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飞天战袍”为出舱护航

2021-10-21

发明与创新 2021年29期
关键词:航天服飞天神舟

全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 (图/《中国航天报》)

7月4日,神舟十二号航天员刘伯明、汤洪波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节点舱成功出舱,身上穿着的我国自主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在太空中格外醒目。

那么,舱外航天服有什么作用?能保证航天员在太空环境下生存与工作多久?在设计上又有怎样的技术保障?

提供环境防护和生命保障

舱外航天服相当于一个微型载人航天器。虽然看上去貌不惊人,但它是航天员生命安全的保障,代表着高科技领域的尖端技术,是一个国家载人航天实力的重要体现。

出舱活动风险极高。1965年,太空行走第一人、俄罗斯航天员阿列克谢·列昂诺夫第一次出舱时就因气压差问题导致航天服膨胀,险些无法返回舱内。太空中的环境极为恶劣,为了抵御强辐射、高低温等不利条件,舱外航天服必须为航天员提供安全有效的环境防护、密闭空间的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

2008年,在神舟七号任务中,中国航天员翟志刚身着“飞天”舱外航天服,首次成功实现出舱活动。与神舟七号任务相比,空间站任务中的航天员要进行长时间的舱外操作,这对舱外航天服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据专家介绍,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进行了大量改进与升级,安全可靠性更高、支持舱外活动的时间更久、测试维修性更强。中国航天员中心航天服工程室主任、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张万欣说,新一代舱外航天服在3个方面进行了重要改进:一是改变了结构布局设计,二是提高了服装的寿命,三是提高了人服能力。

新一代舱外航天服高2米左右,重120公斤。虽然看上去很厚重,实际上重而不笨——穿上“战袍”的航天员既能抵御太空的环境风险,还能灵活行动、完成任务。

舱外航天服对于真空、辐射和高低温的超强防护作用,主要源自服装的多层设计。航天服的最里层是衬里和尿收集装置;衬里外是用于散热的液冷通风层,将水作为冷却液来冷却航天员身体散发的热量;液冷通风层外是用于产生一定压力的加压气密层;再外一层是限制加压气密层向外膨胀的限制层;限制层外是对付舱外大温差变化的隔热层;最外面则是保护层,由多种纤维复合。

舱外航天服的灵活性,离不开精巧的设计。专家表示,“飞天”舱外航天服采用头盔和躯干一体化的设计。四肢可以调节,利用仿生结构,上下肢关节处使用了气密轴承,使关节活动更自如,可以满足从1.62米到1.80米的航天员穿着使用。

保证3年15次出舱活动

7月4日上午8时11分,刘伯明成功开启“天和”核心舱节点舱出舱舱门,随后刘伯明、汤洪波先后出舱。当日14时57分,经过约7小时的出舱活动,刘伯明、汤洪波圆满完成出舱活动期间全部既定任务,并安全返回“天和”核心舱,这标志着我国空间站阶段航天员首次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殊不知,航天员出舱牵涉及多个层面,是对我国新一代舱外航天服功能性能的一次检验。据专家介绍,新一代舱外航天服可以保证航天员在太空真空环境下的生存与工作,其设计标准是“7+1”小时。

航天员进行出舱活动时,为了实时监测舱外航天服消耗品余量,科研人员开发了一个消耗品预测分析软件,通过监测现有数据预测后续工作时长,为防止软件出现故障,他们还同步进行手动测算。经预测后发现,执行出舱任务的两套服装均能保证8小时以上时长。

同时,在出舱活动当天,工作人员还在地面航天员支持厅准备了一套崭新的舱外航天服,同步准备了电产品桌面联试现场、舱外航天服和舱载设备整体伴飞现场,以便在任务中航天服出现问题时,能及时进行天地同步排故。

为了保证舱外航天服的可靠性,每次出舱使用完后,航天员都要对舱外航天服进行全面、细致地维护和保养,包括通风、净化、干燥以及微生物处理和消耗品更换统计等。

中国航天员中心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王春慧说,按照舱外航天服的设计标准,航天服要保证在轨工作使用3年、保证航天员15次出舱活动。因此,穿着舱外服的航天员可能来自不同的乘组,这次是神舟十二号乘组的航天员,下一波又将迎来神舟十三号乘组的航天员。

技术攻关确保万无一失

舱外航天服结构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要进行细致的技术攻关和充分的地面实验。

张万欣介绍,舱外航天服每个服装的关键功能都有冗余备份,一旦主份失效,备份可以继续工作,保障航天员的安全。此外,每套服装研制生产后,还要做很多试验,有可能穿着航天服的人员都要进行试穿。

在执行出舱活动前,舱外航天服支持岗的科研人员对舱外航天服及其舱载设备进行了24小时测试,确保供氧、供电、供水、通信等功能正常。其中,服装气密性检查是重点项目——在真空中,人体血液中的氮气会变成气体,因此必须给航天服加压充气,否则航天员就会因体内外的压差悬殊遭遇生命危险。

在舱外航天服的制作上,每一道工序和工艺都必须精益求精。据了解,仅做一副舱内服上肢限制层就需要130多个小时,做一副舱外服下肢限制层需要260多个小时,装配一套舱外服需要将近4个月。

舱外服上的头盔面窗,是航天员进行出舱活动时观察外界的窗口,由中国航天员中心研装部服装车间生产。头盔面窗有多层,最里层名为双层压力面窗,它是整个头盔的承压密封结构,直接关系到航天员的生命安全。为做到绝对安全可靠,承压材料要经过多轮选择、测试,除尘、粘胶、缝合、密封等47道工序需要花费两个月。

“这些工序听起来简单,但流程相当复杂、严格、细致。”中国航天员中心研装部副部长邓小伟说,在双层压力面窗制作过程中,有一次,有两粒密封胶的碎末进入了密封的面窗夹层,“这两个碎末也就沙粒大小,吸附在面窗夹层下沿,理论上对视觉没什么大的影响,却成了我们的‘眼中钉’。”科技人员尝试了各种办法,最终只能将碎末扫除到边缘区域,但仍无法吸出。为了做出完美的面窗,技术人员改变生产工序,彻底解决了密封胶穿刺产生多余物这个问题。(本刊综合)■

猜你喜欢

航天服飞天神舟
飞天之梦
神舟飞船的“变”与“不变”
航天的神舟
神舟十二号的五个“中国首次”
舱外航天服主动热控与人体舒适性实验研究
航天服的奥秘
飞天探月,永不止步
飞天之路
神舟十一号与
酒坛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