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去大理

2021-10-18言子

大理文化 2021年10期
关键词:苍山浮云洱海

言子,本名向燕,生于四川宜宾。籍贯,云南永善。发表诗歌、小说、散文、随笔百万余字。作品散见于《中国作家》《北京文学》《散文》《天涯》《滇池》《作品》《红岩》《黄河文学》《广州文艺》《山花》《天津文学》《大益文学》《文学自由谈》等多家纯文学刊物。曾获多种文学奖项。作品被收入选刊、选本、年鉴、高考语文阅读试卷、中学课外阅读书籍。追求独立、自由、委婉、曲折、幽深、诗性的文学创作。现居四川绵阳。

脚已触地,密封的飞机场,人流穿梭的廊道,拥堵的大厅,从绵阳机场到昆明机场,不到两个小时,现代交通的确快速,一顿饭的功夫,地理山川气候都发生了变化。看着晃眼的阳光,包里的衣裳似乎带多了。登机时,天色阴沉沉的,空中飞行一阵,蓝天白云,靠机窗的一只手臂被太阳烤得滚烫。人间景象,只在起飞后和降落前短暂浮现——隐隐约约。俯瞰中,大地和人间是美丽的,又是虚幻的,如我们站在大地仰望天空一样。途中是云海是蓝天是阳光,与大地与人间完全隔绝,不知道天有多高?云有多厚?天上人间,一层又一层的蓝天云海,绵密深厚,晶莹纯洁。天空有多遥远?《鸿雁》这首苍茫忧伤的歌曲,在向遥远的苍天发问。天空究竟有多遥远?飞机上看天空,不知道天空有多遥远,也不知道大地有多遥远,再过一顿饭的功夫,我将离开坚硬的钢筋水泥,进入另一片地貌。

城镇周边,很难见到田野了,尤其是稻田。

城镇周边的田地,都商业了,大块的花地、大块的花树、大块的厂房、大块的荒地,就是不见一块种植庄稼的田地,而昆明去大理的路上,看见田野,是福气。更多的福气,还在后面。

色彩丰富而明亮。

山腳是稻田,稻田上头是苞谷,苞谷上头是群山,群山上头是浮云。金黄——青翠——苍郁——洁白。几个农人在稻田忙碌,静悄悄的山谷,稻谷还需吸纳秋阳,才可归仓,山里的气候是缓慢的,时间是缓慢的,不同于忙忙碌碌的山外。稻田随山谷的地形绵延,越来越开阔,接近下关,山脚平畴的稻田让人惊喜,先前看见的都是梯田,狭而窄,现在是无边的田野泛着金光。飘满浮云的群山下,竟有如此广阔的稻田!让人担忧:这样的田野会不会有一天也会成为商业?成为工业?我的视线没有离开过山谷,山下山上到处浏览,遗憾的是不能走进田野,汽车一晃而过。

天色变幻,灼热的阳光消失,阴沉中,忽然下雨,忽然无雨,阴晴不定,微冷。青山将天空挤压得逼仄,有一截,天空到山谷乌青,黑幽幽,如夜幕将近。由远至近,由高至低,还是浮云——苍山——苞谷林——稻田;由近至远,由低至高,还是稻田——苞谷林——苍山——浮云。

6天后,我从大理坐早班火车回昆明,车窗外,还是金色田野。疲惫的我,不敢眯眼,怕错过一块稻田。旅途上,这样的田野风光不多。

卢梭在他的一本书中说:“农业是人类的第一职业:最有价值,最有用,也最高贵”。

卢梭是思想者,并未种过田地,他热爱自然,热爱乡野,常常独自去乡野漫游,他懂得农业和人类的关系,懂得农业和人类的密不可分。工业未出现,农业的确是与人类密不可分的,也是“最有价值,最有用,也最高贵”。随着工业的出现、膨胀与扩张,农业不再是“人类的第一职业”,连第三第四职业都不是,而今,农业往往只是少数留守乡村的妇人老人维持生计打发时间的活路。卢梭是带着他对乡野的感情说这样的话,农业从来就不似他说的那样高贵。农业是艰辛的,付出的劳动与回报相差太远,大家弃农而工而商,有机缘有条件的城镇都在发展工业,发展乡镇企业,农业可有可无,最好是不要农业,所有的土地都工业化商业化,哪怕让河流发黑发臭,让环境不洁,危害居住者的健康,利益驱使下,在所不惜!

农业的艰辛劳苦,霍桑在溪田村农场短暂体验过,他说:“啊,劳动真是世界上的灾祸,凡是与他打交道的人,都要相应的变得野蛮一些。我花费5个月宝贵时间为牛马提供饲料,这是件值得称赞的事吗?不是的。”霍桑想用体力劳动来调和脑力劳动,对于一个需要沉思默想伏案工作的作家来说,的确太浪费时间,的确无价值,但对于一个农人,就不一样了。

卢梭没有体验过田野劳动,但他对农业有感情,在另一本书里,他说:“矿物界本身并不可爱迷人,它的丰富宝藏深埋地底,也许是要远离人类的注意,免得引起他们的贪欲。它们在那仿佛是在储藏室当中,有朝一日,当人越来越堕落,对触手可得的真实财富失去兴趣时,这些矿物变成替代品。那时,人为了摆脱贫困,不得不求助工业,辛苦劳作;他掘地三尺,深入腹地,冒着生命危险,牺牲自己的健康,去寻找想象中的财富,来代替大地提供给他、他也能享受的真实财富;他避开他再也不配见到的阳光和白昼,把自己活埋在地下,再也不配在日光下生活。在那儿,采石场、竖井洞、锻炉、熔炉、铁砧、汽锤、烟雾和烈火,完全取代了田园耕作的温馨画面。那些在矿井有毒气体下遭受煎熬的可怜人的悲苦面容,那些黑乎乎的铁匠,奇丑无比的独眼怪胎,这就是矿场在大地底下的图景,取代了地面上的蓝天、绿地、鲜花,还有多情的牧羊人和强壮的农夫。”由此,我明白了卢梭为什么说农业是“最有价值,最有用,也最高贵”的。

农业,的确是人类最高贵的职业!

卢梭是先知,他的预言变成了现实。

还有一个先知是英国的乔治·吉辛。

他在《四季随笔》——原名《亨利·赖克罗夫特杂记》——里说:“我憎恨与恐惧‘科学,因为我有一个信念:如果不是永远,至少是在很长的时间内,科学将是人类的无情敌人。我看它毁灭了生活的单纯性和温和感;摧毁了世间的一切美;我看到它在文明假面具下恢复了野蛮主义;我看到它使人利令智昏,使人冷酷无情;我看到它带来一个大规模的冲突的时代,使得‘古代千次战争也感到黯然失色,算不了什么,将人类千辛万苦的进展淹没于血泊混乱之中。”卢梭和吉辛这样先知先觉的思想者,他们的预言早已成为现实。

他们是自然之子!

地球的良民!

这个看似文明进步的时代,其实比任何时候都野蛮,因为有强大的科学和机器。

猖獗过了头,便是灾难。

孤零零地被“甩”在了地上,车上的人各奔东西,我站在秋雨淅沥的街檐下,极目眺望,四面天空,云雾堆积,我如一块浮云一样,茫然地漂浮在陌生的下关,寻问去大理的车。

8路车一路摇晃,到古城已是夜晚,孤零零地站在地上,站在洱海边,四顾茫然,暗淡灯火下,夜色浓重。穿过公路走进古城,寻找客栈。找到客栈,浮云一般的心方可安定。石板街洁净、湿润、冷清,正合我心境。这里刚下过一场雨,游人不似我想象的那么多。想起8路车在下关穿越时,我在车上看见两个外国女子行走在大街上,两个年轻的背包客,背上一个大背包,胸前一个小背包,看着她俩一步一步默默前行,是不是如我一样会生发孤独?悲凉?她俩背着大包小包去哪里?不可能走到大理古城吧?夜色即将淹没她俩的脚步,街上过往的面孔,都是陌生的。走在湿漉漉的古城,也有人像我看那两个背包客一样看着我,街檐下的生意人,他们看着我踽踽独行于夜色。到岔路口,拐进一条幽静的小街,一路看着,在一家叫“燕祥居”的客栈落脚,价格比前面几家便宜,环境也不错。放下行李,简单梳洗后,出门找吃的。心,安定下来。这条街是安静的,餐馆不再营业,右拐向上进入另一条街,排骨饭已是最后一份。大理没有夜市?大理人夜晚不做生意?大理的夜晚如此冷清?带着迷惑问店主,说是今夜下了雨,摊收的早。往上,过岔路口进入人民路,才知道夜市集中在这里,游人集中在这里,吃的喝的集中在这里。难怪我出门时,客栈的女主人说:走完这条街朝上就是人民路。

跟随人流穿行,街檐下吃的喝的都不新鲜,榨石榴汁还算新鲜。见过榨甘蔗汁,石榴榨汁第一次见。吹拉弹唱者在街檐下表演,大多是年轻男子,几个唱流行歌的青年抱着吉他,木板牌子上写着:骗一块钱去旅行。我将一块钱丢进地上的盒子。在绵阳,过街,有时会遇见年轻男子带着音响,或是抱着吉他在街边和地道唱歌,看见都要丢一块钱。看见他们,想起女儿也如他们一样喜欢唱歌,有自己的梦想,也在为梦想漂泊。有种乐器未见过,皮肤黝黑的吹奏者坐在街檐下,管状的又大又长的乐器触地,上细下粗,与他一起合奏的还有两只笛子一样的乐器,吹奏者也是皮肤黝黑。应该是一种民族乐器吧?声音低沉。

夜雨飘落,踩着湿漉漉的青石板回客栈。

才村是洱海的一个码头,我没有租自行车也没有坐公交车,早上从客栈出来,在安静的白家早餐馆吃了豆花油条,慢悠悠步行去才村。沿着公路,太阳下走着,接近去才村的一条坑坑洼洼的岔路,一块稻田出现在前方。钢筋楼房公路间出现一块金光灿烂的稻田,我的心为之柔和而湿润,眼睛也为之柔和而湿润。踏上这条乡村公路,走着走着,出现大块大块的稻田,心和目被秋天的田野软化,忍不住去往田埂,伫立田野眺望。到码头,楼房边有荒地有田野,一幢白墙灰瓦的“小说客栈”矗立其中,背向稻田。这个客栈的名字特别,让我生发文学的想象。文学爱好者?作家?正在酝酿的短篇小说,回去后,将主人公放进了这家客栈。如果洱海边的田野也种植油菜,从春到秋,住进客栈的人看到的是不同的景色:仲春,黄灿灿的油菜花,绿莹莹的油菜田;暮春,映照着天空云彩的水田,种田人在阳光风雨里耕种插秧;夏季,青幽幽的秧田,晨曦照耀,田野上是晶亮亮的露珠,白茫茫的稻花随风飞扬;秋天,青绿的稻谷泛黄,青黄的稻穗变成金黄色,绿色的稻叶也成金黄色,满眼灿烂。有没有客居者在这家客栈长住?看四季风景?看到的,不仅仅是田野风光,什么时候,我有这样的福气?

骑车的游客在码头看一眼便离去,不知道洱海的幽静和风景离码头几步之遥,我也是失望地踏上一条隐蔽的鹅卵石小径知道的,顺着林荫路走着走着,便走到了水岸,走到了芦苇下。

最先出现的是一座木质亭子,暗喜,临水而坐,树荫让我成为一个幽人,海风吹拂,涛声拍岸,水鸟穿梭,浮云涌动,波涛层层叠叠奔涌,银光闪烁。少许游客,来来去去,拍完照便走。一只招揽游客的小木船,来来去去跑了三四趟,看见我还坐在原地,撑船的中年男子载着三四个游客进入水波,每次问我坐不坐?悄声说给我优惠十块,我不动心,呆呆地坐在亭子边看波光闪烁的沧浪。

坐到船夫不再理睬我,拿出随身携带的日记本记录昨夜的一个梦。梦见要去一座高山看风景,大家结伴而行,唯我独行;梦见在悬崖上抓住苍翠的斑竹攀登,对陌生的攀登者说:你们上来把竹子扶直;一丛斑竹已经被攀登者践踏得倾斜。有个游客站在亭子边,问我在写啥?我抬头笑笑,继续记录昨夜的梦。

我在洱海边记录自己的一个梦,谁说我静坐洱海不是一个梦?我听到的风声涛声,看到的水流波涛,不是一个个梦?第三天,再次徒步到这里,确信自己看到的是一个梦。

洱海在做着一个梦。

洱海的梦,有缘分的人才看得见。

前面也许还有更好的风景?我离开亭子,往前走了几步,看见两丛芦苇,几块洁净的石头。放下背包,坐在石头上,芦苇为我遮蔽天上的太阳。幽静、开阔。看不见亭子,看不见角落漂浮的垃圾,听不见游客与撑船者讨价还价,只有风声水声鸟声。时而,几个游客从背后过去,并不影响我的从容、安静。寂静里,洱海波涛汹涌,清风奔驰。碧波闪着银光,层层叠叠从下关方向奔涌而来。远方水天相连,浩渺、辽阔、深远,波涛从天边滚滚而来,清风从天边奔泻而来。波涛拍岸,水声清脆。我从水岸移到水中的一块大石上,宛如水中央的一个人儿。波涛澎湃,有节奏地拍打石头,水花飞溅。我安坐中央,身上未沾一滴浪花。波涛撞击石头的声音动听,两者碰撞,天然的乐音,我在金沙江的马鸣溪在安昌河岸、在茶坪河的姊妹桥多次听过,天然的黄钟大吕。置身于未打造未修饰的河岸,才可听见自然界的黃钟大吕,要遇水流丰沛湍急的河段。幽静之地,不想离去;这样独坐下去,多好!这是洱海带给我的福气。

接近中午,阳光照耀到水岸,我将一块长长的绿丝巾包裹在头上,抵挡漏下树荫的阳光,禅一般安坐水石上。内心如天宇空明,如洱海一般清澈,唯有寂静,寂静。享受寂静的人是有福气的。寂静使一个独立的人内心深远,抛开世俗的牵挂和羁绊,自由自在地享受大自然的馈赠。我若是一棵芦苇,生在洱海边多好!我尽量让自己像一棵芦苇一棵树一样活着。

一个女孩来到芦苇下,坐在一块石头上耍水,耍着耍着,动手找脚边的菱角。一网绿茵茵的菱角藤可能是从上边飘下来的。亭子边,船老板再三要我坐船时,说那边可以摘菱角,我没有动心,只想呆呆地坐在水岸,遥望水天一色、波涛浩渺的洱海。船老板带着游人回来,一个年轻女孩采摘了一袋菱角,要我吃,我尝了一个,甜、脆。船老板趁机又问我坐不坐?我还是不动心。女孩找完菱角又开始耍水,耍了一阵,便离去。我还坐在水岸,游人的脚步声消失。

这段水岸,游人稀少,正合我意。走马观花的游客,大多不知道这段幽静地,知道了,也匆匆。正合我意。

顺着水岸往下关方向缓缓而行,遇见一个住在岸边的男子,一个靠打渔为生的男子,现在是休渔期,他事情不多,有少量的土地可种。站在伸向洱海的堤坝上,迎着大风,面向滚滚波涛,我问:“洱海是从那边流过来的?”他说:“不是,是从这边流过来的。”他指着上关那边对我说。“你看,明明就是从那边流过来的,怎么是那边?”我不相信,走近洱海,我看到的水流波涛都是从下关那边滚滚而来,怎么水的源头在上关那边?“那是风吹的,风把水吹得倒流,我们长期在洱海打渔就知道,你看着是从下关那边流过来的,暗流是从上关那边来的,打渔的都知道。”我还是不相信,风能将宽阔的洱海吹得倒流?他说:“下关的风上关的花苍山的雪洱海的月,大理的风花雪月就是这样来的。”难怪到了下关,到处都是风飘飘,城口的一块大石上,红油漆书写着几个大字:下关听风。他告诉我,洱海的水源是苍山的十八溪汇聚而成,苍山的雪这些年难见了,洱海的月,游人难见,打渔人还看得见。打了十多年的鱼,他年年月月都在看洱海的月,要到水中央,洱海的月才好看。

他说:“十年前,我们都是吃洱海的水,天天来洱海挑水吃,现在房子多了客栈多了,洱海水不敢喝了。”

洱海边一个妇人也说:“以前我们世世代代都是下洱海挑水吃,现在不敢吃了,以前挑洱海的水吃没得什么病,现在吃自来水,得的病还多,这样那样的病都得。”

岸上人家,从前都是直接饮用洱海水,那时的洱海,不知有多干净?现在他们不敢直接吃洱海水了。我呆坐的地方,比这里干净,背后密集的房子隔得较远,不是死角,没有杂草垃圾,水质清亮。

清亮的水质,引来一群又一群小鱼,它们在我脚下游动,在石头缝寻觅食物。一群小鱼游去,另一群小鱼又游来,不知道石头上坐着一个人,不知道这个人在看着它们游来游去。

幽静里,我是那群小鱼。

如果知道这边有路可走,我不会走才村那条公路,男子向我指引了回古城的路。

从堤坝回到楼房密集的岸上,顺流穿过层层楼房,拐过一条又一条小巷,金色田野出现。这是我在大理见到的最好的田野,才村的田野不成片,古城至下关没有田野,农田作了别的用途,才村的大块田野也作了别的用途,这里的大片农田还在耕种,耕种我们每天都需要的食粮。田野间的这条乡村水泥路连接国道,几辆摩托在路上行驶。刚打下的粮食,晒在路上,我放慢脚步,怕不小心踩踏了一粒粮食。一个茉莉花般的女子从对面走来,问我这条路可以去洱海不?一个独行的女子,走路去洱海,她跟我一样,将围巾搭在头上抵挡烈日。穿行小巷,见到一个清爽整洁的老人,中长盘扣滚边布衣外面,罩了一件与衣服齐长的盘扣滚边背心,做工精致,滚边上几朵暗色碎花。这身传统布衣,可能是老人一针一线缝制的,在大理,不见第二个人穿这种衣裳。老人高挑,年轻时不知有多美丽!我欣赏着,看着她从身边过去。她看我时,眼含笑容。美丽女人穿民族的传统服装,实在比穿地摊商店的新式衣裳好看。进商店买衣裳简单方便,好些化纤料子衣裳便宜,传统服装,即便是上了年纪的人,也很难看到有人穿了。洱海边这个上了年纪的美丽女人,还保留着她传统的服饰,就像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还在种田收割,过着传统的现代生活。没有这片稻田,洱海至古城的这段路程,将是寡淡无味的。可惜,洱海岸边平畴的田野,大多作了别的用途,在下关和古城之间来来去去两三回,车窗外,沿苍山和洱海绵延的都是密集的楼房。

一户人家,围坐在稻田间的一棵树荫下,老老少少正在吃饭,塑料布上摆满锅锅碗碗水壶水杯,脸色黑红,神情喜悦。一对夫妻,女的下田割稻,男的踩着收割机打谷,机子放置路上。这对中年夫妻,不像种田人,穿的像城市人。男的瘦高,带墨镜,裹蓝印花布头巾,穿白色旅游鞋,体恤衫,棉麻裤。几分英俊几分酷气,像路上的旅行者。收割机咔咔啦啦转着,稻子在他的手里快速翻转,熟稔而敏捷。瘦削的脸,被太阳烤得黑红黑红的。稻田已经干涸,穿什么鞋子都可以进去。

烈日下,我在田野慢悠悠转着。

站在田野看苍山,是享受。

大理的地貌呈阶梯形,洱海——田野——坡地——苍山,逐渐上升。难怪南诏国和大理国富有强大,有海有地有坡有山有水,生在这个地方,是福气。这块广阔的山谷,把什么都给了大理人。站在田野上,看不见洱海,被楼房遮挡。一路望向苍山,金色田野、古城、苍山、浮云与天空。崇圣寺三塔耸立苍山,殿宇辉煌,绿荫环抱。遥远、清晰。很久很久以前,回到农耕的苍山洱海,没有这么多的外来者,没有这么多的楼房,站在洱海岸边,看到的该是田野、古城、坡地、苍山、浮云、天空。苍山的坡地以前种庄稼,现在没有一块庄稼地,到下关,山腰上,全是密密麻麻的楼房。洱海边,苍山下,没有密密麻麻的楼房,该是另一种景象!

我看田野、看苍山、看浮云,避开坚硬密集的楼房,我的眼睛越过那些钢筋水泥,落在田野群山浮云上。

大理归来不看云。

苍山的云,怎么也看不够,千姿百态,气象万千,大理古城,是被千姿百态的浮云包围、笼罩。到昆明的那個黄昏——此行是去领第十届《滇池》文学奖——与《滇池》编辑部的张庆国先生及李泉松先生吃饭,张先生谈到大理的云,说大理的云真好看,别的地方看不到。不说苍山洱海,看朵朵浮云,也不枉此行。早上起来,望向苍山,各种形态的浮云,一层一层、一团一团,一丝一丝、一缕一缕、一卷一卷、一涡一涡,将苍山和天空连接,从早到晚,浮云从未离开苍山,晴朗天边,朵朵浮云好像从未移动,不见变化,永远在那里,永远是那样的姿态。不是没有变化,只是看不见罢了。

看似静止,实则万千幻化。

它的出现它的消逝,瞬间的变幻莫测,难以捕捉。

浮云是我对大理云朵的统称,云有三种:积云、层云、卷云。

离开大理的前一天,我又去了洱海,沿着田野那条乡村水泥路,多半稻子还立在田野,一路金黄。穿过楼房间的小巷,又看见洱海,一眼望见那个年轻的打渔人在水坝上,他的妻子也在,背着娃娃。我踏上水坝,原来他们来这里洗衣裳,准备回家。天空陰沉,无风无浪无涟漪无水声,看着风平浪静的洱海,我确信了他那天说的话。望着洱海,我说:“这次看见洱海,你说的我信了,洱海水真是从上关流过来的,还以为水流是从下关那方来的”。他放下装衣裳的小塑料桶,对我说:“看清楚了吧?看清楚了吧?”这下看清楚了,水流与我上次看见的完全相反,那天的风真是大啊,改变了整个洱海的流向!那天的太阳也大,整个洱海波光闪烁,涟漪如细碎的银子,涛声不绝;那天的洱海真是不同寻常,让我看见了它不平凡的一面,走进它的梦境。多大的风,才可以将洱海吹得倒流啊!

他又一次感叹:“洱海现在不干净了,房子多了客栈多了,污染严重,我们10年前都是挑洱海的水吃,你看,现在洗衣裳都嫌脏了,以前哪有这么多房子啊!以前就我们本地人住在洱海边!”

我跟着他一起感叹,这几天游历,苍山至洱海,逶迤的楼房、古城、田野。苍山下,洱海上,净是楼房。

打渔并不能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可种的地也不多,再干点别的事维持一家三口的生活。

他妻子说:“你有时间出来到处走,多好!我们带娃娃,哪里也去不了!”

“娃娃带大就好了。”我说。

“我们这里的人,老了更辛苦,儿女出去打工,要给他们带娃娃煮饭,比年轻时还苦!”

她说的情况,恐怕整个乡村都存在,都是上了年纪的人在留守在看孩子。

我们一起从水坝回到海岸,离开时,女的指着小巷的一幢楼房,说:“我们就住在那里,就是那里,门上有年画的那幢”。

顺着她的手指望去,我看见门上有两张红色年画。他们一家三口,走进小巷。

我又来到芦苇下,坐在被海水环绕的那块石头上,再次享受这里的幽静。

风平浪静,波涛不再滚滚,平缓地从上关流来。

面向洱海,我静坐石头上,内心寂静。

打坐一般,静坐洁净的石头上,内心空明,海天辽阔,背后的脚步声人语声寂灭。

不想离去。

遗憾自己是一个匆匆过客,不能天天来此静坐。

面对一个真实、平凡的洱海,想起上次看见它大风下倒流的滚滚波涛,我与洱海,的确是有缘分的。再次静坐水岸,洱海已经不是那天的洱海。那天,洱海在做着一个奇异的梦,让我进入它的梦境,我与洱海是有缘分的。我在洱海的梦境里临水而坐,在一丛幽绿的芦苇下,做着一个梦。

洱海做着它的梦,我坐在洱海边,吹着海风,听着涛声,记录着自己的一个梦。

我在洱海的梦境里进入自己的梦境。

我们都在做着一个梦。

那天,是2014年9月22日。

农历甲午年8月29日。

秋分这天,大太阳,早上出燕祥居客栈,坐8路车去下关改签火车票,本来想节约时间多在大理转转,多在洱海边发呆,没想到为了车票,两次跑下关,改签后,又去退票,不去丽江了。原计划大理三天丽江三天,26日赶回昆明领奖。不想去丽江了。张庆国先生电话询问我的行程,听说坐夜车回昆明,也叫我不要去丽江,说赶回昆明太疲惫。他怕我行程安排得太紧,错过27日的颁奖。到昆明,下飞机我直接去了大理,未与他联系,获奖领奖订机票及行程,都是编辑部的小杨同我联系,至始至终我没有与张老师联系过。大理一个幽暗的黄昏,我转悠时,先后接到张老师的电话和短信。短信里说:记住,随时与我保持联系。让我这个外乡人感到温暖。他打电话的那个黄昏,游历后,我一个人坐在复兴路街口的水泥墩子上看游人穿梭,去对面的奶亭买了杯酸奶,返回水泥墩子慢悠悠吮吸。几分寂静、几分忧伤、几分惆怅、几分享受,一个人傻傻地安静地坐到夜幕降临。许多时候,需要这种寂静,需要这种孤独。尽管多年来,我都在孤独与寂静中,但还是需要这种孤独和寂静。世俗的喧哗远离我心,犹如坐在无人的旷野。从寂静回到喧哗,想着应该跟张老师联系下,开始发短信,未写完,电话铃响,张老师问我在哪里?问我什么时候回昆明?问我同小杨联系没有?要找大理的朋友请我吃顿饭。我在人来人往的路口一一答复,谢绝了他的好意,不想为一顿饭耽误别人的时间,一个人走来走去挺自在的。与一个陌生人吃饭还不如自己发呆。这是我得知获奖后,第一次同张庆国先生联系。2007年起,《滇池》年年刊发我的小说散文,电子邮件投稿,很少与张先生电话联系,他这个人什么模样,我只在网上见过照片。2007年第一次在《滇池》发稿,便发了一个专辑——一篇小说,三篇散文,一篇创作谈。那时雷平阳还没有调离编辑部,接到电话,张老师简短说了两句把电话交给雷平阳。按要求,我在规定时间内发了创作谈、散文和照片给雷平阳。雷平阳特意交代要我多发几篇散文稿以便选用。刊用的三篇散文,收入《2007年中国精短美文100篇》。今年夏天,雷平阳同一个昭通诗人来绵阳参加诗歌节,在他下榻的豪瑞酒店短暂见面,他朴实、平和、健谈,我们由文学聊到当下的散文写作,几个走红的,他都不看好,他有他的审美,一个有思想有文学修养的人,是不受媒体和评论影响的,他有自己的判断。我们都应该有自己的审美和判断,不被媒体牵着走。离开时,他推荐了几本书,我让他写在酒店的便笺纸上,佩索阿的《惶然录》,伯恩哈德的《历代大师》,本雅明的《驼背小人》。雷平阳诗歌散文好,书法也好,至今,我还保留着那张铅笔便签。我的稿子都是发给张庆国老师的,他杂志编得好,小说散文写得好,访谈也好。

到昆明,见到一起获奖的昭通作家尹马,吃饭的路上,他说刚才碰见雷平阳。这么大一座城市,怎么就碰着了?尹马说雷平阳在报亭买报,就住翠湖边。这才知道雷平阳离我们住的宾馆几步路。想约他在翠湖喝杯茶,尹马说他明天要下乡,一个星期。

没去丽江,让我有时间静观苍山。

火车站坐8路车回古城,下车后,沿着玉洱路上苍山,我以为可以深入苍山,看见的只是皮毛。

炎热里,我徒步去崇圣寺,回来,顺着一条通向苍山地质公园的水泥路缓缓而上。经过的地方全是参差不齐的楼房,难见绿色,让人郁闷。太阳火辣辣烤得皮肤流油,硬邦邦的漫长路途,看不见苍山的痕迹,遇见两个回家的妇人,遇见一个正在工地上装货的司机,说可以去地质公园。走到公路尽头,望见绿色,望见一扇敞开的铁门,旁边有岗亭。走拢,靠近栏杆向里张望,听到吆喝,说这里不是地质公园。莫非我看错了?路口的牌子上明明写着“地质公园”,箭头也是指向这条路的。以为顺着向上的路可以进入苍山,层层楼宇,重重障碍,不见苍山面貌。回去的路下坡,接近我住宿的客栈路口才是平地。

我走过的地方,都是苍山,条条公路交织,幢幢楼房重叠。我走过的地方,又不是苍山。到下关,都是这样。

每次回去,我都要与客栈的小伙子交谈几句。

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陕西人,一边游玩一边打工,他说干到10月底就走。老板不付报酬,供他吃住,白天晚上在客栈守着。客栈是租赁,房东住在楼上的另一角。老板两口子都是白族人,男的天天出门上班,黄昏归来,吃饭在客栈,睡觉回自己的家,如果客栈无游客,小伙子一个人睡在客栈。

“没有报酬,父母寄钱?”

“不,我自己有钱。”

“哈,你自己有钱?”

“我上学卖小商品赚的,不多了,还得去赚点,大学生好多都在卖些小商品赚点零花钱。”

“那人民路上那些唱歌卖小商品的年青人都是学生?”

“多半都是。”

一个朴实、稳重的小伙子,看上去,还未被生活这口大染缸浸泡。

“离开大理,准备去哪里?”

“先回老家,以后面临的事情多着呢,找工作,找女朋友,结婚,生子,这些事情都要一件一件的慢慢解决。”他那质朴的脸上,露出几分茫然和无奈。

他对前途有些忧虑。

“很想爬爬苍山。”我说。

“你周末不走,可以跟我们去爬苍山。”

他帮我算时间,住不到周六。

他跟着老板爬过苍山,还去老板父母家吃过饭,说老板的父母穿的都是白族服装。老板和老板娘都不穿他们的民族服装了,老板西装革履,他自己说是公务员,在下关上班。老板说再租5年,把两个孩子的书供出来,就不开客栈了。老板戴金丝眼镜,有气度,与我说话时很客气。我想象他们夫妻像他们的父母一样穿上自己的民族服装,该是怎样的风貌?从他们这一代开始,以后恐怕没有多少人穿自己的民族服装了!我在洱海边看见的那个老太太,可能是整个洱海边唯一一个穿自己缝制的传统服饰的老人,也是最后一个穿自己缝制的传统服饰的老人吗?

小伙子买嫩苞谷,买梨子核桃,回客栈碰见他啃苞谷,喊我吃,又喊我吃水果。我怎能吃一个没有收入者的食物!熟了,我给他酸奶给他山楂片,他让我吃核桃。

小伙子给我介绍大理的食物和古迹,烤乳扇已经吃过,不是我的最爱,最爱的是烤饵块,他竟然不知道,也难怪,烤饵块早上在街边的小吃摊才吃得到,他一早起来忙客栈的事,可能从未出去吃过早饭。我去过的电影博物馆,他也是第一次听说,这两个地方,离客栈不远,烤饵块就在东玉街与玉洱街的十字口斜对面,隔客栈近。去下关改签的那天早上,过热闹的小吃摊,看见有人边走边吃一种春卷一样的食物,沿路找到,几个小学生和游客等候着。一对夫妻,坐在一只炉子前忙碌,男的烤饵块,女的卷馅,案板上,放满瓶瓶罐罐、煎蛋、油条、火腿肠。饵块是一张薄薄的大米面饼,硬邦邦的面饼放进平底锅翻滚两次,柔软、疏松、膨胀。男的把烤好的饵块递给女的,女的根据顾客的需要,抹上各种调料,夹上土豆丝、豆芽、油条、煎蛋、火腿肠,裹紧,便是一卷美味的饵块。皮和馅,经得起咀嚼。这种看似简单的食物,其实是费功夫的,我不懂制作饵块的过程,能够让一张薄薄的大米饼吃起来柔软又有韧性,不知要多少道工序!馅也是花费功夫的,辣椒酱、芝麻酱、花生酱、甜酱、肉末都需要慢慢打磨,需要长时间的劳动和准备,吃客看见的都是成品,只需加热。我喜爱土豆丝豆芽,不加鸡蛋油条也不加火腿肠,两块五一个,加其中的一样,多一块钱。去南门城墙的那天早上,我在人民路看见了烤饵块,一对老夫妻的小吃攤,价格比玉洱路的便宜五角,多了碎肉馅。后来在昆明,我早上去宾馆旁边的翠湖,拐进一条小街看见有人卖烤饵块,食之,不是大理那样的,面饼软得无嚼头,淡淡抹两篾辣椒酱,便递给顾客,价格比大理玉洱路的还贵。虽说也是烤饵块,昆明的烤饵块与大理的烤饵块,皮和馅完全不同,可以称之为偷工减料的冒牌货,可怜的昆明人吃得津津有味。看云要去大理,吃烤饵块,也要去大理。

离开洱海的那个下午,我去了电影博物馆,从北门一路漫游到接近苍山玉洱路的十字街口。去北门的游客,恐怕不多,匆匆而行的游客到了大理恐怕都未涉足北门。如果说南门是贵族,北门就是平民,我看见了它的破落、残败。古城墙是从南门延伸到北门,北门断裂的城墙无人管理,没有南门的贵气、豪华。南门游动的都是游客,北门穿行的是大理人。市井味浓郁。在一条小街,好些穿着鲜艳的民族服装的妇女坐在街檐下,出售石榴、苹果、梨子、柑子、酸枣,这些食物是她们从山上背下来的,堆积街檐,蛇皮口袋铺垫,人间的冷暖甘苦都在这里呈现。她们肤色黝黑,一年四季都在太阳下风雨里劳动,从不停息。一种小红梨,我在人民路买过,是我吃过的最可口的梨,酸酸甜甜,细细嫩嫩,大面积果皮红如朝霞,表里如一,好看又好吃。如今,像小红梨一样表里如一的东西已经不多,尤其是人,言和行不一致。问穿黑胶鞋,绿裤红衣,戴黑高帽的妇人,她的小红梨比人民路便宜,可惜我无法多买。在翠湖边的水果店看见这种梨,价格贵了三倍,不新鲜,模样也不好。

路过一冷冷清清的街口,看见街檐下一地土陶,大大小小高高低低各种式样,缸罐壶杯盏碗锅都有,价格便宜。一家杂货店里的竹器,编得好,价格也便宜。这些,可惜我都无法买下带走!

小伙子不知道这些,他未去过北门,电影博物馆里那些老电影画报,他这个年纪的人没有看过,有的电影我也只是听说,以前没有条件看。我们年少看坝坝电影,看得最多的就是《渡江侦察记》和革命样板戏,《阿诗玛》《五朵金花》《蝴蝶泉》这些电影,我们那时都没有条件看,《庐山恋》是进电影院看的,票价三角还是五角,记不清了。

“去北门,你才看得到大理的另一面,游人看不到的一面。”我对小伙子说。

这家客栈让我最满意的是:楼下的小天井可以喝茶洗衣,楼顶可以看苍山晒衣裳。

我晾衣裳时发现楼顶是个好地方,转悠回来,泡杯茶,常常上楼与苍山对望。

遥远,又近在眼前。

姿态优美的云朵,好像从来没有离开过苍山,它们静默着,优雅地装饰着苍山。花朵一样盛开,却看不见是怎样开放的。我们看到开放的花朵,但从来看不到花朵是怎样绽开的。苍山的浮云也如花朵一样隐秘,神秘地开在苍山上,它们是苍山的花朵。

秋分这天,我从苍山的楼宇回到客栈已近黄昏,端了茶和圆凳上楼歇息,从洱海对岸升起的太阳行到苍山,即将沉落。太阳被浮云遮蔽,漏出白亮亮的光线,灵光一般冲出云层。阳光就这样时隐时现,慢慢消逝。要想目睹苍山的落日不容易,太阳走到苍山,未下沉,便进入浮云,苍山被亮晃晃的阳光照亮,却不见太阳。当太阳接近天边,融进花朵一样的浮云时,直到夜幕,不见太阳出现,阳光也不见了。不知道太阳是怎样从苍山沉落的!

雨中看苍山是另一番景象。

去下关退票的那天下午,回古城,下车,风狂野,进客栈,听见淅淅沥沥的雨声,进屋洗了个小红梨上楼,风雨里看苍山景色。看着看着,苍山被云雾遮蔽,隐身人间。大雨滂沱,斜风劲吹,云雾弥漫,层层叠叠的楼宇上是黑沉沉的天幕。风过雨停,云雾飞逝,苍山一点点显露,水墨画一般。云雾散尽,苍山又耸立眼前。

风花雪月。

房东说,现在看不到苍山雪了,冬天,苍山上雪也少了。

面对皑皑白雪的苍山,将是怎样的心境?我只能想象。很想在冬天、在楼顶、在城墙,看一看苍山雪!

楼顶一角密封的阳台是房东的厨房,黄昏,隔着玻璃,见过女房东忙碌,也见过男房东浇花洒扫。雨棚下,花花草草茂盛,两盆三角梅面向苍山放置,下次来古城,再住这家客栈。三角梅长高,恐怕会遮挡看苍山的视线,建议她挪动,想想,算了,哪有我这样的旅人,似乎闲得无聊,要上楼与苍山对望。

楼下进进出出未见过房东,另有其道?

小伙子看我上楼,也跟着立在门枋看苍山雨景,他不敢久留,要在服务台守候。

住宿时,我以为是老板的儿子,老板说:“是侄儿!侄儿!”与小伙子交谈,知道了他的身份。看上去,老板对他还不错,过节爬山回老家都带上他。

大理的天空,阴晴难测,白天和夜晚,常常走着走着就下雨,让旅途上的人毫无防备。淋过两次,有了经验,出门带伞。最大的一场雨,是我再游南门城墙那天下午,持续的时间也长。

接近五华楼,雨飘落,越下越大,街上有了流水有了水花,躲进屋檐看游人看雨丝。兜售雨伞的妇人在雨中转悠,一个老外拿在手上看了看,还给妇人,淋雨而去。上城墙,雨减弱,风吹拂,无寒意。雨落伞面,滴滴嗒嗒。有人在一棵大树下躲雨,我去树荫下停留,不是躲雨,是为享受雨中的清凉。前日上城墙是个太阳天,我逗留了一个上午,在这棵树荫下躲过烈日。站在一棵树下看雨滴看阳光都是一种享受,它让我的内心寂静又阴凉。上次游走城墙,发现这里是看苍山的好地方,是可以反复游走的。三两个游客,转一圈离去,不见我这样与苍山对望的游客。走到离苍山最近的城墙上,拍了两张照片,坐在城墙上遥望。苍山近在眼前,我与它,隔着楼宇。那些密集的坚硬的建筑可以称之为人工河床,我与苍山,只隔着一条干涸的河床。我在河东,苍山在河西,我们隔河相望。如果苍山也在看我的话,此时,它看见一个裹淡绿色头巾,穿布衣布鞋的旅人静坐青砖上,目不转睛地凝视它。我们,一个在上,一个在下;一个俯视,一个仰望;一个永恒地立在天空下,任浮云岁岁年年在山顶绽放、幻化、变迁,一个终归要离去,浮云一样飘零人间。阳光不再强烈,一个年轻女子走来,我把相机给她,麻烦她以苍山为背景帮我拍张照片。拍完,我们一起坐在城墻上聊天看苍山。一个寂寞的女子,她和男朋友从深圳来大理,男朋友白天在旅店睡大觉,晚上出来找吃的,对风景和古迹无兴趣。她向我谈她的情感,她的男朋友,他俩之间的种种摩擦和不愉快,她在感情上的困惑和痛苦。一个无奈的女子、一个压抑的女子,从那张阴郁的脸上,看得出她很不开心,有爱情有男朋友,也不开心,落寞地一个人游荡。风雨中,踩着水淋淋的青砖,我又走到了上次看苍山的那个地方,寂静无人,那个女子此时游走在哪里?遇见她的那天,她已经是第二次游城墙,真为她的未来担心。她说即将结婚,尽管两个人常闹气,还是要结婚过日子。男朋友脾气不好,她总是顺着他,克制对他的不满。她的个子比我还矮小,要承受情感生活工作的压力。

这块城墙,还可遥望洱海。

我站立高处,望向东北方,遥远天空下,一线白雾铺天盖地,从天上奔涌而来,那是洱海的波涛。水天相连。远方的洱海腾起层层云雾。天上的洱海。此时的洱海,风雨里的洱海,又在做着一个梦,一个天上的梦。我站在苍山下,望见了它的梦境——朦胧、遥远、壮观、恢宏。

一个细心又悠闲的游客,总是能发现许多意想不到的事物,独自享受那份闲静的美妙。北门,走着走着,发现了一座建筑精美、古朴的基督教堂。悠远青瓦脊上,野草斑斓。南门,苍山边的一条小街上,发现两棵500年的高山古榕(俗名大青树)。人民路,走着走着,抬头望天,发现有星星在雨后的夜空闪烁,晶莹洁净,天空的云朵,多姿多彩,繁花盛开。夜晚的天空原来也这么美丽!每次走在人民路,要停下来遥望夜空,还在人民路的随缘书店淘到两本打折书画:《明代吴门画派》《扬州八怪绘画艺术》。图文并茂,值得一读一看。

雨雾里,苍山再次隐退。

徘徊、漫步,心如苍山一样,升起一层又一层云雾。

漫步回到城楼,站在檐下看雨景里的苍山,心情如浮云一般变化,内心与苍山一样苍茫。

苍茫对峙苍茫,该是怎样的苍茫啊!

雨,慢慢停了,浮云散尽,苍山清晰地呈现眼前。

久久凝望被雨水清洗过的苍山,这才看清了苍山的面貌。山与山之间的走向,山与山之间的间隔,山与山之间的连接,我都看得清清楚楚。我还看到遥远山巅上有一挂静止的银链,那是流水。相隔太远,我听不到水声,看不到流动。它飞流直下,在我的视线里却是静止的。山尖上浮着轻纱似的雾气,座座山脊清晰,沟壑清晰,我数了数,看得见的点苍山,有十多座。

雨后,我看见了苍山的褶皱、沟壑。

离开大理那天,小伙子还未起床,我把鑰匙放在柜台上,开门而去。街上行人稀少,到路口,买了两个饵块带走。出玉洱路牌楼,回头遥望苍山,遥望天上浮云,轻声告别:苍山,再见!大理,再见!

千姿百态,花儿一样绽放的云朵,默默地与我告别。

我像一块浮云一样飘进大理,又像一块浮云一样飘离苍山洱海。

我们,都似一块浮云。

编辑手记:

作家言子的散文《去大理》,可以算是一篇游记散文,又不同于一般的游记,如果把它仅定义为游记散文的话,无疑是对作品丰富内涵和外延的一种伤害与削弱。本文在注重地理意义上的行走的同时,更看重的是心灵对于大理的真实感受,尤为突出的是作家心灵与情感在一个世界所获得的慰藉,这也是大理之美捕获作家心灵的油然而生。与本地作家写大理不同,这是一个外地作家在写大理,因而,作家的身份就有了一些耐人咀嚼的意味。一个外地作家对于大理的感受上,必然有着比貌似对大理已经习以为常的本地作家而言,更为丰富更为饱满的情感上的交流与碰撞。我们本地作家因为对于大理的熟悉,往往很容易行之于简单,思想也很容易陷之于狭隘。作家言子在这篇散文中,不只是描写大理之美,同样也在思考大理这块土地上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的矛盾。大理的风景之美,大理的得天独厚摆放在了这里,供我们采撷着文学的琼浆,就看你是以怎样的方式以怎样的文字去触摸观看这个世界,作家言子在这里给我们提供了至少其中一种方式。

责任编辑:李达伟

投稿邮箱:879922646@qq.com

猜你喜欢

苍山浮云洱海
《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开学第一课《洱海保护》教学设计
不畏浮云遮望眼
苍山
浮云
苍山脚下
走到洱海
请叫我党员
诗意洱海
洱海太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