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的起源

2021-10-01袁越

视野 2021年19期
关键词:格林难题火车

袁越

不久前,几名襄樊贫困生因为“不知感恩”,被取消了受助资格。某网站做了一次大规模读者调查,结果有大约83%的读者认为应该取消,不少读者评论说:感恩之心是人类共有的一种美德,缺乏美好道德的人理应受到惩罚。

道德,可以简单定义为“区分善恶的标准”。善恶的定义在全世界所有的民族中几乎都是相同的,感恩、助人为乐和诚实普遍被认为是善举,伤人、杀人和欺骗则被认为是恶行。

如今流行“道德教育”,那么,道德真的来自后天教育吗?实验证明并非如此。三年前,法国认知科学专家伊曼纽·杜普曾经对不会说话的婴儿进行过一项心理学实验,证明婴儿在接受教育之前就已经能对他人的痛苦产生厌恶感,这种能力是人类道德的两块基石之一。人类道德的另一块基石就是公平意识。关于这方面的研究甚至已经涉及了灵长类动物。实验证明,就连卷尾猴也不愿接受不公平的交易,而是宁愿选择什么也得不到。

欺骗可以看做是违背公平意识的不道德行为。但是,撒谎者通常可以从撒谎中获得利益,所以有人认为上帝的存在可以让撒谎者感到心虚,从而避免做出违背道德的事情。但是,心理学家设计了很多精妙的实验,证明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宗教并没有扮演“道德监督者”的角色。

说“道德是天生的”,就等于说“道德是可以遗传的”。道德是如何遗传下来的呢?贝灵教授认为,自从人类祖先进化出了语言,一个人的名声便会传播得非常远。如果某人非常诚实,善于合作,具有献身精神,这个好名声便会让他受到更多人爱戴,因此也就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帮助他。换句话说,道德感强的人在人类的进化史上具有先天优势,好的道德便遗传下来了。

这个说法看似很合理,但缺乏直接证据。道德真的能遗传吗?道德存在于人脑中的哪个部位?对应于哪些基因?这些问题必须借助高科技手段才能回答。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系教授约书亚·格林是这类研究的先驱者之一,他设计了一个“扳道难题”,以及一个相对应的“桥梁难题”,让受试者思考。同时,他用核磁共振仪测试受试者的大脑,试图发现解答这两个难题时受试者哪部分大脑最活跃。

具體说,“扳道难题”是一个偏重理性思考的问题。有一辆火车即将行驶到一个岔口,一边的铁轨上躺着五个人,另一边躺着一个人。请问,你会不会扳道,让火车改从一个人的那边通过呢?大多数受试者选择了“会”,因为这样会少死四个人。核磁共振显示,此时受试者大脑中负责理性思维的部分最活跃。

“桥梁难题”则是一个偏重感性的问题。同样是一辆火车驶来,你只有把你的同伴从桥上推下去,让他的胖身体挡住火车,才能挽救铁轨上躺着的五个人的生命,你会选择怎么做?大部分受试者选择了“不会”,任由火车压死五个人。受试者做出这个选择的时候,他们大脑中负责反应冲突的“前扣带皮层”(ACC)相当活跃,显示出受试者头脑中的某种情感正在和理性发生激烈的冲突,并最终战胜了理智。

格林认为,这种情感就是道德来源。在“桥梁难题”中,理性的决定(推下胖子)直接违背了人类的道德天性(不能杀人),因此受试者会选择非理性的做法,让道德占了上风。

2007年3月,几名美国科学家对一批脑部发生病变的人进行了类似的道德测试,进一步证明了格林教授的假说。这批病人脑部负责感情的额前正中皮层(VMPC)发生了病变,结果他们都丧失了道德判断能力,在进行“桥梁难题”这类测试时大都倾向于选择理性的做法。

截至目前,科学家一共在人脑中找到了九处与道德有关的区域,显示出道德具有很强的生理学基础。那么,为什么人类要把道德遗传下来呢?格林认为,人类在进化过程中,有几种行为模式非常符合早期原始人的生存需要,它们一旦被作为“道德”固定下来,不但有助于原始人做出正确选择,而且有助于原始人加快选择的速度。

经常有人说,如果全世界所有人都遵循道德的约束,世界将变得美好。但格林教授认为,起源于远古时期的道德基因,在那个时代是有优势的,却不一定适用于今天的环境。

(摘自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生命八卦:行走在人体迷宫》)

猜你喜欢

格林难题火车
借调难题
麻辣老师
我喜欢小狼格林
绿毛怪格林奇
火车
难题大作战
登上火车看书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