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省黄河流域史前文化遗址的价值实现研究

2021-10-19王屹李骅

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21年10期
关键词:史前甘肃遗址

王屹 李骅

一、甘肃省黄河流域史前文化遗址资源梳理

(一)甘肃省黄河流域史前文化遗址基本情况

甘肃省黄河流域史前文化资源蕴含丰富多样,境内发现史前文化遗址7000余处,文化类型众多,规模庞大且保存完整度较高,其中以甘肃境内首次发现命名的典型古文化类型就有近10个,如大地湾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等。甘肃史前文化形成了从旧石器时代(泾川大岭、镇原姜家塬和寺沟)、新石器时代(大地湾、马家窑、齐家文化等)到青铜时代(辛店文化、四坝文化、寺洼文化、沙井文化等)的完整史前文化跨度遗址资源。甘肃史前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与中华民族辉煌壮丽的演进史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甘肃史前文化田野考古工作承续安特生、夏鼐、裴文中的基本脉络,开始了更加系统全面的挖掘工作。1955年,甘肃省文管会发掘兰州白道沟坪马家窑文化马厂期遗址,发现了中国新石器时代最大的制陶窑场。1956年至1958年,甘肃省文管会组织开展围绕渭河、西汉水、洮河、大夏河流域和兰州周边的文物普查,初步掌握了甘肃史前文化遗址的分布范围和大致类别。1956年,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在以刘家峡水库为中心涵盖大夏河、洮河流域的大规模考古调查中基本摸清了甘肃仰韶文化→齐家文化→辛店文化的交变顺序。 1959年,黄河水库考古队发掘临夏州永靖县张家嘴村遗址,发现窑穴92座,其中辛店类型86座,齐家文化类型6座,以此遗址命名为辛店文化张家嘴类型。

陇东南地区发现的史前文化遗址近百余处,正式挖掘的史前文化遗址主要有秦安大地湾遗址、王家阴洼遗址,天水师赵村遗址、西山坪遗址,武山石岭下遗址等。大地湾文化的发现过程是:1958年,甘肃省文管会组织的泾渭流域文物普查小组在山坡上发现了属于仰韶文化晚期的一些遗物和遗迹;1978年,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在秦安县五营乡初步发现以仰韶文化为主体的大型遗址。现基本探明,大地湾文化分布面积约110万平方米,文化类型涵盖了前仰韶文化部分、仰韶文化以及常山下层类型等;共清理发掘的面积约为13800平方米,仅约占总面积的百分之一。据大地湾遗址探方Dadiwan06测定,“Dadiwan06探方6个文化层,第1层深5.1—7.1米,距今6万—4.2万年……”探方结果将大地湾遗址的人类活动历史由8000年前推前至6万年前左右的衔接新旧石器时期。

陇南史前文化遗址考古主要围绕西汉水流域(寨子里遗址、石沟坪遗址、高寺头遗址、西峪坪遗址等)与白龙江流域(冯家崖、任家坪遗址,大李家坪、庙坪遗址,东坪遗址,董家堡遗址等)。自1947年著名考古学家裴文中首次发现石屏沟遗址以来,发掘了为数众多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遗址。甘南史前文化遗址主要集中在临潭、卓尼等地洮河谷地一带距今6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遗存(临潭磨沟遗址是甘南地区迄今发现最早的人类活动遗址,包含仰韶、马家窑、齐家和寺洼等史前文化的不同遗存)。

甘肃河西地区史前文化资源分布广泛,从目前遗址发掘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与部分铁器时代遗存。主要文化类型涉及马家窑文化、半山马厂文化、董家台文化、齐家文化、四坝文化、骟马文化、沙井文化和辛店文化等。1957年,甘肃省博物馆发掘武威皇娘娘台遗址,第一次在齐家文化地层中发现了成批的红铜工具,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的重要代表性遗存。1953年,由著名考古学家安志敏先生等人对新西兰著名社会活动家路易·艾黎于1947年带领培黎工艺学校师生在开荒时发现的古文化遗址进行考察后,确认该遗址为早于沙井文化的一种新的文化,被命名为“四坝文化”,测定年代距今3900—3400年,是一种包含有大量彩陶的青铜文化;“骟马文化”因1956年在酒泉境内玉门骟马城村发现的刻划有三角纹的骟马式陶器而得名,其年代被认定为距今3500—3000年左右,与四坝文化分布区域大致重叠,属于“四坝文化”之后的晚期青铜时代。

(二)甘肃省黄河流域史前文化遗址基本特征

甘肃省黄河流域史前文化遗址具有鲜明的黄河文化烙印,从地域特征划分来看,可分为陇东黄土高原黄河水系史前文化遗址,陇西黄土高原黄河水系渭河、洮河流域史前文化遗址,河西走廊祁连山内陆水系及黄河文化发展带的史前文化遗址,陇中黄河水系史前文化遗址,陇南黄河文化与长江水系交互(嘉陵江、白龙江、白水江、西汉水)的史前文化遗址,甘南黄河水系(洮河、大夏河)与长江水系(白龙江)交互的甘南史前文化遗址。综合甘肃史前文化分布地域特征则不难看出史前文化与水系相互缠绕的清晰结构,其中黄河水系与史前文化的交互程度最为显著、类型最为丰富,具有中国文明地理特质与显著的发育特征。

甘肃史前文化类型主要包括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5000年),分布特征是位于渭水上游、西汉水流域的前仰韶文化;位于渭河、泾河流域与白龙江、嘉陵江流域的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分布于陇中、甘南、陇南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以泾河、渭河为中心的大地湾文化;东至泾河渭河上游、南至陇南岷江流域,西至酒泉的马家窑文化类型,其中包括河西走廊半山类型与西至酒泉的马厂类型;龙山文化(距今4400—3600年)类型中的常山下层文化主要分布在陇东泾河与陇南西汉水一带;齐家文化(距今约4300—3500年)则广泛分布于甘肃东部和西部地区。从宏观地貌水系与微地貌特征角度来看,甘肃省史前文化类型普遍汇聚于水系丰富、生态环境复杂多样的丘陵、河畔、绿洲、沟谷等处,体现出鲜明的黄河文化体系化布散特征。从甘肃史前文化遗址的分布脉络来看,似乎体现着一种史前文化从空间地域上由东向西、从文化发展上由旧石器文化历经新石器文化迈向青铜时代的文化特征。

二、甘肃省黄河流域史前文化遗址的价值特征

(一)文化融合的价值特征

甘肅史前文化的体系化发育特征可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中国“史前文化大遗产”类别。从文化整体性价值角度来看,甘肃史前文化的体系化特征是中华文明形成与中华民族精神完整传承的客观载体,史前文化与水系在客观分布上的相互缠绕是黄河文化与史前文化相互融合的必然。从文化演进角度来看,甘肃史前文化体现出鲜明的文化演进特征,大致体现为从陇东旧石器时代到陇中陇西新石器时代继续推进到河西青铜时代的发展轨迹;从甘肃史前文化考古发掘器物角度来看,甘肃史前文化具有显著的文化开放特质,例如武威市海藏寺、皇娘娘台,天水师赵村等齐家文化遗址中累计出土玉器多达2900多件,其中部分玉礼器、饰品玉器使用了来自新疆和田的和田玉,齐家文化中的绿松石制品也极有可能是通过文化的开放性所输入的。河西走廊的四坝文化考古发掘的器物更是鲜明体现出在马厂类型与齐家文化特点基础上的中亚文化特征,例如四坝文化中所发现的砷青铜与西亚、南欧及北非地区所发现的早期铜制品相类似。

总体来看,甘肃史前文化遗址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与黄河文化相互融合缠绕的史前文化整体性、史前文化发展性与史前文化开放性等3个层面。

(二)文化与自然生态相互作用的价值特征

甘肃史前文化记录与刻画了鲜明的自然生态特征,例如以彩陶而著称的马家窑文化(距今5000年左右)除了彩陶纹饰的美学价值以外还包含着重要的生态自然记录信息。

从马家窑彩陶早期(距今5000—4650年)特征来看,陶体多为橙黄色,色彩浓重,陶器往往通体施彩,内壁也有大量彩绘,纹饰体现为水波纹、旋涡纹、蝌蚪纹、舞蹈纹、同心圆纹等,特别是描绘大河翻卷、体现对自然环境进行抽象描摹的纹饰极为常见,这一时期大量出现的水流类纹饰反映了当时马家窑住民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密切关系,主要为水崇拜,体现为与黄河水系之间密不可分的生态连接。马家窑文化中期(距今4650—4350年),彩陶文化在这一时期进入辉煌时期,无论是器形还是彩绘纹饰均达到巅峰状态,体现了中国彩陶的最高水平,对于自然的描绘更加细致丰富,例如旋涡纹、水波纹采用复杂细密且充满变化的弧线与平行线相互组合,形成极具动感的流畅纹饰、几何纹饰,如网状纹、弧边三角纹大量出现,变形的鲵鱼、蛙、鸟、鱼、飞虫等纹饰与人格化的动物纹频繁出现,体现出马家窑文化由早期对自然的崇拜开始转向英雄崇拜的特征。马家窑文化晚期(距今4350—4000年),半山期后的马厂期彩陶器形更趋多样,纹饰多为变体神人纹、四大圆圈纹、波形纹、回形纹、菱格纹、三角纹等为主,构图松散,彩绘也较为粗糙,自此彩陶文化逐渐走向衰落。

纵观马家窑彩陶文化的3个时期不难看出,新石器时代晚期马家窑文化对于水与自然的崇拜贯穿始终,体现了人认识自然、利用自然与改造自然的漫长历史脚步,是史前文化对黄河文化的原始记录与对自然生态的珍贵写照。

(三)文化动态与静态的一体化价值特征

文化遗址是由物质遗存的静态存在与精神文化的动态存在共同构成,是“遗址为体,精神为魂”的活态存在。“遗址为体”就是指甘肃史前文化遗址自身存在的完整性、史前文化信息保存的客观性与史前文化遗址保护的科学性。甘肃众多的史前文化遗址是记录了中华民族诞生和发展的客观载体,是保留了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的历史见证,是体现了中华民族整体风貌的真实写照。因此,体现为完整性、客观性与科学性的“遗址为体”是甘肃史前文化价值特征的客观承载。

“精神为魂”主要是指甘肃史前文化的精神性动态传承,主要体现为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史前文化诞生精神、史前文化生存精神与史前文化发展精神等,其实质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适应自然的中华民族精神成长历程。具有精神传承与发展的共同特征,体现为与黄河文化深度融合,与中华民族精神塑造直接相关的精神性动态传承。甘肃史前文化遗址“遗址为体、精神为魂”的价值特征是一体呈现的,是中华民族厚重历史积淀与未来历史进程的重要价值所在。

三、甘肃省黄河流域史前文化遗址的价值实现方式

(一)史前文化的表达与活化方式

甘肃史前文化价值的实现可以体现为客观具体与合理抽象、想象的相互结合,是科学考古发掘与神话传说、远古畅想的相互补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甘肃史前文化的表达是多方面的,客观展示是甘肃史前文化表达方式的组成之一。而给甘肃史前文化插上想象的翅膀则是甘肃史前文化突破地域限制、打破一成不变的固有面貌、拉近史前文化与现代生活的重要表达与方式。甘肃黄河流域丰富的神话传说与庞大的史前文化资源,共同构成甘肃史前文化的表达与活化方式。

甘肃史前文化的活化方式是建立在表达基础上客观讲述与合理想象演绎的相互结合。这种活化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第一,黄河流域史前文化精髓的活化,主要体现为人与自然环境的抗争性、融合性与发展性等层面,通过实际的科学考古汇聚凝练对当今时代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的史前文化元素。第二,黄河流域史前文化遗存的活化,文化遗存不仅仅只有静态展示的价值,其内在保存的复杂文化信息始终是以动态的方式不断传播的,这就需要进一步强化史前文化遗存内在动态信息的挖掘与辨识,将静态的史前文化遗存转变为动态的文化信息传导系统。第三,黄河流域史前文化的要素活化,甘肃史前文化考古出土了大量纹饰精美、造型奇特的陶器、青铜器、玉器等,其图案与造型的抽象程度令人叹为观止,文化要素特征鲜明、蕴藏庞大,仅以其藝术造型要素活化层面来看,就涉及产品设计、城市美化、文创消费、艺术展现等多个领域。

(二)史前文化的融合方式

甘肃史前文化的多角度融合是打破目前甘肃史前文化遗址展示单一、受众狭小、文化挖掘亟须深入等发展瓶颈的必要方式,这就需要在融合方式与方法上做到讲好史前文化、演好史前文化与感受史前文化的统一,将不可移动的甘肃史前文化遗址通过跨界融合的方式活化。具体主要包括史前文化与当今文化艺术创作相融合、与现代科技相融合、与大型史诗演艺相融合、与文化旅游相融合(远古文化游)、与商品消费相融合等5个层面。

甘肃史前文化与文化艺术创作相融合主要通过文学创作、音乐美术创作、影片拍摄、动漫作品等方式实现,其本质是黄河文化的构成之一,特征是以甘肃史前文化为基础、以当今时代价值追求与审美为目标的融合式文化创作,让甘肃史前文化遗址“火起来”;与现代科技相融合主要是在甘肃史前文化展示方式与方法层面的高科技融合手段,例如利用先进的虚拟影像手段再现原始社会的动态影像,利用高科技场景再现等手段打造具有交互功能的远古文化深度体验展示中心,实现甘肃史前文化展示的高科技融合动能,让甘肃史前文化遗址“动起来”;与大型史诗演艺相融合则体现为讴歌黄河流域远古先民铸就中华民族精神品质的系列大型史诗演艺,依托现实的甘肃史前文化考古发现,凸显甘肃史前文化的价值品味,开拓新的大型演艺平台,拉动演艺消费水平,展现甘肃文化面貌,让甘肃史前文化遗址大戏“演起来”;与文化旅游相融合主要是指规划设计以史前文化为主题的甘肃史前文化旅游路线,融合史前文化遗址沿线的自然景观、民俗风情等,推出一批具有史前文化风格的旅游体验项目,丰富甘肃旅游种类、创建特色亮点、拉动旅游消费,让甘肃史前文化遗址旅游“热起来”;与商品消费相融合主要是指进一步开拓甘肃史前文化的文创产品种类与内涵,将甘肃史前文化元素与商品设计相融合,吸引消费,让甘肃史前文化遗址价值实现渠道“多起来”。

(三)史前文化的创造性价值交互方式

甘肃史前文化的内涵与价值亟须进一步深挖,这就需要建立依托在学术研究、科研体系与考古发掘基础之上的甘肃史前文化价值附加路径,通过多领域交互手段实现甘肃史前文化的创造性价值附加。甘肃史前文化通过神话学与考古学之间的交互可以形成“有根据的神秘”,从而极大拉近受众对于甘肃史前文化的心理距离,体现价值认同。史前文化的神秘性是甘肃史前文化创造性价值附加的重要资源之一,中国众多的神话传说几乎都可以在甘肃史前文化中找到原型,例如伏羲文化、女娲神话传说、《山海经》神话传说、西王母神话传说等,神话传说与科学考古并非相互排斥、各不相融,实际上神话传说与科学考古之间体现为客观存在与内涵精神的统一性关系,同样体现为“体与魂”的关系。神话学与考古学之间的深度交互是产生文化创造性价值的重要方式之一。

甘肃史前文化与生态建设相交互是产生一系列创造性价值的必要手段,甘肃生态环境复杂多样,具有显著的文化与环境依存特征。甘肃史前文化考古发现揭示,史前人类的生存与生态环境的变迁紧密相关,例如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考古发掘表明,“当时降水较为充分,短期内出现过森林植被”,这一时期的原始农业耕种得以迅速扩张;而距今4000多年的齐家文化在其晚期走向衰落也与其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变密不可分,据考古研究,“齐家文化(葫芦河流域)在该地区的纬度相比较其前期常山下层文化纬度向北后退多达一个纬度”,甘肃史前文化具有显著的生态特征,大量出土彩陶纹饰就是当时自然生态环境的生动写照。甘肃史前文化与生态建设具有重要的交互价值,是科学认识甘肃省生态文明建设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客观依据。

四、甘肃省黄河流域史前文化遗址价值的发展方向

(一)体现由甘肃史前文化遗址为开端的螺旋形文化发展链

甘肃史前文化的重要价值之一就是体现甘肃历史文化链条的完整性与发展性,表现为由甘肃黄河流域史前文化为开端绵延至今且继续发展的完整文化链,其特征是文化内核始终未变、文化构成始终未变、文化发展始终未变,呈现为一种紧紧围绕文化核心且架构稳定的螺旋形上升文化链,文化的内驱动力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这种文化结构具有极其强大的文化力量。甘肃史前文化遗址作为保存这种文化力量的客观载体具有重要的价值,其本身就是中华文明的肇始之光与甘肃文化高地的灯塔与动力。

(二)打造甘肃史前文化IP创新文化表达途径

甘肃史前文化遗址拥有强大的文化价值创新资源,这种创新资源在多元文化交互与跨界融合的状态中则表现得更为清晰,例如甘肅史前文化遗址与人工智能相交互、与高科技技术相交互、与影视动漫相交互,等等。目前来看,甘肃文化发展亟须打造具有文化深度与可发展性相融合的文化IP,甘肃史前文化遗址的丰富性、全面性与多样性是打造甘肃文化IP的重要客观资源,甘肃史前文化遗址的神秘性、艺术性与发展性是甘肃史前文化遗址价值创新的不竭源泉。围绕甘肃科学考古出土的史前文化遗址开展合理想象,通过跨领域融合等方式拓宽表达途径,是打造甘肃史前文化IP的重要路径。

(三)加强甘肃史前文化遗址保护,深入挖掘甘肃史前文化内涵,实现文化价值

甘肃史前文化遗址是黄河文化的历史见证与客观载体,是保存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库,是甘肃史前文化遗址价值实现的根本所在。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大甘肃史前文化遗址的保护力度,采用梯度式保护,划分核心保护区、次核心保护区、缓冲区、适度开发区与可供开发区等层级,实现甘肃史前文化资源保护与科学发展利用的平衡,将甘肃史前文化遗址的深刻内涵通过多种文化交互手段实现其文化价值。(注:本课题为甘肃省社会科学院2021年第三方评估重点课题“甘肃省黄河史前文化保护展示现状评估”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史前甘肃遗址
三星堆遗址
神秘的地下遗址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史前海王争霸战(上)
行走甘肃
甘肃卷
大美甘肃,我们来了
甘肃卷
史前人,都画啥?
刘家庄遗址的跌宕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