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第一枚探空火箭,从上海起飞

2021-10-18

华声文萃 2021年10期
关键词:钱学森图纸研制

1960年2月19日,在上海南汇老港的一片滩涂上,响起了中国航天迈向太空的第一声轰鸣,第一枚液体探空火箭“T-7M”腾空而起,飞上了8000米高空。上海在火箭事业上首开纪录的成功之路,得从1957年讲起。

北京报到

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国家建设不断发展的形势下,历尽艰难从美国回来的钱学森,向中央建议搞尖端科技。中央同意了钱学森的建议,下决心研制火箭、导弹、卫星,并在全国物色人才,组建相关的研究班。正在上海交通大学执教的潘先觉,也被选入这个研究班。

1957年的早春二月,经过千挑万选的人员紧急从全国各地奔赴北京,前往清华大学报到。在研究班里,学员们一方面补充现代科学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从事高科技实践研究。通过研究班的学习,国家从这些人员中挑选一部分转入航天研究部门。潘先觉就是这样被选入北京中关村力学研究所从事航天动力研究的。力学研究所所长,正是钱学森。为使火箭导弹卫星从理论探索进入研制实践,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兼党组书记张劲夫同志专门召集各路专家,拟订具体实施方案。

这时,全国正处于“大跃进”初期,这种“科研工程”被称为“上天工程”,大家精神十分振奋。先在中关村力学研究所里面干,后来搬到北京西郊西苑宾馆,包了二层楼房,关起门来大干特干。

经过两个多月的日夜工作,到1958年国庆节前,一套绝密的火箭图纸设计出来了。党中央很重视这套图纸,决定根据这套图纸着手研制加工。

火箭制造指挥部

到哪里去加工呢?当时,论加工力量,全国首推上海,最后商定由上海和中科院联合研制。于是,“上天工程”的原班人马全部迁到上海。上海再派人充实力量,并将淮海中路上的淮中大楼作为设计研究院本部。不久,潘先觉被任命为这个产品的主任工程师,具体负责把图纸化为实物。

但是,当初在北京设计时,并不知道以后在哪里加工,所以对上海加工的具体条件不了解。等到开始把图纸转化为实物时,材料问题、加工设备问题、实验条件问题等,都需要解决。一经实践才发现,原来的图纸设计过于庞大,即使上海具有先进的机器加工力量,也难以解决。如果硬着头皮加工,造出来的实物质量不会好。潘先觉向上级反映,但后果却很严重,当时正是“大跃进”的年代,潘先觉受到批判,并被解除了职务。

虽然遭遇挫折,但潘先觉并不气馁。他和一些志同道合者,经过多次研究,提出“缩小比例,删繁就简”的模拟方案。后来,模拟方案经全院讨论通过。不久,潘先觉也“官复原职”。为了加快进程,他们提出边加工边交叉试验的办法,积累数据,摸清设计性能与可靠性。许多具体问题得以在现场解决。从设计到施工、到试验、到发射,大约用了一年时间。

秘密发射成功

1960年初春,南汇县海滨,寒风凛冽。经过地面实验室的反复试验后,中国第一枚火箭即将进行升空试验。天公作美,幾天的“阴有小雨”,终于化作理想的晴朗天。当潘先觉按下起飞电钮,火箭随即冲天而上时,只听到现场响起一片欢呼声,中国历史上第一枚火箭终于在上海飞上天空了!

此后,他们又连续进行了三次发射,全部成功,充分证明了这个火箭设计研制质量的稳定性,也证明了这是一项成功的“上天科研工程”。

(摘自澎湃网)

猜你喜欢

钱学森图纸研制
钱学森之答
“又见钱学森”
千分尺轴向窜动和径向摆动检定装置的研制
浅谈汽车线束产品图纸管理
简易光学显微镜的设计与研制
看图纸
哈尔滨机场雷暴分析预报系统的研制及应用
爸爸的“神秘宝贝”
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