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历史课堂,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

2021-10-02陈笑莲

高考·上 2021年6期
关键词:教学实效性历史课堂学科素养

陈笑莲

摘 要:中学生历史学习经验是沟通思政课教与学的理想契合点。思政课教师关注中学历史课堂是提升思政课实效性的需要,是构建活动型学科课程的需要,也是落实学科素养的需要。本文将结合统编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必修1《中國特色社会主义》展开论述。

关键词:思政课;历史课堂;新课程;统编高中思想政治教材;教学实效性;学科素养;

引言:“视野要广”,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要求。他特别提到“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思政课教师的历史视野中,要有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要有500多年世界社会主义史,要有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要有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奋斗史,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的发展史,要有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史,要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在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评价体系背景下,总书记的这一要求对思政课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中学思政课教师应如何深入学习领会、贯彻落实呢?笔者以为,思政课教师首先应该关注中学历史课堂。

一、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思政课教师关注中学历史课堂的意义和必要性分析

首先,关注中学历史课堂有助于思政课教师找准教与学的契合点。

思政课的通病是学生想要的教师不清楚、教师讲的学生却不想听,实效性较差。思政课的实效性不但要追求教学效率,更应打动人心追求育人实效,这就要求处于教学主导地位的教师找到教与学的契合点,既能体现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要求、达成课标要求,又符合学生特点,有滋有味、有吸引力、亲和力。经验是学生认知的基础。从学生经验出发,给学生新的信息、新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思考、实践活动,获取新的知识,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也符合教学规律。基础教育阶段学生与外界接触极其有限,缺乏社会实践,其经验与知识主要来自学生对于中学课程的学习以及自己对于材料(包括教材、读本)内容的认知。历史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历史学习经验无疑是中学思政课教师克服思政课教材枯燥、抽象的特点,实现教学契合, 让学生能产生共鸣、听得懂、信得过、说得出的契合点。

其次,关注中学历史课堂有助于思政课教师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找准教学起点,更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提升教学实效性。

高中政治、历史学科之间有着密切的横向联系。基于《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统编高中思想政治教材“政史不分家”的味道更加浓厚。思想政治课程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内容与中学历史课堂联系紧密,凡涉及社会发展、人文思想、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基本上都可以在历史课堂涉及;而历史课的内容都可以在政治课堂中找到相关的阐释。因此,历史课程和历史课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的重要教学资源,建构起思想政治课程与历史课程的联系是十分必要。 以统编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课、第一框、第一目的第一个“探究与分享”为例:

“材料: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不过五千余年,我们可以通过考古学、人类学、民族学、古代传说等,了解和说明原始社会长达数百万年之久的历史。我们通过考古学的研究,可以了解远古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情况;通过对古人类化石的研究,可以了解早期人类进化过程的各种情况;通过对一些民族生活和民俗的考察,可以认识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通过有关的远古神话传说,也能了解原始社会的一些情况。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描绘远古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大部分不了解中学历史课程的高中政治教师认为:这个探究与分享的情境中,考古学、人类学、民族学等学生都是比较陌生的,学生没有考古学、人类化石的研究背景,也不太可能有落后民族地区生活和民俗考察经历,因此推断学生能从材料中看到和想到的东西会比较有限。若按照这种判断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教师可能会通过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参观博物馆或访谈专家等途径来让学生对相关问题开展探究并且挖空心思做大量的准备、铺垫。本例中,统编高中思想政治教材配套教参也强调:“教师要注意对相关的途径进行解释,让学生理解每个途径所包含的范畴,适当给学生一些启发性信息”。

事实上,初中历史七年级教材对远古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多有叙述,高一新生只需调动已有知识即可作答。《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标准》关于史前时期课程内容是这样表述:

●通过学习,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知道黄帝、炎帝的传说故事,了解传说与神话中的历史信息。

由此我们可以判断,依本例展开的教学活动明显是不必要的无效教学。其主要原因在于教师仅仅站在教的立场,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不了解学生已有经验,造成不能准确确定教学起点,拟定了不必要的学习任务(目标)。须知,学生不但是学习的主体,还是最为重要的教学资源。有效地教学设计必须充分掌握学情找准教学起点,严格按照课标要求(内容标准和学业质量标准)确定教学任务(目标)。此外,教师还要考量教学任务(目标)与教学资源是否匹配,必须保证现有的教学资源足够支持教学任务(目标)的实现,资源不足或资源浪费都将影响教学的有效性。

再次,关注中学历史课堂有助于打破政治学科与历史学科对立思维,优势互补,同时提升学生政治学科与历史学科素养

高中思政课具有明显的综合性、实践性学科特征。新课标强调:“本课程力求构建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理论知识与生活关切相结合的活动型学科课程”。如前所述,鉴于高中学生社会实践经验的特点及政治、历史课程的特殊联系,中学历史课程和学生历史学习经验自然成为高中思政课“课程活动化”的基础。统编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责任编辑毛志浩说:“本册教材涉及的历史资料很多,有很多内容也是学生在历史课程中学习过的,而且教材在很多‘探究与分享’活动的设问都需要学生结合材料内容与所学知识进行回答,‘相关链接’栏目也结合正文内容补充了很多历史性材料。因此,在讲述教材内容时,思政课教师要打破历史课与政治课的对立思维,注意以政治课程的思维与视角运用这些材料,让学生从历史发展中认知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体现教材内容的价值导向,发挥历史类材料的思想政治教学价值,为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服务。在教学中,思政课教师要结合教材正文内容与相对应的活动,注意创设特定情境,让学生通过情境,将思维放到过去所处的相应的时代,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思考问题。”若能如毛先生所言,学生习得的历史知识在新的学习活动成为有用的“知识”,并因为政治课程思维与视角引入、运用而得到升华、内化。学生的政治学科素养和历史学科素养都将在思维活动中得以养成,是为相得益彰,善莫大焉。

二、政史跨学科互动的注意事项:

(一)思政课教师对中学历史课堂的关注应有一般性了解和精确关注之分。

一般性了解是开阔视野的需要。主要了解初高中历史教材有哪些基本内容及基本进度,知道历史课有哪些内容可以作为思政课的教学素材。

精确关注的内容则取决于思政课的教学需要。思政课教师对中学历史课堂关注,要以服务学生、服务教学为目的。2017版新课标首次构建了以核心素养为纲的学业质量标准,系统地阐明了新时代高中思政课的育人标准。教师必须严格依据学业质量标准确定学科学期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及相应的学生学习目标。然后教师运用逆向教学设计(UbD)法,预判学生达成学习目标可能涉及,甚至是必不可少的知识和技能予以精确关注。对这些知识,思政课教师不仅要知道初高中历史教材如何叙述,学生可以知道什么,还要向历史教师了解学生学到什么程度,从而才能准确定高中思政课教学的起点和内容。

(二)要注意与历史课教师的沟通交流和协作。通过经常性的深入交流,思政课教师和历史课教师可以确定两学科共同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找准各自学科学生学习的“痛点”并通过学科协作强化解决。例如: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采取社会发展简史的叙述框架,特别是在中国近代史发展视野下彰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初中历史学习经验为高中思政课奠定一定的基础,但初中阶段历史唯物史观方面就很薄弱,高一学生就很难达成“描述不同社会形态的本质特征;解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取决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歷史唯物主义观点,以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发展为主线,展现历史演进的基本过程以及人类在历史上创造的文明成果,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大趋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要求学生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人类历史发展进行科学的阐释。这就要求两学科教师加强协作,有计划地安排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的教学。

(三)制作政治历史关联知识对照表以便于实际教学中的应用。荀子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教师经常性地跨学科引用已有学习结果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的效用,赋予学习以价值和意义,从而唤醒学生的学习内动力。学习就是知识的内化和外化的过程。知识的内化是对知识的深入理解,知识的外化是通过知识的实际应用,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并逐步形成素养的过程。通过经常性地应用已有学习结果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在知识的应用中,实现知识的内化与外化,让学生在应用和创造中学习,在学习中巩固和“活化”基础知识和技能,并在应用中培养具有可迁移性的能力与素养。

(四)牢记初心,不要把思政课变成历史课

思政课教师关注历史课堂的出发点是为了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是思想政治课程与历史课程形成合力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但是,思想政治课程与历史课程在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上还是有很大的不同。教师在跨学科互动时要严守学科定位,做到“串门而不串味”。

结束语

高中思政课教师要关心中学历史课程,关注中学历史课堂,尤其要关注学生的历史学习状况,以便更好地整合两个学科资源,更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堂教学,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科能力与素养,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求是.

[2]毛志浩.统编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的教学视角——以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例

[3]王国芳.读懂高中思想政治新教材的六个视角.中学政治教学参考(高中),2020,12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标准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版)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

本文系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十三五”教育科研重点课题《政治、历史跨学科教学整合研究》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教学实效性历史课堂学科素养
从历史文物古迹到架构学科活动的探讨
教师学科素养及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探究
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公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创新研究
初中历史情感教学探析
引多维思考创灵动历史课堂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重点的思考与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