开,独立生活。微薄的收入,无法维持家庭开支。1983年,大女儿出生,买奶粉的钱都付不起,日子过不下去了。“这样下去可不行!”穷则思变。到了年底,他和妻子商量一下,卖掉了一头养了一年的猪,140元,母亲又给他添了20块钱,买了一辆“长征”牌加重自行车,在朋友的指点下,辞去砖瓦厂工作,自谋职业,做起了小魚贩子,开始了人生的淘金征途。

刘一排有个表姐,嫁到了五十公里外的安徽泗县平山镇,表姐家在村外面有个废弃的瓜棚,刘一排就带着妻女在那里临时安个家。每天骑自行车到睢宁买鱼,连夜赶回平山镇,天亮准时出现在菜市场鱼市,虽然很辛苦,每天都能挣到二三十块钱,这让他尝到了甜头。

临近春节的一个夜晚,呼啸的寒风夹杂着雪花,刘一排带着满满一蛇皮袋子鱼,吃力地蹬着自行车,因为路滑,所以很慢,汗水湿透了衣服,纷飞的雪花打在脸上,针扎一样疼,雪花落在头发上化成水,冷风一吹又结成冰,用手摸一下头顶,像满头钢丝一样沙沙响。

刘一排一边艰难前行,一边在心里盘算着,这一趟鱼能带来多少利润。“站住!”猛然一声断喝,同时几道强烈的光柱射在他脸上,睁不开眼睛,车子一滑,倒在地上,袋子里的鱼散落一地。几个人走过来,拿手电筒照了一下他的脸,又照了照他的自行车。“我们是派出所联防队的,看一下你的自行车牌照。”验完证照之后,有人问道:“这么冷的天,深更半夜不在家休息,跑出来干什么?”刘一排“如此这般”照实说来。几位联防队员顿生敬意,连忙把他拉起来,又帮他把鱼和自行车整理好,借着手电筒的光线,目送着刘一排继续前行。

那段时间,刘一排边做边摸索,很快找到了门路。他发现,货源在新沂窑湾一带。为了能赚取更多利润,他添置了一辆红色的“幸福”250摩托车,开始奔波于“平山一窑湾”的贩鱼路上。

苍天眷顾勤奋之人,1986年,刘一排喜得贵子,干劲十足,凭着他的踏实厚道和聪明智慧,1997年,当上了窑湾的鱼行老板。1998年,掘得第一桶金的刘一排,回到老家景湖村,盖了一栋新房子。从房屋的设计布局,到建房的用料质量,全部用心打造,得到亲邻的羡慕和赞赏。

刘一排有个弟弟叫刘一班,一直在北京打工,具体做什么工作,问他也不说,只知道他每周都会给家里寄来一千块钱,雷打不动。这让刘一排心动了:“弟弟到底在北京干什么工作呢?”刘一排决定去北京一探究竟,弄个水落石出。

从徐州火车站登上了去北京的绿皮火车,刘一排找到了自己的座位,听说要12个小时才能到达,“要整整一夜啊,人生第一次坐火车,而且是去伟大的首都!”刘一排激动又兴奋。“咣当——咣当——”火车慢吞吞地摇晃着,他睡不着,时不时用手捂了捂胸前,要知道,那可是他这些年积累的全部心血。他决定要去北京创一番事业。临行时,妻子把钱结结实实地缝在他的贴身口袋里,鼓鼓的钱还在,于是他放心了,就闭目打了个盹。从小唱着《我爱北京天安门》歌曲长大,如今终于要去北京,要看到天安门啦!刘一排梦中感觉自己到了北京的菜市场,卖鱼的摊主都对他热烈欢迎,他又当上了北京的鱼行老板。恍惚觉得弟弟刘一班给哪个大老板当助理,又仿佛觉得自己是哪个大公司的经理,脱掉卖鱼穿的工作服,换上了西装革履,每一个员工见到他都毕恭毕敬地喊他:“刘总好!”他开心地笑起来,顺手拍了拍旁边的一个员工回敬道:“你好啊,加油!”“干吗呀?神经病!”一声女人的尖叫声惊醒了他。揉揉眼睛一看,旁边座位上的美女正在对他怒目而视,刘一排的脸顿时像火烧一样,连忙说着:“对不起!对不起!”

到了北京,听说弟弟在朝阳区一带上班,刘一排就在燕莎、大使馆附近转悠。一天,在友谊宾馆门口,他看到路边正在上演一场全国人民都熟悉的陈佩斯导演的小品情景剧:刺骨的寒风中,一个青年演员,左手提一个红色水桶,右手挥舞着洁白的毛巾,正在飞快熟练地擦洗停靠着的一辆轿车。很快,车擦好了,车主摇下车窗玻璃,满意地递给青年十块钱。车子开走了,青年转过身来。“啊,这不是小品,是现实生活中的刘一班!”百感交集的弟兄俩相拥在隆冬的北京街头。

租了一间地下室,到旧货市场买一辆二手自行车,又到废品回收站买一个水桶,一条毛巾,一瓶洗洁精和一块海绵,到旁边的亮马河提来清澈的河水。就这样,刘一排正式“上岗”,开始了北漂生活。

刘一排生性善于琢磨。他边干活边用心观察,发现大使馆附近,老外集中生活的区域,生意特别好做,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大使馆的工作人员,喜欢让人擦车,而且出手大方,给的小费也多,比那些落后地区老外的钱好赚。很快,刘一排就学会了识别代表各个国家的车牌标志。

有时候,遇到出租车司机累了,把车停在路边小憩一下,刘一排空闲时就不声不响地帮他们擦拭一下,分文不收。由于刘一排工作认真细致,服务周到,且诚实守信,很快就受到欢迎,赢得很多“回头客”,也结交了很多好朋友。有的工作人员下班或买菜回来之后,直接把车门打开交给他,他就会认真地帮他们里里外外擦洗干净,然后帮他们把车锁好。有时候车主来晚了,刘一排已经回去了,他们第二天一大早就会在这里等着给他钱。

刘一排成了他们的朋友,经常有老外操着生硬的汉语和他聊天:“Mr.Liu,陪我去逛街吧,我想买件衣服。”“好啊!”刘一排愉快地答应,不厌其烦地陪他们逛街购物。那时候的三里屯还类似一个自由市场,主要经营服装、日用百货和光盘等产品,细心的刘一排发现,老外们除了喜欢购买一些英文版的介绍北京风土人情及餐饮之类的光盘之外,还喜欢玩游戏的光盘和电子产品。干脆他就直接去中关村,进了一些货,边擦车边销售,利润十分可观。

一天,有位出租車司机和他聊天:“刘哥,卖光盘可比擦车轻松多了,挣钱也容易,你何不开个门市,自己当老板呢?干这个多辛苦呀!”“好的,我考虑一下。”刘一排若有所思。

回到出租屋,躺在床上,望着冰冷的四壁,刘一排思绪万千。回想北漂几年,在夹缝中求生存,谋发展,辛苦劳累就不说了,思念家乡,想念亲人的滋味更是无法用语言表达。有一次“两会”期间,他作为外流人员被收容遣送回家,只在家里度过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早上,他就辞别亲人,转身再次踏上北上的路,他要继续拼搏,实现自己的梦想。

刘一排认真考察,用心思考着:“不能再这样漂着了,一定要守法经营,一定要在北京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他观察到老外们没事的时候都喜欢喝咖啡,晒太阳,玩游戏,于是就萌生了一个念头:开个咖啡馆!他有一位朋友叫李振雨,以前开过咖啡馆,后来建设三环房子被拆迁了,设备一直闲置着。现在每天不是喝酒,就是玩游戏,刘一排找到他,拍了拍他的肩膀:“小李啊,不能这样玩下去啦,我们一起合作,开个咖啡馆西餐厅吧。就用你的那些设备,我来投资,你看如何?”

李振雨瞅了他一眼,心里琢磨着:“他一个外地人,一个北漂族,跟他合作,能行吗?”再看看眼前这位高大壮实的刘一排,转念一想:“和他相处这几年,他为人厚道,诚实守信,跟他一起合作,准没错!”“行,刘哥,咱们一起合作,我听你的,我相信你!”两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选好地址,租好店面,经过一番筹备,位于法国学校(启明星双语学校)对面的“小巴黎西餐厅”正式开业。由于刘一排平时积累了丰富的人脉资源,又提前向朋友们做好宣传,发放名片,所以开业大吉,门庭若市,生意异常火爆。开业不到四个月时间,就收回了全部成本。

在搞好餐饮的同时,刘一排继续经营光盘,为客人提供了更多方便。老外带老外,朋友带朋友,刘一排每天忙忙碌碌,活得充实而喜悦。成功路上,他不忘初心:诚信为本,守法经营。餐饮业内的杂志周刊上报道了“‘小巴黎西餐厅餐饮做得好,质量好,服务好。光盘做得更漂亮,不仅保证质量,而且包退包换,诚信度高!”刘一排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在北京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有的外国友人,工作期满回国之前,会专门过来找他告别,甚至相拥而泣,也有的朋友,再回北京会专程过来和他见上一面。

“小巴黎西餐厅”在朝阳一带渐渐有了名气,消息也传遍了家乡。“刘一排在北京发财了,他成功啦!”老家的亲朋好友去北京,都忘不了到他那里落脚,就连老家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到北京开会办事,也都慕名到“小巴黎西餐厅”找到他,目睹这位成功典范的风采。每一位家乡来的人,刘一排都视若亲人,尽心招待好。

星转斗移。转眼到了2005年,为了发展经济,振兴睢宁,家乡政府兴起了“招商引资”的浪潮,有关领导把目标锁定了刘一排。梁集镇原党委书记胡居春,睢城镇原镇长王敦启,县委原书记王天琦,以及时任公安局局长,都先后来到北京,轮番找他谈话,向他发出邀请:“刘总啊,你是我们睢宁的人才,在北京挣到了钱,不要忘记家乡,回到家乡创业吧!”刘一排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中,内心非常纠结:“自己在这里摸爬滚打这么多年,好不容易有了今天的成就,儿子和大女儿也长大成人,刚刚花了一百万元在秀水大厦,给他们租了两个摊位,让两个孩子经营‘雅宝路服装,一切都那么顺风顺水的,怎么能轻易放下这里的事业?”刘一排一直在犹豫,难以抉择。

采访中得知,在“小巴黎西餐厅”的隔壁,有一家服装店,专门定做中式服装。有一位特殊的客人,经常会到那里定做衣服,每一次量完尺寸,都会到“小巴黎西餐厅”来坐一会儿,喝杯茶再走。每一次光临,刘一排都会亲自为她泡上一壶红茶。这位尊贵的客人,就是毛主席的女儿——李讷女士。这位慈祥的老人,面容像极了毛泽东,每一次来喝茶,都会亲切地和刘一排聊天:“小刘,你家乡哪里的?生意做得好吗?在北京还习惯吗?想不想家呀?”当得知他是徐州人,老人动情地说:“徐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啊,那里曾经发生过著名的淮海战役,那里有山、有水,是个美丽的城市。”

这一天,李讷女士又来到了店里,刘一排为她泡好茶,就把心中的困惑告诉了老人。老人听罢,语重心长地说:“如今农村也很好,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年轻人,回去吧,回家去创业吧!”老人的一席话,像一把“金钥匙”,打开了刘一排一扇心门,让他坚定信心。很快,处理好一切事务他便毅然返回了家乡。

于是,就出现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

“可是,你怎么又到街上卖起了龙虾呢?”我家先生百思不得其解。

“哦,是这样的……”刘一排端起酒杯,干了一口,他那被太阳晒得通红的脸庞,显得更加红润了。

回到家乡以后,他受到县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期待,他不负众望,在短时间内自己独资办了一个“兄弟连服装厂”,从建厂房到投入生产没要政府掏一分钱,解决了五百多个就业岗位,其中包括多名殘疾人士。他在生产过程中严把质量关,确保每一件成品都是免检产品,放心的外贸商品,远销美国、俄罗斯等国家,为家乡赚取很多外汇收入。他也多次受到政府的表彰和嘉奖,时任江苏省政协主席张连珍同志,曾先后几次来“兄弟连服装厂”视察指导工作。

到了2009年,他又扩大生产,做起了外贸时装,为了更好的发展,他把服装厂搬到了广州。儿女们都成长起来了,他感觉自己也疲惫了,常常梦见故乡的炊烟,梦见儿时嬉戏的睢梁河。于是他急流勇退,把一切事业全权交给孩子们打理,自己回到日夜思念的村庄,租了三十亩土地,亲自春耕秋收,过起了田园生活。地里种植无公害水稻,水稻下面养殖环保龙虾。“这不,这盘子里的龙虾,就是我在稻田里养殖的,你看,味道是不是特别鲜美?”

“除此之外,我在田边地头养了很多土鸡,以后你想吃肉了,就去抓一只来,想吃草鸡蛋,就到地头捡去。”刘一排又干了一杯酒,哈哈笑起来,“不光是这些,河沟里满是野生的小草虾,空闲时,下个网子就捞出来了,市场上是买不到的。”“另外,我还打算在河沿种上各种各样的果树和花草。”老刘眉飞色舞,信心满满地描绘着心中的蓝图,把那三十亩土地,打造成春有花,夏有荷,秋有果,冬有趣,四季有景的诗意生态田园。

“兄弟,回来了,感想如何?”我家先生看着幸福陶醉的刘一排,问道。

刘一排抬起头,目光深情地望着窗外:“睢宁是我的根,土地是我的魂,我应该回来。龙归大海,鸟人林!”

我看到两人举起酒杯,碰了一下又一下,开心地笑着,说着……

责任编辑:黄艳秋

美术插图:王俭

猜你喜欢

西餐厅北京
Excerpt from Pygmalion
北京X7
星级酒店西餐厅服务质量研究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北京,北京
哈尔滨回忆Harbinmemories(主题餐厅)
西餐厅的装饰文化与风格特点
有些菜,换了名字你就吃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