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格教学法在临床技能学中的应用研究

2021-10-21阮国竹

中国新通信 2021年17期

阮国竹

【摘要】    目的:探索微格教学法在临床技能实验操作课程中的教学效果。方法:将60名本科学生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微格教学法,30名),对照组(传统教学法,30名)。教學效果通过操作考试成绩和问卷调查打分进行评估。结果:实验组的操作得分和问卷调查打分都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微格教学法在临床技能学的应用中,相比传统教学法更能有效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学生更好更快速地掌握操作要领,达到提升学习效率、提高学习兴趣的目的。

【关键词】    微格教学法    临床技能学    技能操作

引言:

60年代,美国开展教育改革运动,微格教学应运而生。斯坦福大学的Allen等学者在“角色扮演”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运用摄录像设备实时录制受培训者的教学行为并进行分析评价,以期在短时间内掌握特定的教学技能,后来逐步完善演化成为一门教学课程[1]。70年代末,微格教学逐渐被部分国家作为培训教师授课技能、技巧的一种有效方法,并广泛运用于国内外中学、大学教师的培养工作中。20世纪80年代,我国引入微格教学法,之后将其逐步应用于师资培训与师范教学,但鲜少运用于医学生临床技能操作的培训之中[2]。分析其原因,微格教学法要达到预期效果,必须具备软硬件设施完备的微格教室、充分满足教学的授课时间、专业水平较高的指导老师等条件。然而国内大多数医学院校大都缺乏先进的教学设备,距离微格教学法所要求具备的软硬件条件有较大差距,而教学设备拍摄、播放运转不畅,师资队伍专业素质不均衡,指导教师缺乏相关教学经验等因素,都导致出现了微格教学法流程简单化、教学不规范、培训效果不突出等诸多问题。

临床实践教学作为医学高等教育的关键,对医学人才的能力水平起着决定性因素,临床实践教学是高等医学人才培养的必要环节,是医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临床实践的重要学习过程,通过一系列科学、有序的实践课程安排,相应地提高医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和临床诊疗经验,达到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目的,其中临床技能学是临床实践教学最为核心的课程之一。目前,学生在临床技能学临床实践相关的实验、操作课程等,仍然更多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主,普通的临床技能授课体系对于医学生技能范畴和认知态度的培养并不能达到满意效果[3]。如何在临床教学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素质,成为当前医学教育中的一个重大课题。本中心6楼、7楼教室均安装DSS监控设备,可用于录制视频;配备摄像机、投影仪、计算机机房等多种多媒体设备;指导老师参与编写实验教材《临床技能学》,同时能够熟练使用DSS监控设备的各项操作。在完善的硬件设施和拥有丰富教学经验项目成员的保障下,本研究将微格教学法应用到临床技能学的课堂中,打破传统临床技能学实训教学模式,系统分解与简化课堂教学,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将传统的单向授课式变为双向互动式,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提升操作的准确性。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18级临床专业五年制本科生60人,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2组,每组30人,即对照组(A组)与实验组(B组)。实验组采用微格教学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授课模式,两组均由同一教师任教。两组学生的性别、年龄、上期末技能测试结果等一般情况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备较好的可比性,详情见表1。

1.2教材与方法

采用《诊断学》第八版统编教材,内容选取腹腔穿刺部分,教学大纲、教学参考书、学时均相同。

授课教师在上课前一天提前向两组学生说明本次技能操作的实验项目及相关要求,督促学生提前预习本次授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重点难点、注意事项及操作规范等。

1.2.1传统教学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临床技能操作教学模式,首先由教师播放教学示范视频,并按照教学大纲讲授、演示操作,然后学生按照示范内容分组练习,教师指导,为学生纠正错误或补充不足,学生自行练习巩固。

1.2.2微格教学法

实验组采用微格教学法进行授课。教师播放腹腔穿刺术规范性技能操作的示范录像,随后进行现场操作教授,学生观看视频及示范性操作后自行分组练习,练习结束随机选择两名学生代表进行操作并全程用摄像机等设备进行全程录像。操作结束后,教师回放操作录像,让学生代表回顾整个操作流程,并鼓励其谈操作心得,注重分析操作过程中不规范或错误的操作步骤。随后学生代表总结操作过程,教师和其他学生一起参与总结评价,共同找出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规范的地方,再次推演整个操作流程,完善规范化操作步骤,健全评分标准,然后让学生重复操作,再进行反馈,按照此循环反复练习-纠错-总结-练习,直到操作规范与评分标准一致。

1.3考核评价

1.3.1实践操作考核

两组学生统一进行腹腔穿刺操作考核,满分100分制。实践考试在技能中心进行,以腹腔穿刺模型为操作对象进行考核。监考教师根据《腹腔穿刺考评标准》进行打分。

1.3.2问卷调查

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进行教学方法反馈问卷调查。设计问卷从课堂活跃程度、提高自学能力、操作掌握程度等方面进行调查。发放《微格教学法在腹腔穿刺教学应用中的反馈调研》问卷60份,回收问卷60份,其中有效问卷60份,回收率100%。

二、结果

A、B两组同学通过两种实践技能教学方法授课后,B组(微格教学法)同学的技能操作考核成绩明显高于A组(传统教学法),详情见表2。

A、B两组同学在考试结束后进行问卷填写,包括课堂气氛活跃程度、操作掌握程度、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程度、对教学方法的满意程度4个方面,并逐一进行打分(每项满分10分),A组(传统教学法)同学在以上4个项目的调查得分明显低于B组(微格教学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3。

三、讨论

规范的临床操作是成为一名合格医生的前提,临床技能学正是针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行培养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临床技能培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规范技能操作步骤,同时也能强化学生的无菌意识,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临床诊疗工作。目前,临床技能学的教学方法主要还是以教师播放视频、讲解操作流程、示范操作步骤、学生反复模拟训练、对学生进行逐一指导为主。虽然通过教师讲授知识、示范指导操作、反复练习,也能够使学生掌握临床技能操作的基本步骤、操作规范,但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一些习惯性动作是不规范的、错误的,并且这些下意识的动作自己难以发现,所以不容易纠正;并且操作时很难精准把握关键步骤,对操作重点的强化训练不够,导致学习操作效果不好,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上课积极性[4]。

臨床技能学的培养模式多以实践操作为主,传统的临床实践教学资源运用方式已不能满足现有发展需要,仅仅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无法激发医学生学习兴趣,必须对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进行改革创新,要积极探索循证医学、临床教学路径等先进医学理念,改进临床实践教学方式方法。微格教学法是建立在教育教学理论、科学方法论、视听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系统训练实践技能的一种新型教学改革。

在临床技能教学中采用微格教学法,可系统分解与简化复杂的课堂教学,对比传统的临床实验教学,具有即时特点及客观特点,可有效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5],对于学生来说,运用微格教学法,可以从多个维度总结经验、分析问题,能够强化思维的活跃度和延展性,为日后在工作中应对急难险重任务增加有益经验,确保临床技能培训更加直观、更加多元、更加科学,最终达到有效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培养高素质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目标。

如何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相统一是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学校应该组织专家和带教老师对现有临床实践教学细则进行讨论,建立定期修订制度,实现教学内容从课本到实操的自然过渡、循序渐进。要组织编写临床实践操作规范,引导学生从一参加实践操作就树立规范标准化思维,通过调配带教老师授课学时,适度增加技能操作、门诊见习课时量,开设多站式技能小测试,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水平、培养临床思维。除此之外,还应组织带教老师积极开展微格教学法,从而建立网络课堂、实行在线教学,探索建设实践教学课程库,吸纳国内外先进的实践教学资源,供学生课后学习借鉴,为学生提供多元化学习方式和丰富的学习资源。同时,微格教学法的推行有益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促使教师授课前通过互联网、查阅书籍等更广泛的方式搜集汇总学习资料,认真研究分析教学视频,分解和简化复杂的操作技能,总结重点难点,归纳技能操作规范和注意事项,使教学准备更加充分、到位。教学过程中及时回放学生操作实时拍摄的操作视频,可使教师第一时间发现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同时针对性加以示范、指导,并反思自身的授课方式,总结教学过程的不足,从而主动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手段,不断提升教学效率[6]。

参  考  文  献

[1]温泽霖,白鍊,简斌,吴帅,谢建.“微格教学法”在医学生外科操作能力培养中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 2019(36):132-134.

[2]廖明华,李俊,邓敏,黎淑芳.微格教学法在规范口腔医学生临床技能操作中的运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9,5(04):190+192.

[3]王玮,樊玉,徐玲娟,罗班,王军明,张虹,李贵刚.基于网络的微格教学在临床诊断学教学中的模式设计[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9(11):86-87.

[4]孙彦豹,郭靖涛,辛宏,王静,金宝城,王俊奎,李志强,侯艳.微格教学法在临床医学本科生外科临床技能培训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14,22(03):617-619.

[5]高福洋.临床技能教学中微格教学策略的应用影响评价[J].智慧健康,2020,6(09):17-18.

[6]马桂芬.互联网+微格教学法在护理技能大赛赛前技能集训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8,36(23):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