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偃松病虫害调查及防控策略

2021-10-19谢明玉朱鹏翔白海波朱雪岭张军生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21年3期
关键词:球果龙山天敌

谢明玉,朱鹏翔,白海波,朱雪岭,葛 军,张军生

(1. 内蒙古浑善达克规模化林场,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0; 2. 内蒙古阿龙山林业局森防站,内蒙古 根河 022362; 3. 内蒙古森工集团森防总站,内蒙古 牙克石 022150)

偃松(Pinuspumila),又名爬地松、矮松等,属于松科松属,五针松常绿灌木,系单维管束松亚属的一种常绿针叶灌木状小乔木,是一种珍贵稀有的针叶树种,以其重要的生态及经济价值日益受到关注[1]。偃松不仅具有保持水土、改良气候的作用,而且还是良好的观赏树木。偃松的针叶可以提炼松针油,球果的鳞片提炼芳香油,其针叶、花粉、种子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医疗保健作用[2]。偃松灌丛在海拔800 m以上呈群状分布,在阿龙山林区分布面积 5.4 万hm2。关于偃松病虫害的种类还未见具体报道。本研究集中对偃松林病虫害进行全面普查,评估重大病虫害,统计分析灾害成因,为偃松产业的健康发展、科学调节病虫害种群、达到持续防灾减灾的目的提供重要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地点

试验地点主要在阿龙山林业局南娘河、阿龙山、先锋、阿乌尼、阿北等林场。

1.2 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包括为害部位、发生情况、危害程度、防治措施,采用田间识别与室内鉴定相结合的方法,较全面地调查和掌握阿龙山林区偃松病虫害种类及发生情况。其中病虫害危害程度等级划分以林间实际发生面积、危害程度为依据,按照表1标准分级处理。

表1 分级标准Tab.1 Classification standard

感病株率=感病株数/调查总株数 × 100%

感病指数=∑[各级病株(叶、果等)数 × 相应级数]/[调查总株(叶、果等)数×最高分级级数]×100

有虫株率=有虫株数/调查总株数 × 100%

虫口密度=查得虫数/(叶、果、枝、株、丛等)

1.3 试验方法

根据偃松发育的物候期、分布和病虫害发生特点, 采用定点调查与全面普查相结合, 在春季、夏季和秋季进行病虫害调查。

1.3.1定点调查

在先锋、阿乌尼等林场设标准地12块,对偃松针叶、枝条、树干、球果上的病和虫等拍照并采集样品,黑光灯诱集调查,在实验室进行鉴定分析,记录相关结果,以确定目前偃松病虫害的种类及其为害情况。

1.3.2全面普查

全面普查主要在阿龙山林业局施业区范围内进行,自 2018年5月15日至2020年9月30日,在阿龙山林业局偃松分布区内,按照一定的线路,将分布区内的偃松全部纳入到踏查范围内,按照选定的路线设置踏查点150个,对病虫严重地块,开展标准地调查,目的是明确病虫害种类、发生量、危害程度。

2 结果与分析

2.1 病害种类

经过调查,偃松叶、果、枝都有病害发生。病害的种类为松针红斑病(Dothistromapini)、偃松落针病(针枯病)(Lophodermiumpini-pumilae)、偃松针锈病(Cronartiumsp.)、偃松芽枯病(Cladosporiumsp.)、偃松枯梢病(Diplodiapinea)、偃松溃疡病(Rhizosphaerakalkhoffii)、偃松球果炭疽病(Collotetrichumsp.)[3]。以叶部发病严重,详见表2。

表2 偃松病害种类及为害情况Tab.2 Disease types of damage for Pinus dumila

在7种病害中,叶部病害3种,芽部病害1种,梢部病害1种,枝干病害1种,球果病害1种。危害严重的病害为松针红斑病和偃松落针病,发生面积分别为 0.55 万hm2和 1.53 万hm2,感病株率分别为 74.00% 和 81.00%,感病指数分别为36和40,危害程度均达到中度。其他病害虽有分布,但发生不严重。据此调查数据确定防治对象为松针红斑病和偃松落针病,需要采取一定的人为干预,有效提高偃松林的整体生存质量。

2.2 虫害种类

经过调查,偃松叶、果、枝都有虫害发生。虫害的种类包括偃松球蚜(Pineuspini-cembrae)、偃松长足大蚜(Cinarapinitabulaeformis)、偃松吉松叶蜂(Gilpiniapumila)、姬尺蛾(Idaeasp.)、落叶松毛虫(Dendrolimussuperans)、白肾灰夜蛾(Poliapersicaiac)、直同蝽(Elasmostethusinterstinctus)、偃松叶蝉(Cicadellasp.)、云杉花墨天牛(Monochamussaltuarius)、小灰长角天牛(Acanthocinusgriseus)、球果螟(Dioryctriasp.)、树粉蝶(Aporiacrataegi)[4-10]。以枝梢部危害严重,详见表3。

表3 偃松虫害种类及为害情况Tab.3 Insect types of damage for Pinus dumila

在11种虫害中,叶部虫害6种,枝梢虫害2种,干部虫害2种,球果虫害1种。另外,树粉蝶是否为害偃松尚不明确,但在偃松上采到该虫蛹壳,未查到为害偃松的文献记载,也没有实际观察到幼虫为害偃松的现象。叶部害虫、干部害虫、部分枝梢害虫和球果害虫只是有虫分布,但未达到发生指标,对偃松林没有造成实质性损害,仅作为监测对象,注意观察虫情动态,充分利用自然调控能力,不加以人为干预。据表3调查数据,发生严重的偃松虫害为偃松球蚜,发生面积为 0.80 万hm2,有虫株率为 92.00%,虫口密度13头·50 cm-1枝,危害程度达到中度。根据调查情况,只有偃松球蚜达到发生指标,其他害虫均为轻度以下,有分布但没有造成危害。因此,确定防治对象为偃松球蚜,需要采取一定的防治措施,保护偃松健康生长,有效提高偃松林的整体质量。灯光诱集以黑带尺蛾(Theravariata)为主,该虫以桦树为主要寄主;诱集到银光草螟等螟蛾类,以禾本科植物为寄主。偃松球果还受到灰松鼠、鼯鼠、花鼠、喜鹊、乌鸦、寒鸦等动物危害,球果受害率约为 17.00%,因为这些动物无意中成为偃松松子传播的重要载具,对偃松种群的扩张繁衍具有重要作用,此处不作详细表述。

2.3 害虫天敌

经过专项调查,偃松树上也有大量的害虫天敌:有捕食性天敌,有寄生性天敌,也有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偃松树上主要的害虫天敌有17种:虎甲2种,瓢虫3种,益蝽2种,茧蜂、马蜂、蜾蠃和草蛉各1种,蜘蛛类4种,蚁类2种等[11-15]。数量最多的是异色瓢虫,平均21头·丛-1。蜘蛛的数量为1头·丛-1。蚂蚁分布不均,集中分布在蚂蚁冢周围,数量可达30~40头·丛-1,离蚂蚁冢远的地方仅2 ~5头·丛-1。详见表4。

表4 偃松林害虫天敌调查情况Tab.4 Investigation on natural enemies to insects in Pinus pumila forest

表4 偃松林害虫天敌调查情况(续表)Tab.4 Investigation on natural enemies to insects in Pinus pumila forest(Continued Table)

2.4 主要病虫害防控对策

结合有关松树病虫害防治技术及偃松病虫害防治试验,对偃松主要病虫害防控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做好偃松苗木选优培优,提高植株抗病虫性能,这是标本兼治的防治病虫害的上策。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偃松人工培育,按照适地适树的要求,通过对偃松优良壮苗的选育,有效提高植株的抗病虫性能,提高结实率和抗病性,逐步实现偃松健康林、经济林培育的目标。

(2)做好偃松林早期病虫害监测预警,做到早发现早防治,提高保护管理水平。在监测预警方面,完善监测调查体系,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治”的有害生物防治理念,严格做好偃松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常规监测预警工作,加强诱捕器、诱虫灯、孢子捕捉仪、无人机遥感监测等高效监测手段的推广应用,同时辅助重点区域技术人员详细调查,准确掌握病虫害发生动态,及时发布预报信息。在防治方面,科学制定防治预案,做到标本兼治,采取综合治理措施,维护生态平衡。

(3)结合保护天敌措施,人工投放天敌,尽量不使用化学农药,确保无害化、无残留、无面源二次污染。推广应用信息素、智能防治灯、以鸟治虫、以菌治虫等生物无公害防治新技术,努力开辟偃松林病虫害防治的新途径。

(4)做好偃松球果期钻蛀性害虫和球果病害的保护性预防措施,提高球果质量。偃松林基本为天然林,尽管生物多样性丰富,但偃松生长受到限制,结实率低,或者种子饱满度不够,病虫害发生严重。要通过人工适当除草、松土和抚育间伐病腐木、枯立木和风倒木,确保偃松林分质量,改善林木生长条件,抑制偃松病虫害的滋生,保证林木的稳定、优质和高产。对有病虫的球果采用深埋或烧毁的方式进行预防处理,防止球果病虫害的滋生蔓延。

3 讨论与结论

通过大量细致调查,掌握了阿龙山林区偃松林主要病害7种,虫害11种。灯光诱集主要以黑带尺蛾为主,桦尺蛾也有一定数量,该虫以桦树等阔叶树作为主要寄主,诱集到银光草螟等螟蛾类,以禾本科植物为寄主。初次了解并掌握偃松林害虫天敌种类约有17种,以异色瓢虫为主要的捕食猎手,其他天敌共同采食,维护了偃松林的整体平衡。随着偃松在阿龙山及周边林区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偃松病虫害已经引起人们的关注,通过对阿龙山林区偃松病虫害种类和发生情况的系统调查,将为当地及周边地区偃松林提供科学治理措施和方法,对林业生产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球果龙山天敌
简约现代风 绍兴龙山玫瑰园私人影院
长白山红松球果螟发生与气象要素的相关性
果园天敌(续)
浪淘沙·岳阳龙山行
寄生黄蜂的阴谋诡计
夏季从阿龙山开始
碰到天敌女上司
新植物从哪里来?
龙 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