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文化:意蕴、挑战与现实启迪

2021-09-26黄雪晴

老区建设 2021年16期
关键词:现实价值意蕴红色文化

[提 要]红色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承前启后、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具有继承性、实践性、斗争性、人民性、丰富性的鲜明内涵,但也面临着淡化、虚化、矮化、神化、僵化等现实挑战。要深度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发挥红色文化铸魂育人功能,进一步树立鲜明导向、挖掘精神内涵、用好网络资源、建好实践平台、深化融合创新,讲好红色文化的生动故事,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关键词]红色文化;意蕴;挑战;现实价值

[作者简介]黄雪晴,武汉理工大学法学与人文社会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华传统文化。(湖北武汉 430070)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专项资金项目“一体化文化育人策略研究”(2021VI032);武汉理工大学教学改革项目“深度学习:课程思政元素的发掘凝练与探索实践”。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1]“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2]红色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贯穿改革发展进程,具有承前启后、承上启下的重要价值。学习和研究红色文化,对于坚持文化自信,厚植文化底蕴,培树学生核心素养,指导教学生动手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红色文化的意蕴特征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长期革命中固化而成的精神价值和实践方式,是凝聚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独特思想和精神风貌的集体人格成果,是物态、事件、人物和精神融为一体的文化体系。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系列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斗争,为红色文化孕育提供了丰沃土壤,五四新文化运动是红色文化的伟大觉醒,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红色文化的伟大开端,红色文化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丰富发展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3],并在新时代进一步发扬光大。

(一)继承性

中华文化的主体是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三者共同构成中华文化继承发展的历史链条。红色文化以“革命”为精神内核和价值取向,因此也可称之为“革命文化”,是联结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桥梁和纽带,处于承前启后的关键历史阶段。正是得益于红色文化的承接与转化,中华文化才最终实现了由古代文化形态向现代文化形态、由衰落到再度复兴的历史性跃进。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的红色文化还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精华融合起来,借助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的思想武器,实现对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塑造,走上了民族化、科学化、大众化的道路,不断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深厚文化底蕴和文化自信的深刻根源。

(二)实践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4]红色文化从产生之日起就面对着“救亡图存”这个最大的现实问题,是革命群众生产生活实践的创造性结晶,具有来自实践、指导实践的价值取向。红色文化来源于伟大的革命实践,革命实践是红色文化的唯一源泉,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和曲折艰辛的探索实践中,红色文化注重从中国国情和革命实践出发,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强调“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成功引领了革命实践。在抗疫斗争中,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冲锋在前英勇奋战,医务工作者白衣执甲、逆行出征,人民解放军闻令即动、勇挑重担,社区工作者、志愿者不惧风雨坚守一线,广大群众众志成城、踊跃参与,书写了新时代投身一线建功立业的生动实践。

(三)斗争性

“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5],“要加强斗争历练,增强斗争本领,永葆斗争精神。”[6]矛盾的普遍性决定了斗争的普遍性,斗争性是唯物辩证法在红色文化中的具体体现,“血与火”的斗争性是红色文化的典型标志。斗争性赋予红色文化特定的文化内涵,携带着希望、勇敢、牺牲、创造、奋斗等文化基因,与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的理想信念、品格情操、革命精神、价值诉求形成完美的“同构”关系,其蕴含的不畏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坚忍不拔、乐于奉献的奋斗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均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精神特质。

(四)人民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7]人民群众是革命实践的主体,也是红色文化的先进创造者、忠实继承者和积极弘扬者。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亿万人民群众不断创造和丰富发展的,其实质是工农大众的文化,因此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最广泛人民群众的革命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成为文化自信的力量之源。抗击疫情是一场没有旁观者的全民行动,是一场齐心协力的人民战争,中国人民展现出的中国力量,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展现出中国速度、中国规模和中国方案,彰显大国担当和国际影响。“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宁可让床等人,也不要让人等床”等,也体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价值立场。

(五)丰富性

红色文化的表现形式具有丰富的内涵,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阶段,形成了红色文化的不同表现形态,如革命遗物、遗址等遗存与纪念场所等物质文化,革命思想理论、革命信念精神、革命价值伦理和革命文化作品等非物质文化。就其革命精神而言,在不同时期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五四精神、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形成的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的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改革开放精神[8],都是革命文化的鲜明体现与升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体现的“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极大丰富了红色文化的时代内涵,成为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精神标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重要讲话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阐述了伟大“建党精神”。

二、红色文化的现实挑战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红色文化是激励中国人民矢志不渝、开拓进取的强大精神支柱,也是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精神资源,但也面临着一些现实的问题和挑战。

(一)思想认识的淡化

淡化红色文化,在思想深处重视不够,存在种种认识上的误区。有“告别论”,错误认为红色文化是旧时代的产物,已经成为新时代的绊脚石,要告别红色文化,还有的用所谓历史细节真实否定红色文化,形成所谓的“普世价值”。有“过时论”,错误认为当今时代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创造了完全不同以往的新文化,红色文化已经过时、过气,再提倡和重提红色文化是开历史倒车。有“娱乐论”,有的以娱乐化的心态戏说红色文化,以消费主义对待红色文化,弘扬红色文化只重形式、不重内涵,背离红色文化精神内核。

(二)经济冲击的虚化

从国际看,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规律发挥主导作用,物质利益的诉求常常超越精神文化的引领,伴随以经济互利为由的西方腐朽文化入侵,外来文化和价值观不断渗透,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我主义等盛行,出现红色文化“虚无主义”。从国内看,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不断提高,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特别是市场化对文化发展和人们的思想产生巨大影响,有的红色文化还被蒙上了功利主义和商业化的色彩,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不断升级的需求。

(三)网络世界的矮化

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互联网已成为学习知识、了解世界、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由以往的“人找信息”向现在的“信息找人”转变。当前,清朗的网络空间还未完全构建,网络的高端优越性和监督监管的薄弱性矛盾突出,网络的无限度发展也出现一些抵制红色文化的现象,甚至有的利用网络进行造谣、破坏和抹黑革命历史,矮化、丑化红色文化。尤其是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少年,接受和适应新事物能力强、思维活跃,但自身管控能力和辨别能力还不成熟,有的对包括红色文化在内的本土优秀文化置之不理,沉迷网络世界,成为新一代“手机党”“低头族”,对红色文化认同感较低。

(四)现实生活的神化

在当今和平年代,物质生活条件相对优越,缺乏对革命年代艰苦生活的直接体验和感受,对红色文化的认知更多的是从口耳相传、书本影视等途径获取,在认知上有一定的陌生感和距离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隔阂与障碍,有神化红色文化、革命史实的倾向,脱离了红色文化的本质和应有之义。加之一些“雷剧”“肥皂剧”充斥荧屏,有的刻意夸大、神化革命人物与革命历史,出现手撕鬼子、子弹转弯、石头砸飞机等神化剧情,脱离了革命现实境遇,使得红色文化的深层内涵与现实生活脱节,距离拉远、鸿沟加深。

(五)教学教法的僵化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学目标模糊。课程建设中红色文化的教育占比偏少,有的在设定红色文化具体教学目标时,也过分关注政治倾向、政治目标等,忽视红色文化深刻内涵和底蕴的挖掘,没有做好红色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结合。二是教学内容空泛。开展红色文化教育不深入,课堂教学更多的是基础知识的灌输、基本理论的提升,单方面过度追求具体知识点、专业知识的发展,对重要革命纪念日、革命人物、革命事迹的宣传和集中教育蜻蜓点水,革命历史类纪念设施、遗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隐性作用发挥也还不够。三是教学方法随意。有的中规中矩、因循惯例,不敢突破、囿于成规,对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艰苦卓绝的奋斗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缺乏宏观把握和内核教学;有的陷入“炫技主义”的误区,使用朗诵、演讲、主题写作等方式讲解红色文化,但方法的指向性不明,没有形成教学的合力,降低了教学效率等。

三、红色文化的实践启迪

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红色文化,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深厚力量,对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从治国理政的现实高度,就继承和弘扬红色文化發表系列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弘扬红色文化提供了重要指引。“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9],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让红色文化资源成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平台、生动课堂。

(一)树立鲜明导向

“好老师心中要有国家和民族,要明确意识到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10]新时代的教师要做包括红色文化在内的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和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一要把“讲政治”摆在第一位。高擎“立德树人”旗帜,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思想武装,打牢扎实深厚的理论基础,树立红色文化信仰,把学生成长的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彻底的理论力量、深切的家国情怀。二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把红色文化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课程改革实践,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以坚定的政治方向、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社会,感受个人成长进步与国家前途命运息息相关,在社会实践中激扬青春、丰富人生,让学生真学真信、愿学爱学。三要用红色文化培养人。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以红色文化中蕴含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等滋养学生心田,浇灌学生灵魂,为学生成长亮起引路明灯,让当代青年科学理性地看待世界,用生动事实感染学生,用真理价值引领学生,顶天立地去面对灾难,信念坚定地走向未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教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挖掘丰富内涵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进入新时代,革命已突破狭义的暴力革命观,红色文化也被赋予新的使命,具有了时代气息的新内涵,有机地熔铸于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之中。一方面,要挖掘红色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革故鼎新”的创新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等是红色文化养分的重要来源,要将红色文化与传统文化相融合,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价值基础,积极吸收反映人类共同追求的新价值,与时俱进地挖掘红色文化深刻内涵,建构具有民族独特气质的红色文化。另一方面,要挖掘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的时代内涵。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勇于回答时代课题,“立足中国现实,植根中国大地,把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当代中国人精彩生活表现好展示好,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阐释好”[11],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挖掘红色文化的内涵,从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挖掘红色文化的内核,从新冠肺炎疫情鲜活的生活现实中挖掘潜藏的红色文化新出路、新课题,回应时代的历史巨变,丰富时代的精神图谱,在传承与创新的动态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红色文化的时代内涵,建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红色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三)用好网络资源

“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12],要主动适应信息化的要求,强化互联网思维,用好互联网资源。第一,正能量是总要求。将网络宣传的主流价值观与先进文化所倡导的革命精神有机衔接,用科学健康的网络文化内容做好引导教育,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革命精神,让红色文化成为广大青年学生的民族文化基因,让红色基因渗入血液、浸入心灵,凝聚人心、汇聚力量,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第二,管得住是硬道理。广泛开展理想信念和红色文化教育,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阅读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和书写中华民族新史诗的健康优质作品,将管网用网和网络文明养成、网络道德教化相结合,营造健康向上的清朗网络环境,强化红色文化与网络空间的融合效应,积极构建红色文化学习平台。摒除网络世界中娱乐低俗的推送内容,自觉抵制娱乐化、戏谑化、低俗化、恶搞化等网络现象,加强优秀红色文化内容的传播、推送,澄清谬误、明辨是非,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教育教学的最大增量。第三,用得好是真本事。顺应文字数码化、作品视听化、阅读快餐化、交流拟态化网络时代特征,主动掌握信息时代的科学技能,把“线上线下”教育引导结合起来,用网络流行的方式宣扬红色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和现实价值,宣扬红色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和鲜明特色。在教育教学环境中熟练操作应用相关教学设备和学科软件,同步提高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情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设计和学业评价的能力[13],从现实切入多角度地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究、学习、成长,培养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人生观。

(四)建好实践平台

红色文化是革命实践的时代产物,是激励中国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强大精神支柱,是新时代文化自信的重要支点。一要保护好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加强对革命遗物、遗址等遗存与纪念场所的保护,维护好革命实践中保留至今的隐含伟大革命精神的物质载体,加大社会宣传、社会开放力度,发挥好红色文化物质载体的实践认同功效。用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相关实物和资料,如一线医务人员工作照、抗疫日记、封城影像、社区街道出入证等,铭记这段全民抗疫的历史事件,见证抗疫艰辛历程。二要拓展好红色文化教育渠道。既结合新时代发展特征,融入新时代的主题和元素,又结合不同阶段受教育者的特点、现实需求、接受方式,不断创新发展红色文化传播教育的方式方法,打造各种主题活动,精心设计抗疫仪式教育,营造浓郁学习氛围,树典型、立榜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传承红色文化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使红色文化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三要发挥好监督管理作用。建立健全红色文化保护体系,严格革命题材影视和文学作品的审查和传播,坚决杜绝对革命史实的虚化、矮化、神化倾向,遏制红色文化的过度商业化;做好红色文化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跟上时代节拍、融入时代潮流,牢牢掌握舆论主导权、话语权。

(五)深化融合创新

顺应人才培养趋势,契合教育发展规律,结合课程教学与学科育人,融合做好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一要融入课程体系。强化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从顶层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等不同维度,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高度,将红色资源融入课程体系建设之中,充分发掘红色文化的历史价值、现实价值、艺术价值和教育价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二要融入课程教學。积极组织学习资源,讲解好有理论厚度、时代气息的红色文化精品,吸纳有感染力、吸引力的鲜活内容,丰富课堂教学形式。立足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树,突破单篇教学的局限,充分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审美;以客观、理性和实事求是的教学态度纠正红色文化教育中的偏差和误区,培养学生科学、全面、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观,增强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与接受、反思与认同;创新课堂话语的方式,将理论话语、文件话语、学术话语等转换为学生认可喜爱、易于理解接受的课堂话语,用鲜活生动、接地气的话语打动学生心灵。帮助学生保持阳光心态、养成良好习惯,关心学生心理健康,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共生共荣、和谐相处。三要融入社会实践。红色文化蕴含的丰富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相通,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相契相合。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节点,基于党带领中国人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主张,培养具有中国立场、全球视野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5][7]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02).

[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02).

[3]朱喜坤.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头[N].光明日报,2019-01-09(11).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6]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1-22(01).

[8]黄蓉生,丁玉峰.习近平红色文化论述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8,(9).

[9]习近平.在视察南京军区机关时的讲话[N].解放军报,2014-12-16(01).

[10]习近平.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解放军报,2014-09-17(02).

[11]习近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J].求是,2019,(8).

[12]习近平.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J].求是,2019,(6).

[13]邓晖.教师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融合课”[N].光明日报,2019-04-03(08).

[责任编辑:马丽莎]

猜你喜欢

现实价值意蕴红色文化
发掘动漫创编的德育意蕴——兼以“疫情防控”主题动漫德育剧为例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
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的当代价值
卢卡奇物化理论对中国当代启示
新媒体环境下的红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融合本土文化意蕴的中国现代平面设计探寻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在高职生政治价值观教育中的价值研究
名师读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