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养老下顾小,退休老人的“夹心”困境

2021-10-20侯文君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21年10期
关键词:夹心养老社区

侯文君

对很多人来说,退休就意味着自由美好晚年生活的开始。然而,随着社会经济、医疗环境等方面的发展,年轻人越来越晚婚晚育,老年人越来越长寿,这就催生了一大批五六十岁本已步入老年,却仍然上有老下有小的“夹心老人”。自己已入暮年,却仍然要肩负起带孙子顾父母的生活重担,谁来与他们守望相助,谁来保他们晚年幸福呢?

不停歇的晚年:一老一小该如何抉择

李桂梅办完了退休手续,却不像其他人那般高兴,她心里正在为何去何从纠结不已。当年自己从农村考学出来,父母一直留在老家,如今均已80多岁。前两年本想着等退休了,回老家好好陪陪他们,谁知,前不久一直没啥动静的儿媳妇突然怀孕了。这下李桂梅犯了难,是回去陪伴年老的父母,还是留在城里照顾怀孕的儿媳呢?

面对这种情况,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有人主张照顾儿媳,毕竟自己老了还是要靠儿子媳妇养老送终,而且孙子是全家人的希望,怎能轻易甩手?也有人认为应该去陪伴耄耋父母,毕竟人活七十古来稀,能有多少日子让我们陪?还有人会说,既然要让老人出力,就得也让人家做主,要么把老父母接到城里同住,也不耽误带孙子,要么干脆等孙子断奶了一并带回老家去。

这几种意见在生活中确实都很常见,也在无数家庭中如此上演着。然而,这却不是李桂梅心中最理想的退休生活。自己和老伴都是从农村奋斗出来的,辛辛苦苦积攒家业,带大孩子,工作上一丝不苟,奉献一生,到现在不说浑身是病,也是后继无力,无暇他顧。她真正渴望的是简单、清闲、自由的养老生活,而现在看来,恐怕只能是痴人说梦。

其实,像李桂梅这样的“夹心老人”尚有选择的自由和空间,还有一部分“夹心老人”面对的则是不容选择的境况。

张勋的老母亲今年79岁,年前老人下楼买葱,一不留神坐了个屁墩,回来也没和家人说。过了一夜,张勋才发现母亲的异常,送到医院时老人意识都模糊了。因为就医太晚,人虽然救过来了,却从此瘫痪在床。

原本就和女儿四代人住在一起,这下为了照顾母亲,由他负责的买菜烧饭、接送外孙女这些活儿都顾不上了,连他自己都累得病倒三次。上半年,女儿干脆辞了职在家一起照顾。可眼瞅着一家五口,就靠女婿一个人养活,日子怎么长久得了呢?

一次起夜,张勋偶然听到了女儿和女婿的争执。女婿觉得祖母康复无望,岳父这大半年也眼看着憔悴衰老,如果两位老人都病了,他们该如何支撑?

一周后,张勋冷静地向女儿和女婿提出去养老院,依靠他的退休金,将将够他和老母亲的养老费。女儿连哭了几天,最后还是无奈同意了。在坐上养老院派来的车时,张勋不忍看向车外住了几十年的家,心中五味杂陈。

家庭无法承受之重:“夹心”背后隐秘的真相

像李桂梅和张勋一样,越来越多的老人不知不觉陷入“夹心”困境。

上有父母等着他们来养老。从文化背景来看,养儿防老仍是不少老人养老的首选。如果谁被送到养老院养老,人们就会叹息老人没福气,指责儿女太不孝。从硬件设施来看,一方面是国家兜底的养老机构比如养老院、敬老院等,另一方面是针对高收入人群的商业养老机构,整体覆盖面比较窄,大多数处于中等收入水平的老人需求被忽视,他们既不能满足政府的低保条件入住公办养老院,也无法支付高昂的商业养老院费用。

下有孙辈等着他们来抚育。现在很多家庭都是双职工,面临很多现实问题。既要赚钱养家,又要实现自我价值,再加上0~3岁的托育环境或不完善或费用太高,他们只能交给父母来带。

在养老和托育的双重压力下,退休老人成了家庭中的便宜劳动力和机动救援队,但凡有哪儿做得不够好,还会成为众矢之的。就像李桂梅,如果她真的选择了回家照顾父母,难免会被一些人说成是不顾儿孙。张勋的选择虽然颇具牺牲意味,不少人在观念上也会觉得,“反正你们退休了,也没啥事儿干”,或者“谁家不是老人帮忙带孩子呢”,也还是被有心之人说三道四,什么孩子不孝把老人逼走,老娘可怜,不能在家中终老……事实上,无论你怎么选,都有可能被人指责。

那么,问题来了:好不容易盼来退休的老人,真的不配拥有自由自在、自己做主的生活吗?到底是什么让他们陷入了“夹心”困境?

为了成为合格的“好人”。淑英和韩城夫妻俩每周一到周五住在儿子家,帮忙买菜做饭,接送孙子,偶尔还得去参加家长会、运动会……好不容易等到周末,老两口还要起个大早,赶两个小时的车到年近九十的父母家,帮老人洗澡、打扫,做可口的饭菜,陪着唠嗑。这样奔波的日子,已经持续了整整5年。有时候,淑英会开玩笑说:“现在真是不敢死,也不敢病啊。”

“夹心”老人的背后是每个家庭真实存在的需求,而“夹”正是这些需求得不到有效解决的社会集中表现。究其根本,既有传统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原因,也有社会发展现实条件滞后的原因,也使得这种“夹”脱离了小小家庭靠自身就能解决的范畴。那么,“夹心老人”到底该如何寻得自己的出路呢?

家社联动:养老不再犯难,育儿更加多元

说起来,“养儿防老”是中华民族一贯的传统和价值观。然而,时代不同了。

首先,家庭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从多代人合居共养的大家庭转变为核心小家庭,小家庭已经不再具备过去依托亲族共享共养的基础。

其次,经济动力发生巨大变化,从农耕时代的世代累积模式走向了科技引领的年轻化创新模式,这就使得大多数老人很容易被淘汰。与此同时,大多数年轻人奔波创业尚且自顾不暇,老人们有时不得不成为年轻人最便捷廉价的“生活劳动力”。

最后是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迁,从以家庭为单位的血缘亲族结构转向了以社区、街道等行政区划为单元的社会化网格结构,这就使得养老不再可能仅仅停留在家庭范围,而需要调整适应社会化、社区化的全新发展趋势。

因此,打破“养儿防老”“家庭养老”的传统养老思想和养老模式,学习适应和积极使用新型的社会和家庭相结合的养老模式,是每位老人守望相助、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最有效路径。

杨开泰的父亲杨本仁今年87岁了,常年和刚满60岁的儿子住在一起,却并没有成为家庭的负担。每天一大早,杨开泰都会陪着父亲慢慢溜达到社区活动中心前面的广场上,那里有社区安排的康复医生,带领70岁以上的老人进行舒缓适度的体操锻炼。而旁边的社区“幸福食堂”里,蒸包子、做豆浆的厨师们早已经忙活开了。

陪着父亲锻炼结束,再吃上一顿热乎乎的早餐,杨开泰就要独自出门了。身为中医师的他即使退休了,也仍然给自己安排了很多活动:除了一周两次在中医院坐诊,他还有一帮研究太极文化推广的老哥们儿,每个月都有很多活动,其余时间爬山、钓鱼。

那么,留下80多岁的老父亲一个人,他不担心吗?这一切得以实现的重要前提是,他们所在的社区构建了非常完善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包括老年驿站、幸福食堂、活动中心,还有为行动不便老人提供的日间照料中心、青年志愿者团体等非常丰富多样的服务。

老人们一日三餐都在幸福食堂吃,一天下来只要40~45元钱,而且各种费用和采买渠道全都公开透明地公示在墙上。厨师和工作人员对老人们都非常好,会帮着他们端饭、盛汤、找位置,要是特别想吃什么,只要提前一天说就行了。如果常来的老人连续两三餐没来,社区工作人员还会上门走访,看看是出了什么情况,还是服务哪里不到位,非常耐心和暖心。

除了三餐,社区活动中心还提供二十几种不同的课程或活动,老人可以随时来参加。青年志愿者们更是服务到位,连哪位爷爷喜欢喝茶、哪位奶奶需要在椅子上加垫子都记得清清楚楚。可以说,在活动中心就能找到家的感觉。

日间照料中心更是配备了专业医护人员和社工团队,提供包括生活照顾、理发、洗澡、喂饭喂药等多样化服务,不方便的家庭还可以预约志愿者进行接送服务,细致又贴心。如此,也分解了一些家庭的部分养老重担,“夹心老人”不必再为了给更老的老人养老而二度拼搏。

面对托育难的现实,如今也涌现出了更加多元化的服务方式和机构。比如不少社区利用自有场地及离家近等优势办起了暑期托管班,由社区审查聘任服务机构及授课教师资质,监管服务品质,解决了不少家庭的假期看娃儿难题。

今年,国家层面倡导改革学校托管服务,让孩子在学校就能够完成作业,并且有机会参加音、体、美、劳等多种多样的兴趣学习。以成都某小学为例,学校积极激发在校教师的花式技能,开发出了数十种新奇有趣又具备教育发展意义的社团课程,包括心理绘本阅读、花样跳绳、毛线编织与创造等,大受孩子们欢迎,被瞬间秒光。

当然,这些服务和机构尚有不够成熟和完善的部分。值得期待的是,国家和社会已经越来越重视这些现实问题,并且做出了很多积极创新的探索,相信不久的将来,必然会建成更好更完善的服务体系。

让心灵不再受困、晚年不再受累

面对“夹心老人”疲于奔命的晚年生活,除了寄希望于社会养老与托育体系的逐渐完善,也需要家庭和“夹心老人”自身去思考和调整。

60岁的夏敏尝试了上有老下有小的火热生活之后,实在感到不能继续下去,于是动起了脑筋:怎么才能在照顾家人的同时,也照顾好自己呢?

首先是和女儿女婿谈。女儿女婿生意繁忙,自己已经多年负责做饭送饭、接送孙子、陪孙子写作业,但是,这些牺牲并不是长久之计。谈完之后,夏敏惊讶地发现,女儿女婿从没想过她会有这样的想法。知道后,他们很快就做了調整,把老两口从家务中解放了出来。

其次是一直由她照顾的母亲被顺利送到了大姐家中。一开始,母亲还是像以前那样和心直口快的大姐争执不断,还爱给夏敏打小报告。这次,她彻底拒绝夹在中间。母亲打来电话时,她给予关心后,坚定地建议母亲自己和大姐去沟通。多次后,母亲也开始认真调整和大女儿的相处方式了。

夏敏不由感叹,自己多年秉持的“不得不”,原来只是内心的“放不下”,一旦真正想通了,也就解放了。

丧偶多年,62岁的罗秀娟开始意识到,自己既需要通过融入孩子们的家庭来让自己也拥有热热闹闹的日子,同时,这也不意味着她就要完全围着一老一小转悠,不能够拥有自己的生活空间。

想通了之后,罗秀娟不再大包大揽。她学会了放手,学会了保持边界和空间,眼看着孙子和父母的关系更融洽了,自己和儿子儿媳的冲突也减少了。尝到甜头后,罗秀娟决定更进一步—谈起了恋爱,心灵终于照进来爱的光明。她深刻感悟到,哪怕孩子们再孝顺,比起老伴儿的陪伴也还是差着一截儿。

我们总说条条大路通罗马,面对“夹心”式晚年生活,老人们可以探索和寻求适合自身情况与家庭现状的解决之道。

有的老人从反对洗碗机到爱上智能电器,大大减轻了自己的劳动强度。有的老人学会了设置责任边界,遇到超出范围的情况,关起门来眼不见为净,大大减少了代际间的冲突矛盾。有的老人不再把牺牲当作理所当然,在忙碌的生活中创造属于自己的乐趣和空间,多交朋友,多参加活动。当家人不再是老人唯一能接触到的全部世界,心情自然就会好,矛盾自然就会少。

还有的老人不再把家庭价值当作自己的唯一价值,在家庭之外也找到了新的位置、价值感和归属感。要知道,退休并不是一个人创造能力的终结,少了养家糊口的负担,不恰恰提供了随心而动、自由探索的机会吗?抓住生命的尾巴,尽情自由地为自己活一回。还记得新闻报道过的那位94岁学钢琴、唱外文歌的奶奶吗?这才是快乐晚年的最佳写照。

期待再没有什么“不得不”成为束缚人生走向幸福的羁绊,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解决困境的能力和机会,让“夹心老人”的心灵不再受困,让晚年不再被迫,让生命更加美好。

猜你喜欢

夹心养老社区
养老生活
注册养老机构已超2.8万家
养老更无忧了
有心更有爱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中药夹心面条
影像社区
“夹心饼干”的生活
2015影像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