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浸润 浇灌铸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田

2021-10-15

三月三 2021年4期
关键词:南宁市民族团结共同体

南宁市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以“传承民族文化 创建和谐校园”为主题,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浇灌师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田,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校园、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是一所办学特色鲜明、教学质量过硬的现代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特色学校。学校共有学生1264人,有壮、汉、瑶、苗、仫佬、蒙古等多个民族。学校先后荣获全国、自治区、南宁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学校,广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试点学校,自治区文明校园,自治区民族文化教育示范学校等荣誉。

建立保障机制,强化主体担当责任意识

南宁市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于2013年成立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领导工作小组,制定方案,出台政策,设置专项经费,保障权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领导小组由孙红梅校长担任组长,由曾东玲、黄春燕副校长担任副组长,其他成员为学校行政人员和各年级组组长;出台了《南宁市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规章制度》《南宁市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班集体、模范个人评选方案》,制定《南宁市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创建活动方案》,强化主体担当责任意识,明确各项工作职责,每年投入不少于5万元的经费,以保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顺利进行,成效显著。

浸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学校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师生的中华文化情怀。

丰富课程类型,构建“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

积极发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丰富课程类型,创新课堂形式。

学科课程。认真落实国家课程标准,每班每周开设一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将国家教材与自编校本教学资料相结合,低年级使用学校自编具有广西地域特色的《壮族常识》校本教学资料,中、高年级使用国家统一教材《中华大家庭》《民族常识》。

体验课程。为满足不同民族、不同兴趣、不同特长学生发展的需要,每学期的每周三下午增设30多门包括各民族衣、食、住、行、礼、艺等内容的“民族多元文化体验”拓展课,以菜单课程的方式供学生选择。

隐性课程。为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理念,通过软硬件校园环境建设,为各民族学生构建交流交往交融平台。让各族学生较快融入学校生活,感受我国多民族文化的魅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下坚实基础。

编写教辅读物,开发“五大系列”校本教辅读本

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学校各类课程教学,在开齐、开足、开好国家统编教材相关课程的基础上,开发了《民族文化知识》《民族多元文化体验拓展课程》《广西世居少数民族》《多彩民族童谣传唱》《壮娃古韵校本操》和《壮娃古韵舞》系列校本教辅读本。其中,《广西世居少数民族》包含《多彩瑶区》《走进苗寨》《美丽侗寨》《仫佬之家》《毛南风情》《走进回乡》《走进京族》《彝族风情》《魅力水族》《仡佬世界》10册小读本。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广西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使学校形成了“国家课程+校本教辅读本”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教学体系,促进各民族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包容、理解与尊重,进而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加强教学研究,构建“双四步”教育模式

近几年,学校以课题为依托,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创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方法和经验。申报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子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促进壮民族文化的学习与传承研究》、广西“十二五”B类重点课题《传承民族文化,打造阳光校园的实践研究》、广西“十三五”C类课题《在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中传承“非遗”的研究与实践》等课题均已通过结题验收。其中,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子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促进壮民族文化的学习与传承》评为优秀等级。2019年学校教学成果《民族文化传承“双四步”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获南宁市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学校课题老师撰写的《民族多元文化体验拓展课程创新案例》入选《广西中小学创新特色实验室优秀案例集》。《壮族文化传承“双四步”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获选为广西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质量提升项目。通过实践上升至理论、理论又指导实践的原则,不断提升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水平。

培养先进典型,发挥榜样模范带头作用

学校在获得全国、全区、南宁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荣誉的同时,注重培养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以发挥引领带头作用。2019年孙红梅校长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并赴京参加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孙红梅校长一方面带领全校师生在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还将工作辐射到家长、社区及帮扶、共建学校。她受邀到南宁师范大学多个学院,区内十多个“国培”“区培”校长班、教学骨干班、县区培训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讲座20余次。另一方面,2010年起至今10余年的时间,她一直私人资助马山县壮族孤儿覃秀妹,关注她的学习和生活情况,鼓励她好好读书。2019年覃秀妹顺利考入大学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孙红梅校长仍继续支持她供读大学。在孙红梅校长的带领下,学校不断涌现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班集体和模范个人。

兼顾软硬件建设,营造“民族风情”校园文化

学校紧紧围绕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着力营建浓郁的“民族风情”满校园的文化特色校园,发挥校园环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在硬件方面,在校园内绘制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壮乡舞韵”壁画;设置展现多彩中华文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展厅,内设“民风民俗立体墙”,陈列师生自创的民族童谣、绘画、刺绣、书法等作品;绘制丰富详实的民族团结“和谐号”动车宣传板报;创建“民族特色教室”;建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并成为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在软件方面,充分利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和少数民族节日,举办“三月三”节日庆典活动,学生通过民族音乐、舞蹈等形式的民族文化进行传承;通过邀请家长或非遗传承人开展民族风俗主题班会活动等方式进行民族文化传承;开展经典诵读、诗词知识竞赛、汉字听写大赛等活动弘扬中华文化。通过多方面建设,使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沁润着整个校园,丰富民族文化體验。

拓宽教育场域,创新实践活动教育形式

学校重视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统体育等传承工作,整合发掘教育资源,开展民族文化艺术和传统体育等活动。一是民族节日活动。学校以“我们的节日”为载体,利用晨队会及各种重大节日、纪念日活动,开展有针对性的“弘扬民族精神”系列主题活动。二是民族体育活动。学校将壮娃古韵校本操、壮娃古韵舞以及滚铁环、三人板鞋、背篓绣球等活动纳入学校“每天1小时”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体育课堂、民族体育运动会中。三是戏曲文化进校园活动。学校组建戏曲传承社团,定期邀请南宁市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的老师到校为孩子们上戏曲课。戏曲节目《邕城戏韵》荣获南宁市第十九届中小学生艺术节比赛金奖。戏曲节目《挂画》参加2020年中国—东盟(南宁)粤剧大赛荣获朱瑾花·折子戏少儿组二等奖。另外,还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七个会”、民族医药大讲堂等活动,让学生在娱乐、强身健体的同时,又能贯穿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普及民族常识,宣传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让民族团结观念深入全校师生心中。

發挥辐射作用,提升民族教育质量与特色

针对发挥学校的辐射作用,承担多方面办学功能,学校一方面加强与家长和社会的互动,带动家长与社会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另一方面发挥学区长的作用,提升帮扶、共建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水平。第一,邀请家长、社区参加校内外活动。通过邀请不同民族的学生家长,参与到主题班会课堂讲解本民族的文化、风俗,还邀请家长参与学校举办的民族节日活动等多种方式辐射家长。通过“志愿服务队进社区”等方式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开展到社区。第二,提升帮扶共建学校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水平。作为学区长学校,充分整合利用学区资源,以提高学区民族教育水平为己任,开展学区之间的校际交流。西乡塘区坛洛镇那坛小学、上中小学,广西河池市宜州区第一小学、广西来宾市武宣县实验小学是学校的帮扶共建学校,孙红梅校长指导以上学校打造民族校园文化、开展民族体育活动、丰富大课间活动等工作,深受师生欢迎。上述学校多次到学校进行观摩,并借鉴学校的民族文化传承“双四步”教育模式,取得较好教育教学效果。帮扶共建学校这几年的教学质量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学校得到了全方位的发展。

学校通过建立保障机制、浸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先进典型、兼顾软硬件建设、拓宽教育场域、发挥辐射作用等举措,提升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水平,贯彻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校园、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等工作。在全校师生共同努力下,学校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水平跨上新台阶。近些年,中共中央、自治区多位领导先后视察学校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并给予了高度评价。2016年至今,全国各地40余所学校、单位前来学习学校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经验,引起较大的反响,使学校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水平始终处于全区前列,甚至在全国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供稿:南宁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猜你喜欢

南宁市民族团结共同体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民族团结之歌
Sam’s Family
共同体的战斗
关 公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
关于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南宁市核心区旧桥景观改造
创新南宁市社会组织的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