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老年肝癌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21-10-16钟淑冰莫燕霞黄妙玲

医药前沿 2021年25期
关键词:围术外科肝癌

钟淑冰,莫燕霞,黄妙玲

(东莞市人民医院 广东 东莞 523000)

我国肝癌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居民死亡的重要原因[1]。目前,临床治疗肝癌手段较为单一,以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手段,之后辅以放化疗或靶向治疗等[2-3]。由于手术对肝脏组织破坏较大,易引起术后并发症,且肝癌患者处于高凝状态,术后常发生凝血功能紊乱,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形成,影响手术效果及预后,增加死亡风险。因此,针对肝癌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需采取积极预防措施,以改善预后。近年来,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各类疾病外科手术中普遍应用,而关于其在预防肝癌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研究报道较少[4-5]。基于此,本研究将其应用于老年肝癌患者围术期DVT形成的预防管理中,旨在更好的促进老年肝癌患者术后康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肝癌切除手术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5例。纳入标准:符合《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7年版)》[6]中相关诊断;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B级;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癌细胞侵犯肝外器官;严重心肺肾等脏器功能障碍等。对照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60~78岁,平均年龄(66.65±3.30)岁;肝癌分期:Ⅰ期10例,Ⅱ期35例。观察组男23例,女22例;年龄60~79岁,平均年龄(66.82±3.47)岁;肝癌分期:Ⅰ期9例,Ⅱ期36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肝癌切除术,治疗方法基本一致。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1)术前管理:术前1 d告知患者手术流程;术前禁食12 h,禁饮8 h,行肠道准备;常规放置胃管,麻醉前放置尿管;术前30 min使用抗生素,手术时间>3 h再使用1次。(2)术中管理:常规放置1~2根引流管。(3)术后管理:腹腔引流液量<50 mL/d,颜色清亮时拔除引流管;肛门排气后拔除鼻胃管,饮水;术后24~48 h拔除尿管;选择静脉自控镇痛;鼓励患者尽早下床。

观察组实施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护理。(1)术前管理:围术期医生与护士向患者解释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方案及内容,以视频、宣传手册方式反复告知;术前6 h禁食、2 h禁水,睡前晚口服500 mL 10%葡萄糖溶液,无灌肠;视情况放置鼻胃管,麻醉后放置尿管,抗生素使用方法与对照组一致。(2)术中管理:保持手术室温度22~26 ℃,身下垫保温毯,使用蒸馏水(38 ℃左右)冲洗腹腔;限制液体输入量,对止血确切者可不放置引流管。(3)后管理:无胆漏、腹腔出血,术后1~3 d拔除引流管;术后6 h拔除鼻胃管,12 h拔除尿管;术后第1天饮水,给予口香糖“假饲”,逐渐过渡至进食;采取多模式镇痛;术后当日穿弹力袜,下肢抬高15~30°;术后第1天进行床上踩单车运动,练习床边坐位,协助下床活动。两组均持续护理干预14 d。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术后康复情况、护理前后凝血功能及DVT发生率。(1)术后康复情况:记录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2)凝血功能:抽取患者外周静脉血2 mL,采用自动凝血分析仪(日本sysmex,型号:CS-1300)测定其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g)、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水平,并记录DVT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术后康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后肛门排气、下床活动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康复情况比较(±s, d)

表1 两组术后康复情况比较(±s, d)

组别 例数 肛门排气时间 下床活动时间 住院时间观察组 45 1.48±0.62 1.27±0.34 7.65±1.27对照组 45 2.93±0.67 2.65±0.55 9.54±2.16 t 10.656 14.317 5.060 P 0.000 0.000 0.000

2.2 两组凝血功能比较

护理前,两组DD、Fg、FD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DD、Fg、FDP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凝血功能比较(±s)

表2 两组凝血功能比较(±s)

组别 例数DD/(ng·L-1)Fg/(g·L-1)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观察组 45 324.17±18.64 262.45±12.70 2.83±0.91 2.44±0.53对照组 45 323.85±17.52 295.76±15.84 2.80±0.88 2.73±0.69 t 0.084 11.006 0.159 2.236 P 0.933 0.000 0.874 0.028组别 例数FDP/(mg·L-1)护理前 护理后观察组 45 2.81±0.77 2.40±0.58对照组 45 2.82±0.79 2.69±0.66 t 0.061 2.214 P 0.952 0.029

2.3 两组DVT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后DVT发生2例,发生率为4.44%,对照组术后DVT发生9例,发生率为20.00%,观察组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75,P=0.024)。

3.讨论

肝癌切除术是临床治疗肝癌的首选方案,其疗效及安全性已获得各界认同。围术期护理工作是关系到患者术后恢复、疗效巩固的重要措施,因患者个体情况不同,临床护理工作较为繁琐,加之老年患者机体耐受能力弱,护理难度大[7-8]。肝癌患者因手术创伤、术后卧床长、活动量少等原因,DVT发生风险较高,是影响肝癌患者术后恢复的重要原因之一。

DD是人体凝血系统中的重要因子,其在血浆中浓度可用于判定DVT等,患者长时间卧床、血流速度缓慢等,均可导致DD升高;Fg是参与凝血、止血过程的重要蛋白纤维蛋白,被临床认为是各种血栓性疾病状态的标志物;FDP具有抗凝血酶作用,可抑制血小板聚集[9-11]。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肛门排气、下床活动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护理后DD、Fg、FDP水平及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说明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可有效促进老年肝癌患者术后康复,并改善围术期凝血功能,降低DVT发生率。加速康复外科理念运用围术期各种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优化措施,通过优化术前宣教、禁食水、肠道准备、鼻胃管放置等措施提高患者手术耐受度,并加强术中保温、输液控制、引流管放置管理等措施保证患者术中安全,确保手术顺利实施[12]。患者术后因切口疼痛等原因激活神经内分泌系统,若机体应激反应过强,可损害体内脏器生理功能,导致凝血功能异常,加之围术期并发症风险高,可导致肿瘤复发[13]。因而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强调术中脏器保护、术后镇痛管理,减轻患者因疼痛产生的应激,进一步减轻脏器功能损害,改善凝血功能。术后弹力袜的使用可增强下肢压力,促进下肢血流、淋巴液回流,从而改善下肢血液循环[14]。加速康复外科理念通过术后早进食、早活动促进胃肠蠕动,加快肛门排气;同时,患者在下床活动过程中随肌肉收缩、舒张,可减轻静脉血流瘀滞,促进血液循环,降低DVT发生风险。

综上所述,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有助于预防老年肝癌患者围术期DVT发生,并加快术后康复进程,值得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围术外科肝癌
围术期舒适干预应用于口腔颌外科的效果
肩肘外科进展与展望
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的围术期处理
LCMT1在肝癌中的表达和预后的意义
3例肺动静脉瘘的外科治疗
围术期血液管理新进展
microRNA在肝癌发生发展及诊治中的作用
β受体阻滞剂在围术期高血压中的应用
扁平足的外科治疗进展
Rab27A和Rab27B在4种不同人肝癌细胞株中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