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场所小史

2021-10-18向雪

广东第二课堂·初中 2021年9期
关键词:柯察金余华场所

向雪

重庆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汉语言文学(创意写作)专业2018级学生,爱好文学,曾参加2020中国诗歌新发现诗歌营。

最近读的一本书,作者写到少年时代在树上读书的体验给他带来了建筑设计灵感,我的心仿佛被拨动了琴弦,记忆跟着耳机里的歌声铺陈在眼前。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读书变成了一件中规中矩的事情,充满了确定性,一定要这样、一定要那样。我说起理想中的阅读情景,不管是朋友之间的交谈,还是用笔写在纸上的文字,都在表达我所向往的读书场所一定是安静、祥和、有仪式感的。茶、古典音乐、暖黄色灯光、书桌、椅子、纸质书,这些元素构成了我最近一年的阅读记忆。

课外书真正大规模地涌进我的生活,是在初中。青春文学不必谈起,还是想回到刻骨铭心的读书场所上来。刚上初一,外婆家建房子,我放大周假回家,旧房子二楼拆掉重建,只留下一楼的天花板。附近的一个亲戚借我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嘱咐我尽早还他。大雨初歇,我搬了一把木椅子,坐在光秃的充满积水的房顶上,一动不动地花一个下午读完了保尔·柯察金的故事,蓝色的封面开始,白色的封底结束。竹林比现在茂密,一楼有没有施工我没注意到,但那天下午,保尔·柯察金成了我忘不了的名字。过了七年,我的妹妹小学毕业,她坐在床上读完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看她读书,我总会想起那个湿润又安静的下午。

临近中考的那个初夏,我去一个同学家里玩,她奶奶跟我们学校的一个老师关系很好,那个老师借了两本书给我的同学看,其中一本是《活着》。我是一个很喜欢在熟人面前讲话的人,可那个下午,没有人讲话。闷热的出租屋里,电视放着湖南卫视的连续剧,屋后的溪水拍打着石头,楼上的牌客在搓麻将,我和同学却一声不吭地像活在另一个世界。我在同学家里看完了第一本余华的书,我不知道谁是余华,但《活着》让我认识他并钦佩他。初三毕业的那个暑假,我在火车上读之前没有读完的《红楼梦》白话本。田野、隧道、拥挤、喧闹、轨道被碾过、风景不断转换却高度相似、时而黑时而亮、昏睡又清醒。我放弃继续阅读,隔着一个人看窗外,二十个小時,忘记吃饭,忘记上厕所。

上高中后,读书场所慢慢被限定,教室、宿舍、学习室、走廊、操场。

没有分科前,我以为我要读文科,在数学课上读完了《平凡的世界》;读理科之后,在地理课上看完了《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每一次读到激动有感触时,探头看着老师的眼睛,我相信,我与他们的对视肯定充满了感情——因为总会被点名。有位同学带了一本《洛丽塔》到学校,我不知道它写了什么,便在大家背化学知识的时候借来读,知道了它大概写什么。班主任突然出现在我身后,拿起那本书,我的心被提了起来,担心他看到内容。班主任是一个擅长话术的老人。他用指尖拈住书的一角,向大家展示,封面对着第四排之后的人,内容对着第四排之前的人,当然也对着他。他说:“班长真勤奋,趁还没有上课,抓紧时间看书。”我不在意他是否在说反话,只怕他看到内容。四年过去了,我还是能深刻地感受到当时的担惊受怕。

上高中后,我很少回家。星期天上午,我会到学习室刷题、看书。偶然买了一本《食草家族》与《蛙》的合本,那是我看的第一本莫言的书,也是唯一一本让我宁愿多做几道物理题的书——高一的我根本看不懂那本书。星期天下午,我会一个人去书店,找没有塑封的书,坐在地上看。看到下午五点,就该去吃晚饭,准备回学校上晚自习了。后来没有塑封的书越来越少了,有一次我找不到合适的书,竟然读了一本少儿歇后语故事。

我并没有读很多书,但读过的书改变了我很多,与此同时,时间也改变了我很多。以前读书,有什么读什么,我从不会去选择,在这种无选择的阅读中,不得不说,我形成了到目前来看还算跟得上经典的阅读品味。有些东西,你总得亲身经历之后才能下一个中肯的判断。但如今,自以为是地认为好像专业了不少,看到一本书会想,看完之后我会得到什么?我在高一就接触了《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但到现在,我还没读完,不知道是什么阻止了我,总觉得有更亟须阅读的书在等着我,时间不够用,不够闲适,一切都要花最少的时间、保持最高的效率、收益最大化。我不喜欢这样。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想告诉初中的自己,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保持那份爱读书的单纯,不期望得到什么,就仅仅是享受阅读的过程就好。

看到少年时代在树上读书这几个字,眼里有泪。这是一本轻松的书,但我却读到了属于自己的沉重。好像因为失去了什么而伤心,不是失去了少年时代,也不是失去了读书的权利,大概是失去了爬上一棵树的勇气吧。

|推|荐|的|诗|

“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便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

——刘过·《游郭希吕石洞二十咏·书院》

猜你喜欢

柯察金余华场所
一颗假糖的温暖
听的场所
远离不良场所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柯察金的英雄形象解读
恋爱场所的变化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主人公的人生经历与感悟
活着,是生命的常态——读余华的《活着》
扩展阅读
要站在第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