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教传统在中小学课堂构建中的审美价值

2021-09-26卢卫东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8期
关键词:诗教诗性传统

诗性的教育是崇高的事业,教育的诗性是追求的高度。教育中触摸诗一样的文字,谱写诗性课堂的华章,使每项教学活动都能洋溢着诗意,是每位教师理想的课堂生活。虽然诗歌作为高深的文本样式,除在文学的圈内产生文体价值吸引之外,本身已经不再与大多的普通人发生直接的关系。虽然绵延久远的诗教传统或有失落,但诗性教育的追求目标从不曾放弃,诗教理论中“思无邪”的情感呈现原则,以及品经典诗词、赏文学风采的学习方法,仍不断作为学校课堂建构乃至教育教学的不二选择。在诗性课堂中,诗教传统对人文涵育的教学效果不言而喻,对诗教化人提升文明品格的作用独树一帜,对社会风气的彰显铿锵有力且高屋建瓴,有效推动当前社会创新发展和社会文化繁荣兴盛。

一、历史价值与时代价值:彪炳史册、辉映当下、指向未来

在新时代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在新教育理念的推动下,如何面对和迎接在新课改、新考改、新评价的挑战,破解教育发展遇到的问题,需要对传统课堂与当前教学的样态进行反思。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类课改模式,尤其是当前的课堂建构热点,要进行清醒的评估。当前的课堂建构,侧重于学科整合、知识体系、道德审视、课堂生态、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技术与融合,而非本质意义上的原生原创,侧重于“术”而非“道”,侧重于外来,而非本土。课堂效果的评价依据也本自于外方,就连课堂教学观察和调查的手段也游离于传统视角,故很有必要提出诗性课堂建构的基本策略,并发挥其价值。诗教传统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的确存在与现实生活脱节的问题,与日常社会生活的关联也较为隐性,甚至留有某些糟粕的残余,但其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的过程中,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文化追求,聚集民族血脉与国家气质,并形成思维形式与行为方式。

当前的课堂建设中,开展着诸如灵性课堂、智慧课堂、绿色课堂、本色课堂、青春课堂、阳光课堂、养正课堂、学习共同体课堂等高效课堂建构研究,但往往是各择一端,各有短长,难以统摄当下的课堂改革的各项焦点问题,也难以指引将来深度课改的方向。其实以上理念的归并梳理,恰好与“诗性课堂”的内容、形式的精神实质相适称。传统诗教进入诗性课堂有天然优势,以其有效避免“理念模式”的代入感的优势,潜移默化、顺理成章地调整课改理念的唐突抵牾之处,则会较好关联课堂教学改革的出发点与归结点,发扬诗教的宗旨。诗性课堂中各种教学要素的组合、各项教学关节呈现出来的动态特征等教学态势,可凭借诗教的自身性质加以规划。即便以外来教育理论中的建构性、自控性、情境性和协同性教学转型的要求来衡量,诗性课堂也能很好地承载、融合这些课堂因素,并能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体系,创造出课堂转型的丰富想象与现实行动。

诗教的未来,在基于诗教传统的当前定位,探索诗性课堂应该有的样子,绘制一种理念交融的课堂世界的圖景,重新发现诗教传统的价值根基。研究诗教传统中对鲜活生命中的人性本质、对人生的可持续发展的特性,以及对民族文化底色的显影,通过诗性教育理念进行理论、认识和行为框架的探索,丰富诗性课堂的可能结构与生态。诗教精神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使诗文两翼的历史文教价值风气弘扬,诗志高远。

二、文学陶冶与培育德性:学养提升、品性熔铸、德化引导

诗教传统中,对诗歌的文学性特质的极度提炼,对教育等社会话题均以是否有“诗性”作为最高评价的尺度并企及。诗教的文学性价值对人的生存意义是全方位的,人的学养的培育离不开源自文学与教育的诗教。不学诗无以言,言语的拙笨,文字的生硬,就会使表达变得面目可憎。不仅难以沟通心志、抒发情感、指名博物,更不可能通达事理,和平心气,也会失却讽喻为政得失的诗教指归。诗教的文学性源自于“诗”恒远的教材作用,内容题材丰富多彩、体例体裁类型繁备的古典诗词,以及继承传统的现代诗歌,都能很好反映中华诗歌文学的全貌,能为诗教奠定坚实的基础。诗性课堂应该是诗的课堂,是诗情洋溢的殿堂,是开展诗教的第一阵地。要充分展示诗性课堂中的文学内质,体验文字与形象的运用之妙,以诗教的文学性贯通人的内心的愉悦与感动,增进性情的养成与修为的提升。

诗性课堂中的思维品节,源自于“温柔敦厚”的人文诗性智慧。诗性智慧是诗教文化凝结出的宝石,诗性教育是诗教传统放出的奇珍异彩。立人的生活要领、处事方略、底线意识等,都可以从传统诗教中寻其养气之本、聚力之魂、情操之守、行善之德,并坚定唯美之路。诗性课堂的关键点,是在课堂上展示出的师生共同的情感表现与修养功夫。学科教学或其它实践活动中,极其重要的一环是能打通这些学科壁垒的课堂抓手,其教育意涵该是什么,如何通过内敛的文化的洗礼,使这种课堂能从容应付幻化多端的现代生活、能涵养课堂主体的生命价值,这只能是一个相当抽象、且无比形象的话题,它就是课堂的诗性。在诗性课堂里,师生的思维、品质、人格、性情会自觉地在清爽坦荡的诗风摇曳中完成陶冶熔铸,实现旷达与高远。

诗性课堂中的精神指归,是以适合于课堂的教学手段,在诗风荡漾的教学情境里,实现“思无邪”的教育法门。通过教育目标、课程标准、教学目的的制定,规划课堂的教育教学活动、课堂的组织管理与评价、教师教和学生学、师生联系和交往等,将诗歌中“美”的元素融入课堂之中,体现对“真”的理解与表达,拓展诗教美育的课程教学形式。这实际是以课堂艺术的基本精神,达到“善”的教育结果。血肉筑起的精神,魂牵梦萦的家国,优秀的诗教文化产生认同感与归属感,形成精进的勇气与团结向上的凝聚力,进而形成时代的精神风貌,这一诗教价值见诸诗词作品的千古不朽,也坚固了民族生存发展、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善良、热爱、忠诚、忧思这类燃烧着深厚生命力量的诗歌情感,与其“教化”意念与理念,延续千年,永放真理的光芒。

三、传承文化与理论创新:夯实根基、承启发展、现实功用

诗教是母语教育中最具文化象征的教育形式,传承文化的内力来自诗教的活力。作为传统文化精华的古典诗词,直接凝结成诗的文化,进而发展成诗教的文化基因。诗教传统在诗性课堂所实现的价值,在于传承文学样式、情感艺术、气度神韵、历史文化、政治伦理、哲学智慧、社会文明等民族文化的延续与国家精神认同。诗教是由内而外的释放力量,经历高起点的发挥,以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高妙的手段与高雅的形式,抒发高尚的思想情怀,产生常读常新的审美感受。诗化的心灵会有无限的耐力,会重塑鲜活的精神面貌。诗教的文化内力,是不断修正人生处世准则,不断丰富人生舞台。诗教体现中华民族共同认同的文化底色,以身体力行的“立言”形式,完成社会的整合与互动,为建设新时代文化事业、形成中华文化共同体,表现出历史精神与现实担当。

文化创新的动因来自诗教的前瞻。诗教在诗性课堂的复兴,已发出承启文化重任的先声。诗教是传统与创新中的特殊纽带,以教育情怀中的浪漫气质、悲悯天下的人文关怀、为国育才的宽广胸怀,来安顿课堂中师生诗性与诗趣的精神家园。诗性教育栖居于诗性的大地,出发于诗意的课堂。在教育教学的创新中,以诗性课堂执着追寻的熠熠之光,探寻诗歌对现代生活的意义。诗教文化已成为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要洞悉当前的情势与需求,以古典的精神连接传统,对话当下,滋养社会,回答当前的现实问题,探究理想、人性与文化根源的关系,并解决发展的问题。思考快节奏、多元化、信息化等数字时代的诗教如何唤醒生命的诗意,诗教应该在多维空间产生价值。

理论科学的发展来自诗教的思辨。作为意识形态的诗歌创作,会通过诗教所发挥的文学批评的作用,把文化、文学、艺术、历史、教育很好整合,加强对民族文化共同体的凝聚。诗歌的创新,是在文本格律基础上的全方位的开拓,因为哲学思维的介入,其思维方法一定会超越已有的文学样式的相关理论,而且这一创新的动机,又经过高度的言语美学的斟酌,咬文嚼字地诗化表达伴随着情感认知的反复酝酿,在是非曲直、彼此远近等差异性上,进行内省性的思维提升,进而形成系统、规范、成熟的文本与人本的诸多理论。诗歌与诗教不仅在人文方面领有先天的优势,而且能在文学与科学的融合方面给予哲思的支撑。要解决理论科技发展的困惑,以及上下贯通的问题,就要努力推动科技与人文的对话。处理科学的硬度与刚性,需要诗性的感化与温暖,以诗意的感性与形象,对科学语言作最为适切的说解,是破解诸多理论难题的不二选择。

四、传递智慧与文化育人:文化负载、资源开发、教育发展

诗性课堂的文化性價值,能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与社会价值取向。诗性课堂以文化来评价课堂,经营积极的文化人生。诗性课堂是文化的课堂,具备文史哲的文化内涵,彰显审美与文艺的文化特质,富含诗意的禅机和理趣,展现理性与思辨的精神要领。诗性课堂的以情感机趣、哲理思辨来建构课堂的要素,是具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化课堂,这样的课堂能激活并提升诗性的文化素养与精神气质。诗性课堂的建设要处理好雅俗共赏的问题,以文化来聚拢充沛的课堂组织底气,以文化促成文学与科学的融会贯通并相辅相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参天大树,扎根于诗性课堂的热土才能根深叶茂,现代的诗性课堂,肩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任。诗性课堂中集结诗教的伟力,凝文化之神,固传统之根,守诗词诗魂,聚民族精气,传播文化与文明,主动迎接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教育机遇与挑战。

重视诗教文化的课程教学资源价值,坚持以提升思维品质、增强审美体验为特点的诗教传统,以诗教的课程化、社团化、活动化等校本研究,开展青少年的诗歌教育,扎实推进新课程建设。诗教文化完全可以开发成基础性、养成性、活动型、融合型课程。研究诗教文化进课程这一课题,以诗教的视角,指导课程开发与课堂教学,从诗教的内容与形式等各方面,开启传统文化对课程改革的指导之门,落实诗性教育的理论建构与实践载体。诗教能裨补科学发展中的人文缺失,诗教是开展人文教育的极好范本,诗性课堂以高质高效的现实情境达成真、善、美的课程目标。在诗性课堂中做诗性教育的推动者和实践者,通过阅读、赏析、写作等具体的审美活动,在学科教学中渗透诗性观念,以精致的心灵来理解与感受、体验与参与,实现诗意文化中的追寻、彷徨与迁徙。

诗教传统能设计社会人文价值的框架。诗教传统促进教育发展,这是诗教育人的文化带动、引领及助推等价值的体现。诗教文化是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其良好的延续发展是安居乐业、人心向上、社会稳定、民族繁荣、国家发展进步的保证。诗教传统能防止发展的极端与偏狭,避免价值观的拼凑,排斥感官的刺激而不经过心灵淬化的媚俗文化,抵制并克服快餐文化、群体无意识的社会弊病。诗教能妥善处理好 “文化人”与“教育人”的角色关系,从其学术立场与哲学背景、教育思想与教学理想层面,以学术的高度、心灵的热度、理性的力度、哲学的深度来思考人的社会价值,做好群体中的身份认同与文化人格的定位。

卢卫东,甘肃省兰州市第六十四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诗教诗性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形与影的诗性纠结——庄晓明的诗与诗评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唤起“诗心”,更要唤起“诗教”
诗性叙事与超现实叙事——论《尘埃落定》对于《百年孤独》的超越
《空山》不空——多重文化冲突下的诗性反思
匠心与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