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育人为本守初心 实践为基创未来

2021-09-24陶乐昕

上海人大月刊 2021年9期
关键词:教育领域育人教育

陶乐昕

从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转型来到人大工作后,时不时还会收到曾经教过的学生、谈过的家长、共事过的工作伙伴们发来的讯息,或问候、或谈心、或探讨,虽然难得碰面,但一旦和他们聊起有关教育的话题,依然让我仿佛置身校园。交谈中,大家对高质量教育的期待、对个性化学习资源的追求、对更具温度的教育服务的期盼毋庸赘叙。虽然教育方法和理念上会有不同的认知,但在育人的根本目标上,大家有着一致的观点——“立德树人”。

“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培养孩子形成健全而优秀的人格,成为一名成熟的“社会人”,有担当有责任,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赢得未来的生活,造福国家社会,这是理想中的优质教育。成绩是一个阶段性的教育成果,而最终的教育进程都会落脚在“人”这个最基本的社会组成元素上,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联动的育人体系尤为重要,用良性互动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氛围,用科学的教育观、成才观呵护学生的心灵世界。孩子的情绪管理成为现代家庭中的“老大难”问题,这并非坏事,而是“隐藏的角落”终于被发现了。调适情绪、抗压承挫、适应环境是这个时代的学生更需要被增强的能力,学校教育层面更要提供相应的高质量教育服务,匹配新时代的新需求。老生常谈的“因材施教”除了学科成绩这一单向维度,还需要扩容到学生发展的全周期,将学生心理健康、学生生涯规划纳入其中,让学生由内在潜质出发,走向各自的成材之路。

至于是教导孩子们成“材”还是成“才”,教师又该如何传道授业解惑?刚从事教师工作时,我就对自己提过这个问题,但最终被孩子们解答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在一次高中历史课堂上,我找来了甲骨文拓片。学生们阅读拓片中的甲骨文,一手实物史料与商王“盘庚迁都”的故事交相辉映,我后来还带领他们一同去鉴赏了商晚期殷墟遗址的部分文物。毕业后,学生们在短信中告诉我,生动的实践性课堂开启了他们对于人文社科的憧憬与热爱,让他们在求知的道路上能永葆探索的初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孩子们求索知识的路径在某个瞬间被点燃,熠熠生辉地照耀着他们前行的路。

在来到人大工作后,我对于教育领域的思考逐渐转换了一个新的维度,从更全面的视角上对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完善教育领域地方性法规体系、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等更多方向开展探索。上海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面临实现重大突破的窗口期,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加速渗透到各个领域,在教育界掀起了一场变革浪潮,教育评价模式、传统教育边界、教学组织形式、知识获取方式、教师角色定位等正迅速变化。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更加多元,对高校支撑创新策源、促进技术进步的需要也更加迫切。上海教育发展在适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尤其在籌办2020年“产教深度融合发展专题”的“上海人大代表论坛”时,我对未来教育发展新风向有了期待,论坛再次激发了我对当代教育现状的思考。当前对“产教融合”的认识大多停留在职业教育上,应用研究型和学术研究型高校鲜有人关注,社会共识度不高,而产业需求侧和人才供给侧匹配度亟需增强。因此,优化上海人才结构、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建设校企共建共享的融合实训基地尤为迫切,要鼓励以“引企驻校” “引校进企”进行双向互通,建设具有真实场景的生产性实训基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让学科专业知识充分地拓展到工作实践中去,逐步让教育成为产业升级进步的策源之地。

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一流教育成就一流城市发展。上海的教育要充分发挥教育改革开放排头兵的先行优势,形成全社会关心教育、支持教育的浓厚氛围;树人育人更要从家庭到学校、从政府到社会齐心协力、相向而行,实现“知行合一”,贡献更多教育治理体系中的中国智慧、上海方案。

(作者单位: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培训中心)

猜你喜欢

教育领域育人教育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基于文献计量的数据素养及其教育领域研究态势分析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江江西率先突破高考、教师交流、民办教育深化综合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