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沂蒙六姐妹

2021-09-27张媛媛张圣虎李朋

山东画报 2021年7期
关键词:淑英草料沂蒙

张媛媛 张圣虎 李朋

这张合影拍摄于1995年4月。

斯时,“沂蒙六姐妹”中的公方莲已逝世,照片中只剩下张玉梅、伊廷珍、伊淑英、杨桂英、冀贞兰五姐妹。当年风风火火的拥军姐妹均已迈入迟暮之年。照片中的石碾,是沂蒙老区人民碾粮摊煎饼的重要工具,曾为当年拥军支前工作立下汗马功劳。

1995年4月的一天,图片拍摄者侯国良为她们定格下这一瞬间,成为展现“沂蒙六姐妹”最常用的一张照片。“沂蒙六姐妹”的叫法由来已久。早在1947年6月10日《鲁中大众》中,一篇题为《妇女支前拥军样样好》的文章,报道了她们的支前事迹和崇高的革命献身精神,并称她们为“沂蒙六姐妹”。

忘我奉献支前忙

1947年孟良崮战役期间,只有150多户人家的野店镇烟庄村里,成年男子都随部队上了前线,连六七十岁的老汉,也拄着木棍给解放军带路去了。于是,山村成了“女人国”。我华东野战军为了创造围歼敌整编第74师的战机,在这一带频繁活动。烟庄村每天都有部队路过。部队来了后,需要村里帮着安排住宿、筹备粮草、护理伤员。

“男人们都不在家,咱们姐妹们应该把村里的工作担下来,要不然怎么对得起一心为咱们老百姓做贡献的队伍呢?”于是,张玉梅当村长,伊廷珍当副村长,其他人分别担任财粮员、公安员等职务,六姐妹共同挑起了领导全村的任务。

部队一来,张玉梅和伊廷珍就带领大家为部队支锅做饭、安排歇脚住宿、筹集军马草料……一切都安排得妥妥当当。据不完全统计,在解放战争期间,六姐妹带领全村为部队烙煎饼约15万斤,凑集军马草料约3万斤,洗军衣8000多件,做军鞋500多双。

孟良崮战役打得最激烈的时候,六姐妹接到了运送弹药的任务。她们毫不迟疑地接过了这个似乎只有男人才能完成的任务,并动员村里年轻能干的妇女组成运输队,上了前线。飞机在头顶上轰轰地飞,子弹在头顶上嗖嗖地响,裹着小脚的六姐妹和村里其他妇女们两人一组抬一个100多斤的弹药箱,40多里山路,翻山越岭,将弹药送到前线炮兵和前沿阵地。由于裹着小脚,姐妹们的脚都磨破了,血水和裹脚布粘在一块儿,脚肿得连鞋都脱不下来,但她们没一个喊累说疼。

多年以后,伊廷珍的儿子徐敏安曾问过母亲:“你们当时不怕吗?”老人家说:“不害怕,就是死了也是光荣的。”

撑起胜利“半边天”

“裹着布的脚儿咚咚响,肩扛着军粮送前方,前方部队打胜仗,后方咱要多帮忙,多帮忙来送军粮,送军粮来多帮忙,不怕山高水又深,不怕路远千里长,前方同志吃得饱,保卫好咱家乡……”

这首歌谣唱得就是“沂蒙六姐妹”的事迹。在解放战争期间,部队打到哪里,六姐妹就跟到哪里去支前, 她们做军鞋、烙煎饼、筹粮草,拥军支前走在前。

冀贞兰是六姐妹中针线活做得最好的。她经常帮着姐妹们打鞋壳、做鞋帮、纳鞋底。一只鞋底要纳120行,一行要过30多针,每针都要经过锥眼、穿针、走线、拉紧等四五道工序。这是个很枯燥的活儿,但冀贞兰每针每线都一丝不苟。有一次,翻箱倒柜也找不到一块鞋面布,她一咬牙,便把自己正穿着的衣服大襟撕下来做了鞋面布。这件衣服是她结婚时候的嫁妆,一直没怎么舍得穿。

公方莲的手上有一处显眼的伤疤,很多年后儿子伊廷传才知道,母亲在支援孟良崮战役期间,一人看三盘鏊子,两天两夜没合眼,摊到最后头晕眼花,眼皮直打架,烙着烙着就睡着了,手伸在火烫的鏊子上,烙出了水泡,留下了伤疤。那时的母亲累了困了,就用凉水洗一把脸,又接着烙,一直坚持到任务完成,共摊了160斤煎饼。

为了给解放军的战马筹集草料,六姐妹扛上秤,拿起账本,背上绳子,就上路了。当时的伊淑英怀有身孕,行动困难。爬山越岭的时候,她只觉得两腿像灌了铅似的,怎么也抬不起来,就坐在石头上,想歇一下脚。姐妹们知道她的难处,劝她回村去干点别的工作。伊淑英刚往回走了几步,听到远处战马嘶鸣,放眼一看,大路上正开过一支骑兵。她立刻又折返回来,继续往山上爬。姐妹们问她为什么又回来了,她说:“队伍正在开进,我怎么能往回走呢?”大家手拉手往上爬,没有一个人掉队。姐妹们咬紧牙,硬是带领村里妇女组成的运输队,翻山越岭把5000斤草料按时送到了指定的地点。

是她们的无私奉献为部队提供了坚强的后勤保障,筑起了不倒的人民长城,撑起了胜利的“半边天”。

一心向党跟党走

峥嵘岁月里,在沂蒙山区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母送儿,妻送郎,最后一子送战场。一口饭,做军粮;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件破棉袄,盖在担架上。”

六姐妹之一的杨桂英,儿子还没长到可以上战场,就落下了残疾。那时敌人快要到达烟庄这一带,部队和村民要转移。部队首长找到六姐妹,命令尽快转移,并委托她们找8套便衣。六姐妹迅速借来衣服、帽子等,又帮助战士进行化装。但她们还没有走出村子,敌人就已经占领了南山。一颗炮弹打来了,把杨桂英4岁的儿子耳朵震聋了。

杨桂英的女儿公爱民每次提起耳聋的哥哥,就会泪流不止。她说:“每次来了领导就会问母亲有没有困难时,母亲都说没有。”她觉得母亲只需要说一句,哥哥就不会因为无人照顾,过早地离世了。

在公爱民的印象中,母亲杨桂英一直很忙碌,到处开会。解放后,母亲是村里的妇女主任。刚开始实行计划生育的时候,母亲为了给村里的妇女们做思想工作,常常晚上给她们开会。母亲不仅不拿国家的一针一线,有时还往里贴补。家里的暖瓶被母亲带去开会,就再也没拿回来。

时光荏苒,染白了六姐妹的双鬓,但不变的是她们坚韧果敢、自立自强的精神。她们从未向党提出任何要求,不仅如此,当国家遇到灾难时,她们还会拿出当年支前的气概。2008年“5.12”汶川地震后,“沂蒙六姐妹”自行开展了“交纳特殊党费,捐献一颗爱心”的活动,每人捐款600元。当她们从电视上看见子弟兵在一线不怕流血牺牲、冒着生命危险参与抗震救灾的情景时,心疼得直掉眼泪,就发动儿媳、孙女和全村妇女经过十几个昼夜加工,赶制了500双“千层底”寄给了抗震救灾一线的子弟兵,让子弟兵穿上它,在地震災区再立新功。

2016年6月21日,最后一位“沂蒙六姐妹”伊淑英去世了。六姐妹虽然都不在了,但“沂蒙六姐妹”的精神依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猜你喜欢

淑英草料沂蒙
混凝土裂缝的形成、处理和预防措施
无水乙醇局部注射治疗慢性结核性脓胸的效果
建党百年视域下沂蒙精神的当代价值
Chores at Home
养牛之道
登临沂天蒙山 行歌沂蒙调
登临沂天蒙山 行歌沂蒙调
人生如拉磨
明末铿锵玫瑰的生命传奇
《沂蒙六姐妹》:用沂蒙精神为沂蒙女性树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