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民间文学艺术发展现状与保护

2021-09-26刘畅

中华手工 2021年1期
关键词:民间文学艺术发展

刘畅

摘 要: 我国历史悠长,且幅员辽阔,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各地出现了颇具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这些文学作品大多通过地方人民口耳相传的模式进行传承。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部分地方民间文学开始出现了流失的现象,这主要基于城市经济迅速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工作机会,吸引了民间文学流行的乡村地区的青壮年人口涌入城市,民间文学的传播出现断层,导致民间文学口耳相传模式的延续出现了阻碍。本文主要阐述了民间文学的多元发展特征,分析了当前民间文学的发展现状、民间文学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保护民间文学,促进民间文学的传承和发展。

关 键 词: 民间文学;发展现状;文化保护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在物质层面的生活已经获得了极大的满足,人们开始追寻精神层面的需要,加之近年来,国家倡导和弘扬传统文学,民间文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各地民间文学开始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成立民间文学研究机构,然而其中部分机构是出于功利的目的加入民间文学研究,这为新时期民间文学的发展和保护带来了新问题[1]。

一、民间文学艺术的发展特征

(一)口耳相传

我国文字发明的历史较长,然而在长远的历史时期内,认识文字、读书写字的权利主要掌握在贵族阶级以及知识分子手中,普通的百姓并不具备识字的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百姓想要将自己的人生经验、手艺技能进行传播,只能通过口头传播的形式完成。除此之外,在封建王朝统治之下,百姓内心的情感和不满无法直接表达出来,因此出现了部分百姓通过创作歌谣、笑话、故事等较为隐晦的民间作品来调侃和评论时政[2]。由于这些民间文学作品主要是通过口头传播的形式完成,因此这些民间文学作品的传播范围比较有限,一旦民间文学出现无人传播的现象,那么民间文学作品就会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二)文学作品集体创作

与专业的文学作品主要由作者完成整个文学创作模式不同的是,民间文学作品往往是集体创作完成的。民间文学在最开始可能只有几句话,在口耳相传后,被传播者可能会丰富民间文学作品的内容和结构,最终形成具有完整叙事结构和故事情节的文学作品。

(三)跟随时代变化而发展

专业文学作品创作完成后,往往通过纸质媒介进行保存和传播,因此专业文学作品在完成之后鲜少会再发生变化,而民间文学作品主要通过口耳相传的模式传播,在民间文学作品的传播过程中,不同时代的百姓对民间文学作品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可能会在其进行二次传播的过程中对民间文学作品进行删减和改编,因此,在当代民间文学的调查中发现部分民间文学作品有着多个不同的版本[3]。

二、当前民间文学的发展现状

(一)生存机制发生改变

1.传承场域由全民参与转变为内部传承

在过去民间文学主要是由当地的人们代代传承,当地人全民参与民间文学的传播。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当前在我国城市经济发展迅速的背景下,部分民间文学盛行地区的青壮年前往城市工作,甚至在城市定居,导致这些地区人口主要由老年人和儿童构成,而儿童往往需要在学校接受系统的现代化教育,因此掌握民间文学作品的老年人缺乏传播对象,民间文学作品口耳相传的传播模式难以为继。

2.传承情境由任性而发转变为摆拍式讲述

在过去民间文学主要是劳动人民在进行集体劳动或者是在集会时完成的,除此之外,家庭内部传承也是重要的形式。由于这些场景比较日常,因此在过去民间文学的传播与传承中,民间文学讲述者也具有较大的随意,而由于民间文学口耳相传的模式难以为继,为了使得民间文学得以传承,民间文学的传承情境不可避免地发生着变化[4]。当代民间文学传承人或者讲述者主要是对着镜头机械重复地讲述民间故事,这导致一些原本任性而发、任情而唱的民间文学讲述变成了应时而述、应景而讲的摆拍式讲述。

3.传承方式由口头传播转变为多维互动

过去民间文学主要通过口耳相传的模式传播,而如今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以及政府、民众对民间文学重视程度的提升,民间文学开始以新媒体传播模式进行传播。一方面,通过新媒体技术,民间文学讲述者能够随时随地拍摄讲述民间文学的视频,并将其发布在社交媒体平台,使得民间文学的传播范围得到了极大地扩展;另一方面,对民间文学感兴趣的群体也能够通过新媒体了解全国各地的民间文学。尽管新媒体对于民间文学的传播带来了诸多便利,但也或多或少扼杀了一部分口述传承的生机与活力。

(二)保护机制面临挑战

1.传承人老龄化问题严重

由于过去忽视了对民间文学艺术的保护和传承,加之过去民间文学艺术传播繁荣的地区年轻人口流失,民间文学难以得到传承,当前我国部分民间文学传承人年龄已经比较大,且其后代也未能够掌握民间文学,这导致我国民间文学艺术正面临着失传的境地。以羌族为例,过去羌族地区流传着一句谚语“会说话就会唱歌”,然而如今川北地区尽管有着数万羌族人口,但是能够使用羌族语言流利交流的人只有数人,而能够掌握多声部民歌的人数则更少,民间文学艺术的保护与传承迫在眉睫。

2.保护传承目的存在功利性

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本来应该更加重视其文化传承目的,然而由于民间文化对于带动旅游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我国部分地区出现了片面重视经济而忽视文化传承的现象,例如:在各地区,民间文化申报的过程中,部分地区出现了争抢民间文化发源地的现象,用商业手段打造所谓的名人效应,甚至鼓动民间文学传承人夸大文化传承和杜撰民间文学的现象,这无疑对保护和传承民间文学产生了负面影响。

3.呈现两极分化保护不均的态势

由于在商业目的的推动下,各地在申请民间文学保护的过程中更加倾向于神话、传说,这主要基于神话传说等非物质民间文化亟待通过名胜古迹、 地方史实等实物形态的“物质”来表現,而这有利于打造专业的旅游区域文化品牌,提升民间文学对于当地经济的贡献。而这无疑也助推着工业文化的发展,加速了民间文学淡出人民日常生活的进程,导致民间文学如今更多地是存在于专业学者的研究中,脱离了民间文学原本应该存在于人民生活中的形式。

4.静态化

在过去民间文学是通过口耳相传的形式传播的,因此民间文学是流动着的,并在传承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和丰富,然而如今为了保护民间文学不得不将民间文学搜集起来,并整理成文本书籍,以文本书籍的形式进行传播。因此随着时代的变迁,民间文学的传播从动态化传播形式演变成了静态化传播模式。

三、民间文学传承与保护措施分析

(一)强化政府部门的主导地位

由于民间文学艺术保护需要更加注重其文化公益属性,而需要淡化其商业属性,因此需要政府投入更多的公共资源对民间文学艺术进行保护,一方面,政府需要加大对民间文学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政府需要成立专业的民间文学艺术保护小组监督和协助推进各地的民间文学艺术保护工作的开展。

(二)加强传承人保护和传承机制的建设

民间文学艺术是以人为核心进行文化传承的,因此加强对民间文学传承人的保护和传承机制建设迫在眉睫[5]。为此,国家文化部门应该加强对民间文学传承人的寻找,并鼓励民间文学艺术传承人及当地的民众学习和传播民间文学。除此之外,还需要以物质形式激励民间文学艺术传承人吸纳和培养下一代民间文学艺术传承人,使民间文学艺术形式得以保留。

(三)健全保护传承民间文学艺术的数字化体系

由于当前部分民间文学艺术已经处于失传的边缘,为了挽救这一部分民间文学艺术,政府部门需要加强在全国范围内寻找民间文学艺术的力度,通过搜集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并将其整理为数字化作品的形式,最大限度保存我国民间文学艺术作品。

(四)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传播方式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如今民间文学艺术可以借助新媒体形式进行更加广泛的传播,使得对民间文学艺术感兴趣的群体能够突破时空限制,学习和传承民间文学艺术,使民间文学艺术可以得到进一步弘扬和发展。

四、总结

民间文学艺术是我国千百年来流传的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然而随着如今工业社会经济的发展,民间文学艺术的传承难以为继,为此,我国政府需要加强对民间文学的保护力度,并借用数字化技术以及新媒体技术,加强对民间文学艺术的保存和传播,使民间文学艺术在当前社会发展的背景下也能够得到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娜.论我国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知识产权保护[J].法制与经济(下旬),2010(11):133-134.

[2]熊英.論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体系的构建[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06):57-65.

[3]齐海英.辽西蒙古族民间文学艺术的保护与传承[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6(06):135-138.

[4]丁常春,杨俊,杨国军,陈云,刘兴淑.川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与保护[J].中华文化论坛,2009(02):153-160.

[5]王振顶.语言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研究[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04):38-43.

猜你喜欢

民间文学艺术发展
“民间文学研究”征稿启事
“民间文学研究”征稿启事
“民间文学研究”栏目征稿启事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纸的艺术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论民间文学的时间存在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