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旻:安静做事的人应该被看到

2021-10-08陈稻稻

现代青年·精英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杭州设计师工艺

陈稻稻

80后杭州工业设计师陈旻,凭借一把竹子做的“杭州凳”,掀起了全世界对于中国传统设计工艺的关注。

著名的设计杂志《ICON》称他为“中国最具天赋、最懂手工艺的设计师”;伦敦设计博物馆、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都争相收藏他的作品。

为了让西方人读懂中文字,陈旻参考汉字的形态,做成了一件件极具实用价值的家具:“工”字型的茶几、“东”字型的衣帽架、古窗样式的台灯……

2020年,陈旻开启了一个新项目,请到了设计、工艺界的翘楚,荷兰鬼才阿尔多?巴克、王珏、辛瑶遥等,将中国许多濒临失传的手工艺进行再创作,陈旻说:“请来这些大师与年轻的设计者,不仅是想创造一个创新的机会,中国默默无闻的匠人太多了,安静做事情的人,理应受到更多的关注。”

苦学3年打基础

陈旻的经历中有很多个“第一”:他是第一个留学荷兰设计界最高学府的中国人;第一位连续13年参展米兰设计周的中国设计师;2018年,唯一一个入围罗意威基金会手工艺大奖的中国人,也是第一个因为一把“凳子”刷屏国内外网络的中国设计师。

“杭州凳”是他的代表作之一,2018年获奖之后,在浏览器上搜索“杭州”,“杭州凳”会立刻出现在第一屏。陈旻说:“能用我设计的一件作品,带出一个城市,何乐而不为?”

2021年,陈旻受到罗意威的设计师Jonathan Anderson钦点,要求在一个爆破的陶罐上,运用传统的材料做一个结合。

陈旻选用了竹子,并且根据陶罐的爆破感,做了竹花的爆破,结合起来就像太阳的日珥爆破时的画面。该作品还在苏富比进行拍卖,引起了各方媒体的关注。

1980年出生的陈旻,一直努力做一个合格的工业设计师。陈旻觉得他的成就是受家庭的影响。

陈旻说他外公的爸爸是一个中医,写的方子都被别人收藏起来,只因为他的书法太漂亮了。而他的外公赵宗藻则是一位版画家。在陈旻心中,他觉得版画是艺术里最接近设计的一种,因为它涉及到材料:木板、铜板、石板、各种的板,而且每一种板的处理方式都不一样。

从学习西方技术,到将中国画的元素结合在作品上,外公的艺术境界非常高。他教给陈旻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观察。

陈旻有两个舅舅,一个是建筑师,一个是工业设计师,他们对陈旻的影响都很大。建筑尤其让陈旻着迷,但因为高中时物理成绩不好,高考就没什么信心报考建筑专业。舅舅们就建议他可以试一下工业设计,它覆盖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能比建筑带来更大的影响。

有一次,美院请来了两位德国教授做讲座,陈旻被请去当翻译,这次经历算是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其中一位教授问了陈旻一个问题:觉得身边的这支马克笔设计得怎么样?

陈旻对塑料是一无所知的,只能从握感、以及看舅舅用馬克笔画渲染图时的状态来谈,心里没底。没想到这些问题的回答,竟然让德国教授觉得他很有学设计的天赋,回到德国之后,便向陈旻发出去德国学设计的邀请。

2001年,陈旻出国了。当时因私留学刚刚兴起,几乎没什么人出去学设计。家里面其实也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凭这么一封推荐信,就可以出国了,这对陈旻来讲是不可想象的。拿到签证那一刻,他们才意识到原来这件事情是认真的。

先是去德国待了两年,后来又辗转去了荷兰。

埃因霍芬设计学院,是荷兰设计界最高学府,陈旻是那里第一个中国学生。荷兰的设计理念非常概念化,跟中国的区别很大。哪怕只是一个平面设计师,周末休息的时候都会把自己的小电驴全部拆开,一千多个零件摆在地上,擦擦干净,拍个照片然后再装回去。

陈旻被震撼了,一个学平面设计的怎么会做这些事情?对他来说那就是机修工的活儿,陈旻这才意识到,当时中国为什么在设计上不够先进。

于是,他拼命下功夫,坚持每个项目都亲自下手做东西,只有了解了工艺,才可能进行创新、设计。

用一把竹凳震惊世界

在荷兰待的3年半时间里,完全实打实地巩固了陈旻的基础。之后,他又去米兰念研究生。

2008年的夏天,陈旻去了一家意大利的家具公司实习。其实就是待在一个乡下老板的别墅里面,跟一群来自世界各地的设计师一起,尝试用身边平平无奇的材料——纸张,做出各种设计,今天是改橱柜设计,明天是改沙发设计。

陈旻用纸做了一个坐具的模型,但要怎么实现弹性,当时他还不知道,直到2012年回国后接触到了竹子。

在浙江临安的一个工厂里,陈旻发现工人们用的东西几乎全部是用竹子做的,包括他们的名片、拉杆箱。

“竹文化太强大了,几乎就等同于中国文化。它始终贯穿我们的生活,每个中国人的厨房里面,一定会有双竹筷子。它太强大了,以至于要突破就很难。”在工厂里,陈旻看到他们有一台很大的机器,制作出来的竹皮很薄,纤维指向同一个方向,均匀排列,而且韧性很好,材料只有一毫米而已。

于是他立刻想到了自己之前在意大利做的坐具模型,马上就决定用竹子来试试。自己动手,把一张张竹皮的两端粘合起来,并且用一根竹竿去连接。

在做的过程中,陈旻想到了德国著名的乌尔姆凳,那是在乌尔姆那座城市做的。他想,这把凳子是在杭州完成的,就取名为“杭州凳”吧。这么多年来,“杭州凳”的询问度一直非常高。

2018年,“杭州凳”入围罗意威基金会手工大奖,这对陈旻来说完全是一个意外,也是一个极大的鼓励。因为其他的入围者都是在工艺、艺术界、画廊体系里的艺术家,而陈旻完全不属于这个体系,他是一名工业设计师。

形成自己的中国式设计语言

陈旻一直希望在设计中发扬中国文化,但坚决反对用表面符号性的东西去做设计,这太局限了,充其量就是一个风格而已。他想形成一种属于自己的中国式设计语言,杭州凳算是这么多作品里面比较重要的一个尝试,汉字系列家具又是另一个尝试。

从学生时候开始,陈旻就见过不少国外的设计师、艺术家尝试用中国的汉字做作品,像孟菲斯的创始人埃托?索特薩斯,就做了一系列的汉字陶瓷,但这其中有很多概念性的误会。

“我们的汉字是一个象征文字,含义非常深刻,而且它有历史的渊源,但对很多西方人来说只是一个图案而已。”于是,陈旻想通过三维的形态去展示汉字笔画当中西方人看不见、很有趣的东西。

“看多了世界级的展会,反而更让我发现了中国语言在世界设计界中的重要性,我觉得我们要做的不是刮阵‘中国风而已,是要在设计的世界中找到汉语,让我们的产品也讲汉语。”

“工”源于古建筑的梁柱结构,这个形态本身具有极强的组合建构能力。所以陈旻还原“工”最原始的状态,并且将它作为元件的可能性延续,设计出了“工”茶几。

“东”,实际上是指一块布,两头扎起来,中间的空间可以装东西,原先“东”是这么演变而来的,之后才演化成一个方向。陈旻根据甲骨文上面的形式,把它保留下来,做成了一个衣帽架。

陈旻花了6个月的时间,自己对现在的工作室进行改造,基本上摆放的都是他自己设计的东西。

一进门,就能看到Y-Bench组合矮凳的设计,“木”字的衣帽架,以及有一次去采风时,拾回来的古扇窗。这个古窗的纹理非常有意思,它很几何,很现代,但却是典型苏州园林出现的窗花形式。根据这个纹理,陈旻设计出了一组名为Embodiment的灯。

再往里走,是一个挑高有两层的休息区,两边是办公空间,有楼梯通往二层。陈旻的工作空间在最里面,用了古窗的纹理做了一个隔离版。

陈旻的家里放着很多他崇拜的设计师的作品,比如柯布西耶的LC4躺椅、野口勇的茶几以及马吉?斯崔蒂做的沙发。

拯救消亡中的中国传统工艺

入围了罗意威的手工大奖之后,陈旻得到了很多工艺界的资源。于是便不停地去跑、去看可能会消亡的传统工艺。

2020年,陈旻开展了一个新项目,请到了很多国内外设计、工艺界的大师来与中国传统手工艺做一个创新、结合。

陈旻带他们探访传统工艺的作坊,看到材料最原始、真实的状态,这些都离不开匠人们所在的城市与生活环境。

他的恩师阿尔多?巴克,是荷兰的设计鬼才。在疫情爆发之前,陈旻带他探访了汕头一个制作花丝的基地。

花丝镶嵌,又称“细金工艺”,是燕京八绝之一。花丝工艺用料珍奇、工艺繁复,是皇家御用之物,属于宫廷艺术,现在已经很难找到做这个工艺的师傅了。

阿尔多看到这个工艺之后非常触动,他先是巧妙地设计了一些花丝图案,然后通过编织形成不同密度的花丝网构成三件食器,分别适用于日常生活的不同场景,厨房、茶室。他的设计把传统工艺带回生活,让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变得更有仪式感。

安田猛是陈旻这个项目邀请的另一位匠人大师,他是一位非常国际化的匠人,常年居住在英国与景德镇。他做的陶艺非常有想法,在他身上可以看到工艺、设计与艺术三者的结合。他自主创作了一件青白瓷的作品。青白釉切割纹金源自安田猛对于泥土的感觉,宋代青白瓷上灵动的划花技术和液态金的边界感,为作品增强了三维的造型与力量感。

还有一些国内新生代的设计师,像郝振瀚、张明硕、辛瑶遥等,陈旻说,找他们与传统匠人合作,是想为传统工艺打开一个新思路。

“中国默默无闻的匠人太多了,安静做事情的人,理应受到更多的关注。我现在做的事情就是融合与创作,我相信未来的创新是集工艺、设计、艺术为一体的融合性的东西,设计师的使命,就是尽量让生活变得更美好、更便利。”

猜你喜欢

杭州设计师工艺
杭州
小小设计师
我是小小设计师
设计师访谈
转炉高效复合吹炼工艺的开发与应用
5-氯-1-茚酮合成工艺改进
推荐一个设计师
G20 映像杭州的“取胜之钥”
杭州
杭州旧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