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期刊编辑“看者”视域下的“自我意识”与“他者意识”之 维

2021-09-26邢娟妮李丹

编辑之友 2021年9期
关键词:他者自我意识自我

邢娟妮 李丹

【摘要】在数字出版时代,为优化编辑出版流程,提高书刊文稿编校质量,期刊编辑在“看”的“他者”视域下,需清醒地认识到期刊编辑工作中唯“他者意识”为尊或唯“自我意识”为崇所导致的極端现实问题,需从社会空间、历史时间、自我立体视角出发,反省自身内在及外在,提升自身多维度的跨界意识、交往对话的超越意识及换位立场的交互意识,使“自我意识”借助“他者意识”的内在化,建构起编辑所具有的“看”的“他者意识”策略,提升期刊编辑的自我素养,以适应数字发展时代编辑的华丽转型。

【关键词】期刊编辑 “自我” “他者” “自我意识” “他者意识”

【中图分类号】G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687(2021)9-080-05

【DOI】 10.13786/j.cnki.cn14-1066/g2.2021.9.013

在数字发展时代,伴随互联网及以终端设备为载体的多元传播渠道,读者的阅读方式、作者的写作习惯、编辑的编稿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势必使传统纸质期刊出版面临新的挑战。为使数字期刊和纸质期刊获得均衡发展,期刊编辑势必面临新的问题。“期刊社科类文本依附于特殊的文本形式载体,揭示的是人们的思想及意识表达观念,具有抓不着、摸不透即难以辨别的抽象性,但其亦非如此,也有章可循。”[1]为使期刊编辑在新时代获得完美转型,更好地发挥期刊编辑的编辑加工能力,编辑应立足自身岗位职责,适应多元化的受众需求,在筛选、处理、编辑文稿等环节不断提高自身的编辑素养,具备多维度的多元意识,如创新意识、媒介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经营意识等,以适应时代发展之需求。尤为重要的是,期刊编辑还应与时俱进,具备“自我意识”及一种存在于“看者”视域下的“他者意识”。其中“看者”即作者、读者以及其他影响编辑“看”的“他者”。只有通过“看者”或“他者”的“看”,肩负时代重任,期刊编辑的真理想、真性情、真创意之“自我意识”才能更好地发挥,达到内外素养兼修,更好地创新编辑工作模式,促进期刊编辑的加工能力及期刊编校质量的提高,从而推动期刊出版活动的蓬勃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编辑“自我意识”与“他者意识”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

在日常的视觉感官中,期刊编辑主要通过眼睛的“看”来进行处理、编辑、加工文稿等方面的工作,作者、读者、评审专家等即“他者”对期刊编辑评价认可度的提高,也需通过“看”得到“看”的结果,即编辑通过“看”所获得的“自我意识”及“他者意识”,这对编辑洞察内外一切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编辑作为独立存在的主体,若偏倚于其中任何一方,则可能适得其反,不利于期刊编辑活动的开展,现从以下几方面详述之。

首先,唯“自我意识”为尊,难免会陷入“自我”的困境,不利于期刊编辑出版活动的开展。自认为好的文稿才是优质的,自认为不好的文稿便是劣质的,编辑若一意孤行,从一己之念出发看待文稿,将“自我意识”强加于他人即作者、读者身上,则必然会引起他人强烈的反感或撤稿。这种自以为是、自娱自乐的唯“自我意识”为尊的行为,在排斥“他者意识”的行为引导下,可能会陷入僵化的境地。也就是说,离开了“他者意识”的“自我意识”,存有较大的偏颇性,难免会成为一纸空谈。为此,编辑应服务于社会文化规约及读者、作者共同遵守的集体意识等方面,认识到唯“自我意识”为尊的弊端,对自身加以约束,挖掘“他者”的兴趣点,在激发自身“他者意识”的情况下,提升自身的编辑素养,保证编辑出优质的精品稿件。

其次,唯“他者意识”为崇,难免会陷入“他者危机”,不利于期刊出版活动的进行。“他者意识”“具有共通性的认知能力,也就是在较普遍的文化层次上所达成的统一性,这种统一性与编辑的自我意识有距离、认知上的差异”。[2]作为一种社会文化规约,“他者意识”在编辑活动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思维意识。编辑若忽略“自我意识”,尊崇“他者意识”,且一味迷失自我,以“他者意识”为中心,难免会陷入二元极端,编辑加工的文稿可能出现文题不符、逻辑混乱、结构不清等现象,加之过分依赖作者的行文习惯、读者的阅读习惯,或许还会触碰一些敏感的边界问题,此方面需严格按照国家规范、标准执行,否则会犯编辑之大忌。为此,唯“他者意识”为崇的行为是急需坚决摒弃的。

最后,编辑需兼修“自我意识”与“他者意识”,并适度调和,不可偏废。编辑若只注重“他者意识”,则将失去航向、走向极端,不利于期刊编辑活动的开展;编辑若只注重“自我意识”,则会迷失自我,使期刊失去办刊特色及风格。可见,只有在注重“自我意识”与“他者意识”的基础上,急读者、作者所需,想读者、作者所想,遵循外在的社会文化规约与社会集体意识,满足读者的阅读期待、作者的写作需求,才会使唯“自我意识”或唯“他者意识”的极端障碍问题迎刃而解,在“自我意识”与“他者意识”中找到平衡点,以服务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承扬,实现人类精神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编辑活动实质上是一个涉及多主体共同参与的群体活动,是各主体之间的相互认同和尊重,是各主体之间的平等对话、交往与协商。”[3]在“看者”视域下,各主体活动的有效开展,急需有效提升主体自身所涉的“自我意识”及“他者意识”。期刊编辑只有认清当前期刊出版活动中存在的唯“自我意识”与唯“他者意识”的弊端,对二者给予调适融合,将“他者意识”内化为“自我意识”,才会有利于期刊编辑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看者”视域下期刊编辑“他者意识”内化为“自我意识”的调适性

对于期刊编辑而言,既然“他者意识”在书刊出版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那么,编辑在“看者”的状态下,使“自我意识”复苏、警醒的“他者意识”内化为“自我意识”,则成为问题的核心所在。“看者”的“自我”是有限的“自我”,“被看者”的“他者”代表了无限。在无限与有限的关系中,在“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中,无限的“他者意识”可内化至有限的“自我意识”中。在编辑“看者”视域下,在“看”及“被看”的关系中,编辑应该更客观、科学、合理地意识到编辑“他者意识”内化为“自我意识”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并将“他者意识”内化为自身的“自我意识”,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趋势。

其一,编辑以“他者”不在场的外在性,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意识通过符号活动而发展,这个过程的导向从外面到里面,从外在到内在,从公众到私人……必须将眼光放到外在化过程,朝向社会世界和人际关系。”[4]在人的感官中,有价值的“看”不仅仅依靠眼睛,更需依靠耳、鼻等多种感官,全身心地参与。在“自我”面向“他者”时,“自我”的内在性和同一性得以解开,使“自我”领悟到人自身隐秘的、内在的、无以言说的内在心理,体悟出更多有内涵、有价值的信息。编辑通过“自我”的领悟,使外在“他者”所牵涉的外在世界被“自我”消解。若没有“他者意识”的突然侵入,“自我意识”就不会生发。在数字出版时代,编辑与作者、读者、审稿专家等,通过“看者”看的方式,实现面对面的交流,形成感觉、印象、知觉、判断及评价,获得“自我”所具有的鲜明有效的价值信息。经过长期积累,几乎每个刊社都有自己别具一格的办刊风格及固定的读者、作者队伍,甚至校对人员、审稿专家等。针对出版编辑活动中遇到的相关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编辑、加工、校对等问题,编辑需有意识地看到“他者”之所长及所短,并与之进行交往对话,听取、吸纳“他者”的有效建议,进行客观评价,使刊社有限的“自我意识”获得无限的“他者意识”,并为“自我”所吸收。只要编辑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看”的“他者意识”能力,全方位地多“看”,便可获得广泛、有效、多元的有无限价值的内容信息。

其二,编辑以“自我”在场的内在性,获取真实的内质。“人类这一动物的特点是拥有建构无限可能世界的能力……只有人类可以建构无数真实或想象的、具体或幻想中的世界,而不是囿于一个单一的世界。” [4]“自我”通过看、听、触、想等将“自我”的可能世界通过内在化的人的“自我意识”来构建,包含着符号活动,离不开“自我”的行为语言及言语行为。在数字出版时代,编辑需掌握多元的知识技能,“为读者受众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服务”。[5]在此要求下,期刊编辑需通过不断学习,透过现象看清“他者”所展现的内在实质,获得“他者意识”。如对以文本为载体的语言符号来说,编辑需真正体悟表象话语文本中暗含的关键本质,了解语言载体符号祛魅状态下的内涵。如有读者反映,某学术期刊所载内容具有较强的前沿性、创新性等,并对该期刊语言的科学性、严谨性等给予赞誉,而该期刊的编辑则根据读者所流露出的神情与语调即“他者意识”推断出其真正意涵,即该期刊过于学术性、专业性,应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更接近生活。可见,优秀的编辑在具有较强学习能力的同时,还应站在“他者”的立场,以在场的内在性,将“他者意识”内化为“自我意识”。

其三,编辑应以“他者”内化为“自我”的无限性,提升自我价值。“个体是一定社会群体的成员,他的行为只有根据整个群体的行为才能得到理解,因为他个人的动作包含在一个范围更大的、超出他自身并且牵涉到该群体其他成员的社会动作中。”[6]由于人之“自我意识”受“他者”的影响,包含着“他者”的社会文化规约,这种规约是无意识、潜在的,是人不自觉遵守的、深入骨子里的行为,是一种“他者”无意识,但人们却常常忽略了“他者”的存在即不在场。为此,在出版活动中,编辑会无意识地遵循被忽略的不在场的“他者”规约。若失去或脱离了不在场的“他者”规约,使“自我”融入出版工作中,则审读、编辑、校对工作就成为有失客观、无法顺利完成的工作。将“他者”内化为“自我”的无限性行为及其规范性,是编辑出版学中不能不重视的因素,甚至是编辑学研究的理论焦点。编辑除具备业务能力外,还需反观约定俗成的“他者意识”,将其转化成自身的“自我意识”,以提升自我价值。“价值系统决定着人的决策方向和行为选择,人的一切实践活动都会打上价值观的烙印。”[7]这对形成编辑本身所具有的全方位主体意识的全渗透性价值观,具有指导性作用。稿件处理、编辑加工等是编辑工作的一部分,若其建立在一种平等的“看者—被看者”积极对话交流的基础上,将“看者—被看者”“触者—被触者”“听者—被听者”等各方调动起来,积极地看、触、听,积极回应被看者、被触者、被听者,且使被看者、被触者、被听者的提问有所应答,与作者、读者等深度沟通,以了解、满足他们的需要、欲望、情感等诉求,摒弃自己冷漠、自我的一面,通过“看”,与他们共情,形成“看者—被看者—看者—被看者……”的循环往复,唤醒期刊编辑内心的“自我意识”,进一步提升期刊编辑自身的价值。可见,“他者意识”和能力的提升对期刊编辑的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利于期刊编辑活动的顺利开展。

期刊编辑在文稿处理、编辑加工时,除具有较强的配合协作能力外,还需以“他者”为参照物,与“他者”相互配合、互相帮助,具备“他者意识”,开阔视野,获得一种全新的交往体验,“这种体验是单纯文字交往所不能传达出来的,因为它在‘看之余,往往渗透着情绪、感情、直觉、思想倾向、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等”。[7]能将情绪、感情、直觉、思想倾向、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等为“自我”即编辑所用,可更好地开展编辑工作。可见,“他者意识”是新时代期刊编辑不可或缺的素养之一,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看者”视域下期刊编辑“他者意识”的建构策略

“编辑作为受众与传媒的中介,对向受众传播的内容、传播的方式具有选择和决策的权利和职责。”[8]毋庸置疑,期刊编辑的“他者”因素会影响期刊编辑的判断力,“他者意识”策略的有效建构有助于期刊编辑处理好与作者、读者等的关系,有利于编辑出版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编辑“看”的“他者意识”建构,需从社会空间、历史时间、自我立体视角出发,培养编辑多维度的跨界意识、交往对话的超越意识、换位立场的交互意识等,以达到优质的编校效果。

首先,从社会空间视角出发,培养编辑多维度的跨界意识。在全媒体的传播形式下,传播信息具有即时性、共享性、全民性、互动性等特点。编辑面对大量杂乱无章的传播内容需进行整合筛选,如将不同国别、不同种族、不同区域、不同语言、不同习俗等信息予以区分,具备“由静态型思维转向动态型思维,由封闭型思维转为开放型思維,由收敛型思维转向发散型思维”[9]的意识,能各有归属、整齐划一、游刃有余地游畅于多维的时空中,呈现出多元立体的澄明状态。为此,在数字出版时代下,无论哪种媒介出版形式,编辑既可借助不同的文本语言载体如视频、图片、超链接等进行传播,又可借助不同的移动终端平台予以扩散。这就要求编辑具备多维度的跨界意识,以满足不同受众主体对信息横纵向传播的需求。如在编辑文本的过程中,由于投稿者的文化水平、受教育程度、行为思想、行文风格等方面的不同,所投的文稿在思想内容、语言水平、形式格式上也会参差不齐,更有甚者,即使是同一领域的投稿文章,或会涉及国外内容及文献等,这些都需期刊编辑具有跨种族、跨文化、跨语言、跨区域的多维度跨界意识,处理好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载体传播符号,将更便捷的、有价值的信息传输给受众,平等地与受众进行交流,以达到思想上的深度跨界。

其次,从历史时间视角出发,培养编辑实践交往的超越意识。在历史维度中,“自我”将始终遵循“他者”的历史时间诉求,逐渐意识到自我强权的危机,认识到“他者”的价值,“他者”的相异性、外在性及“自我”与“他者”相遇的意蕴,于丰富多元的某一时空体系的交往实践中生成“他者意识”。“他者意识”不是外界强加灌输于“自我”的,亦不是权威强加于“自我”的,“它仅仅是关于对象的意识和对自身的非设定的意识”,[10]自我修养的提升将在“自我”与“他者”的伦理性时间交往中获得发展。在书刊出版活动中,编辑的“他者意识”亦需借助“他者”即作者、读者、编委等人员的真正交往。在处理及编辑书稿的过程中,编辑会尊重作者的写作风格、个性表达等,追随作者的召唤,感受作者的“他者性”。同时,按照文化规约及书刊社出版规范的“他者”要求,注意政治、主权、宗教等敏感问题,严格按照国家标准、相关规范编辑稿件。而这些外界的“他者”因素,又进一步促使编辑的态度和方式获得个性化发展的机会。“他者意识”在“自我”与“他者”的交往中生成,编辑与诸如此类的外界因素交往,又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了编辑的“他者意识”。可见,历史时间的视角与外界因素的交往实践促成了编辑“他者意识”的生成和提升。

最后,从“自我”立体视角出发,培养编辑换位立场的交互意识。“自我意识”将“自我的立场置入他者,把自我的情感移入他者,站于他者的立场,且以其自居,最后自我将他者内在化,从而和他者成为一体,以实现他者的自我化,认识他者、超越自我”。[11]“他者”好似一面立体的镜子,于精神上使“自我”立足于“他者”,“自我”通过与“他者”接触,反观“他者”,审视“自我”,将“他者”内化为“自我”,将“物自体”的“他者意识”转化为“自我意识”,以达到精神上的超越,从而获得“他者”及“自我”的有效融合。在出版活动中,编辑在与作者交流时,需加强对“他者意识”的理解,祛除自我中心主义,站在作者、读者的立场角度上换位思考,以“他者”即作者、读者的眼光感知“他者”的书稿世界,站在他们的立场上,以正面积极的态度增强与作者、读者的互动,并与之建立互助互利的新型关系,让他们尽可能地排除自身的生活障碍,竭尽所能地为他们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使他们生产出具有创新性、科学性、思想性、指导性等特质的文稿。

“当前的传播是全球范围之内的传播,这个过程中衍生了很多新的思想观念。”[12]伴随时代的日新月异,期刊编辑需站在“他者”的立场,不断创新、更新“自我”的思想理论,以社会空间、历史时间及自我立体的视角,使自身具备多维度的跨界意识、实践交往的超越意识及换位立场的交互意识。只有这样,期刊编辑才能全面有效构建自己“看”的策略,能够更客观正确地看待文化交流现实中所遇到的诸多“他者”传播问题,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复合能力,把握好学术期刊出版的质量生命线,不断推进自己在学术期刊出版领域的深扎。

在数字化时代,数字出版已然深入人们生活的各方面。面对新的发展与机遇,人们应树立先进的数字理念,整合已有的数字资源,找寻一种新的纸质期刊与数字期刊和谐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努力探索新的学术期刊出版模式。“自我意识的矛盾就是由主体自我和对象自我的矛盾引起的。”[13]期刊编辑需看清形势,深刻领悟当前编辑工作中唯“自我意识”与唯“他者意识”的两种极端问题,如“学术期刊编辑的主体意识逐步弱化、甚至解构……没有适应在数字出版环境下把握内容为最高标准的新要求原则,其对部分作品的选择和把关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主体意识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等”,[14]充分认识期刊编辑“他者意识”内化为“自我意识”的必要性,并找到平衡点,将两者适时调适。“空间是一个单纯在心灵之外存在的东西”,“时间是运动中的先与后”,[15]在有限的时空中,期刊编辑应获取无限的信息,即通过眼睛,以“他者”不在场的外在性,获取有价值的信息;透过现象,以“自我”在场的内在性,获取真实的内质;通过反观,以“他者”内化为“自我”的无限性,提升自身的自我价值,将“他者意识”内化为“自我意识”,从提升编辑的社会空间、历史时间、自我立体视角出发,培养编辑的多维度跨界意识、实践交往超越意识、换位立场交互意识,使编辑在整个期刊出版活动过程中更好地掌握航向,实现数字化时代的完美转型,为编辑出版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邢娟妮.学术期刊社科类文本语言自我意识探析——基于巴赫金超语言学理论维度[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20(4):52-55.

[2] 张宪峰.图书编辑自我意识与大众意识的融合[J].出版参考,2015(Z1):53-54.

[3] 黑晓佛. 从编辑的主体间性透视编辑活动的本质[J].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6(5):106-109.

[4] 马大康. 行为、规范性与叙述学新视野[J]. 文艺争鸣,2019(12):65-73.

[5] 薛志娟. 规则和德性相统一:编辑职业道德建构的可能出路[J]. 出版发行研究,2018(2):76-78.

[6] 乔德·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M]. 赵月瑟,譯.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6.

[7] 余孟孟. 从意识到行动:成为“倾听着”的期刊编辑[J]. 传媒论坛,2019,2(22):84-85.

[8] 方毅华,孙倩.新闻编辑学教程[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8.

[9] 高慧. 编辑思维模式的转变动势[M]//刘志强. 学报编辑论丛:第10集. 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2:125.

[10] Sartre·J. P. The Transcendence of the Ego[M]. Andrew Brown, translated.London: Routledge, 2000: 7.

[11] 趙小庆. 《湮灭》中的他者意识[J]. 电影文学,2019(7):108-110.

[12] 王琳.融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编辑的跨界意识培养[J]. 新闻文化建设,2020(4):98-99.

[13] 邴正.当代人与文化:人类自我意识与文化批判[M]. 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35.

[14] 邢娟妮.数字时代学术期刊编辑主体意识的解构与重构[M]//刘志强.学报编辑论丛:第27集.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9:384-389.

[15]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390-391.

The Dimension of  "Self-Consciousness" and "Other-Consciousne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itor "Reviewer" of  Journal

XING Juan-ni1, LI Dan2(1.Journal of Wenzhou University, Wenzhou 325035, China; 2.College of Humanities,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34, China)

Abstract: In the era of digital publishing, in order to optimize the editing and publishing process and improve the requirements of high-quality editing and proofreading of books and journals, journal editors need to be aware of the extreme practical problems that only "other consciousness" or "self-awareness" exists in journal editing work, and journal editors need to reflect on their inner and outer aspect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social space, historical time and self-perspective. They need to enhance their multi-dimensional cross-border awareness, the transcendental awareness of communication and dialogue, and the interactive awareness of transposition positions, so that "self-awareness" can be internalized with the help of "other awareness". Thus, constructing the "other awareness" strategy of "reviewing" possessed by editors means adapting to the perfect transform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gital age.

Key words: journal editor; "self"; "the other"; "self-consciousness"; "other-consciousness"

猜你喜欢

他者自我意识自我
“他者”眼中的“她者”
“莉迪亚死了”——《无声告白》中他者的悲剧解读
他者视域下曹保平作品的文化反思
为“他者”负责:论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责任
浅谈如何优化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真实的人生,完整的人性
海男《关系》中人物情感关系分析
以女性主义视角分析《飘》中斯嘉丽的性格特征与命运联系
探讨私小说中的“自我”
科幻中的美与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