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失足未成年人是非观重塑

2021-10-21宋金保

学习与科普 2021年24期
关键词:重塑认知

宋金保

摘要:未成年人犯罪越来越年轻化、严重化,其是非观对未成年人造成严重影响。本文从是非观对个人、家庭、社会的意义及是非观形成的过程,来探讨重塑失足未成年的是非观,并提出重塑三大举措:首先,对失足未成年人进行认知重构;其次,对失足未成年人建立合理奖惩机制;最后,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相互合作。

关键词:是非观;重塑;认知

一、引言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多种思想文化也不断蓬勃发展兴盛,在多种文化下背景下成长的孩子,其是非观也受到不断的冲击与影响。尤其是我们的未成年孩子,由于受到自身认知能力、逻辑判断能力的低下与各种社会文化的冲击,尤其是不良文化的感染,对未成年人是非观造成严重影响。以至不少未成年走上犯罪道路,因此对失足未成年人是非观的重塑对个人、家庭、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二、是非观概念定义与意义

(一)是非观定义

是非观是个人一种看法和观念,更是一种主观性判断的结果。其是非观的形成不仅随着年龄成长和个体认知的发展而逐渐发展,同时也受到社会物质客观性的影响。“是非”即“正确与错误”[1]因此,我们可以将是非观定义为:个人对外界事物物质性正确与错误的一种主观性判断。

(二)是非观形成和发展的意义

首先正确的是非观对个人的健康成长起到重要作用,避免个人误入歧途、触犯国家法律、违背伦理道德、走上犯罪的不归道路。尤其是未成年人本身认知能力低下,判断事物具有很强的依懒性,分不清对错,做不出客观的评判。对于什么事应该做不应该做完全没有个人独立的见解。

其次,正确的是非观能有效增加家庭和睦与幸福指数。家庭的教育不仅影响孩子是非观的形成,同时孩子形成的是非观也将反馈我们的整个家庭系统。

最后,正确的是非观可以维系社会稳定,减少社会冲突。在未成年人犯罪中,大多数犯罪案例都是由于未成年人错误是非观导致的犯罪。

三、是非观形成的过程

是非观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存在,其产生无疑是对客观物质的反应,然而作为个人的是非观形成,它是个体对周围社会系统的的反应,依据行为主义学派我们可认为个体的是非观是受到外界信息的刺激,进而带来的一种反应结果,当然这种反应结果可以是显性行为上的,也可以是内隐的观念。简而言之:是非观是外界信息刺激我们大脑,通过个体认知信息加工,而带来的一种反应结果。

四、正确是非观重塑路径

如何重塑未成年正确的是非观,是家庭、学校、社会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本文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提出几个设想,以抛砖引玉。

首先,对失足未成年进行认知重构。所谓“认知重构”就是以一种新的认知代替个体原有的认知。要想重新塑造失足未成年人的是非观就得重新构造他们的认知观念,加上失足未成年人三观尚未固化,具有可塑性。因此,个人认为对其进行认知重构是最有效的方法。

美国应用心理学会的主席乔治.凯利强调认知在人格形成和发展中的的作用,重视个体对世界的独特理解。之所以有些人会出现病态,就是由于认知理解出现了问题。从是非观的定义及形成过程来看,我们是非观就是一种认知观念,既然是一种认知观念,那么采取认知重构可以说是治本之策。失足未成年是非观的重塑不仅要治本,同时也要治标,做到标本兼治。

当然要做到标本兼治,这里除了认知重构技术,还需要运用到价值澄清技术。该技术理论于20世纪20年代间出现,为进步主义教育采用,在60年代时逐渐形成一个德育学派。运用此技术帮助失足未成年人进行在是非观观形成过程中,通过分析和评价的手段,帮助个体减少是非观混乱促进正确的是非观形成。假设一名犯偷窃罪的未成年人,运用价值澄清技术让其通过分析和评价手段来进行自己作案前与作案后的一个对比分析。作案之前个体内心并没有什么价值冲突,无担惊受怕、焦虑、紧张的负性情绪体验,更不会因为触犯法律而东躲西藏;作案后个体会明显出现严重的负性情绪体验。然而偷窃到的价值并未能够弥补内心失衡的价值,两者之间存在一个价值差。通过这样一种价值澄清技术让失足未成年体验到自己的行为对自己并不利,进而去反思自己的认知观念,从而个体将重新进行认知重塑,以致最终达到内心的平衡。

其次,建立合理奖惩机制。是非观的形成过程是外界刺激带来的一种内隐或者外显的行为,根据行为主义学家认为:一种行为结果要想出现就得有一个相应的刺激,但是这个行为结果并不会一直持续出现,要想行为结果一直持续存在,那么就得有一个强化物来继续推动行为结果的出现,若是没有这一强化物的出现,则行为结果就会消退。之所以未成年人选择错误的是非观,而放弃正确的是非观,无非是因为选择正确的是非观得到利益相对选择错误是非观利益来得迟。也就是说未成年犯罪的行為结果得到了及时的强化。相反,当我们失足未成年做出正确是非观时候给予及时强化奖励,而做出错误是非观给予惩罚,那么错误是非观就会消退,从而正确是非观将建立。所以建立合理奖惩机制对于形成未成年正确是非观具有重要帮助。

最后,家庭、学校、社会三者要相互合作。人是社会人,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没有任何一个个体可以独立于社会而单独存在,当个体从一出生进入的第一个社会小系统就是我们的家庭系统,可以说家庭是影响孩子最早的社会因子。父母的行为是孩子学习过程中唯一可以参考的依据,所以父母的是非观,可以说是孩子的是非观。学校是孩子接触的第二个社会系统,虽然说学校为学生传递是间接性知识,但是却起着主导性作用,因此学校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社会是个体生存的土壤,土壤好坏直接影响个体的成长,良好的社会风气,是个体参照的标准。因此社会要加大力度整治社会风气,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营造良好文化氛围,完善社会和谐机制构建。

参考文献:

[1]王军.是非观的迷失与重构[J].《探索与争鸣》,2011,(12)期:55-57

猜你喜欢

重塑认知
“双减”正加速重塑教育出版
新春特辑:我们的“重塑”
麦田守望
重塑未来
撞色拼接
数字营销20年
诗性与个性:艾略特认知世界的建构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