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朗诵艺术的历史流变及现状研究

2021-10-09张蒙蒙

参花(上) 2021年10期
关键词:朗诵风格诗歌

摘要:本文旨在将中国朗诵的起源、历史、发展及现状进行一个梳理,进而阐述其历史渊源、继承、发展的关系,并进一步解读其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从时间的维度上,本文溯源上古到当代的全历史时期;在联系上,确立朗诵与文学、诗歌等的密切共生关系;在发展变化上,结合历史时代特点和变化,力争更全面、立体地解读我国朗诵的发展变化。本文体例采用历史断代的方法,分析每个历史阶段的朗诵特点、渊源、风格变化和例证,使整个论述更具有现实意义。但由于此类论文及论述较少,可参考资料不多,很多是经过笔者思考总结而来,可当作一家之言。

关键词:朗诵 诗歌 文学 风格

朗诵是人类表达情感、表达社会理念、传递文化的重要形式,中华文化是最早的朗诵艺术起源之一,经过几千年的积淀和发展,朗诵艺术随着人类的社会生活、历史的发展、文学等其他艺术门类的发展,逐渐走向多元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

一、朗诵的起源——人类社会劳动与生活

(一)上古时期的诗歌流传方式

查阅中国最早的诗歌,一般有两首上古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诗歌,一首传说为《弹歌》,是一首远古时期的歌谣。此诗在《吴越春秋》里曾有记载,全诗如下:“断竹,续竹,飞土,逐宍。”描述了古人用弓和弹丸打猎的场景。另一首诗是《击壤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这是一首远古时期人们赞颂美好生活的歌谣,是人们在劳作时唱的歌谣。传说这些原始歌谣流传于尧时期,当时尚无成熟的文字形成,所有诗句都是以口语化和吟诵的方式流传。无论是《弹歌》还是《击壤歌》都是记录古人劳作时的情景,其开始就与人类社会劳动、生活息息相关,以口语化和吟诵方式传诵、记录,因此,朗诵起源于人类社会的劳动与生活。

(二)朗读与吟唱的共源现象

在上古时期,文字的功能并未开发出来,诗歌的主要流传方式都是口口相传。为了收集民间的诗歌作品,了解民意,政府专门设立机构,派出人员到各地进行收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诗经》中的《风》。这些收集人员把这些诗带到了宫廷,并读给当权者。而诗经中的《雅》《颂》由士大夫创作并在宫廷上大声地朗读。在朗读的人中,经常是由宫廷占卜者担当。而占卜者具有独特的口头表达形式,即读与唱相结合,而且更注重音律形式,因而形成了最早的吟唱。至今,一些少数民族仍然保持着古老的吟唱方式,如萨满教巫师的吟唱就是诗歌朗诵中的活化石。

二、古代詩歌朗诵——与文学的共生和发展

(一)秦汉时期吟唱的兴盛

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是与文学的发展密不可分的,同时也与音乐、乐器的发展相关。秦统一中国后,统一了文字和语言,促进了文学的发展,并引进了许多乐器,促进了音乐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官方专业机构“乐府”。乐府是古代音乐机关,秦代以来朝廷设立的管理音乐的官署,到汉朝时沿用了秦时的名称“乐府”,在汉朝时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用来训练乐工、制定乐谱、采集歌词,其中采集了大量民间民歌。后来乐府成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其中有著名的《陌上桑》《孔雀东南飞》《木兰辞》等。由此形成了诗歌吟唱+乐器+音律的形式。由于在那个时代,中国还没有发明记谱工具,演奏者大都是耳传面授,音乐创作远远跟不上诗歌的发展。因此,作为乐府的音乐,一般形成几个固定的乐曲模式,采集来的诗歌经过修改,适合某种乐曲模式,由此形成了许多固定的曲牌,如《渔歌子》《菩萨蛮》等。

当然,在汉朝时期,也并非所有的诗歌都进入了乐府,除民间诗歌外,还有一种非乐府的诗歌形式,有的是民间诗歌,有的是文人创作的诗歌。这些诗不受音乐限制,自由发挥,被人们称为“古风”。这种“古风”保留了古人吟诵的表达方式。汉末及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更喜欢这种风格。如曹操的诗歌,“竹林七贤”的诗歌,他们在吟诵时经常是无音乐、有节奏,有时击槊,有时击掌,有时合诵,其特有的文人风格让后世文人的诗歌表达形成一种传统模式。

由此,古代诗歌的口头表达基本形成了吟唱与吟诵两种方式。

(二)唐宋时期吟诵的广泛普及

唐宋时期是中国诗歌的顶峰,大量著名的诗人、词人出现,创作了浩如烟海的作品。唐诗以格律诗为主,特别是五言七言律诗大量出现。这类诗歌读起来音韵感非常强,特别适合吟读、吟诵。而且,由于诗歌创作多为民间文人所做,不可能有乐队配乐进行吟唱,所以,唐诗的口头表达一般都为吟读和吟诵。正是这种诗歌的民间化、非宫廷化,才形成了吟读、吟诵与吟唱的分离。唐代的诗歌已经出现一些流派,如“边塞诗”和五代时期的“花间派”,也有被后人称之为浪漫主义的代表李白,现实主义的代表杜甫等。但这仅仅是诗风的不同,在吟读和吟诵上并没有太多明显的区别。

唐末与宋代出现的“词”来源于汉乐府,特别是承袭了自汉乐府以来形成的许多词牌。如我们大家非常熟悉的《满江红》《水调歌头》等。词中的长短句更适合吟诵的变化,当然也适合乐曲的变化。而这时,工尺谱的记谱方法已经发明,音乐也得到进一步普及。因此,这一时期的诗词口头表达,既大量保有唐时留下的传统的吟读、吟诵形式,又发展了乐府留下来的吟唱形式。但这种吟唱方式与汉乐府时期有所不同,它已不套用原有曲调,可以即兴发挥。更为重要的是,宋代中国的诗歌出现了流派之分,如以苏轼、辛弃疾等为代表的“豪放派”,以柳永、李清照为代表的“婉约派”,以永嘉四灵为代表的“江湖派”等。而表现在诗词的吟诵、吟唱上也出现了一定的流派倾向。据南宋俞文豹《吹剑录》中记载:“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由此可见,当时诗歌口头表达形式的多样性。

(三)元明清多因素嬗变时期

元明清时期,小说、戏曲等新的文学形式出现并发展,而诗词已不如唐宋时期鼎盛,部分吟唱形式转而发展到戏曲中。许多早期戏曲中的一些唱段就是文人写就的诗词,并按曲谱演唱的。如关汉卿《窦娥冤》法场一场中的“滚绣球”,包括他的散曲“黄钟尾·铜豌豆”都是如此。

而在这一时期,“说书”这种形式开始兴盛,其是一种讲故事的口头表达方式。而中国古代说书中有大量诗词的存在,其运用的是一种准朗诵的形式,可以說是现代朗诵形式的一种稚形。

当然,原有的吟唱、吟诵等形式还在一定范围保留,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四)古代吟唱、吟诵的语言特点

古代的语言和现代汉语有很大不同,每个历史时代都围绕都城形成不同的官方语言,如长安音、关中音、河洛音、金陵音等。虽然发音有所不同,但基本为五音形式,特别是“入音”变化很多,使诗歌朗诵形式多样,富于变化。而这种“入音”在吟诵时可以形成不同的调式,并可以自由发挥。

早期的诗歌朗诵并没什么特有的规律,特别是许多口语化的内容可以入诗,如南北朝时期的“古诗”,《木兰辞》《孔雀东南飞》等,都是可以用口语的方式来朗诵。而当时的很多诗歌是以歌词的形式存在,更适合演唱。

唐代以后,诗歌及朗诵更趋向文言文,基本上抛弃了口语化的方式,变成一种艺术化的表演;尤其是诗歌的格律化、词牌化,使得古代诗歌朗诵渐成一种模式化的状态。只有吟诵这种方式还能更为自由地发挥。

清入京后,把满语与北京原来的带有金陵音特点的语言改为后来的北京话,增加了zhi、chi、shi和儿化音,使语言变得直白、规整,为现代诗歌朗诵打下基础。

三、当代中国诗歌朗诵——时代的大转折带来的新变化

文化是经济社会的反映,近年来,诗文朗诵也开始有了多样化、多元化、多风格、多表达模式的变化,各种朗诵风格随之出现,笔者总结了大致公认的几种风格类型。

(一)以传媒大学为代表的传统朗诵,也称为“学院派”。继承了以齐越、夏青为代表的朗诵形式,以及张颂的播音理论基础,形成了一种庄重、大气、字正腔圆、情绪饱满的风格。注重声音的技巧性表达。

(二)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影视话剧演员为代表的“人艺派”。他们以表演艺术理论作为基础,重在人物内心体验和语言表演上,朗诵语言注重情感表达,语言追求自然和流畅。

(三)以民间朗诵爱好者为代表的“传统派”。他们继承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朗诵形式,内容以歌颂祖国为主,腔调高亢有力、激情四射。

(四)以深情的朗读方式为代表的“朗读派”。把朗读和阅读相结合,注重文学的形象表现和情感表现,更注重个人体验和内容的情感共鸣。

(五)随着弘扬传统文化思潮的兴起,以模仿古人吟诵的方式形成的“国学派”,挖掘中国传统古诗词的吟诵、吟唱方法,尽量原汁原味地进行再现,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

以上各种风格的朗诵方式没有严格的界限,都在互相借鉴和融合中发展。总而言之,中国传统诗词的朗诵是离不开时代发展、文学的发展、诗歌发展的。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朗诵风格,而当下的朗诵风格和流派越来越多,是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无论是朗诵技巧还是流派的风格多样化,都是结合时代的创新,是对过往朗诵的创新。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张颂.朗读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3]耿恭让.试论普列汉诺夫的审美与功利关系的美学思想[J].江汉学报, 1963(09):55-63.

[4]郑建山,常富尧.谈运河号子[J].北京文史, 2001(002):59.

[5]武正国.诗词音乐美 有待唱出来[J].中华诗词, 2010(11):1.

[6]李谷鸣.豪放词的出现与发展[J].文史知识,1995(11):11-18.

(作者简介:张蒙蒙,女,硕士研究生在读,河北传媒学院,研究方向: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艺术)

(责任编辑 刘月娇)

猜你喜欢

朗诵风格诗歌
诗歌岛·八面来风
幼儿园大班散文渗透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
佛教文化旅游区植物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