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柳襄怀:研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心脏”的隐姓埋名人

2021-10-08

意林·作文素材 2021年18期
关键词:北京理工大学原子弹同伴

柳襄怀:研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心脏”的隐姓埋名人

“我为自己曾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做出了切实贡献而感到光荣和自豪!”2021年5月17日,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举办的“报国讲坛”首场报告会上,年逾八旬的老人柳襄懷动情地说。60多年前,他曾参与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心脏”——“甲种分离膜”制造技术的攻关研究。当时,全世界掌握该技术的只有美国、英国和苏联。面对国际封锁,我国决定自力更生。1961年,24岁的柳襄怀从复旦大学原子能系毕业后,直接参加了这个国家绝密项目。柳襄怀回忆说,当年的研究,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完成的。大热天里,无空调、无电扇,为了避免流下来的汗水打湿设备、弄坏机器,大家就早上五六点钟进实验室,直到上午9点钟回宿舍进行业务和相关学习,到下午五六点钟再开始搞研究,直到深夜。经过几千次的反复实验,1963年“甲种分离膜的制造技术”实验室研发工作完成,性能超过苏联产品。但作为国家绝密项目,“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是柳襄怀和当年一起攻关的战友们的真实写照。1964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柳襄怀说:“几十年过去了,我们这支队伍中的许多人,在各自工作岗位上都很有成就。那一段为蘑菇云早日升空而奋斗的岁月,是我们共同的骄傲。”(特约教师 刘悦)

17岁男孩连救3人体力不支不幸遇难,致敬韩兴博 2021年8月2日凌晨4点20分,在河北秦皇岛打工的辽宁小伙韩兴博与6位同伴一起来到海边看日出,突然听到远处海面传来求救声,3名来自唐山的女孩在踏浪时不慎滑入海沟,情况万分危急。韩兴博与同伴们一听到救命的声音,连外衣都来不及脱就冲了过去,到了海沟处,韩兴博一个猛子扎进去,用尽力气把3个女孩依次推到浅水区,留在上面的几个同伴便手拉着手组成人墙从上面把人接住。经过大家的不懈努力,3名女孩成功脱险。可当大家回头拉韩兴博的时候,却已不见他的踪影。救援人员经过26小时的苦苦寻找,终于找到了韩兴博,但令人痛心的是,这个勇敢热心的小伙子,已经失去了生命体征,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17岁……8月4日,韩兴博去世的第三天,很多市民自发带着鲜花和蜡烛到事发地点悼念。人们在纷纷惋惜一条年轻生命逝去的同时,更加敬佩他舍己救人的英雄事迹。

毛二可:“党的事业就是我的奋斗方向”

“党的事业就是我的奋斗方向,为了党的事业,我愿贡献出自己的一切。”这是1953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雷达技术研究所教授毛二可在递交的入党申请书中写下的誓言。那时,毛二可还在北京理工大学的前身——华北大学工学院读书。1956年,带着“北京市三好学生”的荣誉,毛二可毕业留校工作。这一干,就是一辈子,与雷达相伴的一辈子。作为中国雷达领域的主要领军人之一,毛二可在学术上的每一步突破,都尽尝艰辛。他曾不顾电磁波辐射对人体的危害,累计上机1000多个小时;他曾在雷达实验中因过度疲劳,不小心被上千伏高压电打得满手鲜血、手臂撕裂。几十年来,毛二可的研究成果已广泛应用于国家装备与经济建设之中,并有部分装备出口到国外,其水平的先进性既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又树立了科技自信。毛二可说:“作为一名老党员,赶上了建党100周年的特殊时刻,我激动不已,唯愿党的事业后继有人,为此我愿把我这一生所学、一世感悟,倾囊相授,帮助更多年轻人成长为担负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特约教师 刘志新)

猜你喜欢

北京理工大学原子弹同伴
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简介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北京理工大学通信与网络实验室
徒手“撕开”原子弹
寻找失散的同伴
Design of Two-wheeled Mobile Control Robot with Holographic Projection
相约钓鱼身亡 同伴应否赔偿
国家航天立法研讨会在北京理工大学举行
评美国向日本投掷原子弹
纳粹德国原子弹计划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