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NLR、MPV、脑钠肽评估心力衰竭病人预后的临床价值及其相关性分析

2021-09-24许抗抗杨国爱陈晓琳申巧丽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1年17期
关键词:心肌细胞粒细胞血小板

许抗抗,杨国爱,陈晓琳,申巧丽,刘 娜

心力衰竭为一种较为复杂的临床综合征,多数病人表现为心功能减退、内分泌系统紊乱等,多发于中老年人群,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心力衰竭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1]。目前临床上对于心力衰竭的诊断多依据影像学、临床症状、体征等,虽然可有效诊断此病,但目前对于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明确。有研究表明,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与炎症反应相关,而炎症反应的发生与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数量异常相关[2]。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可有效反映血小板活化功能,在正常情况下MPV维持在稳定状态,但当其升高后可介导急性心肌梗死、脑梗死、心绞痛、心力衰竭等多种疾病的发生[3]。脑钠肽(BNP)属于钠尿肽家族成员之一,由心肌细胞所分泌,广泛分布于心、脑、肺等组织中,其中在心肌中的含量最高,是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循环激素[4]。本研究分析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MPV、BNP在心力衰竭病人预后中的评估价值,以及NLR、MPV、BNP之间的相关性,为临床上心力衰竭的诊治和预后评估提高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心力衰竭病人80例作为心力衰竭组,符合《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5]中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男36例,女44例;年龄50~66(58.0±6.4)岁;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Ⅰ级19例,Ⅱ级23例,Ⅲ级13例,Ⅳ级25例。另外选取同期于我院健康体检的健康志愿者60名作为正常组,男35名,女25名,年龄49~65(57.0±6.5)岁。心力衰竭组与正常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研究对象对本次研究均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排除标准 合并冠心病等其他心血管疾病者;合并脑血管疾病者;合并感染者;合并血液系统疾病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甲状腺疾病、恶性肿瘤者;合并沟通障碍、精神障碍者;合并免疫系统疾病者。

1.3 方法

1.3.1 样本采集 抽取所有研究对象清晨空腹静脉血3 mL,以离心半径5 cm、转速3 000 r/min离心处理10 min,分离上层血清,-80 ℃保存待检。

1.3.2 NLR、MPV、BNP水平检测 采用美国Biosite 免疫荧光测定仪及配套试剂检测BNP水平。采用Sysmex公司XE2000i型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常规,计算NLR。采用Sysmex公司XE-2100型全自动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检测MPV水平。

1.3.3 预后随访 在心力衰竭病人治疗出院后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根据病人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52例)和预后不良组(28例)两个亚组,其中出现心力衰竭再入院、死亡为预后不良。

2 结 果

2.1 心力衰竭组与正常组NLR、MPV、BNP水平比较 心力衰竭组NLR、MPV、BNP水平高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1。

表1 心力衰竭组与正常组NLR、MPV、BNP水平比较(±s)

2.2 NLR、MPV、BNP与心力衰竭病人NYHA心功能分级的关系 随着心力衰竭病人NYHA心功能分级的增加,NLR、MPV、BNP水平逐渐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NLR、MPV、BNP与心力衰竭病人NYHA心功能分级的关系(±s)

2.3 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NLR、MPV、BNP水平比较 预后良好组NLR、MPV、BNP水平低于预后不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3。

表3 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NLR、MPV、BNP水平比较(±s)

2.4 NLR、MPV、BNP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NLR与MPV(r=0.291,P=0.009)、BNP(r=0.345,P=0.002)呈正相关;MPV与BNP呈正相关(r=0.423,P=0.001)。详见图1~图3。

图1 NLR与MPV的相关性分析

图2 NLR与BNP的相关性分析

图3 BNP与MPV的相关性分析

3 讨 论

心力衰竭病因较为复杂,虽然目前认为此病的发生与心室重构、细胞因子系统激活、神经内分泌系统激活相关,但具体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因此,寻找有效评估心力衰竭的敏感指标对病人临床诊治具有重要意义。

中性粒细胞属于一种可快速移动的白细胞,一方面参与机体防御过程,另一方面作为分泌细胞,在炎症反应过程中可活化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等多种炎性介质,加剧炎症反应,破坏心肌细胞,最终导致心功能障碍[6-7]。淋巴细胞可反映机体免疫应激过程,其数量越低,机体应激反应越剧烈。中性粒细胞数量、淋巴细胞数量均会随着炎症反应进展逐渐增多,临床上多采用中性粒细胞数量、淋巴细胞数量评估炎症反应[8-9]。NLR为中性粒细胞数量、淋巴细胞数量两者的比值,综合两种细胞对炎性反应的评估作用,目前已经被广泛用于炎症反应的评估中[10]。陈婧等[11]研究认为,NLR可作为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短期预后的评价指标。本研究结果显示,NLR在心力衰竭病人中高表达,且与病人心功能分级、预后相关,心功能分级越高和预后不良的病人NLR表达升高,提示NLR在心力衰竭中高表达,可用作评价心力衰竭病人疾病严重程度、预后的敏感指标。

临床研究发现,MPV升高可能与线粒体、血小板的α-颗粒、致密体等多种细胞器增加相关,释放更多的血小板颗粒蛋白、血栓素A2以及5-羟色胺等物质,增加单核细胞、内皮细胞黏附功能,诱导血小板聚集,最终促进血栓形成[12-13]。目前已有研究表明,MPV在心力衰竭发生后明显升高[14-16],而MPV升高与下列多种因素相关:①心力衰竭发生会促使血栓素、二磷酸腺苷(ADP)、凝血酶、花生四烯酸等血小板激动剂含量增加;②心力衰竭发生后机体处于缺氧、缺血状态,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暴露管壁胶原纤维,诱导血小板聚集;③心力衰竭发生后会损伤心肌细胞,增加细胞中游离钙的含量。上述因素均会导致血小板聚集、黏附、释放等,经一系列的反应产生体积大、活性高的血小板。本研究结果显示,MPV在心力衰竭病人中高表达,且与病人心功能分级、预后相关,心功能分级越高和预后不良的病人MPV表达增加,提示MPV在心力衰竭病人中高表达,可用作评价心力衰竭病人疾病严重程度、预后的敏感指标。

心肌细胞所分泌的BNP首先以108个氨基酸所组成的前体形式所存在,在心脏功能异常时,心肌细胞受到牵张力和室壁压力的影响,BNP前体经活化酶的作用发生裂解作用,裂解为由32个氨基酸所组成的活性环状多肽(BNP)和76个氨基酸所组成的无活性环状多肽[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裂解产物被释放至血液循环中,具有调节心脏功能的作用[17-18]。研究表明,BNP影响心血管系统的机制包括拮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促肾脏排钠利尿,改善心肌重构以及舒张血管,降低血管周围阻力等,在心脏功能处于正常状态时,BNP含量维持在平衡状态,但当心室负荷压力增加、心室体积增大时其分泌量明显增加[18-20]。刘悦晴等[21]研究发现,血清BNP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病人中高表达,且与病人心功能分级相关。本研究结果显示,BNP在心力衰竭病人血清中高表达,且与病人心功能分级、预后相关,心功能分级越高和预后不良的病人血清BNP表达升高,提示BNP在心力衰竭病人中高表达,可用作评价心力衰竭病人疾病严重程度、预后的敏感指标。

本研究还对NLR、MPV、BNP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NLR、MPV、BNP之间呈正相关,提示NLR、MPV、BNP可能共同参与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

综上所述,NLR、MPV、BNP在心力衰竭病人中高表达,NLR、MPV、BNP之间呈正相关,且与病人心功能分级、预后相关,可用于评估病人预后情况。

猜你喜欢

心肌细胞粒细胞血小板
假性粒细胞减少是怎么回事
献血间隔期,您了解清楚了吗?
儿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相关疾病研究
蟾毒灵对低氧/复氧心肌细胞损伤保护作用及机制
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对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作用研究
机采血小板和冰冻血小板临床输注效果的差异分析
微小核糖核酸-125b-5p抑制Caspase 2蛋白酶活性缓解脂多糖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和氧化应激的研究
外周血网织血小板百分比检测对血小板减少及输注无效的意义
不同方法调整血小板数量对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的影响
FGF21作为运动因子在有氧运动抑制心梗心肌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探讨