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民俗文化教学现状调查及策略建议

2021-09-26徐健

求知导刊 2021年34期
关键词:民俗文化初中语文教学策略

徐健

摘 要:近年来,国家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人们也逐渐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作用。但是,民俗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邊缘化。语文教学是人们认识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它承载着弘扬民俗文化的艰巨使命。但从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现状来看,民俗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存在很大的问题,使民俗文化没有得到很好的弘扬和传承。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认真学习民俗学理论,了解民俗文化的重要性,并积极转变自身的教学思想,通过对初中教材中涉及的民俗文化内容进行深度研究,以及教育实践,实现民俗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基于此,本文对初中语文民俗文化教学现状进行了阐述,分析了初中语文民俗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并结合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初中语文;民俗文化;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34-0012-02

引 言

传统文化在各科教学中的渗透已成为课程发展的重点,而民俗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必须了解和传承的内容之一[1]。为了进一步落实民俗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本文从初中语文民俗文化教学现状出发,分析了教师、学生对民俗文化的掌握情况,并结合现状提出了有效的策略建议。

一、初中语文民俗文化教学现状分析

为了解当前初中语文民俗文化教学现状,笔者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对本校教师和初中生进行了有关民俗文化“教与学”的调查。具体调查结果如下。

(一)学生方面

针对学生,我们主要从民俗文化的情感态度、民俗文化的知识储备量及对民俗文化的掌握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从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来看,首先,关于学生对民俗文化的了解和兴趣,七年级学生明显低于八年级和九年级的学生。由于七年级的学生相较于八年级和九年级的学生,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都有明显的不足,他们无法对涉及民俗文化的文本进行深度挖掘。所以,在民俗文化的认识和了解上,初中低年级学生略低于中高年级学生。其次,三个年级的学生都对民俗文化有一定的兴趣,但是缺乏主动了解民俗文化的积极性和能力,这导致他们对民俗文化的了解和知识储备不足。最后,从学生了解民俗文化的途径来看,初中生对民俗文化的了解途径局限于书本,再加上学生很少主动去了解民俗文化,主动阅读有关民俗文化的书籍的频率较低。另外,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很少有人会提到民俗文化方面的知识,也没有人要求其主动了解民俗文化,民俗文化学习氛围难以形成,所以学生学习和阅读民俗文化相关书籍的主动性较低。

(二)教师方面

我们对各年级语文教师对民俗文化的了解程度和教学情况进行了访谈。从访谈结果来看,首先,绝大部分语文教师能意识到民俗文化在学生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国家大力支持弘扬传统文化,而民俗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又承载着民俗文化继承和弘扬的重任,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民俗文化教学非常有必要。因此,教师应给学生普及一些重大节日的文化意义,并且要重视传统民俗文化,培养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但是,从实际教学现状来看,虽然素质教育得到了大力提倡,但是部分学校还是只追求升学率,教师忙于“应付”这一教学指标,没有多余的时间去学习和阅读与民俗文化相关的书籍,从而对民俗文化的了解程度较低,最终造成在实际教学中重知识、轻民俗文化的现象。即使面对课程中所涉及的民俗文化,由于中考考查民俗文化的内容较少,教师为了追求效率,也不会讲很多有关民俗文化的内容,有的教师甚至一句话带过。其次,部分教师谈到,学生在现阶段的生活和学习中更青睐西方文化,不仅生活中不会主动关注和了解民俗文化,在课堂上还对民俗文化学习产生抵触情绪,进而感受不到民俗文化的魅力。

二、关于初中语文民俗文化教学的策略建议

从对学生调查和教师访谈记录的结果分析可以看出,民俗文化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一是部分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不高,加上学生自身的意识和认识都比较浅显,学习方法和途径相对比较局限,不能很好地学习和了解民俗文化。二是教师对民俗文化了解程度低,再加上传播意识不够及受中考考试的影响,在课堂授课时未能有效地渗透民俗文化。因此,笔者立足初中语文民俗文化教学实践,以及教材中民俗文化呈现的侧重点,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从精神层面渗透民俗文化

民间信仰起源于原始崇拜,它体现了人们对超自然力精神世界的信奉和尊重。民间信仰具有神秘性,从古至今,人们对其持怀疑态度,几乎不能正确理解民间信仰中所包含的精神文化价值。对于初中生而言更是如此。他们很难凭借自身认知经验对课文中提到的神话传说、民间信仰等故事有深入了解,对其蕴含的文化意义也无法理解。所以,教师应努力学习民俗文化,深刻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含义,并在教学中进行有意识的渗透,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文化的真谛,进而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实现精神层面的民俗文化的渗透[2]。

例如,在教授《女娲造人》这篇神话传说类型的课文时,教师可以适当对其承载的文化价值进行讲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真正体会其文化精髓,从而从精神层面渗透民俗文化。该篇课文详细地描写了女娲造人的方法和过程,以及女娲为了民族自我牺牲的伟大精神。该民俗文化的呈现不仅能够让学生对女娲的聪慧、勤奋,以及神通广大有直观的体会,还能提升学生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品质。

又如,在《阿长与〈山海经〉》中,鲁迅写了关于人生死的“禁忌问题”,比如,文中形容“人死了”,并不是直接用“人死了”,而是用“老掉了”这句话代替。这一内容就直观地反映了当时的民俗文化。在当时社会,人离世是一种禁忌和避讳,所以大家不会直接用“人死了”。如果让学生直接阅读文本内容,学生是很难对其背后蕴藏的文化精髓、思想观念有深刻的认识的。所以,要想让学生对当时社会的民俗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和拓展知识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这种“忌讳”,使其真正意识到“为什么人死了不能说死了,要说老掉了”。首先,在新课导入环节,教师为学生介绍关于“死亡”的知识:在中国古代,死亡有很多种说法,有按照年龄分的,也有按身份等级分的,如按年龄分为“殇、夭折、寿终”,按照身份等级分为“崩、薨、逝、死”等。这样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其兴趣,为民俗文化教学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还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对“死亡”有新的认识。然后,教师可以通过对文章中蕴藏的民俗文化进行挖掘,让学生对其中的民俗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文章中说的“老掉了”,是对死亡的一种尊称,也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让学生意识到生命的重要性,还能有效引导学生尊重和珍惜生命,从而凸显传统文化的精髓。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初中语文教学策略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提高民俗文化意识,延续民俗文化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探析伏牛山文化圈特色民俗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