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鉴党的奋斗史 发展偏远农村学校

2021-10-07赵莉

海外文摘·学术 2021年12期

赵莉

摘要: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成绩,也是中国革命的伟大成绩。借鉴党的奋斗历史,总结三大法宝的历史作用,分析偏远农村学习发展现状,在历史经验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以期促进偏远农村学校的发展。

关键词:三大法宝;偏远农村学校;发展借鉴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1)12-0121-02

0 引言

1939年10月,毛泽东在撰写《<共产党人>发刊词》论述新民主主义理论时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我们党在中国革命的三个基本问题。正确地理解了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成绩,也是中国革命的伟大成绩。”党的这三大法宝,同样可以用于指导偏远农村学校的发展。

1 偏远农村学校的定义及教育中存在问题

偏远农村学校,顾名思义就是位置位于农村,地缘偏远,学校所在的地方通常是一个省、市、区与其他省、市、区交界的地方或者是地处群山之中,交通不便、路途遥远。虽然在改革开放后几十年的风雨征程中,我国的大部分地方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发展迅速,但难免有一些地方在这一进程中发展缓慢,这使得这些地方的教育也相应地滞后于中心城镇。

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在教育目的的指挥棒下,各级各类学校课程表上课程内容丰富多样、形式具体,符合大纲的要求。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对学校的考核、老师的晋升、学生的优异都是唯分数论,所以在实际处理的时候都只注重智力的培养,因为这样才能提高成绩。特别是在偏远的农村学校,课表课程更是一种摆设。在学生基础差,学习环境又不允许的情况下,老师们更是争分夺秒地训练学生相关考试科目的知识,只为最后的成绩排名。而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做类似的题都得心应手,当题目变换一种形式的时候,即使是同样的知识点,他们也会束手无策。并且,当这些学生进入更高一级的学校的时候,他们不会懂得变通,由于之前他们都是被动地、机械地学习,一旦学习科目增多,他们就会找不到切实可行学习方法。如果按照以前的学习方法学习,结果往往又不如意,这也很容易挫败学生的信心,心理的落差导致学生产生自我怀疑。如果在这一过程中,没有处理好这一心理变化,学生就会回到老师眼中的成绩“差”的行列中,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而偏远农村学校所处的大环境往往又是一个不重视家庭教育的环境。学生留守率高,家长和孩子沟通少,监护人要么是老年人要么是邻家叔伯。外出务工的父母只是挣钱和负责电话、视频关心。父母只有春节在家十多天是常事,有的甚至几年都不回家,在孩子提出物质要求时候就尽量满足;父母以外的监护人负责孩子的一日三餐、衣食住行,其他的事情就需要孩子自行解決,自己消化。家庭教育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成分,在养家糊口的现实面前,选择让位。那些即使在家务工的父母,不懂教育孩子;孩子小时候过渡溺爱,随着孩子的成长,当孩子的自主意识越来越强的时候,思想和行为都已经不受父母控制,父母的话成为了耳旁风,孩子陋习百出,如果要纠正,需要花费父母们无法承担的时间和精力。

上述现象对偏远农村学校的教育者提出的挑战是史无前例的。一方面,作为教育者应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这对教育者的专业能力和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他们不再只是传授学科知识,而应兼具知识传播、德育培养、体育提升、美育陶冶、劳动修养等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学生缺乏关爱,作为教育者,更应该多关心和爱护学生。他们不但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同样也是陪伴学生成长的朋友,引导学生成才的良师,呵护学生心灵的园丁。

2 中国共产党的三大法宝对促进偏远农村学校发展的启示

2.1 形成学校、家长、学生为一体的统一战线

中国共产党建立初期,只有几十人的规模。经过百年发展壮大,在共同信仰的支撑下,所有党员干部团结奋斗,历经磨难与考验,逐渐成长,到目前为止,党员人数已有九千多万。在这一过程中,历经国民革命时期的联合战线,土地革命时期的工农革命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解放战争时期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以及改革开放阶段的爱国统一战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统一战线都担着不同的历史任务、显示了不同的历史内容、兼具不同的历史特点、肩负不同的历史作用[2]。甚至在2015年9月22日,为加强和规范统一战线工作,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中共中央还颁布《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明确了新时期统一战线范围和对象。各个时期的统一战线的作用,我们有目共睹。对于新时代偏远农村学校来说,形成学校、家长、学生为一体的统一战线很有必要。

在偏远农村学校,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能够利用的学习资源本身有限。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如何发展,教师如何提升,学生如何成长就成了难题。如果教师还是像以前一样用传统的方法讲授知识,讲的只是书本中的知识,这是极其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的。为了学校、教师、学生的整体进步,学校在这个问题上应明确目标,为学校的发展制定具体的切实可行的阶段性的计划,并一步一步地施行。教师应该配合学校的工作安排,认真指导学生并且做好学校、家长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桥梁。学校、教师和学生在计划的指导下共同协作,同频共振,朝一个方向共同使劲,三者共同成长、共同进步、共同提高。团结使人进步,在学校发展上,学校、教师、学生为一体的整体也逃不过这个定律。

2.2 挖掘潜能,用“能力”武装自己

众所周知,所谓武装斗争就是工人阶级用枪杆子领导农民进行武装反抗,维护人民共同的利益。这是在当时的环境中经过多年的血泪史得出的切实可行的经验。当然,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他们并没有“枪”这样的武器,他们所拥有只有他们自身所具有的能力。这里的能力包括:知识方面的能力,道德方面的能力,体育方面的能力,劳动方面的能力,审美方面的能力等。

学校要看到教师身上的潜能、优势和闪光的地方,并加以利用,以此引导教师逐渐成长,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教师也应利用自身的优点带动学生,形成榜样作用;同时,教师还应充分挖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品格,如面对挫折的能力,坚持兴趣的能力,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的品格。只要是优秀的品质,我们都应该加以保护并利用;阻碍学生健康成长的应予以改正或摒除。长此以往,在这样的氛围环境中,教师自信,学生自立,教师和学生各展所长,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他们所展现的这些“能力”,都是他们进行斗争的武器,自我提升的筹码,击败他人的利剑。

2.3 加强教师队伍、学生队伍建设

党的建设作为中国革命三大法宝的核心,一直贯穿着中国革命的整个过程,并且一直延续至今。党的建设主要表现在:思想上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行动上领会过去经验,践行组织誓言;在工作中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使命和担当;作风上保持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联系;组织纪律上夯实基础,推动高素质干部队伍。

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党的建设一样,应从各方面深入进行。新时代对教师的要求不再是只是上好课而已,而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品质。思想上,学习教育法规,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习关于教师的各种政策要求,明确自身的责任;行动上,爱国守法,教书育人,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工作中,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水平;在组织纪律上,服从管理,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学生队伍的建设是与教师队伍同步的。知礼守法是每个学生的基本要求。不要求学生将来能为祖国、社会做多大的贡献,只要不违法那都是一种贡献。每个进校的学生,在第一天上课时,就应该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它不是只是智力的发展,而是各方面的能力的提升。只有思想上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知道自己有可为之后,相应地,在行动上才坚决有力。学习过程中,首先应教的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学生自律、自立了,长大了才能很快地适应各种环境。生活上,学生应独立自主,团结同学,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3 结语

党的成长不是一朝一夕的,它历经百年才有现在的成就;学校的成长也不能急于求成,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而忽视长远的发展;教师的成长应是终身的,不是只看成绩,应综合考虑;学生的成长不应揠苗助长,应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偏远农村学校的发展应充分借鉴党的发展历程,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加强建设,不急于求成,勇于探索,不断总结经验,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2]李穆玲.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统一战线的发展和历史作用[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3):138+140.

(责编:陈静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