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尼采以权力意志为核心的道德批判

2021-09-28南志文

理论观察 2021年5期
关键词:基督教

南志文

关键词:权力意志;征服者;主人道德;基督教

中图分类号:B08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1)05 — 0056 — 03

尼采的道德哲学集中反映在1887年所写的《论道德的谱系》和1888年所写的《偶像的黄昏或怎样用铁锤作哲学思考》两本书中,在《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等书中尼采也有很多关于道德的论述。

一、权力意志为核心的标准

权力意志是尼采道德批判的核心。权力意志是指追求能力的意志,要求决定事物,并且征服妨碍需要扩张的行动力。尼采的权力意志可以与叔本华的生存意志进行比较,生存意志是指追求生存的意志,而权力意志更多表现为追求能力或拥有支配力的意志。尼采在《权力意志》中指出:“1.有机的职能不过是基本意志的形式,即权力意志。——再从它分离出来。2.权力意志专门化为谋生图存,谋求财产、工具、奴仆(俯首听命者),谋求当统治者:人体就是例证。——强大的意志指挥软弱的意志。除了为意志而意志之外,根本不存在别的什么因果关系。”①在尼采看来权力意志是道德的核心,是衡量善恶的标准,认为道德是建立在能力强弱的基础上,战争是权力意志的最高表现。并且尼采认为历史是由超人所创造的,普通人只是超人完成意志的工具。超人是权力意志的象征者,也是历史的开创者。

尼采的道德观是建立在权力意志与超人哲学的基础上。道德是社会的意识形态,是行为的规范准则,道德以善恶作为评价标准,依靠社會舆论、传统习俗与内心信念来规范行为。所以道德的主要内容是围绕善与恶的争论。道德的范畴包括有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善与恶之间的界限在哪里?为什么会有善恶?善与恶是谁来制定的?我们为什么要行善弃恶?如何行善弃恶?并且把善恶的原因在于人性,人性——善恶——道德是道德思考的逻辑。尼采推崇的权力意志是人性观,也是区别善恶的标准。从人性观的权力意志,到善恶观的超善恶,再到道德观的主人与奴隶道德。尼采所构建的道德体系是权力意志——超善恶——主人与奴隶道德。尼采推崇主人道德意味着批判奴隶道德,否定传统的基督教道德,这也是尼采“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与“反道德”之处。

尼采的权力意志代表了人性,人的本性是追求生存与力量的。尼采说:“我认为有个重要的启蒙,也就是设定权力以取代个人的‘幸福,(任何生物都要追求权力):‘生物要追求权力,追求更多的权力;——快乐乃是取得权力感的象征,是意识的差别——”②尼采的道德观以权力意志作为起点,把增强还是削弱人类力量作为善恶以及幸福的标准,把人的生命理解为一种冲动和创造力,而这就是生命的张力,他认为要使生命进化,只有以强力意志为基础的善恶观取代以了基督教为代表的传统道德观才行。①活着的目的在于追求权力,毫不夸张的权力意志是人们斗争的根源。征服不仅是自我价值的实现,更是自我可以支配、制定一切的基础。它一方面使得自我极大的满足,该满足是自由而自主的,另一方面导致善恶标准也是跟随“自我意志”而发展。追求善的实质是在追求权力,拥有权力也就拥有了可以制定善恶的标准,力量则是美德,软弱代表了过错,只有生存下去,取得胜利就是善,屈服和失败便是恶。因此,个人要成为超人而追求权力意志,才能决定道德的意志与善恶的标准。一个人要成为“超人”,必须经历艰苦的奋斗才能成功,这种人具有坚强的意志、高昂的激情,不轻易向困难屈服的多种优秀品质。并且人不应该止于目前的状态,生命的本质是要追求更大的力量。

二、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

道德是有身份的,是随着权力意志变化而变化,处在什么样的身份就会有什么样的道德。征服者以主人自居,可以塑造“自我”的道德,而被征服者只能以奴隶身份妥协与被主宰,被迫接受征服者的道德价值,从而丧失了善恶认定的权力。由此,尼采把道德区分为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他认为主人道德是征服者的道德,是一种以权力意志作为出发点、以优胜劣败的方式来表达、以力量的强弱为标准的道德原则,奴隶道德是比作畜群的普通人、“下等人”所遵奉的道德。他的意思是用强弱的原则来代替善恶的原则。而奴隶道德是纯粹从弱势方面来看待善恶,由宗教得到启发,显示群众的愿望,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够谦虚、博爱、慈悲。

尼采提倡主人道德、反对奴隶道德。提倡主人道德,本意在于造就一种新的理想人格,象征着激情、勇敢、进取与智慧的人格;反对奴隶道德,因为奴隶道德是基督教道德,他极力反对基督教道德的颓废、不思进取,认为它是弱者的道德,是妨碍生命扩张和本能发挥的道德,是人类退化的道德,尤其是他们把强者和具有独立个性的人当作恶人。基督教之所以反对强者,歌颂弱者,是因为强者更容易摧毁他们自己所构建的“善”,打破他们的道德框架。而弱者比较容易顺从,更利于他们的控制。尼采指出了基督教实质上是在否定人的价值,换一种方式在扼杀其他人的创造价值和生命,并告诉人们怎样去创造一种新的道德观。

三、尼采对基督教道德的批判

尼采对基督教道德的批判是对奴隶道德的批判,表现为批判禁欲、批判利他、批判同情。我们如何做到善?禁欲与利他是传统意义上善的标准,同情是善的根源。一个舍己为人、严于律己的人是善么?倘若内心是恶,或者说用善良来滋养懒惰与自私,倘若严于律己是为了无所事事、颓废至极。那传统意义上的善又有何意义?尼采打破传统的定式,重塑善恶是强者制定的,权力意志是善恶的根源与尺度,而善的标准在于追求权力意志而成为“超人”。

(一)批判禁欲

尼采认为欲望包含生命的本能,是权力意志的表现。面对欲望,人会产生两种对待的方式,一是放纵追求,二是制约控制,禁欲是其一。基督教“原罪说”认为恶的根源是欲望,人活着便会产生欲望,为了满足人类的欲望,人类开始从恶。欲望到达的地方伴随罪的影子,人类由此变得破败。在基督教道德的视野下,人们把欲望看成洪水猛兽,唯恐避之不及,于是人把自己变成一个剔除欲望的人,禁欲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道德理想。人要通过节欲、禁欲和“自我牺牲”来偿还,替自己赎罪。尼采认为:“在禁欲主义的非我化道德的压力下,爱、善、同情乃至正义、慷慨、英雄主义等欲望,肯定也会受到误解。……假如人们不是坚定勇敢地立足自身,那么他就不能给予别人任何东西,不能伸出援助之手,不能成为支柱和靠山。”②禁欲主义通过所谓的美德维系生命,却以生命反对生命。禁欲是一种合理的方式,但是显然基督教所说的禁欲更多的表现在维护他们自身的权威上,人们已经从合理性地禁欲转变为禁止新意识萌芽的产生,把一切阻碍基督教统治的价值观都禁止掉。那么所谓的善恶不过沦为基督教统治人们意识的工具。禁欲是什么?尼采批判的禁欲并不是否定一切生命的因素,而是建立在生命发展与价值追求前提上的禁欲。禁欲只是为了实现超人的途径,并不是笼罩在上帝光环下的禁止一切生命性的活动。换言之,我们要为了自我的道德,为了获得最后的胜利,为了把握善恶标准的强权,需要禁止一些阻碍生命价值实现的因素,而不是禁止征服与追求。

(二)批判利他

禁欲与利他是传统善的两个维度,由于禁欲而选择利他,因为禁欲代表了自我牺牲,牺牲的目的是为了利他。另一方面我们在选择善恶的前提上,并不能把利己还是利他作为单一的标准,因为善恶是一个很复杂的范畴。根据基督教的道德观,上帝是一切生命的根源,是人类的救世主,以无私的博爱孕育人类,塑造人类,感化人类。在尼采看来,爱是恐惧的结果:我害怕他人会伤害我,所以我要使他确信我是爱他的。他认为提倡“利他”的道德等于剥夺人类最伟大的性格;给予别人爱是一种美好德行,但是若对别人施以仁爱,给予无私帮助,那无异于侵犯别人的尊严,剥夺别人自己创造的权利,等于阉割人类而使其变成一个可怜的东西。这样的后果是人类往往忽略的,也是影响更深远的,因为那样会使人变得懒惰、颓废、麻木与软弱无能,这就对人类的未来带来潜在的、严重的危害。我们真正需要给予的是能力,而不是纯粹的利他,能力是需要权力意志来牵引的,是自我筑造起来的围墙。只有许可了他人的强大,并且给予一切的机会,那么更多的竞争将会发生,人类会涌现出无数个超人的意志。而基督教下的上帝关怀、推崇弱者将是无比错误的选择。因此,尼采发出“上帝死了”的呐喊,要求重估一切价值,提倡以生命的权力意志作为价值标准。

(三)批判同情

为什么会产生善?善的根源在于同情,同情是属于人性的,是感同身受的情感,将他人的痛苦投射在自己心中,由于回想到我们之前所经历的痛苦,我们会伸以援手。可能是对痛苦的畏惧,或是由于他人痛苦而导致自身的痛苦,又或者是基于其他的目的,我们的帮助变成了他人缓解痛苦、得以满足的方式。在尼采看来,怜悯与同情是一种弱者的心理,软弱的人既忍受不了自己的痛苦,也忍受不了他人的痛苦,对弱者的同情是源于自己的软弱,他没有勇气超越一个虚假的群体而生。尼采明确指出:“我的‘同情。——这是一种使我扫兴的情感。因为,譬如研究路德时,我就要感到要消耗宝贵的能力。而这是多么宝贵的力,又是多么使人感到乏味的愚蠢問题啊!或者,我由于偶然性的错误影响,看到有人起不到他能产生的影响时;或者,甚至在思考人类命运的时候,就像我们——心怀恐惧和蔑视之情——观察随时随地为构想一切人的未来而操劳的今日欧洲政治的时候。”①面对弱者的时候,人会产生一种角色换位的幻觉,他没有勇气面对同样的病态和生存窘境,伸出援助之手以象征性地抚平自己心态上的恐惧和焦虑。尼采所批判的同情实际上是它弊端的两个方面,一是自我脆弱的表现,二是助长颓废的工具。在尼采说赞扬的同情乃是超越个人怜悯的大爱,正如他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所指出的“务必牢记这句话:所有的大爱都凌驾于怜悯之上,因为它想创造所爱的一切!‘我将自己献给我的爱,而我的邻人和我又有什么两样!创造者都这么说。”②这种大爱包含对所有人的努力与创造,并以一个无情的创造者自居。

通过批判禁欲、行善与同情,尼采把基督教道德都一一批判了,认为传统道德是对生命的摧残。尼采是站在真道德的立场上来反道德,是站在自然生命的立场上给人间制定一种新的善恶评价,要求重估一切价值。基督教的道德是教化人们去追寻上帝的一切“真、善、美”,人们为了达到至善的境界,更为了死后能免除痛苦升到天堂,于是在现实生活中平静安逸,不争不抢,忍辱负重地为自己行善积德,以此换来死后的幸福。实际上,这样的行为是逃避现实生活的消极处世方式,是苟且偷生、完全没有激情的生活,因此尼采认为传统道德是虚无的。

尼采认为人们应该走向超善恶,尼采对善恶的重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善恶与利益是紧密联系的,二是善恶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并非永恒之善恶。征服者为维护自身利益总是将自己的利益说成是全社会的利益,并且在社会上塑造出对恶厌恶的气氛,他们的利益与特定的阶级相连而具有时代性。一旦征服者的阶级改变,善恶标准也随之改变,所以善恶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没有永恒绝对的善恶。

尼采的以权力意志为核心的道德批判,一方面将能力纳入道德构建的范围,将能力作为道德构建的标准,强调能力对于道德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反思当今的善,不应该是直接给予的满足,而应该是给予的能力,只有给更多人向上的机会,那么强者才会不断地诞生。因为社会真正需要的并不是永恒、完满、至善的上帝,而是拥有力量、智慧与权力的超人。我们应该做的不是服从上帝的善恶,而是努力追求超越善恶的实力。

〔参 考 文 献〕

〔1〕〔德〕尼采.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2〕田小伟.论尼采反道德的道德观〔J〕.学理论,2012,(24).

〔3〕〔德〕尼采.查拉斯图拉如是说〔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15.

〔4〕〔德〕尼采.论道德的谱系〔M〕.北京:三联书店,1992.

〔5〕〔德〕尼采.偶像的黄昏〔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6〕〔德〕尼采.瞧!这个人〔M〕.北京:和平出版社,1986.〔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基督教
基督教对欧洲中世纪的历史影响研究
中西方宗教文化之映射
试析多神教学者眼中的“叛教者”皇帝拜占庭皇帝朱利安研究系列论文之三
浅谈古希腊艺术,基督教艺术与文艺复兴艺术间的关联
浅析乔叟《坎特伯雷故事集》的思想意蕴
中世纪的理性与信仰
浅谈基督教及《圣经》对英国文化的影响
《越级申诉》与太宰治的独特的基督教思想
赫尔曼·黑塞小说《德米安》中人物的宗教解读
死亡与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