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伏地惊雷扫敌顽英雄浩气贯长空

2021-10-20三土

轻兵器 2021年10期
关键词:民兵根据地敌人

三土

1962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教学片《地雷战》,将这一独特战法的影响扩大到了几代人

历史篇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民使用地雷的地域范围十分广泛,北至关外的茫茫雪原,南到天涯海角的海南岛,哪里有日寇,哪里就出现它的身影。特别是在我党领导下的各抗日根据地,对地雷的制造和使用更是给予高度重视。早在1938年10月,毛泽东同志就在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每个游击根据地,都必须尽量设法建立小的兵工厂,办到自制弹药、步枪、手榴弹等的程度,使游击战争无军火缺乏之虞”。中央军委也一再强调地雷等在游击战争条件下可以自制的群众性武器的重要性,“……只有依靠群众性的落后武器,依靠这些武器的数量,使敌人到处因我们的手榴弹、地雷、土枪、土炮而疲于奔命”。中央军委于1941年初,发出“关于普遍设立炸弹(手榴弹和地雷的通称)制造厂”的指示。同年6月,朱德、彭德怀联名颁布《关于大量制造地雷的训令》,要求各军区根据具体环境和条件“大批制造各种式样的地雷和鱼雷(指具有防水功能的地雷)”。11月7日,中央军委在《关于民兵的武器问题的指示》中,再次指出:“在目前条件下,兵工生产的基本方针应当是修理枪械、翻造子弹,特别是大量生产手榴弹、地雷等……”虽然抗战期间,七大主要抗日根据地军民都曾不同规模地运用地雷对日伪军作战,但要说到对地雷战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长期将其作为敌后游击战争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根据地系统、广泛地开展群众性爆炸运动,涌现过大批“地雷大王”和“爆炸英雄”,并且取得过显著战果的,当属晋察冀和山东两大根据地。

地雷战是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图为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抗日游击战”浮雕从草稿到成品的变化(从上至下分别为1953年草图、1954年泥塑稿、1956年泥塑稿和19 57年汉白玉雕刻成品),地雷、埋雷工具和民兵形象始终是其中必备的元素

晋察冀边区位于山西、察哈尔、河北三省交界处,于1937年秋开创,是全国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从1938年开始,晋察冀大力发展人民武装,自卫队等各种民兵组织遍及边区每个村庄。但在这一时期,民兵还没有广泛使用地雷这种武器,少数战例都是由八路军主力和地方部队进行的,主要用作交通破袭和伏击作战。如1939年9月14日,八路军曾在温汤东公路上埋设地雷2颗,炸死日寇20余名;同月29日,又在石庄至平岭公路上埋地雷数十颗,炸毁日寇汽车8辆,毙敌指挥官1名、士兵40名(《八路军军政杂志》一卷十期)。在此之前的1939年1月31日,由甄凤山率领的冀中三分区五大队,趁天降大雪,在定县东关八里店村附近公路上埋设50颗拉火地雷,并在公路两侧沟内布设大批拉火绳系在鼠夹上的手榴弹,共摧毁坦克1辆、汽车多辆,炸死日军60人,胜利完成阻击由定县出发救援高阳之敌的任务。

地雷战与地道战、麻雀战等一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尤其是根据地民兵最重要的作战方法,是抗日战争的象征和标志

在正规军及地方部队取得战果的鼓舞下,冀中地区逐步开始将地雷运用于反“扫荡”、反“蚕食”斗争。1940年春季反“扫荡”时,安国县东赵、西寇两村民兵,将2枚手榴弹埋设在大路上,拉火引爆,炸死2名伪军,这被视为整个冀中地区地雷战的开端。在各级武委会大力推动下,各地开始积极仿效。1940年夏季,七分区青救会在定县造弹厂附近,率先开办爆炸人员训练班,第一期抽调30多名有一定作战经验的武委会和民兵干部参加,教学内容着重结合敌人“扫荡”和破坏活动特点,教授民兵作战方法及地雷、手榴弹等爆炸物使用方法,以及如何土法翻砂制造雷壳、配制土炸药和组裝技术等,训练方法包括口授、简易图解和实物观摩。这批学员回去后,成为日后开展地雷战的骨干。接着,七分区武委会又相继举办数次爆破训练班,为广泛推广爆炸斗争打下了基础。为确保保密和安全,七分区还指示各村都要建立专门爆炸小组,责成设有翻砂厂的县制造和供应雷壳,另外鼓励各地收集可利用的旧炮弹和铁罐等容器制造地雷。到次年4、5月间,七分区大多数村庄已经掌握了黑火药、土地雷等的自制技术,使得地雷战逐步成为一项群众性运动。

1938年10月,毛泽东(右一)与朱德(中)、贺龙(左一)在六届六中全会主席台上交谈

晋察冀根据地不仅地雷战开展得最为有声有色,其创办的《晋察冀画报》也保留了地雷战的许多珍贵资料

成功运用地雷取得八里店伏击战胜利的甄凤山(19 03~1972年),先后担任晋察冀边区三分区五大队队长、铁道支队队长、三分区司令员等职务,曾长期在定县周边从事游击战,是电影《平原游击队》中李向阳的原型之一

1941年,日寇加紧对根据地的进攻。在应对2次大“扫荡”、2轮“强化治安”的过程中,冀中军民对敌斗争的实战经验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地雷战和地道战的运用,开创了平原游击战争的全新篇章。在此期间,蠡县、无极、定县、安国、新乐、深泽等地对地雷战法的推行运用较快,收效也最显著,在一年多时间内,先后炸死炸伤日伪军400多人,并创造出一些全新的使用方式。各县通过举办训练班和展览活动,以及互相观摩学习、开展竞赛等方式,交流经验,取长补短,地雷品种及使用方法逐步丰富。同年6月22日《晋察冀日报》报道:“分区武委会于5月23日召开爆炸运动总结大会,总结数月来经验教训,并教各种爆炸物创造的方法。计出席各县区村代表共93人,下午正式开会。主席报告了开会的意义,来宾向这批群众武装的优秀代表和发明家致贺。第二、三日报告工作队组织领导及各县爆炸物新创造的情形,共新创造42种。28日晨,陈列各县带来的爆炸物,参观者异常活跃。……”6月26日,冀中区党委召开组织会议期间,又专门举办了全冀中地区的大型地雷展览会,介绍了七分区开展爆炸运动的经验,提高各地各级对地雷使用的重视和支持程度。自此,地雷战运动在整个冀中区开展得更加广泛深入,并推广到整个晋察冀根据地。

以冀中为源头,地雷战迅速推广到整个晋察冀边区,武装起千千万万民兵

1941年11月15日,《晋察冀日报》发表题为《爆炸斗争在九分区》的报道:“……自从爆炸这个新的斗争方式创始以来,九分区便把它抓紧起来,训练了大批的爆炸人才,大部分村庄已成立了爆炸小组,进行了不断的试验。在两个月的斗争中,证明了它是开辟落后地区工作的好武器。”同年11月19日,《晋察冀日报》又刊载“北岳区赴冀中参观团胜利归来”的消息:“自7月初起北岳区各群众团体组织之冀中参观团,现已归来,该团在冀中参观达两个月余,对冀中区的群众工作及群众的政治、经济、文化、群众武装各方面,对敌斗争方式方法和经验等已有深刻了解。……”其中为推广爆炸运动,该参观团特意从冀中九分区邀请安平县陆平川、肃宁县周耀先、博野县刘锦章3位同志,随团返回北岳区,在区武委会担任爆炸教员。1942年1月,由3位同志任教,开办了北岳区首期爆炸训练班,抽调各分区各县武装部股长和区大队大队长共计50多人参加,主要学习地雷的制造、埋设等技术。后又派周耀先到一、四分区,陆平川、刘锦章到二、三及十一分区,轮流开办多期训练班,训练了大批县区村三级民兵干部,使得地雷战在北岳区也蓬勃开展起来。

1942 年4月2日,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发出《广泛开展民兵地雷战的通报》(作军字1942年第16号):“现时敌后战争环境中,以运动战大量歼灭敌人的机会很少,为了不断消耗敌人,积小胜为大胜,在全边区展开大规模的地雷战,非常必要。最近冀中抗三团工兵队举行演习,于3月17日炸死邯台出动敌伪20余人,又18日夜于邯台、新城间炸毁敌装甲车一辆、汽车两辆,毙敌10余名,这些战果,充分证明以广泛地雷战,确能大量消耗敌人。尤其是民兵,由于他们对地形熟悉和目标的隐蔽,更易于奏效。因此,对民兵进行地雷战的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工作。并应大量制造地雷,以应地雷战之需要。各分区司令部须有计划地去进行,同时要以极大力量去帮助民兵进行地雷战之训练与制造地雷,以便主力军与民兵配合进行。如敌深入我内地时,部队与民兵埋地雷须有组织地进行,以免使自己部队遭受损伤。望各部具体计划执行至要。”这一通报,标志着地雷战已经成为群众性游击战争的重要形式及内容。

1942年春,晋热察军政委员会撤销后,程世才(1912~1990年)调任晋察冀边区人民武装部部长,负责地方武装建设及地雷战推广工作

从1942年下半年至1943年春,晋察冀边区各县、各边沿地区,每天都有地雷“开花”的胜利消息,尤以三分区工作最为活跃、战绩最多,时任军区武装部长程世才曾风趣地夸奖他们:“地轴都给你们炸偏了!”

1943年,是抗日战爭最艰苦的一年。日寇纠集重兵,疯狂向边区反复进行“扫荡”,实行灭绝人性的“三光”政策。残酷的斗争环境,更加凸显出地雷战的优势和作用。地雷成为民兵队伍最有力的斗争武器,给予敌人以极大的威胁与打击,坚定了根据地军民抗战到底、争取最后胜利的信心。在使用过程中,广大民兵与日寇斗智斗勇,开展了埋雷与排雷的拉锯斗争,克服了在技术、战术方面的困难与缺点,创造了更多新的地雷品种与战法,并与地道战、麻雀战、村落战等战法初步结合,让地雷这一单纯的防御性武器具备了战术上的进攻能力。1943年6月9日,《晋察冀日报》刊登《向李勇学习 把民兵战斗推进更高的阶段》社论,介绍了“边区爆炸英雄”李勇及其领导的阜平县五丈湾村游击小组的先进事迹,号召在全区开展“李勇爆炸运动”,广泛开展地雷战,大量杀伤敌人,地雷应用在根据地又进入一个新时期。

1943年6月,晋察冀边区开展的“李勇爆炸运动”将地雷战推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图为“边区爆炸英雄”李勇

1944年之后,晋察冀边区的地雷战运动已经基本发展成熟。无论在根据地、游击区还是敌占区,到处都有地雷的爆炸声,日伪处处受打挨炸,处处寸步难行,成天生活在地雷阴影之下,惶惶不可终日。在此期间,出现了抗日军民应用地雷开展破击、围困、伏击、阻击、主动袭击的大量经典战例,涌现了大批熟练使用地雷的民兵“爆炸大王”。受晋察冀影响带动,周边其他根据地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群众性爆炸运动。晋绥边区从1944年9月至1945年7月,共爆炸地雷681颗,炸死炸伤日伪军1924名,占同期民兵杀伤敌人总数的86%。仅1944年2~8月,忻县、宁武、临南三县的4个区,就使用地雷炸死日伪军103名,狠狠打击了敌人的凶焰。1944年10月中旬,日寇为破坏秋收,纠集7000余人,对兴县、临县等地发动大规模“扫荡”,行动之前敌酋训话时,再三强调要“小心八路地雷”,但这并不能摆脱他们被痛炸的命运,面对民兵地雷和冷枪的不断袭扰,日寇“有路不敢走,遇桥不敢过,见屋不敢进”,住宿、吃饭都变得十分困难,山炮、机枪等武器不仅无法施展威力,反而变成了包袱。兴县民兵在半个月内累计单独或配合部队与敌作战136次,毙伤日伪军301人,其中绝大部分是地雷的战绩。仅11月7日,兴县二十里铺民兵英雄李有年埋设的一组连环雷,一次就炸倒23名敌人,其中12名当场毙命。到11月9日,在八路军和民兵的共同打击下,日伪军累计死伤1567人,不得不狼狈撤退,反“扫荡”胜利结束。

1944年之后,地雷战在晋察冀边区已经发展成熟,无论在根据地、游击区还是敌占区,到处都有地雷的爆炸声

在晋察冀边区带动下,各地相继开展轰轰烈烈的地雷战运动,大量杀伤和牵制了日伪军。图为电影《平原游击队》画面

1944年12月,晋察冀边区召开第二届群英会,表彰了一批民兵英雄模范,总结了开展爆炸斗争以来的经验,在技术与战术方面提炼出“造、埋、看、疑、拉、打、起、晒”八字訣,进一步将地雷战有关经验系统化、明确化及固定化,提高了作战效率和安全系数,为夺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其中大部分作战经验在对日反攻及随后的解放战争中继续得到应用。

山东根据地的地雷战发展历程与晋察冀有相似之处,但也有自己的特点。电影《地雷战》中的英雄村庄赵家庄,其原型就是位于胶东半岛海阳县盆子山区的赵疃村。抗战期间,以赵疃、文山后、小滩、小纪、叶家、栾家、夼里等村庄为代表的海阳民兵,积极运用地雷等自制武器,全面开展反“扫荡”、反“蚕食”斗争,以弱胜强、以土败洋,充分显示了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1966年之后,作为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成功实践范例,这里先后接待过阿尔巴尼亚、巴勒斯坦、罗马尼亚、坦桑尼亚、越南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宾参观学习,因此具有比阜平等晋察冀边区地雷战模范县更高的声誉和知名度。

大泽山是山东根据地率先开展地雷战的地区,图为一手持枪、一手抱雷的大泽山民兵“铜墙铁壁”雕塑

不过,山东根据地最先尝试地雷战的并非海阳,而是距其不远的平度县大泽山。1940年7、8月间,八路军山东纵队一举消灭国民党顽固派沈官忱部,解放了大泽山区。同年9月,平度县抗日民主政府在东大田村成立,西海军分区司令部、西海行署也随之进驻,大泽山成为平(度)招(远)莱(阳)掖(县)抗日根据地中心。日寇为包围、“蚕食”根据地,在大泽山周边先后建立起20多个据点,经常进山“扫荡”。为保卫根据地,在西海武委会主任傅健吾、副主任王瀛洲领导下,建立了由高家、韭园、南台、北台和所里头5个村庄组成的高家民兵联防。高家村石匠高方和从放炮采石中受到启发,在响石壁凿孔设置了第一个石雷,由于是用装有黑火药的苇管点火,无法精确控制引爆时机,未能发挥作用。民兵们并不气馁,参考农村打獾的地枪结构,改为拉火点放,又将固定凿孔设雷改为用石块打孔装药,方便布设,几经改进终于研制成功拉发石雷,随后又发展出绊雷、踏雷等品种。1941年秋,高家联防民兵首次使用石雷在高家村西北河滩内布下雷阵,炸死炸伤前来“扫荡”的日伪军50余人,取得首战胜利。1942年冬,日寇纠集1500余人再次“进剿”大泽山区,在不到1平方公里范围内接连踏响石雷30余处,伤亡70余人。1943年10月,平度、掖县之敌3000余人再次开展拉网“扫荡”,当地民兵配合八路军主力,在韭园、高家两村布雷,炸死来犯之敌250多人。平度县古庙村与日军大田据点隔河相望,该村民兵沿河埋下500多颗地雷,迫使敌人始终未敢过河进犯。

傅健吾(1917~1999年)时任西海武委会主任,后任胶东行署武委会副主任、武装处副处长及渤海军区人武部部长、人武委员会主任等职务,1945年撰写我军最早的民兵专著《民兵战法二十种》,对地雷战、麻雀战等战术进行了科学总结

大泽山以东的海阳县是胶东区党委、行署机关驻地,位置十分重要,特别是海(阳)莱(阳)边区,西边是敌伪控制的烟(台)青(岛)公路,西南有国民党投降派赵保原部,是敌我顽三方接触的最前沿,斗争形势十分严峻。为更好地保卫自己、打击敌人,1943年春,海阳县武委会主任栾晋阶前往大泽山韭园、北台村,参加西海武委会举办的为期2个月的地雷训练班,学会了制作和埋设石雷的技术,并且在敌伪奔袭大泽山时参加了实战演练。同年5月16日,海阳县武委会在小纪区沙埠前村召开各区武委会主任会,会上栾晋阶介绍了大泽山民兵利用地雷杀伤敌人的经验,提出在全县开展地雷战的初步方案,并由栾晋阶和参谋杨兆龙现场传授埋雷的基本方法,还向各区下发了部分铁壳地雷。会后各区武委会接着召开各村民兵负责人会议,介绍造雷和埋雷方法,将地雷下发给敌人频繁骚扰的重点村庄试用。在学习推广阶段,栾晋阶四处奔走,指导各村民兵。5月30日,瑞宇村民兵副队长于凤鸣将下发的地雷埋在公路上,炸死炸伤行村据点出来抢小麦的5名日伪军,栾晋阶得知后,立即将其写成经验材料,广为散发。不久,小滩村民兵孙纯帆等人将领来的1颗地雷布设成夹子雷,埋在行村据点敌人修桥工地上,并故意留下痕迹,次日敌人发现后,在搬开石块排雷时触发夹子,炸死1名伪军。赵疃、文山后等村也相继传来了地雷实战成功的好消息。起初,地雷战只在邻近敌人据点的几个村庄开展,后逐步覆盖全县。海阳民兵在实践中看到了地雷的效果,开始争先恐后学习造雷、埋雷技术,并在随后数十年中与地雷战结下了不解之缘。

高家民兵联防在大泽山区最早研制和应用石雷。图为在高家民兵联防遗址建立的大泽山抗战纪念馆

海阳地雷战最大的亮点,就是在该县赵疃乡、行村镇相邻的一小块地区,相继涌现了闻名全国的3位著名民兵英雄。赵疃村的赵守福(电影《地雷战》中赵虎原型之一),他与民兵队长赵同伦等人认真研究布设方法,1943年8月20日,他们埋设在枣埠顶的两颗地雷成功爆炸,毙伤伪军5名。赵守福等人还针对敌人用探雷器探雷、在可疑之处划圈、强迫群众在前踏雷等招数,针对性地开发了“子母雷”、“头发丝雷”、“延期自发雷”、“长藤雷”等30多个新雷种,研究出“真假雷田”、“主动诱敌”、“送雷上门”等新战法,破解了敌人阴谋,大量杀伤了日伪有生力量。文山后村的于化虎(电影《地雷战》中赵虎的另一原型)和同村民兵李树梓一道,首战野虎岭,两颗铁雷全部炸响,炸死敌人7人。他们不等不靠,自行制造大量石雷,仅在一次战斗中,就使用70余颗石雷炸死炸伤敌人17人,在全县掀起了大造石雷的热潮,铁、石雷并用,使地雷战威力倍增。在作战方式上,于化虎等人率先采取“飞行爆炸”的方式,利用民兵熟悉地形、道路的优势,在敌人行进方向上迅速埋雷、挂弦,克服了传统方式中地雷被动待敌的缺点,出敌不意,屡获成功。行村镇小滩村则有一位16岁的女神枪手孙玉敏(电影《地雷战》中玉兰的原型之一),2颗雷毙敌4人,带动全村40多名妇女学会埋雷,并将麻雀战与地雷战相结合,袭扰杀伤日伪军,多次取得战果,在1945年春夏“反扫荡”斗争中,她和同村民兵与敌人连续周旋105天,杀敌17名。

大泽山民兵自制的石雷

大泽山民兵使用的铁壳地雷

大泽山民兵在敌人必经之路上埋雷

右一为海阳地雷战的创始人——栾晋阶(1912~1949年),曾任海阳县人民武装委员会主任、胶东军区政治部科长,1946年去东北后,曾任旅大市副市长等职

创造海阳地雷战首个杀敌纪录的于凤鸣,海阳县行村镇瑞宇村人,1943年担任村民兵副队长,1944年被胶东军区授予“爆炸大王”称号,1945年被评为“胶东民兵英雄”

进入1945年,不甘心失败的日寇垂死挣扎,一方面收缩战线,固守海陆交通干线据点,一方面拼凑兵力,对盆子山区进行疯狂“扫荡”。海阳民兵适时改变战法,利用地雷封锁敌人据点,破袭敌人交通线,同时配合主力部队,在山区大摆“地雷宴”,迫使敌人无法抢粮,也不能久驻。赵守福、于化虎等人设计了对付汽车的“钉子雷”,专炸通过青威公路运粮的敌人车队。敌人见公路不通,便改从何家以南的海岸线运粮,孙藻训、孙玉敏等人又研制了装在葫芦里的“水雷”,布设在青威公路与港流渡口相邻处,7颗雷炸倒趟水搬运物资的敌人13名。仅赵疃、文山后和小滩村,从当年5月10日至6月17日,就先后炸响地雷118颗,可查实的敌人伤亡数量达268人,3个村均成为“胶东模范爆炸村”。7月下旬,海阳县委、县武装部在高家庄召开全县民兵英雄模范大会,号召广大民兵对敌展开主动进攻,“把鬼子赶出盆子山区”。会后,地雷战迅速推进到敌据点周边及内部,民兵们还划分范围,由某村或某几个村包炸某个据点或哪一片山头,一时间处处皆雷、时时爆响,日伪军进退两难、无法安生,不得不龟缩到县城等几个主要据点中去。

赵疃村民兵使用的石雷、铁雷及打造石雷所用的工具

海阳县涌现了闻名全国的3位著名民兵英雄,自左至右分別是赵守福、于化虎、孙玉敏

海阳民兵创新创造了众多的地雷品种及战法战术

胶东武委会编印的《爆炸大王》书籍,对传播地雷战经验起到了很大作用

随着战绩不断增加,海阳地雷战的名声也越来越大。许世友在其回忆录《在胶东反“扫荡”的岁月里》中指出,“海阳的民兵以地雷战闻名于整个胶东”。为扩大地雷应用范围,在胶东军区指挥下,1944~1945年期间,先后从海阳民兵中挑选赵守福、于化虎、于凤鸣、赵同伦、栾恒月等60多名“爆炸大王”和技术能手,组成远征爆炸队,赴外地配合部队作战,并为当地民兵和部队培训地雷战骨干。1944年10月,于化虎率5名队员,到烟(台)潍(县)线开展地雷战,历时4个多月,他们在黄县、蓬莱一带,教会1000多名民兵埋雷技术,在蓬莱城一次埋雷20余颗,毙伤日伪军28人。1945年1月,胶东武委会派于凤鸣率4人爆炸组,再赴蓬莱执行任务,10天内教授部队、民兵600多人次,并布雷封锁敌大辛店据点,致敌伤亡40多人,受到胶东武委会的通令嘉奖。同年5月初,赵同伦受胶东军区委派,率赵炳昆等5名队员,组成“胶东远征爆炸队”,赴胶济铁路沿线蓝村一带,配合西海独立团作战,同部队一起试验用“地雷加炸药”方式,先后3次破坏敌人铁轨,致使敌人铁路运输长期中断。

在整个抗战期间,海阳民兵共单独或配合主力作战2000余次,毙伤俘敌1500余名,缴获各种武器600余件,涌现出县级以上英雄模范500多名,其中包括赵守福、于化虎、孙玉敏3位全国民兵英雄,赵同伦、纪中胜、陈桂香等13名胶东民兵英雄,99名胶东民兵模范,11名胶东爆炸大王,海阳县先后被授予“民兵工作模范县”、“战斗模范县”等光荣称号。在其带动下,地雷战在整个山东根据地持续发扬光大,沂南、黄县等地相继成为新的群众性爆炸性运动典范。1945年1月29日,山东下发《关于民兵冬整的补充指示》,仍着重强调冬整练武要“以爆破技术为主”。到抗战胜利时,整个山东民兵数量超过50万人,占根据地民兵总数的1/4,拥有长短枪8.5万支,地雷成为民兵最重要的装备。山东根据地的地雷战,不仅为地方抗战胜利做出了杰出贡献,同时有力地支援了其他根据地的斗争,在中国抗战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44年“八一”节纪念会上的胶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右一)。许世友对胶东地区地雷战的开展十分关心,于化虎、纪中胜等民兵英雄的名字都是他亲自改

1944~1945年,海陽民兵“爆炸大王”和技术能手多次组成远征爆炸队,赴外地配合部队作战,并为当地民兵和部队培训地雷战骨干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悍然发动全面内战。各根据地在党中央统一指挥下,继续发展壮大民兵队伍,配合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运用抗战期间积累的地雷战等行之有效的经验战法,奋起保卫抗战胜利果实和解放区,在边区建立纵横联防的封锁防线,开展“爆炸联防”,深入敌后破坏敌铁路、公路及通讯设施,阻击杀伤进攻蚕食之敌正规军、保安团,消灭和限制还乡团、伪自卫队等地主武装。在解放战争中,广大根据地民兵通过战争实践检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使得地雷的使用战术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抗战期间业已成熟的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等主要战法,普遍从互不联合的单独进行,发展到各种战法互相融合,地雷、步枪、手榴弹、土炮等各种武器互相配合,创造了综合完整的村落地道防御战法,然后由被动防御到积极防御,再进一步演变为“围困打碉”、“联村扭击”等主动的有组织有计划的进攻战法。特别是随着战争模式从游击战转为运动战再发展到攻坚战,民兵配合部队作战的方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部分民兵组成脱产民兵连和远征队,跟随野战部队行动,把地雷战也带到了正面战场上,在破交、阻击、伏击以及消耗疲惫敌人方面,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山东抗日根据地1945年春夏季攻势图,地雷战亦在这一时期发展至巅峰

冀中分区以“边区爆炸英雄”李混子为模范,广泛开展“李混子运动”,推动地雷战进一步开展

赵同伦、陈桂香在英模表彰大会上获奖的步、马枪

陈桂香是海阳县小纪镇纪家店村人,《地雷战》中玉兰原型之一,19岁担任村妇女自卫队中队长,以土枪75步距离3发2中、熟练掌握7种地雷布设方法,赢得全联防冬整考核第一名,多次被评为“练兵模范”和“支前模范”,1945年被评为“胶东民兵英雄”。图为解放初陈桂香(右)与记者合影

晋察冀边区在民兵日常教育训练中,将埋雷与射击、投弹并列,作为民兵军事训练的“三大技术”之一,同时更加注意地雷战技术干部和骨干爆炸手的培养。特别是冀中分区号召以新乐县“边区爆炸英雄”李混子为模范,广泛开展“李混子运动”,鼓励广大民兵钻研创新地雷品种和战法,到1947年2月,全区42%的村庄有了“李混子爆炸组”,培养出624名爆炸能手和10个有突出战绩的爆炸组,极大推动了“爆炸联防”和“破交战”的深入开展。1947年10月,冀晋、冀中两个分区的民兵综合运用地雷战和村落战,节节阻击国民党第三军罗历戎部,为我主力兵团由保北赶到方顺桥以南争取时间。定县武装部部长于殿武带领赵村、内化两区组织的50 0名民兵,沿着新乐大桥到唐河大桥之间10多公里的公路,埋下1000多颗地雷,同时还挖出数倍于此的假雷坑,增加敌人排雷的难度,使敌人在19日一天只前进了12km,确保到20日我军顺利完成战役合围,取得清风店战役的全面胜利。1948年10月,在阻击国民党傅作义部偷袭西柏坡的战斗中,冀中、北岳两区民兵划出交通线附近若干重点地区,分别布雷100~200颗,两地之间再埋设50~100颗,并组织了飞行爆炸组,随时活动在敌人队伍前后两端,两区在阻击作战中先后炸响地雷160多颗,杀伤敌人近300人,炸毁汽车9辆,同时缴获大车54辆及一些物资。

晋察冀边区率先开办各级爆炸人员训练班,通过口授、观摩和实地试验等方式,大批培训地雷战骨干,推动群众性爆炸运动开展。图为连环画《爆炸英雄李混子》画面

清风店战役期间,民兵积极破击保北铁路,阻止国民党军队沿铁路线机动

“高金飞行爆炸神枪射击大队”领导者高运成(左)、金维三(右)解放后再次重逢

海阳为民兵编写的《民兵整训歌》,歌词中明确提出整训目的是学好“爆炸(地雷)、投扔(手榴弹)、射击(步槍)”三大技术

1946年秋,国民党军进攻山东后,赵守福在《大众报》上发表题为《用地雷来回答蒋介石的内战》文章,号召大家用地雷战来保卫解放区,并亲自带领12名民兵爆炸模范,赴滨北一带游击作战,培训地方爆炸手,因战绩显著,赵守福获评特等功,爆炸队荣立集体一等功。同年11月,国民党第八军李弥部沿烟潍公路向胶东进攻,掖南县调集全县民兵爆炸能手,配合西海独立1团阻击敌人,在沙河镇附近的公路上及镇内埋雷88颗,炸死炸伤敌人100多人,振奋了军民必胜信心。1947年7月、9月,海阳县小纪区民兵在纪中胜、纪常胜带领下,两次组成民兵爆炸营,随主力赴胶济铁路沿线开展地雷战。整个解放战争期间,山东根据地以鲁南、鲁中、鲁西等地区为代表的民兵,一方面配合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积极运用地雷阻击迟滞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一方面发扬“远征爆炸”传统,主动深入敌后,打击和扰乱敌人,牵制敌人兵力,有力配合主力作战。特别是鲁中军区沂南县高运成、金维三率领124名民兵组成的“高金飞行爆炸神枪射击大队”,以冷枪和地雷相结合,转战淄博、临沂一带,杀伤大量敌人,在风雪中坚守六昼夜,守卫东泇河大桥,确保鲁南战役初期我军顺利北撤,并在敌第一快速纵队到达前及时炸毁桥梁,为彻底消灭敌整编26师和第一快速纵队起到关键性作用,战后高运成和“高金大队”分别荣立个人、集体一等功。(待续)

猜你喜欢

民兵根据地敌人
捡敌人的枪来用,靠不靠谱
国有企业民兵武装工作探讨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敌人派(下)
南炮台女民兵:无悔青春献海防
飒爽英姿女民兵
足够是够的敌人
中共根据地反缠足依据的演变(1928—1949)
最后一个敌人
徐向前重视川陕根据地有线电通信建设的回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