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2021-09-27夏馨

客联 2021年7期
关键词:教育引导传统文化心理健康

夏馨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蕴含的知识与能量是时代留给我们的生活经验与精神美好,有利于塑造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对身心健康起到保护作用。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上,中国传统文化与世无争的“和谐”、积极乐观的“无为”、理想实现的“抱负”、自强不息的“精神”能够有效抑制精神状态上的萎靡与懈怠。提高全民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是加强全民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之一。

关键词:传统文化;心理健康;教育引导

如今社会压力骤增,考研成功率、就业率逐步降低,社会经济压力越来越大,心理健康问题开始成为压垮人们的巨石之一,出现心理问题的人如果不能及时解决问题,又会造成严重后果。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藏着古人留给我们的深刻哲理与内涵,是时代留下的智慧结晶,有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使我们具备强大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

一、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的必要性

1.民族历经磨难的时代产物

中国传统文化见证了炎黄子孙成长的过程,见证了中国在历史长河中的崛起,也见证了苦难与繁荣。它是历史印在中华民族上的图腾,是中国人必须牢记的文化,也是中国人必须恪守的使命与尊严。中国传统文化包裹着中华民族的血脉,指引着我们的思想、行动和认知,也激励着年轻人勇往直前、拼搏奋斗。

2.先辈智慧的综合与修炼圣经

历经长久历史磨难的洗涤,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着古人们在各个领域上做出的巨大成就和指导措施,是先辈们呕心沥血为我们种下的乘荫大树,他们用并不发达的技术发现天文地理,将智慧开发到极致。例如:诗词文化中,李白、杜甫、王维、辛弃疾、李清照等群星闪耀;医学史上,神农尝百草,秦越人遍地行医留《扁鹊内经》,华佗“麻沸散”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无比留名万古;天文学的星星中,张衡、祖冲之、郭守敬、徐光启均为奇名。在并不发达的时代,他们却能在各个领域获得杰出成就,无一不是伟大的智慧结晶的代表。

3.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瑰宝,输出中国价值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中国内涵的有力方式之一,也是外国了解中国最佳途径,它代表的是中国人的历史、体面、尊严与礼节,五千年的内涵更显其无价。通过儒学的了解,外国可以明白中国人的谦卑礼仪;通过对韩非子的了解,外国也可以清楚中国对于律法的重视;通过对家庭文化的认识,外国可以清楚中国人团结一致的根源到底在哪里。中国思维以和为贵,却也有勇敢的内容,这是给予世界的和平观念。中国人永远都是反战主义,但是当战争避无可避,中国也有的是力量与勇气。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1.中国传统文化“自强不息”,提高中国人民抵御挫折的耐力

人生漫长,我们一生中要遇到许多不如意的挫折,学业不顺利、恋爱不顺心、就业不成功、事业不稳定都是造成我们内心忧虑焦急的根源之一,我们总是被烦恼牵着走。面对这些挫折,我们需要极强的应对能力和承受能力,需要懂得转换情绪而不是被情绪控制。

中国传统文化能够深入认知,使我们明白控制情绪的真谛与内涵,从而提高我们抵御挫折的耐性。《周易》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广为流传,《孟子》有“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表示一个人想要成就一番事业,不仅要克服身体上的饥饿痛苦,也要抵御精神上的折磨苦難。

2.中国传统文化“以和为贵”,提高中国人民人际交往的情商

一个以和为贵的人,善于理解,宽以待人,在工作和社交中能够以令人舒适的态度进行交流,这就是一个人人际交往能力的情商。中国传统文化将“和”与“合”列为重点,“和”代表“和谐”、“和平”、“和睦”、“和顺”、“和善”、“亲和”等,而“合”则有“合作”、“联合”、“融合”、“汇合”、“合心”等含义,强调人与人亲善、社会和谐的美好愿景。“以和为贵”也可以引申儒家文化中各式各样的礼仪与要求,例如“仁爱”、“孝悌”、“忠良”、“诚信”、“不争”。

现代人大多是独生子女,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很难在交往过程中表现出退步的状态,大多咄咄逼人、盛气凌人,这都是没有深刻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后果。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的为人处事的规则,在人际交往中很好地得到了良性发展。

3.中国传统文化“鸿鹄之志”,强化中国人民实现志向的信念

现代人总是盲目做事,没有明确的目标志向。对于远大的志向,人们总是茫然、犹豫与后退,不愿意坚持自己的想法,总觉得失败随时会来临,为了不接受失败而选择放弃。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生目标这一问题上有明确的解释与引导意义。

孔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闻名世界,李白的“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揭示出所有人都是有用之才,屈原一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表现出自己对志向的不懈追求,汉乐府“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也在告诫人们趁年少及时奋斗莫要老来后悔的道理。真正拥有“鸿鹄之志”的愿望,拥有必胜的信念,就不会轻易被挫折打垮,从而怀疑自己的内心。

4.中国传统文化“柳暗花明”,树立中国人民健康乐观的心态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最强大的力量叫做自信。自信可以抵御许多消极情绪:抑郁、不满、愤怒、焦虑、怀疑,自信的人能够积极乐观地看待事物,并且通过自己的力量稳定地解决问题。而自卑的人就会跌入命运陷阱,成为情绪的消费品,被失望和不满包裹,成为一个冷漠、消极、胆小的人。中国传统文化在“情绪调节”这方面可谓力量无穷。

中国传统文化自古以来就有“否极泰来”的警示语,刘禹锡的“沉舟测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用生机活力代替病树头,象征着光明的未来、新旧的交替;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鼓励追求志向的人们乘风破浪,砥砺前行;陆游用简单的比如描述了积极乐观的胸怀,“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是传统文化中不可割舍的自信与坚持,使得我们以洒脱大方的胸襟面对实现梦想道路上的挫折,坦然面对暂时的失去与得到的不平等关系。

5.中国传统文化“梅兰竹菊”,培养中国人民高雅清正的节操

美好的品质总是能够涵养一个人的内心,强大的内心自然具备无数优秀的品质,当文化素养超脱于一定境界,心理健康问题自然不会轻易造访。内化为习性的美好品质,对于精神的洗礼与照拂具有很强的影像意义,中国传统文化便是通过内化品质的方式涵养处事性格。

于谦的“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表现出对清白品格的赞颂;王冕《墨梅》中“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表现出对清高正直品格的追求;刘克庄在《演雅二十韵》中的“讵能追高雅,或可洗腐陈”表现出对高雅品质的尊敬。真正被传统文化浸润的人修养素质高,善解人意,为人处事清正合理,能够说服自己,保证自己身心健康。

6.中国传统文化“武术修身”,锻炼中国人民精气神的塑造

中国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人类自身的肢体认识的过程中,形成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特殊的极具价值的体育运动方式。武术讲究刚柔并济,不仅要求体态优美健康,也有锻炼身体、养生治愈的功效,在身体上打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状态,有利于心理健康发展。身体的修养会带来精神上的愉悦与满足,拥有良好的体力也就有了冲向美好生活的动力。

三、中国传统文化在心理健康教育上的有效应用

1.高校积极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大力开展文化活动

高校教师在教授中国传统文化时,也要结合社会人文对学生心理健康进行考察,将传统文化中开明乐观的心态分享给学生。校内也可以开展各种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动: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原创诗歌大赛与传统文化故事演讲等。

实例:某高校确定中国传统文化主题“和合”,展开全校中国传统文化“和合”演讲赛,学生们需要搜集关于“和合”的故事分别上台演讲,鼓励所有人以和平的方式对待他人,達到使社会和谐的目的。这一活动不仅使学生深入学习了中华传统文化,也学会了为人处事的和合态度,有利于开阔心胸,也有利于自己与他人的心理健康发展。

2.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治疗心理问题导入传统文化

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中国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而我国治疗心理健康问题的资源还远远不够,甚至很多人不清楚心理问题的严重性。在治疗过程中导入中国武术是治疗精神状态的有效方式之一。

实例:哈佛大学做了一个实验,让病人们学习并且练习了一段时间的中国武术——太极,结果显示他们抑郁的情况明显下降,病症也得到了很大缓解。研究证明,中国武术中,太极的修行对于抑郁症、焦虑症有很好的治疗和抵御效果,能够使人神清气爽,不再被情绪所扰。

四、结语

在社会压力巨大的当今时代,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可以积累和传播中国智慧,也能够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经验和道理,升华为自我的自信、骄傲、淡薄与理性。通过合理的知识吸纳,提高自己文化素养与精神素质,实现性格上的安宁,将文化自信转化为对于自我的认同,能够减少心理健康方面的各种问题的出现。通过深厚文化奠基的人生观坚强有力,能够使我们更有勇气面对困难与不幸,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心理健康的保护与巩固作用。

参考文献:

[1]董勤岭.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71.

猜你喜欢

教育引导传统文化心理健康
农村小学特殊家庭学生教育管理研究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体育教学应当重视卫生与健康教育
抓住教育契机 守望成功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