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诊绿色通道对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效果分析

2021-10-16

医药前沿 2021年25期
关键词:绿色通道溶栓缺血性

侯 婷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 江苏 徐州 221000)

脑卒中是一种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病死率及致残率的疾病,当患者的脑血管出血或缺血时,会导致患者的血液循环出现障碍,进而引起局限性脑组织死亡,其中,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远高于出血性脑卒中,如果不及时进行临床干预,则会影响到患者的预后及生命安全[1-3]。目前,对于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主要采用静脉溶栓治疗的方法,该种方法可以通过及时地将大脑血供恢复正常,而达到减少脑细胞缺血坏死的目的,但由于就诊流程的繁琐,导致时间延误,所以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和血管内治疗的比例相对较低[4]。鉴于此,本研究将选用我院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分析,具体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19年2月—2021年2月,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n=30)与对照组(n=30)。实验组年龄为52~89岁,平均年龄(68.27±0.35)岁;男性14例、女性16例。对照组年龄为52~90岁,平均年龄(68.24±0.31)岁,男性13例、女性17例。两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基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1)经检查患者存在由于缺血性脑卒中而导致的神经功能损伤;(2)患者的症状出现时间<4.5 h;(3)患者及家属同意配合本次实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患者存在颅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既往病史;(2)患者在近3个月有卒中史或重大颅外伤;(3)患者患有颅内肿瘤、巨大颅内动脉瘤等重大疾病;(4)患者在近3个月接受过颅内或椎管手术或其他大型外科手术史;(5)患者存在凝血功能异常;(6)患者及家属拒绝配合本次实验。

1.2 方法

对照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给予常规急诊处理下静脉溶栓治疗,主要内容为:要求在“120”接诊之后,要立即与急诊和CT室取得联系,准备好急诊CT工作,接诊后,急诊医生要立即与神经科医生进行会诊,判断是否有卒中可能,同时做好时间窗评估,排除绝对禁忌证,确定是否可以溶栓,然后检查神经系统,与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待确诊后,评估是否符合溶栓指征,准备溶栓药物,然后进行溶栓治疗。

实验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接受急诊绿色通道下静脉溶栓治疗。(1)组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救治小组:小组成员主要包括急诊、神经、检验、收费、影像等科室的医护人员,各科室医护人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确保急诊救治工作进行顺畅;(2)设置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入绿色通道的流程和标准:主要从快速鉴别疾病、分级管理、快速检查等相关内容进行评判;(3)组织相关成员培训:要求所选的小组成员需经过相关专业知识考核、诊疗操作考核等,合格后才能参与救治工作;(4)优化及完善急诊绿色通道来完成诊疗过程:要求在“120”接诊后,分诊台立即通知急诊室,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绿色通道的护士要及时与救治团队取得联系,立刻启动绿色通道,患者应安排在卒中抢救室的专用床位,同时要立即询问患者的病史等基本情况,然后进行查体,主要从体温、心跳、血压等方面进行检查,实验室检查主要从血常规、血凝、生化、免疫、血糖等方面进行检查,然后为患者开通静脉通道,0.9%氯化钠溶液,留置针20 G 1个、18 G 1个,然后有护理人员将血液送到急诊检验科,同时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送到CT室,以检查结果作为标准,如果患者出现出血的情况,要立即将患者送到相关专科科室进行治疗,如果没有出血现象,且没有溶栓禁忌证的患者,则应该立即送至抢救室进行溶栓处理,在溶栓治疗期间,家属不需要进行缴费、办卡等等处理,待患者办理入住后,再进行计费。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评分、入院后不同时间静脉溶栓率和治疗有效率等。神经功能评分越高,证明神经功能越差。入院不同时间静脉溶栓率主要从入院1、3、4.5 h等时间段进行评判,溶栓率越高,证明治疗效果越好。治疗有效率评判标准包括:显效、有效、无效等。评判标准为:(1)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明显的改善,生命体征恢复稳定;(2)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有一定的改善,生命体征基本恢复稳定;(3)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没有改善甚至加重,生命体征微弱。治疗有效率等于显效率和有效率的总和。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神经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神经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评分比较(±s,分)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实验组 30 22.23±0.24 8.16±0.71对照组 30 22.28±0.27 14.78±0.68 t 0.7581 36.8823 P 0.4515 0.0000

2.2 两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后不同时间静脉溶栓率比较

入院后1、3 h实验组静脉溶栓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入院后不同时间静脉溶栓率比较[n(%)]

2.3 两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比较

实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比较[n(%)]

3.讨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急诊科脑血管疾病,具有病情发展迅速等特点,如果不及时给予临床干预,则会在短时间内造成脑组织损伤,对于该病的治疗,主要的治疗目的是重建血运,及时地将阻塞的血管开通,恢复大脑的血供,才可以达到减少脑组织缺血坏死的目的[5]。静脉溶栓治疗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治疗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有关研究表明,溶栓治疗的效果会受到“时间窗”的影响,所以接受治疗的时间越早,临床疗效越好。目前,为了保证患者能够在有效时间范围内接受溶栓治疗,临床中将急诊绿色通道治疗流程进行了优化和改良,缩短了急诊反应时间,提高了各科室医护人员工作效率及配合默契,最大限度地为患者争取了抢救时间,提高了救治率,降低了医疗风险。

本研究分别采用了静脉溶栓治疗和急诊绿色通道下静脉溶栓治疗的治疗模式,结果显示,实验组在实施治疗后的相关指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应用急诊绿色通道进行下静脉溶栓治疗,促进了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提高了溶栓治疗的有效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绿色通道溶栓缺血性
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的研究进展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高速公路绿色通道信息管理系统开发与实践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TC-SCAN绿色通道系统日常维护浅析
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中蒙医康复治疗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请为医疗创新开通绿色通道
内皮祖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