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楼梦》中曹雪芹与高鹗所及科举内容比较研究

2021-10-12严春俏

速读·上旬 2021年10期
关键词:科举曹雪芹红楼梦

严春俏

◆摘  要:《红楼梦》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由清代著名小说家曹雪芹所著。书中虽然对科举内容的着墨不多,但是科举线路却能够贯穿全文,由此可见,作者对科举内容的描写能够推动故事的发展、主旨的表达。本研究通过对比曹雪芹与高鹗两位作者在《红楼梦》中的科举内容的描写,进而揣测二人对科举考试的态度,研究发现:前八十回中曹雪芹主要描写了科举考试无用论,而在续著中高鹗笔下的科举情节却违背了原著本旨。

◆关键词:红楼梦;曹雪芹;高鹗;科举

实际上,在众多《红楼梦》后四十回的续写中,高鹗笔下的人物情节最接近原著,不仅如此,后人在对高鹗续作进行分析研究的过程中,能够看出续作具备一定的审美价值以及艺术价值。但是,与曹雪芹所著的前八十回相比较,高鹗续作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瑕疵,二者对科举内容的描写就是一大明显差异。经过调查发现,曹雪芹与高鹗二者身份的不同,导致二者的科举观念存在着显著差别。因此,就科举内容的描写,高鹗续作没有遵循原著的主旨意图。

一、原、续著所及科举情节的差异

目前广为流传的《红楼梦》版本均为曹雪芹原著前八十回以及高鹗续作后四十回。通过通读这一版本材料能够发现,虽然原著以及续著中对科举内容的着墨并不多,但是通过这些文字就能够窥探出两位作者的科举观念存在着显著差异。例如,曹雪芹与高鹗两位作者的对于科举制度以及社会风俗都有相应的描写,本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对原续著中的科举情节差异进行分析,分别为:第一、小说人物的科举身份;第二、科举情节的描写。以下将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小说人物科举身份的不同

通过仔细研读《红楼梦》能够发现,两位作者在对小说人物的设置方面就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例如,前八十回中,曹雪芹均将具备科举身份的小说人物设定为毫无建树的人。笔者经过研究发现,以贾府为对象,曹雪芹主要提到了九个与科举相关的小說人物,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九个小说人物中,大家最终的命运都十分曲折,这主要包括:很早就去世的林如海、徒有科举身份却有悖儒理的贾敬以及被人革职的贾雨村等。通过曹雪芹对科举情节的描写能够看出,其对科举制度持否定态度。纵观高鹗后四十回续作中的内容,能够看出其笔下的科举人物主要有五人,是贾府日后重振的重要隐线。

因此,比较前八十回小说人物的科举身份与后四十回小说人物的科举身份能够看出:以贾府为对比对象,曹雪芹笔下的科举情节主要是为了衬托军功世袭但是又逐渐走向没落的贵族发展,即使贾府中的子孙没有获取科举身份,亦或是取得了一定的科举身份,这些因素都没有对贾府的发展造成任何巨大的影响。而在续作中,高鹗不仅大大增加了为大量的人物设定了科举身份,而且突出表现了家族成员科举及第后对家族发展的影响,在贾府即将走向没落后,高鹗通过设定相应的科举情节帮助贾府恢复一定的地位,由此可见,高鹗在续写小说的过程中主要秉持着科举家族思维,而曹雪芹是使用世袭家族观念来描写科举制度。

(二)科举情节描述的不同

实际上,无论是《红楼梦》原著作者还是续著作者,他们都处于一个科举兴盛的时代,因此,在对小说内的人物以及故事走向进行描写的过程中,都会毫不避免的引入科举制度的相关内容作为推动故事情节的隐线。但是由于两位作者的身份地位存在着显著差别,这导致二者人生经历并不相同,因此,他们在对科举情节进行描写时,会存在着各自的倾向以及观念[4]。本文主要从两个维度对原、续作中的科举情节进行分析,分别为:第一、情节设置方面;第二、情感寄托方面。以下将进行详细的阐述:

(三)情节设置

纵观《红楼梦》前八十回小说内容能够发现,曹雪芹将科举情节贯穿至小说的整体情节中,作为推动故事发展的动因。虽然高鹗续作的后四十回中并未将科举情节设置为推动故事走向的主要原因,但是文章中对科举制度的描写仍然较多。有专家认为,由于高鹗对科举情节的着墨过多,导致其大大弱化了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只是单纯的为读者讲解《四书》等科考内容。

(四)情感寄托

除此之外,通过观察两位作者在写作过程中的情感寄托能够发现,前八十回中曹雪芹将小说的基调设定为悲情,因此,文中主要对不同人物角色的不幸命运以及家族败落的必然结局进行详细的着墨。例如,在文章第七十八回中,贾政说过这样一段话:“就思及祖宗们,各各亦皆如此,虽有深精举业的,也不曾发迹过一个,看来此亦贾门之数,况母亲溺爱,遂也不强以举业逼他了。”由此可见,贵族子弟不务正业的行为举动与贾府逐渐走向破败没落的解决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科举定然不是导致家族败落的主要因素。然而高鹗在续作中明显对贾府的没落感到十分痛心,因此言辞间将贾府重新振兴的意愿表露出来。所以,高鹗在续作中就使用了科举情节来帮助贾府整个家族重新振兴,这无疑是对原著结局作出了致命的改动。

二、原、续著者科举观念的差异

实际上,原作者曹雪芹与续作者高鹗的人生经历、家庭背景存在着显著差异,这就造就了二者在写小说的过程中会存在完全相反的观点与理念。因此,经历人生起起伏伏的曹雪芹与事业得意的高鹗在描写科举情节时存在截然不同的态度,最终导致《红楼梦》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内容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

(一)曹雪芹——否定科举,认同道统

通过仔细阅读曹雪芹所写的前八十回内容能够看出,作者用了大量篇幅将主人公贾宝玉的人物形象树立为离经叛道、反对科举考试制度,因此前八十回小说主要基调为否定儒理、反对道统。值得注意的是,反对科举这一举动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反对儒家道统,实际上在科举考试指定设立初期,其本身是要将儒理道统作为考试的根本,只不过随着考试制度的不断推行,其已经完全与设立初衷背道而驰。

经过调查发现,原作者与续作者在小说描写过程中提供了大量与科举考试相关的书籍,但是二者在描写书籍的过程中选择了不同的角度,因此侧重点略有不同。例如,虽然曹雪芹与高鹗都引用了一些儒家经典作品,但是想要表达的情感却有显著差别,在《红楼梦》前八十回小说内容中,曹雪芹引用了《四书》《诗经》等内容,但是这些文字内容只是出现在灯谜游戏中,因此与科举考试并不相关,这就意味着曹雪芹认为阅读儒家经典并无多大用处,在文中弱化了科举考试的作用。

不仅如此,仔细阅读前八十回小说内容能够发现,曹雪芹并未对科举制度描写过一句赞美之词,也未对科举考试持肯定的态度,文中描写的与科举相关的人物仅有科举虚名,最终均无所作为,庸庸碌碌过完一生。另外,前八十回中描写贾宝玉只认为《四书》为经学根本,其余儒家经典著作并未提及。虽然贾府中开设了家塾,但是家塾仅仅有贾兰一人对科举上心,努力学习。其余人员,上至塾师下至学生,均未对科举考试抱有热情。尤其是贾代儒,其身为家塾中的塾师,只是为了靠讲学混口饭吃,对学生讲课的认真程度甚至不及林黛玉指教香菱学诗。由此可见,前八十回中曹雪芹笔下的科举情节只是为了证明贵族子弟的无能以及科考及第的无望,从而间接证明曹雪芹对功名科举的厌恶程度。

(二)高鶚——义利兼顾,肯定科名

通过阅读史籍资料能够发现,后四十回续作者高鹗与曹雪芹的人生经历天差地别,高鹗不仅高中乾隆乙卯恩科进士,还有有《兰墅十艺》传世。由此能够推算出,高鹗对于科举制度持肯定态度,这在续作的相关内容中能够找到明显的痕迹。

不仅如此,通过对比曹雪芹与高鹗引用儒家经典(例如《四书》)的目的能够发现,曹雪芹多在灯谜等游戏场合引经据典,而高鹗则通过大量笔墨描写了贾宝玉与贾政或贾代儒讲谈讲章和八股文章,小说中这些内容虽然对故事的推动没有太大用处,但是却均与科举考试直接相关。值得注意的是,在科举观念上,续作者高鹗与原作者曹雪芹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例如,在后四十回中,大多数小说人物都会科举制度的观念产生了较大的改变。第一百十五回中贾兰说道:“在小侄年幼,虽不知文章为何物,然将读过的细味起来,那膏粱文绣比着令闻广誉,真是不啻百倍的了。”不仅如此,后四十回中林黛玉也对部分八股文内容表示肯定,这不仅仅反映了小说中不同人物的科举观念,更是间接印证了高鹗的科举观念。

笔者通过仔细研读续作者高鹗所写后四十回《红楼梦》内容发现,高鹗在描述科举情节时主要具备以下几个特点,分别为:首先是作者写到的科举及第者,无不是身份和家庭背景优越、为人周正者,如贾宝玉、贾兰,即使巧姐所许之周氏,亦是"内中有个极富的人家,姓周,家财巨万,良田千顷。"即作者一面让贾环这类"委琐"之人不得应举,一面让应举之人全都作为正面形象的代表,肯定科举的态度已然显露。其次,作者极力强调科举的作用,尤其在贾府重整家业和家族的延续方面,不但有贾宝玉、贾兰叔侄同榜,更有贾宝玉之遗腹子,将来必应"兰桂齐芳""飞黄腾达"之谶,成为贾府血脉延续、家族兴盛之关键。再次,八股文作为明清科举的主试文体,原、续著者对此所持的态度和观念并不相同。曹雪芹对八股文以贬为主,不仅八股文"代圣贤立言"的目的受到作者的指责,八股文模式化思维对文人的束缚,也被作者极力排斥。高鹗却拈出若干八股制义,对其进行详细讲解,更有林黛玉称赞八股文中之"近情近理""清微淡远"的文章,为作者肯定、赞赏八股文提供了有力证据。客观地讲,高鹗对科举和八股文的评论有一定道理,但如果从续作理应遵循原著的层面来看,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在科举内容上的反差之大,实为续者之败笔。

实际上,两位《红楼梦》的作者无论是对科举制度的观念还是主试文体的观念,都是存在着较大的差别,通过两位作者对小说中不同人物形象的描写能够间接印证二人的科举观念。由于高鹗身份地位的原因,其对科举能够带来荣耀的观念深有体会,因此,在续写《红楼梦》的过程中将这一观点渗透至故事内容中。

三、结束语

通过上述的分析能够发现,虽然高鹗所著后四十回《红楼梦》更加接近原著,并具备一定的审美价值以及艺术价值。但是曹雪芹、高鹗二者在对科举内容进行描写时仍然存在着显著差别,这主要是由于两位作者具备完全相反的人生经历,曹雪芹经历人生中的大起大落后,对科举制度秉持怀疑的态度,而高鹗则是科举制度的既得利益者,因此他始终对科举制度持肯定态度。

参考文献

[1]杨锦辉.《红楼梦》书中"古文"词义考辨——兼论小说中的科举文化语境及其时代特征[J].曹雪芹研究,2020(01):28-34.

[2]王干.高鹗为何不如曹雪芹——从《红楼梦》说起[J].湖南文学,2017(1):164-168.

[3]张兴德.试论胡适《红楼梦考证》的逻辑缺失——兼论程伟元、高鹗"《红楼梦》作者不详"说[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1-7.

[4]樊锐,张志雄.经典阅读之感悟——不想写完的《红楼梦》[J].中外交流,2017(52):53.

[5]晁继周.曹雪芹与高鹗语言的比较[J].高中生学习(学法指导),2016(9):12-13.

[6]晁继周.曹雪芹与高鹗语言的比较[J].高中生学习:高二理科,2016(09):12-13.

【基金项目】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科研规划项目2021-2022年度课题“高职扩招视域下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研究”(编号:202103G267)

猜你喜欢

科举曹雪芹红楼梦
细品《红楼梦》中的养生茶
假如《红楼梦》也有朋友圈……
续红楼梦
曹雪芹邀棋
“科举”
明代科举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
从《聊斋?叶生》解读蒲松龄四十不灭的科考幻想
南戏中的科举程式
曹雪芹送彩礼
曹雪芹捉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