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技术创新对中国制造业服务化的影响研究
——新发展阶段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系列论文之一

2021-10-09阎世平何晓玲

关键词:服务化制造业转型

阎世平,何晓玲

广西大学 商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中国制造业规模长期位居世界第一,但制造业地位长期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制造业总体发展“大而不强”。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以加工组装等为主的传统制造业迫切需要升级。随着劳动力要素和土地要素成本不断上升,中国制造业越来越多地寻求从提供单一的、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向提供附加值高、难以被取代的“产品+服务”转变。随着经济发展与消费升级,消费者对服务的需求逐渐趋向个性化和差异化。将价值链从产品生产延伸到提供服务,以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和差异化的消费需求,成为越来越多企业创造竞争优势、获得更多经济利益的选择。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为制造企业重塑价值链、实现服务化转型提供了技术基础。制造业服务化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新动能,也为中国制造业抢占价值链的高端开辟了有效途径。《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指南》《关于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都明确提出:要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制造企业要通过创新优化生产组织形式、运营管理方式和商业发展模式,不断增加服务要素在投入和产出中的比重,从以加工组装为主向“制造+服务”转型,从单纯出售产品向出售“产品+服务”转变。

计算机、通信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主要包括计算机制造、通信设备制造、雷达及配套设施制造、智能消费设备制造和电子器件制造等门类,是高技术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化时代,知识和信息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计算机和通信等电子设备企业需要提升产品的创新性与技术含量,提高企业服务化水平,争取在全球信息化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在此现实背景和政策背景之下,本研究选取中国计算机、通信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研究企业技术创新对制造业服务化的影响。

制造业服务化是将企业价值链从以制造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转变的动态过程[1],具体表现为在制造企业的营业范围中服务业务所占比重不断增加。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主要涉及制造业服务化和企业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以及制造业服务化的动因、路径选择和经济效益等。

首先,就制造业服务化和企业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而言,有学者认为,制造业服务化会对企业的创新行为和创新投入有促进作用[2-3]。制造企业在服务化转型过程中通过技术溢出效应和知识溢出效应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相关学者通过匹配国际投入产出数据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发现,制造业投入服务化可以通过技术外溢和学习效应提高企业创新和生产分工水平,从而影响企业技术进步[4]。制造业服务化通过高端要素集聚效应和资金创造效应促进技术创新,技术创新通过关联环节的溢出效应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5]。企业服务化转型能够促进服务要素与其他生产要素重新组合,直接推动技术创新,同时,通过技术溢出效应间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实现技术成果的传播和共享,有利于拓展技术受益范围,帮助企业克服技术门槛,促进企业技术创新[6]。

其次,在对制造业服务化的动因研究中,多位学者认为,制造业服务化是基于满足顾客个性化需求、获得竞争优势、延伸价值链、增加经济收益与改善环境绩效等原因而提出的[7-9]。装备制造业服务化主要受环境和组织两大因素的影响,其中环境因素中的产业竞争强度和技术进步因素对装备制造业服务化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10]。服务业的相对生产率、经济自由度、人力资本水平、创新能力、制造部门进口和出口比重等因素对制造业服务化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11]。服务创新、客户需求、技术进步和宏观环境等因素会深刻影响制造业服务化的价值流动和价值增值过程,其中先进技术推动着制造企业服务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12]。制造业服务化的方式有嵌入式服务和混入式服务两种:嵌入式服务是围绕制造企业的核心产品展开的服务;混入式服务是企业为获得经济利益而展开的与企业主营产品没有战略匹配关系的服务[13-14]。在制造业服务化的路径选择方面,制造企业可以选择外包投入服务和产出服务、外包投入服务与自营产出服务、自营投入服务和外包产出服务、自营投入服务和产出服务等4种路径进行服务化转型[15]。在信息化与数字化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制造业服务化的升级要经过大数据产业、信息通信产业和智能化产业高速发展,创新主导型产业率先服务化,制造企业实现从产品型制造到服务型制造的转变等3个阶段。制造业服务化对企业发展不同方面会产生不同的经济效益。制造业服务化对企业绩效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能够促进企业的要素结构向资本密集型方向转变[16],通过技术创新的中介作用对制造企业出口产品质量有显著的正“U”型影响[17]。制造业服务化过程中,服务要素对传统生产要素的替代会引起要素投入结构的变化。服务要素本身具有高技术和复杂等特性且能够引导知识技术密集型生产要素进入生产过程,从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从上述文献综述可以看出,已有研究对制造业服务化的动因、路径和经济效益关注较多。关于制造业服务化和企业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现有研究多注重于分析制造业服务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而多项研究表明,技术创新是推动制造业服务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当制造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积极从事创新活动时,能够推动企业向价值链前端的设计研发环节延伸,提升企业的服务化水平,但鲜有学者就技术创新对制造业服务化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当今,创新与知识资源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它们能直接促进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并获得竞争优势,是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因此,在影响制造业服务化的众多因素中,研究技术创新对制造业服务化的作用,能为寻求通过服务化而实现转型升级的制造企业提供理论参考与建议,也能为中国的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相关建议。本研究的创新点和边际贡献主要表现为:(1)利用中国制造业中计算机、通信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企业的数据研究企业技术创新对制造业服务化水平的影响及其影响形式;(2)通过分析技术创新如何对制造业服务化产生影响,为促进中国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出建议。

二、企业技术创新对制造业服务化的影响机理

制造业服务化反映了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产业融合。Vandermerwe和Rada[18]于1988年提出了制造业服务化的概念。他们认为,制造业服务化包括制造企业仅提供产品、提供物品与附加服务、提供物品服务包等3个阶段。制造业服务化就是制造企业由传统的制造商向系统的服务制造商转变的过程。制造企业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导向,以实现企业价值和获得竞争优势为目标,实质是制造业价值链从产品向服务的延伸。制造业服务化主要包括投入服务化与产出服务化两个方面:投入服务化是指制造企业将其经营范围向研发、设计和规划等价值链上游环节拓展;产出服务化表现为企业向产品营销、品牌管理和产品延伸等价值链下游环节拓展。

制造业服务化的过程是企业由仅提供产品向提供“产品+服务”转变的过程,意味着企业生产过程中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的加工组装等环节所占比重降低,产品研发、产品运营及开拓市场等服务环节所占比重逐渐增加,是制造企业不断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的过程。提供差异化的产品,获得独特竞争优势是企业进行服务化转型的一个重要原因。企业的差异化竞争策略必须有系统完整的创新活动来支撑。制造业服务化进程与企业的创新行为密不可分。生产环节中技术创新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促进制造业服务创新、获得竞争优势的核心资源。企业能够基于数据共享和知识溢出获得创新的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利用技术创新向市场提供不易被替代的产品和服务,帮助企业获得更强的市场竞争优势与更高的收益。由此,制造企业技术创新能够加速其新产品的研发,为制造企业满足消费者差异化和个性化的需求提供技术支持,并由此引出产品运营、品牌建设、市场营销以及售后服务等一系列服务业务,直接促进制造业服务化水平的提升。

技术创新具有所需资金投入大、投资收益不确定性较大和创新成果外部性较强等特点。制造业服务化初期需要尽快以新产品打开市场,实现一定的资金回流,这样才能为企业进行下一阶段的研发创新提供资金支持。对于在转型之前服务业务占比很少的制造企业来说,最初的技术创新产出能为企业发展带来较大的促进作用。制造企业想要进一步向服务业渗透,就需要持续的技术创新和产出的支持。在度过最初的上升期之后,一方面,制造企业初期的服务化转型已经打开了部分市场,维持现有的市场份额需要企业继续投入市场运营成本、员工培训成本和宣传推广成本等竞争成本和调整成本,这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根据可竞争市场理论,当一部分制造企业首先尝试服务化并取得一定的利润之后,由于较低的沉没成本,大批同类型的企业会采取相同或类似的方式进行服务化转型,涌入新的市场,提供更多同质同类型的产品,使得先进行服务化转型的制造企业后续竞争激烈程度不断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先进行服务化转型的企业想要继续维持竞争优势,就要实现持续的创新产出,否则不断增加的技术创新投入会给企业的财务造成更大的压力,对企业服务化水平的提升产生抑制作用。此外,如果制造企业在逐渐向价值链高端攀升过程中不及时调整管理体制与经营模式,反而依靠之前的经验一味加大技术创新投入,追求服务化水平的提升,就容易出现运行模式与具有较高价值的生产模式不适应的情况,使技术创新成果不能得到及时转化与实现资本变现,导致企业内部管理成本和外部运营成本大幅提高[19],甚至使企业陷入“服务化困境”[20],不利于制造业服务化水平的提升。所以,当企业的研发创新投入强度到达一定水平时,会存在一个拐点,企业研发创新投入强度超过该拐点后,会抑制制造业服务化水平的提升。

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认为,企业技术创新对制造业服务化水平的影响呈现出非线性特征,具体表现为先升后降的倒“U”型。制造业服务化初期的技术创新成果会帮助企业快速打开服务市场,快速推进服务业务,提升服务化水平,即企业初期较少的技术创新投入能够促进服务化水平较快的提升。随着进行服务化转型的企业不断增加,市场上同类型的技术与产品供给快速上升甚至达到饱和。制造企业想要维护其竞争优势,进一步提高服务化水平就必须要研发出竞争力更强的技术与产品,这与前一阶段的研究相比不仅难度更大、所需投入更多,同时企业还需要一定量资金维持已经开拓了的服务业务,此时,不断增加的研发创新投入会对制造业服务化水平的提升带来抑制作用。

三、企业技术创新对制造业服务化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设定

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设定多元面板回归模型研究企业技术创新对制造业服务化水平的影响。具体模型设定如下:

(1)

其中,

control=β3lnassetit+β4profitit+β5marketit+β6pcmfit

(2)

(二)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1.变量选取(见表1)

表1 变量说明

被解释变量为企业服务化水平(servitizationit)。制造业服务化包含投入服务化和产出服务化两个层次:投入服务化侧重于分析制造企业的投入结构,产出服务化侧重制造企业的产出形态和内容。本研究从产出服务化的角度来分析制造业服务化。本研究参照黄婷婷[21]的方法,利用企业其他业务收入对企业服务业务收入进行近似替代,然后用企业的服务业务收入除以企业的营业总收入得到企业的服务化水平。

本研究还选取了以下控制变量:(1)企业规模(lnassetit),以制造企业总资产的对数形式来衡量。企业规模越大,支撑制造业服务化的资金就越雄厚。(2)企业利润率(profitit),以制造企业当年营业利润比营业收入来衡量。企业盈利能力越强,说明企业处于上升发展期,进行服务化转型的需求会越大,用于转型的资源也越丰富。(3)企业市场势力(marketit),以制造企业当年营业收入比其所在行业营业收入来衡量。企业所占市场份额越小,越需要转型获得市场竞争优势。(4)企业人均管理费用(pcmfit),用制造企业管理费用比年平均员工数来衡量。企业人均管理费用是影响制造业服务化水平组织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企业人均管理费用过高时,可能会抑制制造业服务化水平的提升。

2.数据来源

本研究根据证监会行业分类标准选取CSRC制造业门类中的CSRC计算机、通信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的全部制造企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剔除连续3年数据缺失的样本企业,样本时间为2010—2019年,数据来源为万德数据库与企业年报。

(三)描述性统计

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tata13.1对本研究所涉及的2010—2019年中国计算机、通信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上市企业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由于企业规模(使用企业总资产衡量)金额数据较大,为了后期进行进一步回归分析的准确性,将以上变量取对数,以避免异常值对结果的影响。剔除连续3年数据缺失以及破产倒闭的企业后,共得到182家有效样本企业,有效面板数据1 820个。数据的描述性统计表如表2所示,表中包含了所有变量的观测值、样本均值、标准差、中位数、最小值和最大值等。

表2 描述性统计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表3报告了基准回归结果。第(1)列为仅控制了个体效应和年份效应的回归结果,估计结果显示,计算机、通信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行业内企业研发创新投入强度的一次项系数显著为正,二次项系数显著为负。第(2)列至第(4)列为在模型中逐步加入企业规模、企业利润率、企业市场势力和企业人均管理费用后的估计结果,制造企业研发创新投入强度回归系数符号及其显著性均没有改变。实证结果与上文理论分析一致,有效验证了计算机、通信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企业研发创新投入强度与企业服务化水平之间的倒“U”型关系,即企业研发创新投入强度对制造业服务化的作用效应存在一个临界值:初期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能率先以创新优势和差异化产品促进制造业服务化水平的提高。后期由于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企业需要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支持创新,开拓新业务,面临开拓新市场、搜寻信息以及试错压力,同时还需要不断改革企业内部运行机制,导致企业成本上升。此时,不断增加的技术研发投入会给企业造成较大的压力,抑制制造业服务化水平的提升。

表3 基准回归结果

从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来看,企业规模(lnasset)和利润率(profit)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即规模越大且盈利水平较高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对提升制造业服务化水平的影响越小。这说明:规模较大制造企业的技术研发方向和内容在中短期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因为企业中短期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已经确定,并且在现有业务中能够获得可观的营业收入,改变业务形态、进行服务化转型的倾向较小;中小企业则可以利用其“船小好调头”的优势,及时根据市场变化调整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容和方向,提升制造业服务化水平,从而增加收入和获得竞争优势。企业市场势力(market)的回归系数为正但并不显著,一方面说明,样本企业规模差异较小,进行服务化转型的初始水平较为相近;另一方面说明,技术创新对规模相对较大的企业服务化水平提升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企业人均管理费用(pcmf)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说明组织因素也对其服务化转型有着显著的影响,管理费用较高的制造企业在面临较大的研发创新支出时,还要在内部的管理运行方面投入较大精力和资金。如果企业的组织管理模式和运行模式不能适应制造业服务化水平的提升而迅速转变的话,会对后续的服务化转型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五)稳健性检验

1.滞后效应检验

由于技术研发所需周期较长,技术成果转化以及新技术投入市场需要一定时间,所以制造企业当期技术创新投入的效果可能不会在当期显现,而是会在滞后一期甚至滞后两期的市场中显现。为考察制造业技术创新对其服务化水平的滞后影响,本研究将模型被解释变量分别替换成制造业服务化水平的滞后一期、滞后两期进行回归,估计结果如表4第(1)、第(2)列所示。制造业服务化水平滞后一期与滞后两期的企业研发创新投入强度回归系数与基准回归结果相比发生了数值上的变化,但企业技术创新二次项的回归系数依然为负且显著,说明技术研发与制造业服务化水平的倒“U”型关系仍然稳健。

2. 内生性问题

在模型的基准回归中,虽然企业固定效应和年份固定效应能够部分解决内生性问题,但是会遗漏个体和时间变动的因素对制造业服务化水平的影响,比如企业管理者信息和企业文化信息等。这些变量的缺失可能会导致模型估计的内生性问题。此外,企业技术创新和制造业服务化水平之间可能存在双向因果关系。一方面,制造业服务化水平受其研发创新的影响;另一方面,制造业进行服务化的过程中,服务将成为企业创新的重要载体,企业能够利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获得消费者更多的个性化需求和偏好信息,并在下一步的产品设计与研发过程中充分利用这些信息,从而使企业的创新活动进一步增强。因此,本研究采用广义矩估计的方法解决模型中存在的内生性问题,使用制造企业研发创新投入强度的一阶滞后项和二阶滞后项作为工具变量进行广义矩估计回归。通过对工具变量进行检验,Hansen-J 统计量卡方值为0.843 813,P值为0.358 3,模型设定正确,因此可以认为,选用制造企业研发创新投入强度的一阶滞后项和二阶滞后项作为工具变量是合理的。估计结果如表4第(3)列所示,企业技术创新二次项回归系数为负且显著,与基准回归结果一致,说明考虑模型潜在的内生性问题之后,制造企业研发创新投入强度与制造业服务化水平之间倒“U”型关系仍然稳健。

表4 稳健性检验结果

四、异质性分析

本研究进一步区分中国制造业中计算机、通信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门类中样本企业的所有制类型、所属不同地区以及不同企业规模,考察技术创新对制造业服务化水平影响的异质性。

(一)基于制造企业所有制类型的异质性分析

表5报告了技术创新对不同所有制类型制造业服务化水平的影响。从表5的估计结果来看,技术创新对于国有企业具有显著的倒“U”型影响,而在民营企业的回归分析中,二次项系数显著为正,说明技术创新对民营企业具有显著的正“U”型影响。

表5 企业不同所有制类型回归结果

相对于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在资源分配上占据优势地位,服务要素特别是高端的服务要素能更顺畅地进入企业的制造过程。而且国有企业一般是发展时间较长的老牌企业,资金量更大,资金流更稳定,在服务化初期能够投入较多资金进行技术创新。所以,国有企业更容易得到企业服务化初期所带来的正面效应,在服务化初期能显著地享受到服务业务带来的经济效益,表现为研发创新投入强度对制造业服务化水平有倒“U”型影响。对于民营企业而言,一方面,服务化初期会造成民营企业产生大量的竞争成本[22]和调整成本[23]。竞争成本即制造企业进入全新的业务领域中,新进入者的身份会使其面临新的激烈竞争局面,这将为企业带来较大的竞争成本。调整成本即制造企业在服务化过程中一定会进行生产格局、经营范围和人力资本重组等一系列调整,以适应服务化转型而带来的成本。另一方面,民营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本就处于较为弱势的地位,存在规模小、抵抗风险能力不强和融资难等问题。外源性资金不足与内源性资金积压给民营企业在服务化初期带来较大的成本和资金压力,导致民营企业对技术研发的投入不足,同时开拓新市场与新业务也面临较大压力,所以在民营企业服务化初期,技术创新对其服务化水平的提升有抑制作用。当完成前期的调整与技术积累后,民营企业能够享受由技术创新的技术溢出效应和学习效应所带来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此时技术创新对其服务化水平的提升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基于制造企业所属不同地区的异质性分析

表6报告了技术创新对不同地区制造业服务化水平的影响。根据对中国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制造企业的回归结果,东部地区制造企业技术创新对其服务化水平具有显著的正“U”型影响,中西部地区制造企业技术创新对其服务化水平具有显著的倒“U”型影响。

表6 企业所在不同地区回归结果

回归结果显示,技术创新对不同地区制造业服务化水平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差异。可能的原因在于,东部是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该地区的服务业开放水平和竞争力整体水平远高于中西部地区。制造企业在服务化初期的技术创新很难在已经成熟运行的服务业市场中产生较大影响。既要维持企业在制造业领域原有的竞争力,又要开拓新的服务业市场,这为企业带来了较大的成本差异。因此,东部地区制造业服务化初期的技术创新会对其服务化水平的提升产生抑制作用。东部地区服务业竞争水平高,也意味着服务业市场发展已较为成熟,各种服务业市场形态培育较为完善,制造企业进入服务业领域的进入壁垒较低。当经过前期的技术积累与经验总结之后,制造企业能够迅速进入服务业市场,并凭借较为新兴高端的技术迅速俘获市场份额,实现服务化水平较为快速的提升。因此,技术创新对东部地区制造业服务化水平会产生先降后升的正“U”型影响。技术创新投入只有超过一定临界值之后,才能显著促进东部地区制造业服务化水平的提升。中西部地区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服务业市场长期面临着创新不足、市场效率较低的局面,一旦有企业出现技术创新就能迅速占领市场,获得服务化转型的经济收益。后期大量同类型企业以及从东部地区转移过来的制造企业也开始进入服务业市场时,学习和技术吸收能力较低的中西部地区制造企业很难产生持续性的技术创新成果,不断加大的技术创新投入会给企业带来转型发展压力。因此,技术创新对中西部地区制造业服务化水平的影响为先升后降的倒“U”型影响。中西部地区制造企业可以依靠初期的技术创新成果获得短暂转型收益,想要获得持续性收益还需要不断提升综合能力。

(三)基于制造企业规模的异质性分析

表7报告了技术创新对不同规模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的影响。根据中国《统计上大中小微型企业划分办法(2017)》对企业的划分办法,本研究将所选样本企业划分为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研究技术创新对不同规模的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的影响。从回归结果来看,技术创新对大型制造企业的服务化水平影响不显著,对中小型制造企业的服务化水平具有显著的倒“U”型影响。对于大型制造业上市公司而言,其经营模式已经较为成熟,企业战略发展方向和技术研究方向已经确定并且大部分都已经有了稳定的资金流与现金收益,已经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对于改变当前营业模式进行新的技术研发的倾向变低。而对于中小型制造企业而言,其经营模式更为灵活,面对制造业服务化的市场趋势会迅速作出反应,能在服务化前期较快地依靠技术创新扩大服务业务,增加服务收入。中小型制造企业较小的规模一方面使其能迅速作出反应,为制造业服务化作出调整,另一方面也使其风险抵抗能力变低。当大量同类型企业同时涌入服务业市场时,它们一般情况下都没有能力实现持续快速发展,其经营运行模式也不能对应实现快速转变。因此,中小型制造企业技术创新对其服务化水平产生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型影响。

表7 企业不同规模回归结果

五、研究结论及政策启示

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作为实体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制造业需要寻找新的发展道路,改变粗放的发展模式,向价值链附加值高的一端攀升,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以实现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计算机、通信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是中国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技术制造业的主体,提升其市场竞争力能够为中国在信息化时代的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制造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增强竞争优势,实现由提供单纯的制造业务向提供“制造+服务”业务转变的服务化转型是提升中国制造企业竞争力和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以中国计算机、通信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182家上市企业为样本企业,实证研究技术创新对制造业服务化水平的影响。

研究结论显示:第一,从总体回归结果来看,制造企业技术创新和其服务化水平之间存在稳健的倒“U”型关系。企业研发创新投入强度在制造业服务化初期对企业服务化水平的提升有促进作用。企业研发创新投入强度超过某一临界值会对服务化水平的提升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这一结论经过考虑技术研发的滞后作用并通过模型内生性等不同形式的稳健性检验依旧成立。第二,从不同所有制类型的企业来看,由于国有制造企业和民营制造企业在资源获得以及融资难易等方面的差异,技术创新对国有制造业服务化水平具有倒“U”型影响,而民营企业由于其融资难、融资贵以及运行成本高等劣势,技术创新对于民营制造业服务化水平具有先抑制、后促进的正“U”型影响。第三,从所属不同地区的制造企业来看,技术创新对于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较高、竞争更为激烈的东部地区制造业服务化水平具有正“U”型影响,对于服务业市场整体发展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制造业服务化水平具有显著的倒“U”型影响。第四,从不同规模的制造企业来看,由于大型企业规模较大,企业运营与发展战略较为成熟,技术创新对其服务化水平没有显著影响;中小企业规模较小,可以凭借“船小好调头”的优势对市场迅速作出反应,技术创新对其服务化水平具有显著的倒“U”型影响。

在上述研究结论的基础上,为了实现制造企业提质增效,促进中国制造企业成功向制造服务型企业转型,获得持续经济效益,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加大对制造企业研发资金的支持力度。政府应研究向民营企业、中小型企业和中西部地区企业倾斜的政策,帮助其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提高其持续竞争力和盈利能力,推动企业稳定地进行服务化转型。鼓励资金实力雄厚的大型制造企业和国有企业积极利用自有资金进行技术创新,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同时,要明确资金用途以及补贴对象,建立补贴资金追溯机制,提高补贴资金使用效率。

第二,完善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成果转换机制。政府应帮助制造企业实现技术成果转化,形成技术研发—资金—技术研发的良性闭环,使其能够实现持续创新。可以采用政府建立科技孵化器、建立重点实验室和加强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帮助中小民营企业实现技术成果转化,打开市场,开展服务型业务并获得服务业务收入,为制造企业进行后续技术创新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持久稳定的资金支持。

第三,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大执行与监督力度和对制造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奖励与激励力度。由于技术创新所需投入大且研发成果外部性较强,为了鼓励企业积极创新并帮助中小民营企业获得持续性的竞争优势,政府应该不断完善知识产权相关法律制度,加大执行与监督力度,并根据市场与社会的变化情况及时修改相关法律法规,保护企业的知识产权成果。加强对企业发明专利的保护,加大对盗版产品、假冒伪劣产品的查处和打击力度,减少制造企业的新技术、新发明被抄袭和盗用的情况。同时,鼓励制造企业积极进行技术创新,提高大型制造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向服务业转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专门鼓励制造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奖励机制,激励制造型企业积极向制造服务型企业转变。

第四,探索建立民营制造企业、中小制造企业领导人与管理者的培训机制,帮助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战略决策能力。为了避免出现制造企业在服务化转型初期获得一定成绩后便一味地追求服务化水平,不注重企业内部运行经营模式与人力资源建设从而陷入“服务化陷阱”,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制造企业领导人和管理者的培训,使企业掌舵者能够及时洞悉市场变化情况,合理调整企业的经营范围、发展方向和运行模式。同时,增强管理者的企业家精神,鼓励其积极创新与勇敢挑战,实现中国制造业持续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服务化制造业转型
制造企业服务化程度、服务化模式和服务化收益研究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基于行业异质性的制造业服务化对生产效率的非线性影响研究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制造业服务化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