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迪庆的生物多样性

2021-09-30方振东

西藏人文地理 2021年5期
关键词:迪庆植被生物

奔子栏巴塘攀蜥 图/ 林森

《生物多样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是一项保护地球生物资源的国际性公约。我国于 1992年6月11日签署《公约》,是最早签署和批准《公约》 的国家之一。《公约》于1993年12月29日正式生效。旨在最大限度地保护地球上的生物资源,以造福当代和子孙后代。

2016年12月,我国获得《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主办权,本届大会将确定203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制定2021—203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2020年1月9日,生态环境部和《公约》秘书处发布了COP15大会会标。其主旨为:一个星球——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所有生命共有的家园。一滴水——水是生命之源。一个生命共同体——地球上所有的生命休戚相关、生死相依、兴衰与共。一个富有中华文化的图腾——甲骨文、印章、剪纸体现了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国宝熊猫是友谊的使者;美丽孔雀象征着吉祥、幸福;梅花代表当代人直面困难、勇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决心!一粒种子——种子孕育着生机、寄托着希望。

今年2月28日,生态环境部宣布,我国已启动2020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筹备工作,CBDCOP15大会将于2021年10月11日到24日在中国云南昆明举办。

美丽乌头 左图/ 彭建生

大紫胸鹦鹉 图/彭建生

神奇的粘菌 图/蓝溪

地衣 图/李志纲

迪庆的生物多样性历程

生物多样性指的是地球上生物圈中所有的生物,即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和生存环境。它包含三个部分: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这一术语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其含义非常宽泛,从其所包含的生物类群来讲,小到单细胞生物甚至DNA片段,大到植物群落、高等级的植被类型甚至生态系统类型;从其所涵盖的地理区域来讲,小到地球表面特定的地理单元,大到整个地球表面。因此,生物多样性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地球上特定区域生物地理群落或生态系统的状况。即:“生物类群+地理环境”,在有人类的地方应该是“生物类群+人文与地理环境”。即地球上特定区域生物地理群落或生态系统的状况。

迪庆所处的滇西北地区被誉为世界“观赏园艺植物大本营”。特别是到了现代,迪庆丰富的动植物物种资源得到普遍认知,迪庆很快成为众多中外专家学者开展科研考察,研究和采集样品最理想的地域之一。众多植物学、动物学、真菌学、地学、保护生物学、生态学等学科专家纷纷到迪庆开展科研考察工作。政府部门、研究机构、保护组织及基金会支持和推动了迪庆生物多样性工作的研究、保护,加快了人们对迪庆生物多样性的认知进程。

囊距紫堇 图/ 杨涛

墊紫草 图/ 方振东

对迪庆生物多样性的认知大致上可以划分为古代、近现代两个时期。古代时期,主要是当地原住民族出于生产生活需要,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认识、交流和积累起来的对当地动植物物种、生态系统的利用技巧、知识与经验。

近现代时期,国内外植物寻猎者及专家学者,开始进入这一地区,进行动植物标本、样品及种子采集,分类及引种繁育研究。

1867年被派往广东传教的法国传教士兼植物采集者德拉维(J.M.Delavay),是最早进入“三江并流”地区采集植物的西方人。他在滇西北度过了多年,采集了20000余份植物标本和植物种子送到巴黎博物馆。其采集量巨大,以至50年过后很多标本尚待鉴定。从鉴定过的4000种德拉维采集的标本中,发现了1500个新种和大量的新属。很多植物以他的名字命名,如滇牡丹(Paeoniadelavayi)、山玉兰(Magnoliadelavayi)、云南桂花(Osmanthusdelavayi)、马缨花杜鹃(Rhododendrondelavayi)。其后西方的植物采集者纷至沓来,1886年法国传教士叔里欧(J.A.Soulie)在德钦与贡山交界一带进行采集活动,采集了7000余号干标本送到巴黎博物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植物有紫花百合(Liliumsouliei)、白碗杜鹃花(Rhododendronsouliei)等种类。1893—1895年,神父孟培伊(J.-T.Monbeig)在维西一带采集植物标本和种子。1904—1931年,英国著名采集员乔治·傅利斯(G.Forrest)7次进入这一地区,除了采集大量的植物标本外,还先后采走了上千种名花种苗到英国栽培。1911—1926年,英国人F.K.Ward也先后3次进入德钦,在卡瓦格博雪山和白马雪山附近地区,采走了大量的名花种苗。1914—1916年,奥地利植物分类学家韩·马迪(F.H.Handel-Mazzetti)两次到滇川藏交界区考察采集植物,成为当时研究中国植物的权威专家。1922—1949年,美国人约瑟夫·洛克(J.F.Rock)以丽江为根据地,在滇川藏交界区考察、采集植物标本、种子,从事摄影和研究民俗活动。

匍茎百合 图/余江

松下兰 图/赵天祜

苞叶雪莲 图/余江

半荷包紫堇 图/彭建生

红脐鳞与顶杯衣 图/王立松

自1932年起,我国植物学界先后有蔡希陶、王启无、俞德浚、冯国楣、秦仁昌等老一辈植物学家,开始进入到这一地区采集植物标本,其中以冯国楣先生采集积累的植物标本种类数量尤为丰富巨大。解放后我国又有更多的植物工作者到这一地区考察、采集。20世紀80年代,由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牵头,对横断山区的动物、植被开展较大规模的考察。并出版了《青藏高原自然科学综合考察报告》等一系列科学成果资料。自1962年起,云南省药检所杨竞生教授进入迪庆州调查藏药,1987年,他与迪庆著名藏医初称江措活佛共同编著了《迪庆藏药》,收集藏医常用植物、动物、矿物药材600条。对药物的名称、效用、来源植物、成分及药理等方面做了全面的整理及描述。1986年,由云南大学生态学与地植物学研究所朱维明教授牵头,调查发现迪庆州香料植物19科,42属,98种。

滇金丝猴是幸存于迪庆的珍稀濒危物种之一。1890年冬,法国人索利、彼尔特在德钦县采到滇金丝猴的7个标本,并将其头骨和皮张送往巴黎博物馆珍藏。1897年法国动物学家对这一物种做了科学描述,正式命名为滇金丝猴(Rhinopithecusbieti)。此后70余年的时间里,再没有新的关于滇金丝猴的文献资料,直到1962年昆明动物研究所的彭鸿绶教授等人在德钦县买到几张滇金丝猴皮,才再次证实了它的存在。

迪庆当地学者对迪庆生物多样性的调查及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6—1987年,由迪庆州计委委托迪庆州医药公司牵头,开展了“迪庆藏族自治州中药资源普查”工作,普查到药用植物160科867种,药用动物68科90种,药用矿物9种,加工类3种,共969种。

雪中的滇金丝猴 图/ 彭建生

1987—1991年,在迪庆州科委支持下,由笔者主持完成了“迪庆州野生花卉资源普查”,撰写了《迪庆州野生花卉资源普查报告》,普查到迪庆州有野生观赏植物106科,312属,1578种。与杨亲二博士合作发表了迪庆乌头属新分类群。1993年,出版了《中国云南横断山野生花卉》,选载迪庆的野生花卉园艺植物419种。1991—1994年,笔者完成了《迪庆州蕨类植物区系地理研究》论文,报道了迪庆州产的蕨类植物30科,71属,330种。2000年,受迪庆州林业局委托,撰写了《迪庆藏族自治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报告》,并通过验收。

根据潘发生先生对《云南种子植物名录》及有关文献所做统计,迪庆州有种子植物187科,1003属,4600种。加上蕨类植物,迪庆州有高等植物217科,1074属,4930种。由于不断有新分类群,云南及迪庆分布新记录植物种类被发现和报道,官方的统计数字是迪庆州有高等植物5000种。

迪庆植物群落的发现

1999年,笔者与美国的埃罗·萨克森(EarlSaxon)博士考察迪庆金沙江、澜沧江流域的生态时,观察到迪庆干旱河谷区域有树线存在,并提出“下部树线”概念。之所以称之为“下部树线”,是相对于高山上部存在的树线而言的。迪庆干旱河谷底部出现下部树线的生态原因是干旱河谷受“焚风效应”影响,降水少,气温高,地表蒸发强度大,造成乔木树种可利用的土壤水分少,从而限制了乔木树种长高。澜沧江流域干旱河谷下部树线起自德钦县燕门乡尼通村,向北下部树线渐高;金沙江流域河谷下部树线出现于香格里拉市五境乡吉仁河以北区域,但在虎跳峡至三江口段也出现类似现象。

白腹锦鸡 图/ 彭建生

白骨顶鸡 图/ 杨涛

黑鹳 图/ 彭建生

“下部树线”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低于下部树线的大部分区域,形成了灌丛及矮灌丛植被;这种干旱河谷灌丛、矮灌丛植被的成因,是植物可利用水分为主导因子的限制自然形成;不是人为破坏而沦为的灌丛植被。美国另一位生态学家木保山(BobMosley)用历史照片对比所拍摄的一些照片证实了这种猜想。因此,在类似的区域种植乔木或造林可以说是违背自然规律的。但是在干旱河谷区域一些平缓且土壤堆积较厚的台地、水湿条件较好的江边及河岸,可以观察到有干香柏等乔木树种生长,证明干旱河谷中类似的地方适合乔木树种的生长,亦可以人工造林;这样的地方若没有树木生长,则大概率是人为砍伐而使树木消亡。

在高山复合体生态系统中,放牧、火烧、薪柴和建房用材的砍伐与持续性消耗,是迪庆高山生态系统对高山植物群落影响较大的三种人工扰动类型。它们打破了植物群落在分布上的有序性、层次性,产生了“浑水效应”(Turbid Water Effect)。扰动暂停或消除,对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影响能稳定在一定程度内,不会造成不可逆转的改变,可以使植物群落回归到自然更替。但是在滇西北的东北部区域,长期持续的扰动,已经使高山植物群落生态系统,显现出青藏高原内陆植物生态被贫乏的草本植被占优势的迹象。西藏东部和川西地区,高原面的发育比滇西北广阔,放牧利用的历史比滇西北悠久,放牧强度也较高。因此,草本植被占了绝对优势,植物区系相对贫乏,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有序性程度大大降低。持续高强度的传统放牧方式,还将进一步扩大西藏东部、川西地区的草本植被面积,从而减少峡谷区域的森林植被,引起生物多样性减少和难以逆转的变化。

黑鸢抓鼠兔 图/彭建生

同时,长期与当地丰富的物种资源共存,迪庆人民逐渐从原始的狩猎采集,转向对当地野生植物的引种驯化。维西特产的糯山药是当地人民成功选育和驯化的一个品种。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的20余年时间里,维西野生莲瓣兰走出山谷,进入百姓家庭。维西人民不仅解决了莲瓣兰的栽培技术问题,而且人工选育出众多的品种。如素花系列:小雪素、白玉素、红素、鸭黄素,色花系列:黄莲瓣、红莲瓣、白莲瓣、绿莲瓣,荷瓣花系、奇花、蝶花类等品种品系,证明莲瓣兰这一物种本身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卷叶贝母鳞茎是著名中药川贝的來源之一,野生贝母在民间被长期采挖。20世纪80—90年代,在当地有关专家及技术员的努力下,开发出成功的栽培技术方案。现在德钦白马雪山157高原生物实验基地仍有种植。

小熊猫 图/林森

香格里拉高山植物园

香格里拉高山植物园为国家AA级景区,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教育基地等科研与保护基地,园区占地67公顷(1005亩),位于香格里拉市区北郊10公里纳帕海国际重要湿地北山。园区内海拔高差3200~3600米。自2001年建园至今,园区内就地保护高原高等植物620余种,迁地保护400余种。同时,园区内还是野生动植物的活体基因库,保护了鸟类、昆虫、哺乳类、两栖爬行类等野生动物种类。

迪庆所处的横断山区,是中国气候带和生物带谱十分明晰并保存相当完整的地区。植被垂直分带明显,植物群落多样。长期以来缺少系统全面的植物群落调查、描述及研究。20世纪80年代,中科院等单位组织横断山考察,刘伦辉、李文华等专家教授对这一地区的植被分布及规律进行了一些探讨。云南大学生态学与地植物学研究所金振洲教授和他的研究助手,于1984年在中甸高原开展过一些植物群落调查,调查成果部分见于1987年出版的《云南植被》。进入90年代及21世纪初,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应云南省人民政府邀请,进入滇西北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工作,云南大学生态学与地植物学研究所欧晓昆教授等人,承担了德钦卡瓦格博雪山地区植被绘图的工作。《中国植被》及《云南植被》专著即为以上专家学者所采用的植被分类系统。

青藏喜鹊 图/彭建生

2002年,香格里拉高山植物园开展了“香格里拉大峡谷区域植物植被考察”工作,调查参照美国国家陆地植被分类系统,结合迪庆植被状况,建立了香格里拉大峡谷区域的植被分类体系,在群系纲、群系亚纲、群系组和群丛组水平上分别识别出6、13、41、82个植物群落类型,描述了一些新的植物群落类型。2003 年,笔者参加高山生态学博士木瑞丽(Renee Muller)牵头的滇西北高山复合体研究项目,也采用了美国国家陆地植被分类系统,调查到45个群丛组。目前,迪庆州尚有一些区域未开展过植被调查,一些新的植物群落类型还有待被发现和研究。

迪庆的生态系统类型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以下6种类型:高山复合体生态系统、山地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干旱河谷灌丛生态系统、河流生态系统、农田—村落生态系统。在这6类大的生态系统类型之下,根据主导植被类型、海拔范围和气候特征,可以进一步细分不同等级的生态系统类型。

迪庆虽然有物种多样性条件,但千百年来,为当地人民引种驯化的物种屈指可数。在此过程中,专家知识的普及显得尤其重要。自从格桑花卉公司及香格里拉高山植物园野生植物繁育研究基地相继建立并开展工作以来,在短短的10余年间,成功驯化了掌叶大黄、开口箭、波棱瓜、桃儿七、高亭雪山报春、多脉报春、锡金报春、木里韭、多心韭、陕甘瑞香、黄花木、云南丁香、中甸角蒿、全缘叶绿绒蒿、总状绿绒蒿、三叶爬山虎、常春藤、光叶珙桐、中甸乌头、扁翅唐松草等20余个花卉药材种类及品种。永久性植物保护、科研及科普教育基地香格里拉高山植物园,将大大加快这种野生植物的人工驯化。

迪庆生物多样性的特点表现在它的丰富性、原始性、特有性,受到外来物种侵扰程度较低。迄今为止,迪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条件及迪庆生物多样性的特点,还难以为专家学者所充分认识与把握。但相关研究发现,逐步为我们认识迪庆生物多样性的状况,以及迪庆生物多样性的特点提供了依据。相较而言,迪庆是云南植被覆蓋率最高的地区之一,迪庆境内的植被及植物群落多为天然、半天然类型,除了农田村落及经济果木林外,较少有人工植被。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迪庆植被的原始性。众多专家在分析迪庆动植物区系的特有比例时发现,迪庆物种的特有程度高。如迪庆蕨类植物的分布区成分主要有两大类型:中国特有及中国—喜马拉雅成分,两大成分分别占40.1%和28.4%;中国特有成分中又主要为滇川藏横断山区特有及横断山区与其他地区共有成分。与云南其他地方相比,迪庆的自然生态系统至今还未受到外来物种明显的入侵痕迹及影响。在云南中部普遍的紫茎泽兰已经进入丽江、大理、怒江等邻近地州,但未于迪庆发现。

蝽的幼虫 图/董剑峰

变色龙 图/和堂

树蛙 图/杨涛

迪庆的生物多样性是当地原著民族赖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迪庆各族人民长期与当地的生物资源共处,发现和认识了当地动植物资源的众多用途。当地人民采集多种野生蔬菜、菌类、野生药用植物、香料、染料等为自己生活所用,如竹叶菜、半夏、松茸、冬虫夏草、羊肚菌、山草果、山胡椒、雪茶、雪莲花、虫楼等。当地这些传统知识同样受惠于世界人民。

迪庆富集的物种早已对欧洲园林做出巨大贡献。迪庆州维西县的光叶珙桐早年就被传教士引种到法国栽培,20世纪60年代周恩来总理访问法国时欣闻这种珍奇树种原产于迪庆。欧洲庭园普遍种植的世界名花杜鹃、报春、龙胆、绿绒蒿等,原产于迪庆地区。这一地区是科学家开展植物标本、种子、分子生物学样品、细胞学样品、药学样品、植物化学样品等采集的方便场所;是研究地学、生态学、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地区。

猜你喜欢

迪庆植被生物
迪庆州推进涉藏地区和谐繁荣发展实践经验研究
生物多样性
基于植被复绿技术的孔植试验及应用
迪庆州喜迎党的二十大 优秀美术作品选登(一)
生物多样性
上上生物
云南迪庆铜铅锌硫化矿浮选分离研究
第12话 完美生物
绿色植被在溯溪旅游中的应用
迪庆藏族歌舞内容和形式演变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