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莫强求,钝学累功

2021-10-12房政旭

参花·青春文学 2021年10期
关键词:厚积勤学王勃

自古至今,文人骚客多好为文作诗,以抒发情致寄托远怀。而在作家们的创作历程中,或灵感突至,作品天成偶得而独具风韵;或精心雕琢却能不漏斧凿之迹。但也有些时候,会如刘勰所言:“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若此时勉强为文,则往往难出佳作。

一、学问异于文。“学问有利钝,文章有巧拙。”学问和文章并非是等同的概念,学问做得好,文章未必精彩,这一点从《诗经》的创作上便可以看出。在学问被官府贵族垄断的时期,百姓是无法具备深厚学识的,但由于生活及劳动经验丰富,他们却也创作了诸多优秀的歌谣,这些歌谣后来汇成的《诗经》也就成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光辉起点,引领了后代文学的发展。时至宋代,人们极为重视学问,突出表现在创作中的“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面对这一问题,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了“别材”“别趣”说。“材”与“才”通,即指才能学问,诗歌创作要有特别的才能,并非只靠书本学问就能造就好诗。孟浩然学识远不及韩愈,但其诗却在韩愈之上。曹植在文章上卓有建树,谢灵运称赞他“才高八斗”,但在学问方面曹丕的《典论·论文》则是曹植所不可比的。可见,学问与文章是两个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区别的概念,切忌将学问与文章等同起来。

二、为文勿强求。古往今来,有人指物作诗立就,有人执笔挥墨成文,此中所言之天赋可谓可遇而不可求也。在文学创作中,天赋异禀之人的确有着先天的优势,十七岁便因才华入“初唐四杰”之列,并为四杰之首的王勃可谓是神童般的人物。据《旧唐书》记载,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这样的天才为文作诗自是得心应手。在他前往交趾看望父亲的途中,正赶上都督阎公在滕王阁上举行盛会,王勃挥笔写就《滕王阁序》。这不仅惊艳了当世人,更成了经久流传的千古佳作。于天才般的王勃而言,又何必强行求文?

三、薄发须厚积。天赋虽然是创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并非是决定性因素。前文所言不要勉强为文并非提倡不作文,而是要在适当的时机去作文。而这个时机恰恰就是灵感來临之际,长期积累后灵感便会突至,此时为文才最为适宜。钝学则累功,厚积而薄发,这都强调了勤学的重要性。天赋不可习得,而学问却可通过学习获得提高。天赋异禀之人若不通过学习充实自己,也会泯然众人矣——这个词语本就是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可观的方仲永,凭借卓越的天赋名噪一时,却因其父“不使学”,且自己“不知学”,终究天赋也不复存在。那些本就具有天赋的人也是通过锲而不舍地追求学问,提升自己才能取得如此成就的。以杜甫为例,他转益多师,学魏晋之五言,杜审言之五律兼收盛唐诗人的创造兴象。“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不正是他认真钻研学问的真实写照吗?因此,厚积是薄发的前提,天才尚且须努力,更何况是资质平凡之人呢?

韩愈在《师说》中言:“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同样的道理来说作文之事,人非生而善作文,因此,勤学而多写则是提升学问、促进写作的好方法。在学问有所欠缺时,多学勤学来提升自己;在行文的过程中,善于把握作文的时机,不勉强为文,不刻意求文。此则是“文莫强求,钝学累功”。

作者简介:房政旭,就读于临沂第一中学北校,系临沂市作家协会会员。

(责任编辑 于美琪)

猜你喜欢

厚积勤学王勃
勤学篇之素描?水粉作品
“厚积”才能“薄发”吗?
蜀中九日
厚积
一字千金王勃
王勃一字千金
“厚积”才能“薄发”吗
观星塔上的凶杀案
“厚积”才能“薄发”
一字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