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血流动力学监测对急性颅脑疾病患者预后判断的价值分析

2021-10-16丁正艳通讯作者

医药前沿 2021年25期
关键词:颅脑例数动力学

丁正艳,王 琦(通讯作者)

(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 江苏 盐城 224000)

急性颅脑损伤在临床上作为一种严重疾病类型较为常见,一旦发病会导致全身发生生理、病理变化,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影响。相关研究显示,血流动力学指标与预后具有相关性[1]。本次对急性颅脑疾病尽早监测血流动力学对判定预后的意义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月就诊于我院的急性颅脑疾病患者50例,平均年龄(68.15±12.45)岁,男29例、女21例;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5.58±2.25)分,3~12分;APACHE Ⅱ评分(26.50±5.05)分,18~44分。以转归情况为依据实行分组,20例存活,30例死亡,分别纳入对照组和试验组。纳入标准:(1)明确诊断为急性颅脑疾病;(2)入院时昏迷指数评分≤14分;(3)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严重休克和复合伤者;(2)颞窗闭合完全者;(3)椎基底和颈内动脉系统呈现血管狭窄者;(4)临床资料不全者。患者家属知情并且签字同意。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收集,包括转归、GCS评分、APACHEⅡ评分、性别、年龄等,对病史和合并症进行收集。所有患者病发均在6 h之内。对PICCO监测导管置入,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利用容量监测仪实行测定,设定固定时间点3个,对各项指标进行测定,计算3次测量结果平均值。对患者均实行3 d连续监测,对比监测结果。

1.3 观察指标

血流动力学指标:肺血管通透性指数(PVPI)、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全身血管阻力指数(SVRI)、胸腔内血容积指数(ITBI)、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EDI)、每搏量指数(SVI)、心指数(CI)、左心室收缩指数(dPmax)、全心射血分数(GEF)、心功能指数(CFI)。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试验组和对照组在呼吸衰竭、年龄、肾功能不全及格拉斯哥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2.2 两组血流动力学监测结果比较

在病发第1天,两组患者血管外肺水指数、左心室收缩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发第2天,两组患者在血管外肺水指数、全身血管阻力指数、心指数、左心室收缩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发第3天,两组患者血管外肺水指数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流动力学监测结果比较(±s)

表2 两组血流动力学监测结果比较(±s)

组别 例数 PVPI 1 d 2 d 3 d试验组 30 1.5±0.6 1.7±0.5 1.9±0.6对照组 20 1.6±0.4 1.6±0.8 1.6±0.6 t 0.654 0.545 1.732 P 0.516 0.588 0.090组别 例数 EVLWI/(mL·kg-1)1 d 2 d 3 d试验组 30 9.3±2.2 9.5±2.0 9.8±2.5对照组 20 7.3±1.8 7.6±1.8 7.7±1.9 t 3.378 3.422 3.189 P 0.001 0.001 0.003组别 例数 SVRI[dyn·s/(cm5·m2)]1 d 2 d 3 d试验组 30 3 142.0±1 330.1 3 170.9±385.1 3 048.8±290.7对照组 20 2 819.0±841.5 2 763.2±176.8 2 666.0±650.2 t 0.963 5.054 1.224 P 0.340 <0.001 0.227组别 例数 ITBI/[mL·(m2)-1]1 d 2 d 3 d试验组 30 922.5±175.9 902.4±214.5 878.4±244.2对照组 20 995.4±239.5 1 012.4±222.4 997.5±205.5 t 1.241 1.751 1.796 P 0.221 0.086 0.079组别 例数 GEDI/[mL·(m2)-1]1 d 2 d 3 d试验组 30 734.2±139.3 728.5±183.5 718.1±162.2对照组 20 795.2±188.5 807.5±174.5 818.2±194.5 t 1.316 1.520 1.974 P 0.194 0.135 0.054组别 例数 CI[L/(min·m2)]1 d 2 d 3 d试验组 30 3.1±0.6 2.7±1.0 2.8±0.9对照组 20 3.0±0.8 3.2±0.7 3.3±0.6 t 0.505 2.083 2.179 P 0.616 0.048 0.034组别 例数 dPmax/(mmHg·s-1)1 d 2 d 3 d试验组 30 1 305.4±371.0 1 268.0±302.0 1 266.0±385.4对照组 20 1 138.5±207.6 1 081.0±278.6 1 131.0±272.2 t 2.033 2.248 1.355 P 0.049 0.032 0.182组别 例数 GEF/%1 d 2 d 3 d试验组 30 16.7±5.4 17.2±5.8 17.3±5.6对照组 20 16.5±5.3 17.2±5.9 17.9±5.5 t 0.129 0.000 0.374 P 0.898 1.000 0.710

表2(续)

3.讨论

相关研究显示,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呈现异常的情况,同时会对预后造成影响[2]。因此,尽早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极为关键,尤其是利用PICCO监测技术[3-4]。本次对好转和死亡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监测和对比,结果显示,在病发第1天,两组患者血管外肺水指数、左心室收缩指数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发第2天,两组患者在血管外肺水指数、全身血管阻力指数、心指数、左心室收缩指数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病发第3天,两组患者血管外肺水指数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在病发不同时间,对相应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监测,可有效预测预后情况。主要是因为急性颅脑疾病患者,过度释放儿茶酚,增强心肌收缩力,而血管收缩过度会提升外周阻力,降低心排血量所致[5]。以上指标监测结果异常证实患者病情更为严重,预测预后效果为差。另外,合并呼吸衰竭、格拉斯哥评分较低的患者,预后可能更差。

综上所述,对急性颅脑损伤尽早监测血流动力学可判断预后,尤其是第1天血管外肺水指数、左心室收缩指数、第2天心指数,可判断预后。

猜你喜欢

颅脑例数动力学
具有Markov切换的非线性随机SIQS传染病模型的动力学行为
人工膝关节翻修例数太少的医院会增加再翻修率:一项基于23 644例的研究
更正
患者术后躁动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老年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联合内外减压术治疗的效果观察
脑室内颅内压监测在老年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基于随机-动力学模型的非均匀推移质扩散
眼外伤迟发性继发青光眼的临床分析
TNAE的合成和热分解动力学
Current pre-hospital traumatic brain injury management in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